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么心得體會怎么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1
1、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表現在孩子身上,在孩子面前,父母從生活小節到思想品德,沒有一件是小事。家長會說謝謝,孩子自然也是懂禮貌的;家長會在公交車上讓座,孩子自然也懂得尊老愛幼;爸爸會分擔家務,孩子長大以后自然也會主動做家務;家長會準時完成工作的,孩子自然也會按時完成作業。父母的言行對于孩子來說,不僅僅是一種權威,更是孩子言行的提供者,是孩子學習的參照。所以的教育莫過于言傳身教。
2、要尊重孩子自己的興趣愛好
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從小就開始報各種補習班、為孩子制訂了一系列的計劃,還要時刻盯著孩子完成才罷休。但是盯久了就會發現孩子好像并不會主動去做,尤其是沒有興趣的事情,別說主動做了,連被動做的都很艱難。其實,對于這些技能、興趣,更多的還是要看孩子自己的興趣,人不管在任何年紀都有自己的心之所向,尤其是在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年齡,他們往往會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不要覺得看螞蟻搬家是無所事事,也不要覺得只有會彈鋼琴才是好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興趣、愛好也是獨一無二的,一個長久專注于自己愛好的人,自然也會在這方面精于他人。
3、愛要有方,嚴要有度
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兩種極端,要么過于溺愛,要么過于嚴苛。每一個家長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方式去愛自己的孩子,有人覺得孩子是寶貝,要事事順著,不能讓其受一丁點委屈,也有的`家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這兩種方式都過于極端了,都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過于寵愛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很多動手機會,學不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容易讓孩子形成無法無天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引導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能縱容孩子的懶惰或者強橫;但是教育孩子過于嚴厲,一點失誤就動輒打罵,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要么會成為唯唯諾諾、自卑又敏感的人,要么會極其抗拒家庭,甚至是有暴力傾向。理想的家庭教育應該是愛要有方、嚴要有度,多鼓勵孩子進行自我創造,但也要及時批評糾正錯誤行為。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2
父母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第一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他的才華,他的天賦需要父母用愛心和耐心去發掘。如何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如何有效地激勵孩子進步?如何讓孩子在適度的愛中健康成長?如何讓孩子在純良無瑕的天性?如何培養孩子自信自立等品質?
在《教育無痕》這本小書中,我們可以找到以上許多問題的答案。本書是一位媽媽和她的12歲的兒子的共同創作的。書有不僅有兒子精辟、幽默的語言,還有他畫的可愛的插圖。媽媽徐光通過總結12年的教子經驗和親身感受,從四個方面闡述了她的家庭教育觀。作者認為父母要有兒童的.心態,懂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感受孩子內心的冷暖;要像珠寶專家發現寶石一樣,發現自己孩子;對孩子放飛但不放任,關愛但不溺愛。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海姆·G·吉諾特
海姆·G·吉諾特,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學家、兒童心理學家、兒課醫生;紐約大學研究生院心理學教授、艾德爾菲大學博士后。
父母和孩子之間充滿了無休止的小麻煩、階段性的沖突,以及突如其來的危機。發生危機時需要作出反應,而反應無一例外都會造成一定的后果,對孩子的個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響。
我們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會作出傷害孩子的反應。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愛孩子的、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會責備、羞辱、譴責、嘲笑、威脅、收買、懲罰孩子,給孩子定性,或者對孩子嘮叨說教。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大多數父母沒有意識到語言的。破壞力量……
《讓孩子來敲門》伊麗莎白·潘特莉
一個幸福的妻子,也是四個可愛孩子的母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她組織了一個父母互助團體,專門探討教養孩子的問題。沒想到,這競成為她為之奮斗的事業。
伊麗莎白·潘特利所著的關于如何培養教育孩子的書,書中既教會了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也讓我們看到自己童年的點點滴滴。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3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經我市幼兒教師專業發展指導團隊成員推薦,我有幸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這本書,這本書內容豐富,它是開啟幼兒教育的一扇門,這本書里的一個個的問題,一個個的案例,一個個分析都是從教師教育上發生的實例,實實在在幫助我們幼兒教師釋疑教育困惑,指導我們解決實際問題的好書。
《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是幼兒教師的教育實踐策略匯集。內容包括《教師與兒童》《教師與家長》《教師與社區》三部分,用52個有代表性的問題,展示了當前幼兒教師需要具備的基本教育技能。每個問題中均設置了五個環節:體驗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資源庫。這幾個環節能引導我們在自我體驗下,逐步參與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個主題的內容和形式都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從具體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閱讀過程中,漸漸領悟新的教育觀點、學習新的教育技能。從而使我們懂得如何利用周圍的自然和文化資源改善幼兒受教育環境、促進家長和社區參與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幫助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論與日常生活、教學活動的`相關性,在新教育觀念與行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
這本書中舉了大量的案例,這些案例我們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也是經常會碰到的,看著就很能引起共鳴。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應的教育策略,可以幫助我們遇到相應的事情來解決問題,如當我們遇到這些狀況的時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書中的作者又向我們傳達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著看著總能給人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比如案例:《感動的微笑》,講述的是劉教師的一個語言教學活動案例,這樣的活動案例再尋常不過了,很多老師也都會碰到,但它卻給我印象比較深刻。活動講述的是劉老師上的一個語言活動《微笑》,活動開始,劉老師以微笑的表情給幼兒一個輕松、自由的交談氛圍和與他們生活經驗相適應的話題,促使幼兒交流的愿望,使幼兒表達的積極性得以激發,對孩子們的各不相同表達,劉老師都能用微笑來認可回報,并抓住教育契機,對不愛講話的張賽月及時的啟發,使孩子們都能感到非常的開心,引發了孩子的主動參與交流,讓我們感悟到了語言美對孩子的感染和教育價值。書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個“分析和提示”,就是對這個案例的剖析,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分析孩子之所以產生這一行為的原因。
