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思鄉隨筆好文章摘抄

時間:2021-01-31 13:20:53 精品文摘 我要投稿

思鄉隨筆好文章摘抄

  回不去的故鄉

  故鄉位于湖南南部偏東的茫茫大山之中,距離縣城還有六十多公里的路程。上初中三年級以前,我從來沒有走出過鄉里,記憶中的故鄉就是茫茫的大山、層層疊疊的梯田、散落于山坡上的土坯房以及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的老實巴交的父老鄉親。俗話說:“久住無風景”,那時候,我從來沒有覺得故鄉有多美,當然也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

思鄉隨筆好文章摘抄

  初中三年級,到縣城參加全國第一屆初中生數學競賽,我終于第一次走出了大山。客車沿著盤山土路爬行了將近四個小時,終于到達了縣城。盡管這一路上很疲憊,當我第一次踏上縣城的街道時,內心還是無比激動的。這兒有比故鄉高大得多的磚瓦房和鋼結構樓房;街道上除了在鄉里見過的解放牌汽車和手扶拖拉機外,還跑著吉普車和小汽車;街邊上行走的人流中,除了跟我一樣穿著灰衣服的大叔、大媽外,還有衣著鮮艷的“花姑娘”以及穿著喇叭褲、燙著卷發的小青年;街邊上不時出現小人書攤、雜貨攤、冒著熱氣的吃食攤……這一切都讓我覺得新奇。

  在縣教育局教工之家住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到街上溜達去了,轉了一圈回來,失落感油然而生,這就是城市么?這與以前村里當兵的大哥哥給我講述的所謂“城市”落差太大了,整個縣城也就兩三條街道,一個小時不到就轉了一圈,街上也臟兮兮的,房子也大多是磚瓦房,縣供銷社外面貼著彩色瓷板的四層樓房就算當時最漂亮的房子了,街上垃圾堆散發出來的臭味與邊上小吃攤上的香味混雜在一起,令人反胃。

  以后到縣城上高中,到北京上大學,留在北京工作,終于與故鄉漸行漸遠了。

  對于在外的游子來說,“故鄉”是用來回憶與思念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就寫出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著名詩作。上學時,寒暑假均能夠回到故鄉,對“故鄉”的概念還不太強烈。工作以后,回去就很少了,有時候甚至一年都不回去一次,這時候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的思念之情日漸濃烈,甚至經常做夢都是小時候在故鄉的生活場景。

  盡管故鄉在一個閉塞的小山溝溝里,但小時候對故鄉的印象大致是美好的。

  村莊的東、南、西三面都是莽莽的大山,北面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伴著同樣彎曲的小河向遠方延伸過去,那是村民們與外界溝通的唯一通道,也寄托著村民們對未來的憧憬與希望。幾十幢土坯房無序地散落于山坡上,房前屋后環繞著層層疊疊的梯田,間或夾雜著不協調的豬圈或茅坑。這兒木材燒火,挑水做飯,山上遍地是可以燒火的枯樹枝,半山腰或山腳下到處是奔流不息的山泉水,晴天藍天白云,雨天云霧繚繞……

  清晨天剛蒙蒙亮,不知哪家的公雞首先發出了一聲響亮的鳴叫,引領全村的公雞此起彼伏的叫起來了,這是村民們起床的號角。緊接著,笨重的木頭門轉動發出的吱吱呀呀聲傳向遠方;家里的狗伸個懶腰后從大門中竄出去對著遠處的山一陣狂吠;在山上過夜的黃牛也不甘寂寞,哞哞地回應著;間或混雜著父母呼叫孩子起床的聲音,老頭站在各自門框上大聲聊天的聲音……,小山村新的一天從清晨的“交響樂”中開始了。

  幾分鐘后,土坯房屋頂上就開始先后冒出一股股白色的煙柱,煙柱在上升后又慢慢地向四周擴散,從山上往下看,整個村子都籠罩在輕煙薄霧之中,仿佛人間仙境。

  傍晚,隨著太陽那羞紅的半邊臉也從對面的山頂漸漸消失,忙碌一天的村民開始陸陸續續地朝著自己的土坯房回歸,他們有的扛著農具、有的挑著柴擔、有的挑著從地里收獲的農作物,偶爾還有老人哼著祖祖輩輩傳唱的山歌,與傳到對面山坡上產生的回音一起在小山村回旋,余音繚繞,回味悠長。

