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野外實習報告

時間:2021-12-23 20:16:10 實習報告 我要投稿

野外實習報告范文匯總7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根據用途的不同也有著不同的類型。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野外實習報告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野外實習報告范文匯總7篇

野外實習報告 篇1

  實習時間:20xx—06

  實習地點:大亞灣,紅樹林,南澳市場等

  實習內容:了解海洋生物,認識貝類多樣性,具備對貝類的基本知識。

  一、實習目的及意義

  1、通過在野外直接觀察動物,了解動物生存環境和生活習性及外形特征,熟悉各種不同類群動物的分類特征,鞏固并應用在課堂上所學動物學知識。

  2、學習采集制作動物標本的方法,同時學會運用諸如圖片比照、動物分類檢索表、主要特征鑒別等方法進行動物分類鑒定。

  3、通過這次實習,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反思理解動物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并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一次明確的規劃。

  二、實習內容

  6月8號至6月10號,在生科院動物學組老師的帶領下,我們進行了為期3天的海洋動物實習。

  6月8號,前往壩光的泥石灘和石礫灘,在老師們的帶領下,我們在退潮的灘邊仔細地尋找各種各樣的貝類和螺類。撿了一些貝殼和螺類后,老師就向我們介紹紅樹林。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于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于紅樹林生長于亞熱帶和溫帶,并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凈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

  6月9號,老師帶領我們去南澳市場參觀,了解各種海洋經濟產物。給我們介紹市場上海洋中的經濟產物,調查常見食用海產的種類及分類特征。然后,我們在珍珠島上觀看工人植珠的過程操作,那里的工作人員還教了我們怎么樣分辨真假珍珠。下午我們就來到了珍珠島。我們乘坐了大概十幾分鐘的快艇到達了一個小島,在海邊撿貝類。我們撿到許多種的貝類,還有撿到海參和海膽。不過最后海膽海參都被我們放回去取了。最后在晚上我們把標本清理干凈。

  6月10號,我們先去標本室鑒定標本。

  三、實習數據

  1、貝類及螺類簡介:

  貝殼的數量、形狀和結構變異極大,有的種類具有1個呈螺旋形的貝殼(如蝸牛、螺、鮑);有的種類具有2片瓣狀殼(如蚌、蚶);有的種類具有8片板狀貝殼,呈覆瓦狀排列(如石鱉);有的種類的1塊貝殼被包入體內(如烏賊、槍烏賊);有的種類貝殼甚至完全退化(如船蛆)。貝殼的主要成分為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殼質素。一般可分為3層,最外層為黑褐色的角質層(殼皮),薄而透明,有防止碳酸侵蝕的作用,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殼質素構成;中層為棱柱層(殼層),較厚,由外套膜邊緣分泌的棱柱狀的方解石構成,外層和中層可擴大貝殼的面積,但不增加厚度;內層為珍珠層(底層),由外套膜整個表面分泌的葉片狀霰石(文石)疊成,具有美麗光澤,可隨身體增長而加厚。

  螺類是軟體動物腹足類的通稱。主要形態特征是身體分頭、足、內臟囊三部分。內臟囊在發育過程中經過旋轉成為左右不對稱,并縮在一個螺旋形的貝殼內,又稱單殼類或螺類。足部廣闊,常位于身體腹側,故又稱腹足類。足的后端常能分泌出一個角質的或石灰質的保護物,稱為厴(肺螺亞綱的種類無厴)。頭部發達,具1—2對觸角。口腔形成口球,內有齒舌能刮食食物。大部分螺類用鰓呼吸,營底棲生活,有一部分螺類有“肺”能呼吸空氣,稱肺螺類,能營兩棲生活。螺類多半生活在水體較肥沃,水草較多的靜水環境,非螺類比較耐污,能在有機質豐富、溶氧不足的表面生活。螺類種類繁多,海淡水均有大量分布,具有重要經濟價值。

  2、實驗數據

  管角螺:腹足綱、中腹足目、盔螺科。主要生活在近海約10m的泥沙或泥質的海底,是淺海較大型的經濟腹足類。主要分布在日本海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由于它的外型個體大,味美,營養豐富,是高級海產品。

