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林業廳《關于開展2012年度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檢查工作的通知》(財農〔2013〕387號)和市、縣財政有關文件的精神和要求,我局高度重視,立即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各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檢查工作自查領導小組。及時召開相關工作會議,全面部署落實自查工作,并由專人負責對我局2012年度各級財政安排支農專項資金和項目實施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檢查,確保各項財政支農資金安全、規范、高效使用。檢查中沒有發現項目資金使用有私分、截留、挪用、擠占、貪污等違規違法現象。所檢項目絕大部分均已通過考核驗收,項目的實施達到預期目標,發揮良好效益。通過財政支農獎勵扶持,有力推進我縣農林業生產向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和組織化方向發展,加快了我縣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建設步伐,促進了農民持續增收,實現全縣農業農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現將自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1.農機購置補貼項目。截止到2012年10月18日,我縣農機購置補貼項目補貼工作全面圓滿完成,共接受農戶申請表319份,補貼機具385臺(部、組),其中收獲機械4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8臺);農用動力機械 130臺(手扶38臺,輪拖82臺)、耕整地機械147臺(旋耕機102臺,開溝機7臺,滅茬機13臺,微耕機17臺,水田耕整機1臺,鏵式犁7臺);種植施肥機械56臺(組)(插秧機11臺,育秧設備4臺,育秧硬盤30組,水稻直播機3臺,旋耕播種機8臺);收獲后處理機械11臺;農田基本建設機械1臺。補貼機具總價值1326.2318萬元,補貼資金總額為363.986萬元,農民個人出資962.2458萬元。專項補貼資金嚴格按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專項資金使用管理暫行辦法》(財農[2005]362號)和《安徽省縣級農業機械購置補貼操作暫行辦法》的文件規定,規范操作,嚴格把好補貼申請資格審查關、資格確認程序關、補貼指標確認通知書發放關、差額購機銷售關、機具噴字核實關以及建檔資金結算關。
2.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項目。根據縣農業局、財政局《關于印發2012年銅陵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銅農〔2012〕186號)文件要求和2012年度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項目考核驗收總體計劃安排,自2012年11月中旬開始,由縣農業局牽頭,會同縣財政局等單位抽調專人組成項目考核驗收小組,分別由縣農業局分管領導帶隊,深入項目實施單位和項目建設現場,對2012年度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農業產業化)項目進行了考核驗收。為保證考核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考核畜禽養殖小區從縣畜牧獸醫局、考核花卉苗木項目時從林業局抽調專業技術人員參加,新增固定資產考核工作由安徽世華會計師事務所負責。考核采取深入現場查看與室內查看臺帳相結合的方式,以現場查看考核為準。
考核驗收結果經報請2013 年1月25日下午縣現代農業發展資金使用管理領導小組會議進行最后審定,會議研究決定2013年度應兌付縣特色農業科技扶持專項資金282.88萬元,其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項目50萬元;農業科技推廣項目18.5萬元;畜禽規模養殖小區獎勵19.9萬元;生姜、牡丹等特色高效農業項目52.38萬元;表彰獎勵項目132.1萬元;工作經費10萬元)。截止2013年5月10日,該項資金(包括市下達的39.8萬元畜禽養殖小區補助資金)共322.78萬元,已全部通過縣財政大平臺撥付到項目實施單位。
3. 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項目。2012年省財政安排城山現代農業示范區專項資金320萬元,年初,根據城山現代農業示范區實際,依據《銅陵城山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在示范區核心區選擇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養殖和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2個方面作為項目扶持重點,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及時召開了會議,確定了銅陵新橋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園、銅陵縣水產開發總公司、銅陵新農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三家單位作為項目建設主體,并編制印發了《銅陵城山現代農業示范區2012年省財政專項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項目計劃總投資695.83萬元,實際完成投資711.11萬元,其中:銅陵新橋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園百畝葡萄連棟大棚及道路建設項目,總投資203.92萬元(省級專項資金80萬元)、銅陵縣水產開總公司標準化水產養殖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78.79萬元(省級專項資金40萬元)、銅陵新農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標準化蔬菜大棚建設項目,總投資 428.4萬元(省級專項資金200萬元)。