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關于三月三手抄報資料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按照慣例,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食俗上體現不同的風情和特色,那么三月三吃什么呢?
薺菜煮雞蛋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薺菜又稱地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民諺曰: “三月三,薺菜當靈丹。”“三月三,薺菜煮雞蛋。”春天正是采食薺菜的季節。春食薺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 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
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它不僅是佳肴一碟,更是靈藥一方。“薺菜,別名地菜、護生草、雞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藥。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
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際。
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蒿子粑粑
關于蒿子粑粑,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古代,農歷三月初三是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里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沖到觀音菩薩的蓮花座前。
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間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夢給一個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無恙。“老奶奶一覺醒來,手里果然拿著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細一看,跟地里長的青蒿一樣。她把觀音菩薩托夢贈草的事告訴鄉親,大家都很歡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說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關。這個消息很快傳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婦女就成群結隊到山間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現在,舒城、霍山民間還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習俗呢。
五色糯米飯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游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
【三月三手抄報資料】相關文章:
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9
壯族三月三手抄報內容資料04-18
難忘的三月三手抄報資料圖片08-11
清明手抄報資料07-22
少先隊手抄報及資料09-02
名著的手抄報資料09-02
勵志手抄報資料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