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要“瘦身”更須“強體”
9月初中央出臺國有企業改革方案后,政策落地備受關注。近期,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座談會時提到,要抓緊處置“僵尸企業”、長期虧損企業和低效無效資產。“僵尸企業”處置起來非常棘手,對企業架構將是系統性變革。江蘇是否有“僵尸企業”,如果有,又該如何處置?
“失血”多年卻被低調掩蓋
何為“僵尸企業”?“恢復生氣沒有希望,但由于獲得放貸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閉。”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院長蔣伏心教授分析說,與那些因為“問題資產”陷入困境、但能較快起死回生的企業相比,“僵尸企業”的特點是“吸血”的長期性、依賴性,比低效無效資產的負作用更大,一旦放棄救助還會產生連鎖反應。
“僵尸企業”出現的原因多種多樣。比如,一些原有的傳統優勢行業長期徘徊在“低小散”狀態,升級遇到“天花板”,導致“僵尸企業”比重較高。此外,市場需求、企業決策、政策環境等也能造就一批“僵尸企業”。長期研究企業改革的蔣伏心一針見血地指出:“民營企業的股東最注重風險管控,不會供養‘僵尸企業’,‘僵尸企業’基本上集中在國有企業,而且長期被低調掩蓋。”
一位省屬國企投資部人士坦言,一家企業如果長期扶不起來,就應該進入破產重組或并購重組,最好的結果是“起死回生”,最差也能“止血”。但是處置“僵尸企業”,政府不愿接手人員安置等負擔,上級公司面臨信用和發展等問題,只好用其他子公司的盈利來填補這個窟窿。
記者了解到,我省22家省屬國企中,大多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僵尸企業”,這其中還有一些歷史成因。最近10多年來,我省的各級國企經歷了以“合并同類項”為主要模式的重組整合,在政府指令安排下,各類企業打包裝進新的'集團,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原本就困難重重的企業如果找不到解困辦法,逐漸就變成了“僵尸企業”。
多領域涉足出現監管“真空”
我省一家省屬企業經營業務涉及50多個行業,平均下來,一位集團高管要管5個行業。整個集團的子公司、控股公司加在一起有400多家,管理層級有四五級,出現監管“真空”是必然的,旗下一家船舶公司上市僅三年就申請破產。
今天的蘇豪控股集團曾經歷兩次重組:2006年吸收合并省國防資產集團;2010年與紡織集團、弘業集團重組,紡織集團還曾吸收合并省化工集團。實際上,蘇豪控股由原絲綢集團、蘇豪股份、國防資產、紡織集團、石化資產、弘業集團等6家大型企業重組而來,子公司多達160多家,涉及領域多、產業同質化。
2011年起,蘇豪控股重新定位,確立投資、貿易、文化、地產四大主業板塊,企業總數壓縮到130余家,分屬于控股集團旗下8家二級子公司,整體效益有所提升。盡管如此,控股集團旗下的三級公司——江蘇省紡織工業進出口公司,公司負責人違規操作,去年底發生風險事件,再次凸顯管控漏洞。
及時“止血”,刻不容緩。省鹽業集團旗下的新世紀鹽化公司投資出現巨額經濟損失,企業陷入生死存亡境地,省委要求“迅速止住虧損局面”。集團新領導班子組建后,著手堵住“出血點”,新世紀鹽化公司所屬格林艾普公司、東泰公司依法實施破產,今年預計減少支出5000萬元。經過多方協調,與金融機構達成和解協議,減少經濟損失近9000萬元。
“瘦身強體”尤需主動改革
省國資委最新調研報告指出,江蘇國企的產業定位過于分散,導致多種經營的“百貨公司”多、主業突出的“精品企業”少,尤其在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國有企業規模實力不強,對經濟全局的帶動力有限。
去年我省曾出臺新一輪國企改革方案,22家省屬國企均領到改革任務,擁有148家子公司的匯鴻國際作為整體上市的試點,剝離非經營性資產、盈利能力較弱及存在瑕疵的業務及資產成為前置條件。基于此,匯鴻集團將旗下虧損的開元置業掛牌轉讓。
“主動剝離是處置‘僵尸企業’、低效無效資產的重要方式。”蔣伏心說,當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時成立了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優質資產裝入股份公司,其他資產剝離到集團公司,最終實現股份公司上市。如今很多央企希望整體上市,很多“卡殼”在不良、低效資產。
中央深化國企改革意見的最大亮點是從“管人管事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國企配合承擔的公共管理職能將歸位于相關政府部門和單位,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清理退出一批、重組整合一批、創新發展一批國有企業。特別指出,發揮失業救濟和再就業培訓等手段解決好職工安置問題,保障退出企業順利關閉或破產。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僵尸企業”大限已到。
不管是破產清算還是并購重組,處置“僵尸企業”的深層次意義指向國有企業的布局調整,通過組織架構“瘦身”達到質量效益的“強體”。按照改革方案,國企將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主業處于競爭行業的商業類國企要實現股權多元化,推進整體上市。這樣一來,接受公眾監督,盈虧一目了然,“僵尸企業”也就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