  在外面找了一天吃食的雞鴨也唱著歌回到了各自主人的家門前,等待著主人喂完后好回到雞舍鴨舍中休息;暮歸的老牛在山道上邁著緩慢的步子向牛圈走去,那里已經有主人為它們準備好的青草;倦鳥在發出最后一串疲憊的叫聲后也都歸巢了;母親吆喝孩子回家的聲音響徹了整個小村;家家戶戶都陸續亮起了豆亮的煤油燈,小山村的一天終于在天黑后走到了尾聲。隨著煤油燈的相繼熄滅,整個小山村就籠罩在一片黑暗的沉寂中了,間或傳來一陣狗叫或貓頭鷹的叫聲,彰顯著小山村的生命活力。

  記憶中的故鄉山高林密,四季分明。

  春節剛過,春寒料峭之中,你會突然發現田間地頭一夜之間就泛出了點點黃綠。隨著太陽把人身上的冬衣一件件地褪去,山上的樹木也長出了翠綠的新葉,鮮艷的杜鵑花點綴其中;睡了一個冬天的青蛙也陸陸續續地出來,發出悅耳動聽的求偶歌聲;山上各種各樣的鳥也開始演奏春天交響樂;村民們照例開始下地忙活,新的一年在生機勃勃的春天拉開了序幕……

  夏天,層層疊疊的梯田中長著綠油油的禾苗,家家戶戶的菜園中都種上了各式各樣的青菜,機靈的小燕子在村子的上空來回穿梭,還有戴著草帽在田間揮汗勞作的村民,構成了一副立體山水畫。故鄉的夏天是炎熱的,中午太陽直射時氣溫可高達40度,小時候總是打著赤腳的我走在石板路上都能感到燙腳。這時候,村里的狗都懶洋洋地趴在陰涼里吐著舌頭,生產隊的水牛露出頭躺在小溪中一動不動,高傲的公雞也失去了一早的神采,耷拉著頭站在樹陰下閉目養神。只有知了不知疲倦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偶爾有一只受驚的鳥發出一連串的驚叫聲,讓人真正體會到“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意境。

  秋天是希望的季節,稻田中金黃的稻穗在秋風中輕輕地搖曳,田埂上的黃豆仿佛身披鎧甲的衛士一樣,為田里成熟的水稻站崗放哨。于是,小山村響起了村民們的歡歌笑語以及腳踩打谷機嗚啦啦的轟鳴,收獲開始了。被關了幾個月的鴨子迫不及待地跑到割完水稻的田中大快朵頤,調皮的小麻雀跟人捉迷藏一樣,一不注意就飛到裝滿稻谷的籮筐上啄食谷粒,偶爾還在上面拉上一泡屎留下印記,等人一趕,它又呼啦啦飛到那邊的一片稻田中不見了。山上的油茶也開始咧著嘴往外吐茶籽了,村民把水稻和大豆收完,又得抓緊時間到山上摘油茶,否則時間一過茶籽就全掉地上了。山上各式各樣的野果也成熟了,數十種野果誘惑著我們漫山遍野地搜尋著,那是一種不知疲倦的滿足與幸福!

  山里的冬天是寒冷的。在陰雨寒冷的冬天,無法出去干活時,一家人圍著火塘烤著火,聊著天,媽媽手中納著鞋底,爸爸手中破著篾絲,火塘中煨著的紅薯散發出陣陣誘人的香味,這是一年中最溫馨的場景了。隨著氣溫的不斷下降,突然有一天起床開門一看,山上白茫茫一片,樹枝上包著厚厚的冰層,仿佛蠟燭一般,樹葉上也覆著厚厚的冰層,晶瑩剔透,那是故鄉特有的凍雨杰作。于是整個山村仿佛置身于童話世界一般。

  故鄉的人是憨厚淳樸的,他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們心里透亮,沒有那么多心計。當然,由于一輩子都面對著大山,他們的心胸不夠寬廣,目光有些短淺,有時候也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得雞飛狗跳。在改革開放以前,故鄉的百姓就在這四季輪回中一天天長大、一天天老去。