項目建設得到了縣委、縣府的高度重視,縣農業局根據項目實施方案確定的建設內容,嚴格按照省財政廳、省農委印發的《安徽省現代農業示范區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和《關于切實加強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專項資金管理的通知》等文件的要求,加強項目和資金管理,做到專款專用,并認真組織項目實施。通過一年的建設,三個項目全面完成了各項建設內容,并通過了竣工驗收,專項資金320萬元也已全部撥付到項目建設單位,分別是銅陵新橋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園80萬元、銅陵縣水產開總公司40萬元、銅陵新農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200萬元。
4.新型農民培訓。我縣2012年新型農民培訓從3月開始,到8月中旬全面完成,共開班60期,培訓結業學員4029人,占任務的101.2 %,培訓超任務46人。其中宏愿2000培訓中心和銅陵智通職業技術學校共舉辦農民創業培訓3期,培訓103人;宏愿2000培訓中心等六家培訓基地共舉辦57期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結業學員 3926人(超任務46人)。我局于9月21日-26日,會同縣財政局和縣監察局對培訓工作進行了全面驗收。經驗收全部合格。2012年10月1日,縣新型農民培訓辦公室將驗收請況進行公示,2012年10月8日,我局會同縣財政部門聯合將項目驗收情況呈報市農委。
截止2012年9月21日,我縣新型農民培訓已全面驗收完成,培訓結業學員4029人,占任務的101%。按照《安徽省新型農民培訓民生工程項目及資金管理辦法(試行)》(皖農財〔2012〕58號)文件精神,縣財政局于6月底預撥資金50%,計107.565萬元,在9月底撥付資金64.539萬元,支出進度不低于80%。我縣新型農民培訓全面驗收完成后,在11月底撥付資金43.026萬元,資金全部撥付到位,支出進度達到100%。各級培訓經費共215.13萬元,分別是:銅陵新橋高科技現代農業示范園26.15萬元,銅陵白姜科技示范園19.72萬元,銅陵智通職業技術學校62.39萬元,銅陵縣宏愿2000培訓中心74.27萬元,銅陵縣老洲鄉光輝蔬菜標準化科技示范園20.15萬元,銅陵市農科所12.45萬元。
5.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2012年我縣承擔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民生工程項目2700畝,結合我縣實際,制定了實施方案,將2700畝標準化蔬菜基地進行了細化分解,分別為:城山農業循環經濟試驗區400畝(銅陵農達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0畝、銅陵牛山現代生態農業園100畝、銅陵新農晟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00畝);順安鎮新橋高科技農業示范園200畝;鐘鳴鎮1400畝(梧桐樹農業發展有限公司1000畝、銅陵玉龍蔬菜種植有限公司200畝、銅陵縣市外桃園農業專業合作社 100畝,銅陵市牡東農業專業合作社100畝);西聯鄉500畝(銅陵中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100畝、銅陵誠凈綠色生態種植有限公司100畝、銅陵勝利農業有限公司100畝、老觀村土地流轉合作社100畝、銅陵廣源種植專業合作社100畝);老洲鄉光輝村建設200畝。
截止2012年11月20日,我縣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通過市級驗收。標準化蔬菜基地建設按每畝4500元給予補助,市、縣按5:5配套,另對新購標準鋼管大棚市級按每畝2000元給予獎勵,項目所在鄉鎮、村市財政獎每畝行政經費500元。2012年我縣2700畝標準化蔬菜基地實際總投入達到3141.7萬元。其中市縣財政補助資金共1371萬元(縣級財政資金補助607.5萬元),項目實施單位自籌投入1770.7萬元(含大棚補助),另市財政安排工作經費補助135萬元。目前市縣財政補助資金已撥付到各實施單位。
6.標準化水面建設項目。2012年銅陵縣1000畝標準化水面建設任務分解,通過層層篩選和反復研究確定,并上報市農委批復,1000畝實施單位分別是:安徽四洋養殖公司300畝、縣水產開發總公司100畝、銅陵縣銅大禽業有限責任公司250畝、銅陵藍青養殖專業合作社100畝、銅陵縣東河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100畝、銅陵平湖養殖有限公司150畝。
根據項目實施方案要求,6家項目實施單位均分別在9月份提前完成了標準化水面建設工程任務,并投入養殖生產。10月24日至11月22日,由市農委、市財政局會同縣農業、財政部門人員組成項目驗收小組,通過聽取實施單位匯報、查看臺賬、看現場方式,對照標準化魚塘建設標準進行逐項驗收,項目驗收合格。
該項目總投資279.812萬元,其中財政資金150萬元(按照每畝1500元的標準補助給建設單位,市縣財政按1:1配套),項目實施單位自籌129.812萬元(安徽四洋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自籌12.2984萬元;銅陵藍青養殖專業合作社自籌11.7萬元;銅陵縣水產開發總公司自籌12萬元;銅陵銅大禽業有限責任公司自籌66.5萬元;銅陵平湖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自籌22.07萬元;銅陵縣東河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自籌2.2436 萬元。)。并于12月29日由銅陵永昌會計事務所進行了項目建設竣工結算專項審核。在資金使用上,嚴格執行民生工程資金管理辦法,建立項目專項帳戶,實行報賬制,專款專用,確保標準化魚塘建設順利開展。