  車輪螺:俗名,輪螺、滑車輪螺。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異腹足目、車輪螺科。貝殼低圓錐形、低圓錐形到平旋,胎殼逆旋,臍孔廣闊。殼表通常有獨特的螺旋雕刻。口蓋角質,內側有小柄。 殼表褐色斑較多,有多條螺溝,殼底臍孔色澤淡。有時也稱“螺旋梯螺”。在扁平的圓形貝殼底面階梯般的折褶,環繞著又寬又深的大臍孔。

  疣荔枝螺:俗稱辣玻螺、辣螺,腹足綱、新腹足目、骨螺科,系廣溫性底棲貝類。分布在潮間帶巖石間,一般食用品種。

  毛蛤:瓣鰓綱、毛蚶屬。

  棕蚶:雙殼綱、蚶目、蚶科、 須蚶屬。形態特征 俗稱白頂蚶,貝殼呈卵圓形。殼高30。0mm,殼長49。2mm,殼寬22。0mm。殼面中央微壓縮,殼頂部微凹出,貝殼前端短,后端長,前后端邊緣均為圓形。背腹緣略平行。殼棕紅色,殼頂部具有2條白色放射狀條紋,放射肋細密,與生長紋相交成念珠狀。韌帶面前方短而寬,鉸合部略彎曲,齒短而密。殼內淡紅棕色。

  棕帶仙女蛤:雙殼綱、真瓣鰓目、簾蛤科、仙女蛤屬。

  環文蛤: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鋼,簾蛤目、簾蛤科。

  菲律賓簾蛤:南方俗稱花蛤,遼寧和上海稱蜆子,雜色蛤,山東稱蛤蜊。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簾蛤目、簾蛤科。

  凸加夫蛤: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雙殼鋼,簾蛤目、簾蛤科。

  唐冠螺: 軟體動物、腹足綱、前鰓亞綱、中腹足目、唐冠螺科、鶉螺超科。

野外實習報告 篇2

  12月20日早上8點,我們在匆忙的準備后,坐上了前往華南植物園的大巴。在植物園門口和老師們匯合后,開始了第一天的實習。

  還在華南植物園門外的時候,我們就開始問周勁松老師:“這是什么植物啊?”盡管那可能不是什么藥用植物,但我們所有人都記下了。進園以后。老師一邊走一邊給我們講解。有的是高大的喬木,有的是匍匐的小草本。只要是老師開講,我們肯定會將老師圍個水泄不通。

  這天我們在華南植物園內主要逛了藥園和溫室,見到了很多很多的奇花異草,但它們的奇異性真的讓我們很難再見他們一面。一天下來,老師講解和要求我們記住的,反而是更多的是在綠化草地上或墻角石縫里的那些所謂的雜草,就好像:黃鵪菜、一點紅等。

  回到宿舍我們只能對著電腦整理照片,一會兒就完成了。

  第二天,我們在老師們的帶領下前往了廣州鳳凰山。同前一天一樣。周老師一下車就開始給我們講。不過這天有點不同的是:我們每個小組都帶了袋子、籃子、標簽紙和枝剪。老師一路講解植物,我們就一邊選擇性的采摘植物樣本,為的是方便我們復習和記憶。

  在鳳凰山上,我們爬過了一個又一個山頭,在那些人跡罕至的地方,看到了很多很多我們曾經以為很熟悉的植物,如鹽膚木、肖梵天花、刺蒴麻、大頭艾納香、懸鉤子、金毛狗等。

  以前,我那些植物都是以平面的形式儲存在我們的腦海里,而經過這么一天,我們才真正地認識這些中藥,讓它們從平面變成了立體的。老師也不遺余力地給我們講解了近200種植物,雖然我們不能完全記住這200多種,老師講得多了,我們才有印象,而且我們的筆記和采集的樣本都是很好的復習工具。這天的學習效果,比在公園逛好多了。

野外實習報告 篇3

  一.實習目的

  綜合地理野外實習時課堂教學的延續,是培養學生掌握野外調查與分析的基本方法,進一步豐富和拓寬知識領域,培養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以及進行德智體美全面教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獨立的重要教學環節。

  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調查的能力,并通過野外實習

  加深、加強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了解實習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地域文化景觀的構成與基

  本特征,深入認識其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各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從而建立起宏觀的、整體的思維方法。

  3.通過對實習區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現象及綜合景觀的觀察、感知,綜

  合訓練學生運用所學理論與知識去發現、認知、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化對地理學各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并為以后的學習和參加社會經濟建設研究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4.培養收集資料、分析問題、撰寫論文、匯報成果的綜合能力。

