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捭(1)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內之;闔(2)者,或闔而取之,或闔而去之。
2、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
3、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與之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
4、未見形圓以道之,既見形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5、巇(3)者,罅(4)也。罅者,澗也,澗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卻,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謂抵巇之理也。
6、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毀之;或以重累為毀,或以毀為重累。
7、立勢而制事,必先察同異之黨,別是非之語,見內外之辭,知有無之數,決安危之計,定親疏之事,然后乃權量之。
8、故計國事者,則當審量權;說人主,則當審揣情,避所短,從所長。
9、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10、摩而恐之,高而動之,微而證之,符而應之,擁而塞之,亂而惑之,是謂計謀。
11、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變化無窮,各有所歸。或陰或陽,或柔或剛,或開或閉,或弛或張。
12、見其權衡輕重,乃為之度數,圣人因而為之慮。其不中權衡度數,圣人因而自為之慮。
13、捭闔者,天地之道。捭闔者,以變動陰陽,四時開閉以化萬物。
14、圣人守司其門戶,審察其所先后,度權量能,校其伎巧短長。
15、即欲捭之貴周,即欲闔之貴密。周密之貴微,而與道相追。
16、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
17、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其張網而取獸也,多張其會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
18、雖非其事,見微知類。
19、“不見其類而為之者見逆,不得其情而說之者見非。得其情,乃制其術。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開。”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揵萬物。
20、若欲去之,因危與之,環轉因化,莫知所為,退為大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