  故鄉的美是一種原生態的美,這種原生態的美用再多的語言描寫都是蒼白的。記得有一次大學同學聚會時,大家回憶起自己成長的故鄉,我想了半天,竟然感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于是我用一首詩對故鄉進行了總結與概括:“風吹葉有聲,燕過云留痕。雪飄山盈絮,月籠水印影。”這首詩是我對記憶中故鄉最好的詮釋了。

  我的成長歷程也同時伴隨著故鄉的變化。

  70年代,到處開荒墾田,只要有泉水出的地方往下就把樹木雜草全部清除,開墾成了水田,村里的水稻田自然增加了很多,然而由于人口不斷增多,加上產量低下,并沒有解決全村人的溫飽問題,所以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饑餓感了。還有更荒唐的是在我五六歲時,公社要求每個生產隊都要完成種植藥材的任務,于是在生產隊長的號令下,村里的壯勞力花了一個冬天把一塊幾百畝的原始荒山上的樹木雜草砍了個精光,并在曬干后一把火把砍下的樹枝、灌木和雜草燒了,那真是一場大火啊,熊熊的火光映紅了半邊天。燒完后全村男女老少又把土翻了一遍,然后種上公社發下來的果樹苗和不知名的藥材,最后的結果是把這塊原始森林給毀了,栽種的果樹和藥材不適應山區夏天炎熱、冬天寒冷的氣候,果樹長得倒也不小,但從來沒有掛過果,最后都成了老百姓燒火做飯的劈柴;至于藥材,種子種下去根本就沒長出來過,所以老百姓也不知道它長啥樣。意外的收獲是翻過后的山上長出了大量的山蒼籽(老家也叫“山胡椒”)樹,每年把山蒼籽摘下來通過蒸餾的方式練出的山蒼籽油賣給供銷社給村里增加了不少收入。

  80年代,村里開始包產到戶,所有的水稻田和山林都按照好壞與距離分成小塊,然后按照人口通過抓鬮的方式分到了每個家庭,村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徹底從過去的“大鍋飯”思想中解放出來了。中國的老百姓對土地的摯愛也在這一階段表現得淋漓盡致,家里的勞動力整天都在地里侍弄著莊稼,所有的水稻田里除了綠油油的禾苗和田埂上油亮的黃豆外,幾乎看不到雜草,家家戶戶的菜園里也都種滿了各式各樣的時令蔬菜。各家的油茶山除了油茶樹外,其它灌木、藤類植物和雜草也都清除了,油茶果比以前結得更多更大了。到了秋天,各家收獲的糧食比搞集體時翻了一倍還多,老百姓也第一次可以敞開肚皮吃飯了。然而,老百姓種出來的糧食交完公糧和各種農業稅收后,收入并沒有很大的改善,盡管吃飯不成問題,但兜里一樣沒錢。

  當然,由于國家允許老百姓做點小買賣,于是村里也出現了一些小的個體戶,他們或者從外地販一些日常用品到集市上買,或者把山里的竹筍、蕨菜等山貨販運到外地去賣,也有頭腦靈活的在村里開起了經銷店,因此也有一部分人慢慢富起來了。村里的土坯房原來屋頂上幾乎都是蓋的杉樹皮、稻草或者冬茅草,每年都得更換,否則就要漏雨,現在村里從外地請了一個燒瓦的師傅過來,有錢的人家率先把屋頂上的樹皮茅草換成了青瓦。老百姓平常聊天時,除了談論莊稼和孩子外,最感興趣的詞就是“萬元戶”了,經常聽那些在外面做買賣的人說起某個地方又出了個“萬元戶”,村民就露出無比羨慕的語氣:我要是成了萬元戶,想吃啥就吃啥!

  1990年,我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學,第一次遠離了生我養我的故鄉。大學畢業后,又留在了北京工作,上學期間的寒暑假我都會回到故鄉,工作后也基本上會在春節期間回故鄉陪父母,期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故鄉的蛻變。

  村里同齡人也基本上在九十年代初紛紛離開故鄉,到廣東珠三角打工淘金去了。其實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有部分年輕人到廣東打工,但那時候基本上是農閑時去,農忙時回家種地,而且大多是男人出去,女人在家。九十年代后,年輕人把土地和孩子都扔給了父母,夫妻雙雙拋家舍業出去打工了,一向被看重的土地這時候開始慢慢被村里人淡化了。村里面也在九十年代初期通電了,家里條件好的還買了電視機,盡管是14吋的小黑白電視機,但還是吸引村里人一吃完晚飯就聚在一起看電視、聊家常,老百姓也第一次從小小的“方形盒子”中了解到了外面的世界。