  二.實習時間

  12月19日12月20日

  第一天:早上8點出發,首先到達北碚觀音峽進行考察,中午到達淶灘古鎮,下午考察參觀了古戰場釣魚城,傍晚時分到達縉云山。

  第二天:早上8點出發,考察了縉云山地質、地貌、植被、土壤、旅游等。下午2點半參觀了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質實驗室和天文館。

  三.實習內容

  第一站:觀音峽

  觀音峽在文筆石旁的懸巖高處,有一個古剎,叫觀音閣,觀音峽由此得名。在文筆石旁的懸巖高處,有一個古剎,叫觀音閣,觀音峽由此得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知道了觀音峽屬于背斜,夾在水土和北碚兩個向斜中間。嘉陵江從西北向東南橫流過,切嶺成峽,遇谷成沱,分別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和觀音峽。同時,老師還給我們介紹如何使用羅盤測量巖層產狀,識別巖層的走向、傾向、傾角等要素。這里因江流下切,暴露于地表,地質發育完全,斷層結構清晰,是一天然地質陳列館。觀音下壁兩岸由二疊系、三疊系、侏羅系構成,巖石由紫色泥頁巖、砂巖、石灰巖組成。土壤主要以紫色土為主,但在山地為黃壤,還有一些地方有石灰巖土。而其地貌,山前丘陵,背斜低山。岸壁陡峭,伴多層溶洞;植被繁茂,育萬種生靈。河水泉

  水沿崖飛瀉直下,汽車火車借江擦肩而行。江輪汽笛聲聲,漁船應和綿綿,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第二站:淶灘古鎮

  淶灘古鎮位于重慶市合川區東北28公里,建鎮于宋代,占地0.25平方公里,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上面懸崖峭壁,四座城門呈十字對稱,寨墻全部都是半米多長的條石砌成。其中清同治元年增修的甕城為重慶唯一,具有甕中捉鱉的御敵功效。淶灘古鎮依崖筑城,民居宅院沿街巷一次排列,呈現出典型的山寨式場鎮風貌特色。古鎮內還保存著清代建筑文昌宮,宮內戲樓平臺外欄木刻浮雕,藝術價值極高。古廟建筑在

  淶灘古鎮內較多,其中主廟二佛式最出名。上殿坐落鷲峰山頂,下殿位于鷲峰山間,占據較好的自然風水地。一個鎮子只要依山傍水,環境就不會差,淶灘就是這樣的地方。加上豐厚的文化遺產,淶灘古鎮真是鎮小名氣大。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明清民居錯落有致,老街小巷古樸典雅,因此古鎮的發展與其良好的地理環境息息相關,旅游業便成為了其主要的經濟、市場發展中心,當然環境因素也不可小視,環境發展的好壞與古鎮發展的興衰相一致。

  第三站.釣魚城

  釣魚城位于重慶市合川區嘉陵江南岸釣魚山上,距合川城東5公里,相對高度約300米,占地2.5平方千米。山下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南、北、西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釣魚城分內外兩城,外城筑在懸崖峭壁上,城墻系條石壘成。釣魚城所在地的釣魚山及20余平方公里的周邊地區,丘山起伏、綠樹蔥蘢,地形地貌保持完好,且無工礦對水體、大氣污染之憂。在古

  城上極目遠眺,群山逶迤,江流蜿蜒,山林野趣,田園風光歷歷在目。釣魚城“方山丘陵、平行陵谷的地貌特征”和“三江匯流”的地理環境,是真正的天、水、山、城合一”的自然生態環境。在釣魚城導游給我們講解了階地的劃分,及河流的侵蝕和沖刷。而且釣魚城的內外兩城的設計均是極好的利用了釣魚城的地理環境。釣魚城內的古建筑及寺廟保存得很好,天池、兵器都基本完好,通過對這些建筑及佛像的參觀,就猶如千年的風光又重現眼前。釣魚城因其險、易守難攻的特點,使城防與淶灘古鎮的城防有所區別。在旅游業的發展上,景區對文物的保護性較好,山路修建不多,景區內無居民居住,很好的保護了其自然環境。

