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明清以降“大生產”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制作月餅的作坊,月餅制作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天下人們的心愿。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民國年間,以南京月餅市場為例,是廣式、蘇式和本地產“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制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量不遜于廣幫,價格則較之便宜,故而節后盤點,財源滾滾勝于廣幫。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為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不布置櫥窗,但都靠質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風俗遠播日越韓
除了海外華人,日本、韓國、越南等亞洲國家也過中秋,不過所食之物并不都是月餅。在日本,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被稱為“十五夜”或“中秋名月”。日本人在這一天同樣有賞月習俗,稱作“月見”。賞月習俗1000多年前傳到日本后,開始出現邊賞月邊舉行宴會的風俗習慣,被稱為“觀月宴”。與中國人吃月餅有所不同,日本人賞月時吃江米團子,稱為“月見團子”,這種團子類似包裹著各類餡料的包子。平時日本人也吃月餅,主要是廣式月餅,但不一定在中秋時吃。
韓國陰歷的八月十五稱為“秋夕”,源于中國。韓國人過秋夕除了全家團聚,更為重要的是祭祖和掃墓。秋夕的清晨,韓國家家戶戶都會擺好新谷、水果酒、松餅、芋頭湯和各式各樣的水果祭拜祖先。祭祖儀式完畢后,大人們將祭酒喝掉,然后開始吃團圓早飯。
越南中秋與中國大體類似,不過兒童唱主角。市場上口味各異的各式月餅、千姿百態的花燈、五顏六色的兒童玩具等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溢滿了對節日的渴望。每年中秋節期間,越南各地都要舉行花燈節,并對花燈的設計進行評比,優勝者將獲得獎勵。當晚,全家圍坐陽臺上、院子里,或舉家外出到野外,擺上月餅、水果及其他各式點心,邊賞月、邊品嘗美味的月餅,孩子們則提著各種燈籠,成群結隊地盡情嬉鬧。
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兒,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玉兔搗藥
傳說中月宮里有一只白色的玉兔,她就是嫦娥的化身。因嫦娥奔月后,觸犯玉帝的旨意,于是將嫦娥變成玉兔,每到月圓時,就要在月宮里為天神搗藥以示懲罰。
傳說有三位神仙,化身為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貍、猴子及兔子乞食,狐貍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濟老人,但只有兔子沒有,后來兔子告訴老人“你們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進去,神仙們大受感動,于是將兔子送到了廣寒宮成了玉兔,后來,玉兔就在廣寒宮里和嫦娥相伴,并搗制長生不老藥。
又傳說,“玉兔搗藥”是道教掌故之一。見于漢樂府《董逃行》。相傳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渾身潔白如玉,所以稱作"玉兔"。這種白兔拿著玉杵,跪地搗藥,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藥丸可以長生成仙。究而久之,玉兔便成為月亮的代名詞。古時候,文人寫詩作詞,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棄疾的《滿江紅·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至于諸多舊小說,也常常使用此等掌故以暗示月亮。在道教中,玉兔常常與金烏相對,表示金丹修煉的陰陽協調。
晉代傅玄《擬天問》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句。月有玉兔之說,民間久已流傳。故舊時每逢八月中秋,街上即有“兔兒爺”、“玉兔搗藥”“兔山”等節令玩具上市。圖中“玉兔”為模制,插耳,中空,有線。線連持杵之臂,拉線杵即上下搗動。“玉兔降臨人間”,小兒齊歡欣。
美味竟緣“祭”與“戰”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拜月或祭月的風俗。所以,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并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逐漸地,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制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此后,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相關文章:
中秋節手抄報的內容07-2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05-28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07-25
中秋節手抄報寫內容07-2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詩07-2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大全07-25
我們的中秋節手抄報內容07-2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素材07-25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大全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