  外出打工的村民給這個閉塞的小山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經濟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他們的父母在家里辛勤勞作一年的收入可能還沒有他們在廣東打工一個月的收入多,因此他們給家里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鈔票。而那些打工的回村過年時花錢的“豪氣”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往廣東跑,甚至有的人書也不讀了,初中畢業就跟著家里的親戚出去了。

  農村人有了錢,首先想到的就是蓋房,于是有人開始把土坯房扒了重新翻蓋,村里第一次出現了磚混房子。當第一座貼著白色瓷板的平頂房突然出現在村里時,給村民帶來的無疑是震撼。一輩子住著土坯房,沒出過山的老人覺得這樣的房子過去只有皇帝才能住了。在隨后的十多年間,家家戶戶都開始為蓋房而努力,村里的土坯房也越來越少,夾雜在這些磚混房子中顯得是那樣的寒酸與不協調。

  其次,村里人的穿著打扮開始變化了,年輕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姑娘們開始穿裙子。而且由于大量的成衣被人從廣東販運到鄉里的集市上叫賣,村民們也習慣到集市上購買衣物,以至于村里原來幾個專門做衣服的裁縫都失業了。

  電視、冰箱、洗衣機、電飯煲等家用電器也逐步進入了農戶的家庭,在村里沿襲了幾百年的木桶蒸飯、木盆和棒槌洗衣服的生活習慣被逐步改變,當然老百姓的生活也大為改觀,逢年過節才能吃上一次肉的日子徹底告別了。

  男男女女在一起也沒有了以前的禁錮,讓以前老輩人覺得羞于啟齒、臉紅耳熱的玩笑話張嘴就來,留守婦女與村里老男人之間的緋聞也不時傳出來,這種在過去要被“沉豬籠”的行為現在也得到了村里人無奈的寬容。其實,這種并非愛情的關系在如今的農村僅僅是一種心理需要和生活所迫,家里沒有男人的留守婦女,承擔著養育孩子、照顧父母、耕田種地的重任,她們不但需要強健的體魄,還需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孤獨無奈時,如果有一個男人來幫助她一把,這是一種心靈的慰藉。

  2006年,父母蓋得土坯房由于后面山體滑坡成了危房,因為我們家房子在半山腰,在村里是最高的了,回家時看到了房子還要爬很長時間,再加上父母年紀也大了,于是我就在鎮上買了塊地蓋了個房給父母住,他們偶爾回到老房子看看。期間我回老家過春節,時間短,加上自己也懶,有好幾年竟然沒有回村里。

  2010年春節,我特意回村里看了看,突然發現原來半山腰住的十幾戶只有包括我家在內的三座土坯房了,其它的全部拆了。原來這些住戶都在山腳下的水稻田中新批了宅基地蓋了磚混房,條件好的也到鎮上蓋房居住了,曾經偌大的自然村就剩一個老頭還住在半山腰,我家的房子周邊也是雜草叢生,飽經風霜的土坯房呈現出搖搖欲墜之態。由于在外打工的都在春節期間回到了村里,這些人腰包里也攢了不少錢,鞭炮聲、摩托車的吼聲、喝酒打牌的吆喝聲此起披伏,響徹山村。

  外出務工讓增加貧窮的小山村富裕了,與此同時,打工的年輕人也把外面的一些“新事物”帶回了封閉的小山村,麻將學會了、地下六合彩也開始挨家挨戶推銷了、吸毒的也出現了,甚至村口還裝了兩臺賭博機……。對于這一切來說,我不知道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也不知道是山村的福音還是災難,我發現自己一下子失去了判斷力。