  第四站.縉云山

  縉云山位于北碚境內,被列為亞熱帶森林自然景觀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

  珍稀植物及風景資源。縉云山屬川東平行嶺谷的溫塘背斜之一段,厚層砂巖覆蓋山頂。在暖濕積分氣候條件下,發育和保存了我國東部亞熱帶典型的長綠闊葉林(地帶性植被)。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其中有猴歡喜、無刺冠梨、縉云瓊楠、伯樂樹、銀杏、紅豆和果上長有兩翅的飛蛾樹等珍稀植物。三種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縉云山屬盆地低山,影響相撞植被類型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受人為作用程度的大小。其次是局部地貌因素構成的生境條件,使之對水分、熱量、光、土壤等產生分異,導致此生植被在演替序列上的差異。其主要植被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亞熱帶馬尾松林、灌草叢。縉云山的主要土壤為山地酸性黃壤。

  在縉云山的實習中,我還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縉云山在被保護起來后,其旅游業的發展太過頭,山上山下存在一種侵蝕現象。山上修筑的道路太多,甚至有些農村居民另開小路,農家樂隨處可見。這些都加重了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還有些

  農村居民賣竹筒飯來掙錢,造成亂砍濫伐,游客對環境的污染也更加嚴重。山下的零散式建筑,造成旅游業規劃的障礙。

  農民與政府的社會沖突在這些基礎上才能得以解決,所以,怎樣對旅游進行科學的規劃值得進一步的研究。

  第五站:西南大學地質博物館

  在地質博物館中,我們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典型巖石、礦物、化石;參觀天文館,領略宇宙的無窮魅力;看到了天文望遠鏡,以及投影在白紙上的黑子;觀看了行星、恒星的運動特點,西南大學地質博物館也展示了西南大學對地質的深入研究。博物館內還通過古生物模型地臺,晶體旋轉展示來展現西南大學對地質研究的卓越成果。

  實習總結

  通過這次的野外實習,我收獲到了很多知識。對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地理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地貌、地質以及巖石礦物有了更多的認識。通過對釣魚城、淶灘古鎮的實地考察,我學會了怎樣用人文地理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歷史文化古跡。通過對縉云山、小山峽的觀察,我學會了怎樣去觀察土壤、巖石結構,分析其特征。野外調查實習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讓我們把書本上的知識與自然環境相結合起來,是一次很好的實踐鍛煉。讓我受益匪淺。

野外實習報告 篇4

  實習目的:理論聯系實際,將課本上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將我們所學的理論落實到真正的事物上,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識別一些上課是沒有涉及到,并且課本上也沒有詳細說明的植物,將理論系統化,植物學野外實習報告。使我們通過親身體驗更深刻更形象更具體地記住所學知識,并能更熟練地加以運用。

  實習地點:尖峰嶺的熱帶樹木園

  實習內容: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環境下采集野外標本若干種,對其進行識別、分析,了解其生活習性、名字、科目等,并對其進行壓制等具體操作。

  具體行程:

  6月27日是我們植物野外實習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們乘上了開往尖峰嶺的汽車,一路上我們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同時也計劃著接下來為期一周的具體實習過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們抵達尖峰嶺熱帶樹木園,來到了熱帶樹木園,也就是我們住的地點。由于時間比較晚,加上同學們一路坐汽車比較累,第一天就沒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寢休息,為明天做好充分的準備。

  6月28日是我們正式野外實習的第一天,今天的地點是熱帶樹木園,早晨7點半集合,步行大約四十分鐘到達那里,這是一個天然植物園,同時也是一個旅游景點,沿著山路登上了半山腰,這里有許多種植物,大家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采集標本,其中有藜蘆、玉竹、土三七、黃芪、黃花菜、野火球、棉團鐵線蓮、歪頭菜等二十幾種植物,有些是平時不太常見的。大概到了中午的時候,我們開始集合準備返回。下午3:00開始壓制標本,并查檢索表標記每種植物的名稱、科、屬等,今天的任務就按計劃完成了。

  6月29日,今天要去的是筆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較遠,大概要經過兩個小時的步行才能到達,所以今天的任務量是比較大的,由于天氣比較炎熱,大家走的也比較吃力,到達山腳已經將近十一點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開始午飯,歇息片刻才開始正式爬山,和昨天不同,筆架山沒有臺階式的山路,而且樹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對我們的挑戰性也就會越大,由于山陡,我們一個牽著一個,很快就到了山頂,之后大家分散開始采集,雖說這里環境惡劣了一點,但植物的種類卻非常豐富,我們采到了龍膽、五味子、手掌參、川地龍、渥丹、狼尾草、并頭黃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腳集合,此時所有的人都已經筋疲力盡了,可是還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個難題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勵下,終于按時回到了住處,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意義的一天,它讓我們變的更加堅強,同時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晚上7點開始壓制標本,今天的任務就結束了。

