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五年就這樣過完了。回想五年來,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全區經濟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大力支持民生等重點工程支出,努力把《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準則》落到實處。下面,按照組織部的要求,我對幾年的工作和廉政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情況
1、心系政協、竭盡所能,為我區經濟發展獻計出力。
在政協工作方面,我能夠主動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積極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深入基層,廣泛調查研究,認真撰寫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積極建言獻策,為黨委、政府提供有價值的決策參考,切實履行了政協副主席的職責。
2、全力組織收入,不斷做大做強財政“蛋糕”。
結合地區實際,合理判斷分析稅源結構,積極協調經濟、稅務等部門,充分挖掘增收潛力,培植新興財源,建立健全收入增長激勵機制和大小稅收一起抓的管控機制,加強財稅運行情況分析,協同有關部門,對臨河區各項稅源進行摸底預測分析,做到政策清、底細明、措施有力、落實到位,應收盡收。臨河區財政收入由2007年的87147萬元,增長到了2011年220285萬元,年均增幅達到了26.3%。2008年財政總收入首次突破十億元大關,實現財政總收入10.24億元,同比增加1.92億元,增長23.1%, 2007-2011年共完成財政總收入70.8億元,完成年初人代會總任務的100.6%,同比共增長14.8億元,總增長26.4%,圓滿完成區委、政府以及自身規劃預定目標。
今年1—8月份,全區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154201萬元,完成年初人代會任務270000萬元的57.1%,同比增收8392萬元,增長5.8%。
3、加強支出管理,注重民生投入
財政工作一直堅持“收支管理并重”的原則,在2007-2011期間,臨河區財政進一步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真正樹立起過緊日子的思想,嚴格執行剛性預算,強化預算約束性。財政資金在保工資、保運轉基礎上,將更多資金向教育、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社會保障就業、農林水等關系民生的重點領域傾斜。五年間財政總支出共計82.35億元,累計同比增加22.13億元,共增長33.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從2007年的11338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6588萬元,年均增長9.8%;教育支出,從2007年的1563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43214萬元,年均增長32%;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從2007年的1337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44826萬元,年均增長22%;醫療衛生支出,從2007年的4760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28104萬元,年均增長38.4%;公共安全支出,從2007年的5135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12895年均增長率22.3%;城鄉公共設施支出,從2007年的18754萬元,增加到2011年的32167萬元,年均增長25.2%。
今年1—8月份,全區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35044萬元,同比增加34219萬元,增長33.9%。
4、加大“爭、跑”力度,保障社會事業發展
在2007-2011期間,財政部門協同各部門在積極爭取各類資金上,重點從爭取轉移支付、專項資金、項目配套等各方面著手,強化“爭、跑”的意識,加大資金籌集力度,爭取各類轉移支付補助16.7元及專項補助26.4億元。五年來,基本建設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累計用于工業園區建設資金15.36億元、用于城市建設資金37.02億元,為我區筑巢引鳳搭建了良好的平臺。
5、及時兌現各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五年來,財政部門累計投入支農資金84955萬元,有力地支持了農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用于良種補貼、糧食直補、能繁母豬、造林工程等三農支出,使臨河區農業可持續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2007年全面推行了強農惠農補貼資金“一卡通”。涉及補貼項目十二大項,包括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石油價格補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住院補償、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補貼項目;開展“一事一議”工作截至到2011年,臨河確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80個,現已完工并驗收合格,項目覆蓋了九個鄉鎮,涉及文化、道路、水利、農業基礎設施等四大類。項目總投資為4593.99萬元。
6、推進財政改革步伐,提高財政管理水平。
強化財政監督職責,利用財政監督檢查信息資源共享新機制,對預算單位大額請款報告進行撥付前的調查核實,保證了財政資金的最大效用;推行財政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上級“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統一部署,今年3月底完成了會計集中核算向國庫集中收付改革的轉軌工作;推進政府采購改革,按照規范的政府采購運作程序,年均采購資金節約率可達11%以上;國有資產管理嚴把資產的“入口關”“使用調劑關”和“出口關”,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安全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