  2012年,年邁的父親永遠離開了我,此后母親也跟我一起到北京生活。2013年清明節回家給父親掃墓,盡管水泥路已修到了村口,進出村莊不用在泥濘中跋涉了,但我的心情還是很沉重。以前每次回故鄉,快到村口時我都會加快腳步,想盡快見到父母,可這次回來,我卻必須面對與父親陰陽兩隔的悲慘事實。車開到村口往村里走的時候,我的腳步愈發沉重。由于村里年輕一些的過完年又奔赴廣東打工去了,他們的孩子有的跟著父母一起到打工地上學,由于村里原來的小學已改成了敬老院,現在村里孩子上學都得到鄉里唯一的學校,所以即使沒有跟父母一起出去,也是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陪著在鄉里上學,村里很多房子大門上都掛著冰冷的鐵鎖;村里遇到的不是老頭老太太、就是不到上學年齡的小小孩。我從村里一路走上去,竟然沒聽見一聲狗叫,曾經雞犬之聲相聞、人聲鼎沸的熱鬧村莊竟然透出一股暮氣。站在父親的墓地俯瞰整個村莊,過去那種煙霧籠罩的景象不見了,那一座座白色的磚混房子突兀著立在那兒,看起來如同毫無生氣的怪物……

  2015年清明節,我又一次踏上了回故鄉的路,在村口下車就看見住在村口的青蓉嬸坐在門口曬太陽,渾濁的雙眼空洞地望著進村的道路。我走過去叫了一聲“青蓉嬸”,她上下大量了我一下,輕聲問道:“你是啟清吧?”,我連忙答道:是的。多年沒有見到,加上自己也老了,她已經不敢相認了。這青蓉嬸也是個苦命人,年輕時只生了兩個女兒,在農村沒有兒子是很受歧視的,于是又抱養了一個兒子,大女兒四十不到就病死了,第一次經歷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隨后比他大十歲的老伴也撒手人寰,留下他和養子相依為伴。更為悲慘的是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在我上大學的時候也觸電身亡,兒媳婦留下一歲多的小孫子改嫁他鄉,好不容易把小孫子撫養成人,自己又在幾年前因為摔了一跤而下肢癱瘓了。如今因為她生活無法自理,孫子也不能像別人一樣外出打工,為了維持生計,每天給她做好飯然后到附近給別人打打零工。

  從村口往父親墓地走,一路上遇到的人還不到十個,而且都是70歲以上的老人和兩三個我不認識的小孩。村里的水稻田十有八九都荒蕪了,過去父輩們視為命根的水稻田如今成了野兔和黃鼠狼們的樂園。上山的路沒有人修整,兩邊雜草叢生。山上的油茶樹不見了,由于沒有年輕人在家,油茶沒人摘,于是村民干脆把山上其它植物都砍了,然后全部種上了杉樹,等它長成材再砍伐賣了。我家的老房子由于快要倒塌,也在去年拆了,原先居住的自然村只剩下一個老頭,一座土坯房。我第一次聞到了村莊里的死亡氣息,也許不久的將來,隨著老人故去,年輕人搬離,這個村莊也將面臨消失的命運。

  魯迅在《故鄉》中寫道:“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說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釋說: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涼,這只是我自己的心情改變罷了,因為我這次回鄉,本沒有什么好心緒。”

  魯迅回故鄉還能見到兒時的玩伴閏土,而現在我回故鄉,兒時的記憶已經不復存在了,兒時的玩伴也不知在哪兒?村里的老人和小孩見到我時也用詫異的眼光打量我,此刻我真的感覺到兒時的故鄉已經回不去了。

  難道故鄉真的只能用來回憶嗎?

【思鄉隨筆好文章摘抄】相關文章:

新春對聯摘抄04-27

名言警句摘抄08-24

美文的摘抄01-17

秋天美文隨筆10-15

美文的隨筆08-23

新春的對聯摘抄12-24

猴年新春對聯摘抄12-24

豬年新春對聯摘抄12-08

關于元宵對聯摘抄05-08

歡慶新春對聯摘抄05-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石渠县| 仁怀市| 屯昌县| 五河县| 高陵县| 平乐县| 邛崃市| 霍邱县| 陇南市| 临武县| 自治县| 县级市| 大庆市| 本溪| 乌拉特前旗| 天峨县| 攀枝花市| 天全县| 封开县| 平塘县| 沾化县| 浮梁县| 淮南市| 南涧| 宝鸡市| 淅川县| 南康市| 北宁市| 博野县| 临江市| 峨山| 平昌县| 颍上县| 闻喜县| 乌苏市| 台山市| 闵行区| 盐池县| 鹤山市|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