  6月30日,由于昨天大家都比較累,所以今天選擇了一個相對較近的地點,這是一個小樹林,雖然小,但事實上它的植物種類并不少,在這里我們采集到了白蘚、觀倉術、廣布野火球、球果堇菜、色木槭、大戟等植物,中午就返回了住處。照例,下午三點開始壓制標本,另外要求畫兩張標本圖,這天的任務就這些。

  7月1日,今天老師帶領我們去了五大連池的一個旅游景點,早8:00出發,半小時左右到達了目的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長長的'石階山路,于是,我們開始爬山,看了路標,大概爬到三百米時就感覺到累了,這時上面的游人已經有返回的了,還鼓勵我們說:姑娘們加油啊!還沒到一半的路程呢,你瞧八十歲的老太太都爬到了山的頂端……聽著鼓勵的話,我們加快了步伐,一路上我們還拍了許多照片,尤其是到火山口的那一刻,真是興奮至極,之后又去了仙女宮和水簾洞,目睹了石海的壯觀,沒一個地點都留下我們大家的喜悅和激動的心情,就這樣一直玩到了下午兩點多,大概三點半,我們回到了原地。這一天就這樣在快樂中度過了。

野外實習報告 篇5

  二、實習區概況

  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等。工程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三、實習內容

  主要是野外所看到的內容和老師講課的內容,包括地層巖性背斜、斜等

  工程地質實習報告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學習,我們對工程地質這門學科有了深刻的了解,掌握了關于工程地質的基本知識,但是書本上的知識大都是理論上的,往往與實際狀況有很大的差距,所以為了更好地認識地質現象,加深對其了解,我們09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與4月23日在黃勇老師的帶領下開始我們的工程地質實習。

  工程地質實習的目的

  學會對肉眼的巖石判別

  了解湖山地區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

  工程地質實習過程

  我們的實習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我們到達湖山地區,觀察湖山地區的地質地貌,肉眼判別巖石,采集巖石標本,并且用地質羅盤實地測量巖石的產狀,判斷背斜和向斜;其次,我們去參觀南京地質博物館,了解中國石文化。當天下午三點結束工程地質實習,返回學校。

  工程地質實習內容

  認識湖山地區的巖層

  湖山地區位于南京城東大約28公里,處于寧鎮褶皺束南帶,有三列山組成,其走向為北向東。自南京有公共汽車通湯山鎮、湖山地區,交通便利。于早在一百多年前,日本的小野田家族就對湖山地區進行了研究。而國內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教授也對此作過研究。在湖山地區所觀察到的巖石主要以沉積巖為主,還有少量的侵入巖。這里地層出露齊全而清楚,易于觀察,在寧鎮地區是少有的。志留系高家邊組、墳頭組出露較好,茅山組很不發育,僅零星可見。五通組、孤峰組發育良好,剖面切割得清楚。龍潭組中下部的頁巖與砂巖暴露,易于觀察。青龍群在棒錘山西端便道旁下部地層剖面十分清晰。

  在開始實習時,老師給我們介紹以下內容:

  一、志留系

  1、高家邊組(s1g)

  主要由土黃色頁巖(質感滑膩,易折斷)及泥巖組成,厚度大于293.5米;據資料,高家邊組含有多種筆石。高家邊組與上伏五峰組的接觸關系可能為整合接觸。

  2、墳頭組(s2+3f )

  主要由土黃色中層-厚層砂巖構成,有巖屑石英砂巖、石英砂巖等;夾有少量土黃色薄層粉砂巖、泥巖和頁巖;厚度120m;據資料,墳頭組含有王冠蟲等化石。墳頭組與下伏高家邊組為整合接觸 。

  3、茅山組(s3m)

  主要由紫色粉砂巖組成,夾粉砂巖等;厚度約為20余米,呈斜層理構造。茅山組與下伏墳頭組為整合接觸。

  二、泥盆系

  五通組(d3w)