接下來一個內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們老師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樣的教育策略幫助孩子改變這一現狀,很具體,這個《感動的微笑》的案例,書中給予的“教育策略”。
1、創設讓幼兒自由表達,有話就說的語言環境
。2、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意識擴展幼兒語言交流的內容。
3、創造個別交流的機會,引導幼兒學會與他人平等對話。
4、利用文學作品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5、鼓勵幼兒進行合作交流的活動。
6、通過設計、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有話可說。
7、主動與不愛說話的幼兒交談(具體的內容在書P45頁)。
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體面前大膽的講話,我運用了好多的方法對他們的幫助也不大,通過這個案例、分析與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對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頓開,知道了怎樣讓幼兒愛說會講。
《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吸引我的是大量來自一線教師所寫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策略指導。現在我們教師專業學習時常不知道如何將先進的理論具體地轉化為自身的教育實踐,往往是對《綱要》的理論耳熟能詳,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給幼兒教師的一把鑰匙》這本書開啟了我一扇門,成為我學習新技能的一把鑰匙,它里面里還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議年輕的老師們,都可以來看看這本書,這會成為我們自身專業化成長的一個階梯,它會讓我們在專業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輕松。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4
教師節前夕,收到了在煙臺工作的一名學生送給我的禮物——尹建莉老師寫的教育讀本《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看了這本書,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被書中的內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動。看的時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讓我發現,原本我們一直認為正確的教育方式,事實上是完全錯誤的,從而大大地貽誤了我們的孩子。
該書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她16歲的女兒參加高考,取得了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這到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們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作者女兒從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們能感受到女兒所有的一切絕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績都來自于這個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的教育。
文中:“年輕的父母會得到一塊玉--------可愛的孩子---------多年后的結果卻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滿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著玉石的變化越來越失望。二者的區別,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鋤頭。”
關于家庭教育,我們承認,孩子家庭教育的影響遠遠大于學校教育。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媽媽也是一位老師,書中記敘了許多,作為一位充滿良知又懂教育的媽媽,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險”抵抗女兒學校老師的不良教育。比如為了和女兒一起抵抗老師的“暴力”作業,她替女兒寫了幾年的家庭作業。為了抵抗老師不正當的處罰,她寧愿女兒再次接受處罰,也不讓女兒做本來就是錯誤的事情。
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我錯了”。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愿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甚至我們有的家長或老師對孩子不滿了,非打即罵,打罵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簡直無懈可擊。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么豐厚,地位多么顯赫,學問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
“在愛的`名義下施暴”這句話給我很強烈的感受,它讓我越來越深刻的反思,我們作為老師在做學生工作的時候,總是在強調“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問心無愧。”良心和愛固然是必須的,但這畢竟主觀,而且我想這也是一種比較自私的想法,畢竟你主觀感覺的是對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們再煞費苦心,也是失敗的教育。我們要求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樹立起作為老師的理想;我們要求孩子從小認真學習,我們作為老師有沒有把“教育”作為一門功課來學習,如果我們沒有,又有什么資格去要求我們的孩子。作為一名老師,我們總是在強調一些客觀因素,小學老師說孩子沒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師強調小學老師沒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師又抱怨初中老師無能,大學老師更是覺得沒有必要為學生的行為負責。如此,孩子便長大了,真的成為禍害別人的人了。誰為他負責呢?我們應該為此感到憂慮。沒有道德敗壞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們沒法改變無法改變的事情,但我們可以讓每一個到我們手中的孩子感覺到幸運,要知道他已經不幸很久了。
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教師生活,許多事情感覺力不從心,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可我們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犯了錯誤可以改,可我們孩子的生活卻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
書中說“現代家庭教育中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我們從來不否認一個溺愛孩子的父母對孩子深深的愛,所以我們也從來不否認作為一個良苦用心的老師對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這遠遠不夠,如果我們真正能夠愛孩子,那就從改變自己做起,從加強自身的學習做起。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為老師的人都會做老師。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力不從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幼兒教育書籍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廉政書籍心得體會06-25
幼兒教育的心得體會03-09
幼兒教育心得體會10-04
幼兒教育書籍讀書心得12-06
閱讀經典書籍的心得體會03-03
閱讀書籍心得體會12-01
讀幼兒教育心得體會12-30
幼兒教育實習心得體會12-28
關于幼兒教育心得體會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