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淺談高職生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擦參考

時間:2022-09-26 14:35:03 職業規劃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高職生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擦參考

  職業規劃教育是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現實條件和發展潛力,評估外界機遇和制約因素,制訂和修正個人職業奮斗目標和行動方案,選擇和調整職業發展道路。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心理活動的規律,利用各種方法與措施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從校園走向職場的準備階段,培養就業能力是大學教育的核心。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手段,兩者互相影響。本文就高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相結合的思路。

淺談高職生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擦參考

  一、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高職生在應試教育單一的評價體系中,難以體驗到自我效能感,更易體驗到自卑、焦慮等負面情緒。另外,高職教育發展時間較短導致高職生社會定位困難,高職生“弱勢文憑”帶來的就業壓力等因素,都導致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1.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普通大學生的對比研究。高職生在SCL-90的統計結果表明,高職生在各個因子上均高于全國常模(P<0.01),特別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抑郁這幾項因子得分上顯著高于普通大學生。就學業成就的統計方面,普通大學生學業成就水平因素總分介于6~100之間,高于55分表示有成功的希望。而高職生學業有成就因素平均分只有53.63,學業成就水平明顯偏低。以上調查結果顯示,心理健康水平及學業成就水平略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心理亞健康狀態已經成為當代高職生較為普遍的現象。

  2.高職生就業壓力引起的情緒變化。調查結果顯示,面對就業有壓力的占到84.55%,感到焦慮緊張的占76.25%,抑郁的占4.58%,恐懼的占6.58%。焦慮的主要表現是對未來超出實際情況的無名擔憂和緊張,挫折承受能力差,稍有與預期不符的情況便易急躁,導致事倍功半,甚至事與愿違。抑郁心理表現為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面對就業壓力時覺得前途渺茫,難以振作精神克服困難。恐懼表現為,面對求職過程中的種種困難,逃避現實,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

  調查結果顯示,女大學生與男大學生在焦慮和抑郁情緒狀況上沒有顯著的差異。在情緒狀態上,年級的主效應極顯著。在焦慮上,大三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顯著高于大三;在抑郁上,大三得分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得分顯著高于大三。

  高職生就業心理壓力過大,各種負面情緒積壓,對大學期間的身心健康成長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對于其大學期間和步入工作崗位后的擇業就業,都會產生長遠的消極影響。

  二、高職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

  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主要受制于以下幾個因素:

  1.在高考指揮棒下,大多數高職生在中學時期,在職業發展、意識形態、人際交往等方面主觀探索不足,以學習為主的生活模式,讓他們對社會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夠,在樹立個人信念和發展方向的大學時期,經歷較長時間的摸索,是可以理解的,這點和普通高校生并無差異。

  2.從生源來看,中小學評價體系建立在學習成績之上,而高職生多數在中學時期就成績中低,難免影響自我評價,而自信心不足會導致其發展的主觀動力不足。

  3.高職生多數是高考落榜生,他們中有相當部分可能并非出于個人意愿就讀了目前的學校和專業,需要更長的適應周期才能投入到現實的努力中。

  4.雖然目前高職院校的數量和規模在不斷擴大,但還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社會信譽,對高職生還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誤解,這使高職生充滿了自卑感,在身份上不能認同自己,在就業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今社會,他們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

  因此,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重心,除了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教育,更應健全其心智發展,使其不僅掌握其專業所需的基本工作技能,更應為其創造良好的實踐機會,使其在課堂外通過各種活動,達到充分認識自我的目標,從而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自我與職業、就業與社會的關系,明確職業發展目標,提高職業綜合素質。

  三、高職生職業規劃能力發展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標準是:悅納自我、正視現實、善與人處、情緒樂觀、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3]職業規劃能力體現在,正確評估自身劣勢和社會職業環境,制定出符合現狀的追求目標和可行的操作方案,從而使自己從入校之始就置于一種有目標、有計劃、分階段的修煉之中。一份有效的職業規劃,往往是在充分正確地認識自身條件與相關環境的基礎上而進行的,它需要做好自我評估,包括興趣、特長、性格、學識、技能、智商、情商、思維方式、思維方法、道德水準以及社會中的自我等內容,弄清楚“我是誰”“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我如何去做”的問題。這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從實際出發正確選擇生活道路,盡快適應社會生活。

  職業規劃教育所倡導的學生主動、積極探索自我和了解社會的態度和實際行動,正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正是有效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的基礎,只有擁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學生才能夠積極地投入到職業發展的探索進程中。

  四、職業規劃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實踐操作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規劃教育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教育部文件指出,職業生涯規劃類課程分為以下六部分展開:建立生涯與職業意識;職業發展規劃;提高就業能力;求職過程指導;職業適應與發展;創業教育。

  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的職業規劃教育,力求從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使每個學生形成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基本目標和行動方案,引導他們自覺地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使他們健康、負責任以及有創造性地學習,從而培養學生進行自我職業規劃的意識與能力。

  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非常強調其經驗課程屬性,認為態度、觀念的轉變是課程教學的核心,比技能的獲得和知識的掌握更為重要。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代之以各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使課堂和每個學生的成長掛鉤,多設計一些學生必須投入的活動環節,通過專題討論、團隊協作、辯論比賽等靈活多樣的方式,使學生投入到課堂中。

  2.營造一個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即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身心發展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建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應成為大部分學生得以形成獨立人格和創造能力的平臺。通過活動的歷練,提升個人綜合素質,開拓創新,鍛煉人際交往能力,使其在擇業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一些,在相應的職業崗位上會有更出色的表現。

  3.建立多元化的就業心理指導渠道。學校負責與學生直接接觸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輔導員、實習期間帶隊老師等,經常與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利用各種現代化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渠道和方式,如BBS、QQ聊天、電子郵件等網絡平臺上提供的交流方式,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及時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等,使就業心理指導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要發揮學校心理咨詢室的功能,通過心理測試、個別輔導的方式,不僅要著眼于輔導嚴重心理問題學生的心理疏導,更應加強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心理、適應心理、人際交往心理等的引導。

  高職院校學生職業規劃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既是兩項艱巨又復雜的工作,又是兩項可以齊抓共管、相輔相成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從研究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個人等多種因素的心理現象入手,整合各方面資源,使更多人認識到這兩個手段的共贏效應,同時以學校為核心,整合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力量,使這兩項工作得以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使高職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能夠齊頭并進,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淺談高職生職業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擦參考】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體會參考05-13

淺談我的入職教育心得11-25

教育論文參考文獻11-01

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03-26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08-12

心理健康心得教育12-19

教育論文參考文獻集錦08-26

淺談家庭教育心得體會02-28

心理健康教育研修心得12-16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通用12-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海省| 德惠市| 康乐县| 吉木乃县| 河南省| 柳州市| 民丰县| 武邑县| 民和| 攀枝花市| 栾川县| 喀什市| 玉屏| 息烽县| 盖州市| 蒙自县| 金坛市| 娱乐| 吉安市| 蓝山县| 织金县| 石柱| 达日县| 镶黄旗| 通州市| 台中市| 辛集市| 石楼县| 卓资县| 开远市| 永新县| 黔南| 茂名市| 临桂县| 桦甸市| 广南县| 德化县| 清水县| 申扎县| 钦州市|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