  底部為中厚層底礫巖、下部為厚層灰白色石英砂巖夾厚層粉砂巖,上部為砂巖及粉砂巖,頂部為中厚層石英砂巖,有層間構造,如印模構造等,有風化現象,可見節理構造,成巖破碎,沒有錯位,粘土高嶺土化;厚約150米;據資料,有斜方薄皮木、亞鱗木及楔葉木等化石,但是沒有觀察到。與下伏茅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三、石炭系

  1、金陵組(c1j)工程地質野外實習報告

  為灰黑色為生物屑灰巖,有笛管珊瑚和假烏拉珊瑚的化石;據資料,還有始分喙石燕及金陵穹房貝等化石;厚度約為6米。金陵組與下伏五通組為假整合接觸

  2、高驪山組(c1g)

  雜色頁巖,砂巖,有重力負荷現象,出現撓曲;厚約46米;據資料,有腕足類化石碎片。與下伏金陵組為假整合接觸。

  3、和州組(c1h)

  為白云質泥質灰巖,含少量生物碎屑;厚度約5米。據資料,本層產袁氏珊瑚、巨長身貝等化石。與高驪山組為假整合接觸。

  4、老虎洞組(c1l)

  為灰白色白云巖,有紫紅色的燧石結核,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厚度約12米。據資料,產不規則石柱珊瑚等化石。

  5、黃龍組(c2h)

  黃龍組底部為5米的巨晶灰巖。主體是灰白色略帶微紅色的生物微晶灰巖,產紡錘蜓。厚度約為55米。黃龍組與下伏老虎洞組為平行不整合接觸。

  沉積巖

  一、實習區內沉積巖的主要類型及巖性特點。

  1.碎屑巖類

  石英砂巖:石英呈粒狀,粒徑為1~2毫米,白云母呈白色片狀,平躺在巖層層面上。磨得很圓,大小均一,表面光澤暗淡。

  五通組底礫巖:礫石有紅色的石英砂巖,黑色的硅質巖及紅色的頁巖。

  2.碳酸鹽巖類

  微晶生物灰巖:金陵組灰黑色微晶生物灰巖中生物屑,結晶顆粒小,上青龍組底部出現瘤狀灰巖。

  白云巖:質密堅硬,風化的表面有刀砍狀溶溝,有紅色燧石結核,主要由白云石礦物組成。

  3.硅質巖類

  硅質巖:是由硅質構成的巖石,具有色深,性脆易碎、堅硬,風化強者較輕的特點。主要可見:

  層狀產出的硅質巖:產于孤峰組和大隆組,黑色.工程地質野外實習

野外實習報告 篇6

  一、 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實習的目的:

  (1)掌握常用的常見科120種常見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征、中文名、所屬科

  (2)強化韌勁、磨礪意志

  (3)為以后的專業課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習的意義:

  認識了常見的150種植物的形態特征、所屬科與中文名,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創造條件。

  二、 實習的時間和地點

  地點:吉林市馬虎頭山左家自然保護區

  時間:20xx年6月21日至25日

  三、 實習的內容

  (1)對野外植物的識別,包括歸屬的科與形態特征

  (2)壓制標本的方法、注意事項、植物的保色等

  (3)寫實習報告

  (4)老師考察學習的情況

  四、 實習的體會

  6月21日,我們各小組分批在校園內、校園外采集植物。6月22日,我們離開了學校到馬虎頭山跟隨老師一起采集。在山上我們開始一次論理聯系實踐的活動。

  我們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挖植物、標序號并進行記憶。認識了一百多種常見植物,并從植物的特征等區分了外形較相似的物種,同時進一步了解了各科的特征,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了基礎。有趣的實習活動使我們學習并快樂著。

  在馬虎頭山上,我們艱難的往上爬,尋找著每棵具有特點的植物,然后老師很細心地給我們講解,好學的同學們早就分工合作了,有的負責采樣品,有的負責貼標簽,有的負責記錄…..植物各種,我們時而聞氣味,時而觀察花序,時而比較果實和葉子;平常人看來是一棵棵野草,在我們眼里卻是一個個寶貝,她的科、種和特征都被老師們描述的淋漓盡致!