7.農村土地流轉。2012年我縣認真組織實施“土地流轉效益年”活動,落實土地流轉各項扶持政策等。農村土地流轉累計面積達到為128579畝(耕地),占全縣二輪家庭承包經營面積的61%,規模經營面積為107500畝,規模化經營程度達50.9%。根據市、縣土地流轉獎勵政策,2012年共爭取到市級2011年度土地流轉專項獎勵資金748萬元,縣財政安排553萬元用于兌現2011年度土地流轉規模戶獎補(含歷年應兌未兌資金217萬元),已全部由縣財政局通過“一卡通”于2012年2月8日全部打卡發放到位。
8.退耕還林資金。2012年,我縣發放完善退耕還林政策資金及現金補助共計380.425萬元,該項補助資金已全部及時地按要求通過“一卡通”向全縣退耕還林農戶進行了發放。
9.林業專業合作組織項目。該項目為我縣金山苗木林業專業合作社申報的省林業廳合作社專項資金,實施金山綠化苗木基地建設擴建項目,項目申請省級財政15萬元。目前項目建設單位已完成擴建苗木基地面積200畝,栽植桂花,紫薇、黃山欒樹等精品苗木5.4萬余株,引種栽培觀賞牡丹200株。項目已完成投入21.76萬元(不含土地入股資金),其中苗木13.2萬元,機械費用7.2萬元,人員工資1.36萬元,目前縣財政已預撥省級財政資金10萬元。待項目完成驗收后將撥付余下的資金。
10.林業貸款貼息。2012年本年度我縣林業小額貸款余額173萬元,共貼息5.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5.19萬元,省級財政0.41萬元,涉及造林大戶6戶,主要用于對650畝(毛竹林450畝、楊樹林200畝)造林地進行撫育。目前5.6萬元貼息已全部撥付到6戶造林大戶。
11.生物防火林帶建設。2012 年我縣對重點造林地塊進行了防火線的鏟除工作,聘請了專門的護林人員;除常用的森林防火物資儲備外,為增加儲備,籌集資金購置了風力滅火機12臺、油鋸6 臺、滅火水槍15臺、阻燃服55套、水壺50個,滅火彈720枚。各鄉鎮及有關單位新開設防火道10公里,防火隔離帶20公里,清理防火道20公里,營造生物防火林帶10公里,大大提高了我縣森林防火綜合能力。省財政補助資金10萬元,縣財政補助1萬元,主要用于防火演練,購置森林防火器材等,并實行專款專用。
1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金。2012年縣財政下拔林業有害生物防治資金2萬元,縣林業局從森林植被恢復費中列支24萬元,26萬元,用于松材線蟲病的除治工作。2012年我縣的松材線蟲病的除治工作,全面完成了省下達我縣500畝松林超前采伐任務,同時對全縣3.65萬畝的松林中的枯死樹進行了全面清理,消除了松材線蟲病發生的隱患,并通過了省重大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的組織的檢查驗收。縣財政下拔的2萬元,主要用于天門鎮西垅村松材線蟲病超前采伐。縣林業局森林植被恢復費列支的24萬元,用于松材線蟲病防治,清理枯死樹工作。具體為鐘鳴鎮3萬元,其中獅峰村2.0萬元、金橋村1.0萬元。順安鎮 5萬元,其中星月村2萬元、城山村和明湖村各1萬元。天門鎮11萬元,其中郎坑村5萬元、西垅村和蟠垅村各2萬元、金塔村1萬元。西聯鄉2.0萬元。葉山林場2.0萬元。目前所有資金已全部足額撥付到指定的項目實施單位或項目村。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是財政專項資金補助面比較分散,單個項目補助資金少,撒“胡椒面”的現象仍然存在,不利于提高資金的整體效益。
二是由于財政專項資金到位較遲,農業項目的配套資金不能到位。一些農業項目計劃規定配足配套資金,但基層單位多數無力配套,使項目總體計劃不能全部實現。
三是農業投入不足。《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家逐步提高農業投入的總體水平。國家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在實際操作中,農業投入不足,達不到增長幅度的現象還相當普遍。嚴重制約我縣現代農業發展,影響農業競爭力。
四是農業投入要素比例失調。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不能滿足農業底子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的現實需要。由于地方財力緊張,難以安排這方面的支出,農業基礎設施支出總體投入比例小。
五是財政支農資金投入分散,我縣缺少拉動地方農業大發展的重點工程和龍頭產業,部分項目存在前期準備不足,規劃、設計深度不夠,概算編制不精細,項目建設難以達到預期的整體效益,影響支農資金整體效益的發揮。
六是支農項目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各項支農資金和項目實施需要農業部門經常開展政策宣傳、人員培訓、會議部署,以及監督、檢查、考核驗收等,都需要一定交通費用、辦公耗材等工作經費保障,但是工作經費安排嚴重不足。
三、下一步整改的主要措施
一是加大項目資金的爭取力度。牢固樹立項目強縣的意識,爭取更多的項目落戶我縣,把抓發展真正體現在抓項目建設上,推進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步伐。
二是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在符合國家政策的前提下,對財政支農資金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安排,資金打捆使用。通過以獎代補、以物抵資、先建后補等政策工具,引導農業企業、大戶、合作社、農民“互動”,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提高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益。
三是加大對支農項目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招標制、項目責任制、工程監理制、工程預決算審計制、專戶報賬制、責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強化項目實施監督、檢查、考核驗收的新機制,使項目的申報、審批、實施、監督走上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軌道。做到事前評估、事中監督、事后檢查驗收、跟蹤問效,杜絕擠占、挪用,隨意調整項目資金,確保資金不折不扣地落實到項目上,實現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