  在爬山的過程中我們不怕爆烈的太陽,不怕山坡的陡峭,不怕各種蟲子,不怕長途跋涉的辛苦,我們互相說著話、互相關懷著,想想李時珍,我們這些又算什么呢。為著更好地辨別各個物種,為了能學的更多,我們誰也沒有怨氣過!最后我們爬到山頂了,雖然都已經汗流浹背,但成功的喜悅沖淡了我們的疲憊,大家一起吃著、玩兒著,很是開心。

  在短短的一周實習中,我們感到時間的匆忙,在稍縱即逝的光陰里,我們怎么才能用有限生命在中藥學領域下做出貢獻呢?在老師的安排下,我們活動都是按組各自進行,緊張但十分有序;學習中我們看到合作的重要性;學習中我們認識到經驗繼承的重要性,如果沒有老師和工具書,我們會一直手忙腳亂!

  在數不勝數的植物中,我們遇見了非常漂亮的花、草,在強大的生態自然里,她們也算得上“美女”,大自然真的好偉大啊!我們,一棵等待進化的小草,正接受著陽光的沐浴;實習讓我們開了眼界:大自然是一本學不完的書。

野外實習報告 篇7

  1.2.1.1 位置

  秦皇島地區位于河北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119o30'E~119o50'E,39o50'N~40o10'N。包括三區四縣,三區為海港區、北戴河區和山海關區;四縣為昌黎縣、撫寧縣、蘆龍縣和青龍縣。市區南北長20km、東西寬13km,總面積約7812.4k㎡,人口約為289萬人。全市海岸線總長為126km,是一個狹長帶狀濱海城市。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東接遼寧省市,西接,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燕山山脈東段,南部為華北平原北端的濱海沖積平原。柳江盆地國家地質公園(北江)實習基地位于秦皇島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島市區28km,地理緯度為:119o34'45E~119o36'10E,40o7'45N~40o9'50N。位于燕山山脈東段,屬河北省秦皇島市阜寧縣管轄。

  1.2.1.2 交通

  秦皇島交通便捷,通訊發達。交通以水路、陸路為主,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交通樞紐,陸、海、空交通都極為方便。秦沈高速鐵路、京哈、京秦、四條鐵路干線和、、102、205國道貫穿全境。從、到只需兩個多小時。開通了至、、、、等國內數十條航線。此外,其港口是我國北方最重要的不凍天然良港,是我國最大的能源輸出港,由秦皇島碼頭乘輪船,可直接抵達煙臺、青島、大連和上海等地。 秦皇島發達的通訊網絡系統,可與全國各地和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地區直接通話,銀線連五洲,秦皇島與世界宛若比鄰。

  1.2.2 實習區的地形

  秦皇島北倚燕山,南臨渤海,東越長城與遼寧省綏中縣毗鄰,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燕山山脈東段,南部為華北平原北端的濱海沖積平原。

  鳥瞰秦皇島地區,表現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總趨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濱淺海四個地帶組成,總體上屬于丘陵區。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為低山區,低山區以東、以南為丘陵地區,山體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線性山脊。

  貫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內以低山、丘陵地形為主,最高山峰為西北部的老君頂,海拔493.7m,最低處為東南部大石河河谷內的南刁部落,海拔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巖分布區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間,山峰多在400m以上;東部山區山峰海拔高度一般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間,多發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礫石堆積,河床、河漫灘和階地等河流地貌發育。總的地貌特征與全區相同,亦表現為西北高,東南低。

  1.2.3 實習區的氣候

  本區地處于中緯度地帶,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區,屬于暖溫帶半濕潤華北型大陸性季風氣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資源豐富。春季多日照,氣溫回升快,降水少,相對濕度低,空氣干燥,蒸發快,風速較大;夏季多陰雨,空氣潮濕,氣溫高但少悶熱;秋季時間短,降溫快,秋高氣爽;冬季長,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氣溫差較大,年降水量多寡變化顯著。四季氣候特征為,夏季平均氣溫為25.7℃,冬季平均氣溫為-7℃,春、秋季介于兩者之間,全年平均氣溫為10.5℃。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為冬季,長達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為春季,長約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為夏季,約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為秋季,約60天。年降水量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達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這個季節。 總體而言,不熱不干不濕,氣候宜人。

  1.2.4 實習區的水文狀況

  秦皇島市水資源總量為16.22億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2.74億立方米/年,地下水7.08億立方米/年,重復計算水量為3.6億立方米/年。現已開發利用水量8.6億立方米/年,有大型水庫一座,蓄水量1.42億立方米/年;中型水庫兩座,蓄水量1立方米/年;小型水庫286座。目前國家正在青龍河下游,即青龍縣與盧龍縣交界的三道河附近興建桃林口大型水庫,總庫容17.5億立方米,年平均調節水量7.14億立方米。實習區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湯河、洋河和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為臨海小型水系,都是明顯的季節性河流,且處于華北最大暴雨中心地帶。其特點是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水系分散、汛期洪水量大、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斷流、暴漲暴落。境內各河均發源于燕山山區,其流向均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東南流入渤海。河流的補給以降水補給占絕對優勢,約占全年徑流量的80%左右。

  1.2.4.1 大石河

  大石河發源于青龍縣黃前山附近,是本區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東南流經柳江盆地后在山海關西側老龍頭注入渤海,全長約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經山區,并有九條小河匯入,僅下游12km河段流經向海傾斜的平原。該河流域面積約為600k㎡,其中560k㎡以上為山區,故為山區性河流。河床總高差為400m,平均坡降為6‰左右,河床組成主要為礫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礫石的主要巖性為中生界侏羅系中的火山巖,其次為花崗閃長巖和花崗巖,河岸邊多鵝卵石,主要是沉積巖。大石河及其支流在小傍水崖村匯合,由于地殼斷裂和河流的侵蝕作用,再此形成離堆山。

  大石河水量水量豐富,年平均徑流量多為1.68億立方米,河流補給來源以降水為主,所以平時流量很小,一般為0.3~0.6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僅為0.15立方米/秒,7~8月雨季時,平均流量為25.4立方米/秒,占全年的70%~80%,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漲,且暴漲暴落。據統計,大石河大汛周期為二十年,小汛周期為五年,過去曾造成多次水患。

  湯河發源于撫寧縣柳觀峪西溝和溫泉市一帶,全長約36km,在秦皇島(海港區)西側入海,流域面積約177k㎡,流域內除了西北源頭為低山外,其余皆為丘陵和平原。

  洋河由東洋河和西洋河兩大支流組成,與洋河水庫匯合,至洋河口村西入海。東洋河發源于青龍縣南大峪和獨石,高差達500m,西洋河發源于盧龍縣相公莊的李家窩鋪,高差100m。洋河全長80余公里,流域面積約932k㎡。

  戴河分為北戴河和南戴河,都是極好的旅游勝地,全長約35km。北戴河地處黃金旅游帶的節點,二十里長、曲折平坦的沙質海灘,沙軟潮平,背靠樹木蔥郁的連鳳山,自然環境優美。南戴河海濱旅游區東起戴河口,西至洋河口。海岸線長3公里,總面積為2.5平方公里,與避暑勝地北戴河海毗鄰相望,一橋相連。是一個進行日光浴、海浴、沙浴的理想天然佳境。

  1.2.5 實習區的社會經濟狀況

  秦皇島(海港)區是全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工業、農業、商貿業,共同發展,地處東北、華北平原交界處,為西北地區最主要出口港。年運輸量達2億噸,與100多個國家有聯系。近年來,北戴河區依托區域特色,著眼于增強經濟發展后勁,立足城市發展定位,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項目建設為內容,以精細化服務為手段,對會展商務、廣告公關、影視傳播、運動保健等類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精心培育,實施了"五大基地"建設,即:時尚運動基地、名人創作基地、名校實踐基地、國際觀鳥基地、全國影展基地和婚紗攝影基地。 北戴河區

【野外實習報告范文匯總7篇】相關文章:

野外考察植物實習報告07-14

野外考察實習報告3篇02-24

生物野外實習總結07-02

地質野外實習目的01-29

野外實習目的11篇08-05

地理專業野外實習目的06-03

土壤地理野外實習目的05-15

植物學野外實習目的01-25

關于地理野外實習的目的07-01

工程地質野外教學實習目的05-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礼县| 神池县| 都昌县| 白沙| 宁陕县| 内黄县| 莱西市| 旺苍县| 西盟| 蓬溪县| 鹤峰县| 延寿县| 牡丹江市| 黔西| 砚山县| 鸡泽县| 平罗县| 郓城县| 桓台县| 深水埗区| 江北区| 仲巴县| 茌平县| 宾川县| 汕头市| 友谊县| 长沙市| 伊宁县| 天津市| 鹰潭市| 鄯善县| 锦州市| 桃园县| 平顶山市| 隆德县| 临海市| 广西| 二连浩特市| 忻州市| 金华市| 土默特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