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個人學風問題自查情況
為全面了解我班學生目前的學風狀況,本次面向全體學生做學風調查問卷調研,同時通過座談會、學生代表座談會、抽查課堂紀律、聽課、檢查學生宿舍、教師課堂情況反饋等多種渠道,發現存在問題,了解學生在學習中的困惑和期待,為學校加強學風建設和改進管理措施提供依據。本次問卷調查范圍涉及我班很多,問卷內容包括學風建設中的教學、管理、學習習慣、學習態度、學習紀律等問題。
一、學風建設調查狀況
1、學習態度
總的來說,我班學生的學習態度還是比較好的,調查中有37.5%的學生表示自己學習很勤奮刻苦,有55.2%的學生表示能夠主動學習,也有5.5%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態度比較懶散。
2、學習環境
學生學習態度的形成,與周圍人物和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調查顯示,同學之間的關系在大學的學習、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影響往往呈現“從眾效應”,好的班風和寢室風氣可以帶動和約束其他學生學習,而不良風氣也很容易影響其他學生學習松懈,甚至荒廢學業。宿舍成員作為相互活動、接觸較緊密的群體,彼此的學習態度、學習習慣和學習狀態相互之間的影響不可忽視。學習成績不好的現象常常集中發生在同一寢室。
3、學習紀律
課堂紀律的好壞也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調查數據顯示,36.2%的學生對上課遲到、早退、曠課可以理解,并表示認同,理由是大學學習就應該有學生自己靈活掌握。對于他們曠課的主要原因是:35.8%的同學是對該課程不感興趣;29.9%的同學認為是老師講得不好,沒有吸引力;(其中20.8%的同學認為不用聽講,自學就行),15.1%的同學去做其他事情,建議學校嚴格管理的占58.4%,同時,二年級學生的課堂紀律明顯好于大三學生,大一學生情況最好,大三學生整體上課情況最差。
4、學生對考試的態度
有27%的學生實行自己認為的"沖刺原則",即在考前一個月才開始沖刺學習,并認為很有效率,足夠應付考試;39%的同學認為這是短期效率,不利于真正掌握知識;27.3%的同學認為應該注重平時的學習積累,有90.2%學生反對考試作弊;70%學生認為學校應該對考試作弊行為予以嚴懲。
5、學生如何利用課余時間
大學的課程安排比較輕松,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也就多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有45.8%同學把課余時間用來上網、逛街、戀愛以及其他閑聊活動,18.8%的同學用來做體育運動,只有20.4%的同學用來學習、看書、去圖書館等。
6、如何看待課程設置、專業以及教師課堂教學
調查中有33%的學生對所學課程和專業不滿意或不感興趣,31.2%的同學認為學生學風的好壞與教師的教風有很大關系,35%的學生認為教師講課方式傳統,內容沒有新意。
從統計數據來看,學生學風整體比較好,大部分學生學習比較努力,上進心強,但是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對獲取信息的渠道和媒體非常敏感,對新知識、新技術的了解和掌握比較迅速。對于群體特征鮮明的當代大學生來講,除了諸如學習目標缺失、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紀律松懈等老生常談的問題外,還表現出了許多新的特點:
1、不良學風問題影響面變寬。不同于以往不良學風問題多表現在學習習慣、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身上,現在,學習懈怠的現象開始在一些往常成績較好的同學身上表現出來,他們有時也會不遵守課堂紀律,上課遲到甚至逃課、抄作業,平時不努力,考前靠突擊甚至考試作弊等。
2、干擾學業的主要因素增加。以往干擾學生正常學業的原因多發于學生本人熱衷于早戀或在校外打工賺錢,現在,更多的原因則是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網吧等。
3、隨著年級增長學風呈下降趨勢。受就業壓力、失戀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三、四年級整體學習紀律不及一、二年級,受此影響,目前,不少低年級同學開始過早擔心就業前景而影響學習熱情,有的甚至無心向學。
4、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下降。以往多是教師不滿于學生的學習態度,現在,學生對部分教師教學不盡心,課堂教學效果不佳提出質疑,不滿情緒有增加的趨勢。
5、學生矛盾心理加劇。部分學生感到競爭壓力很大,但自身又不愿付出努力、不肯刻苦學習;部分學生希望學校少加管理,但自控能力又差,自律意識不強;部分學生主張自主學習,但自學能力又不強。這些問題是當前學風建設中遇到的新課題。
出現以上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對學業的認知比較模糊,甚至存在一定的偏差;部分專業、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和專業技能要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部分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時對學生的主導作用有待加強;對學生自制能力、自律意識的教育有必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社會轉型和教育改革進程中的諸多社會不良風氣的不利影響有愈來愈烈的趨勢。
三、進一步加強學風建設的思路與措施
1、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員參與,共同努力
學風是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學風的好壞關系到學校的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加強學風建設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應該得到高度重視,常抓不懈,應該全員參與,人人有責。學風建設工作需要全校教學、管理、服務等多部門緊密配合,共同努力,把學生的教育和發展作為工作的頭等大事。教師、干部、學生齊心合力,共同參與,在各自的崗位上恪盡職守,老師率先垂范,學生自查自省,尋找問題。
2、加強教育,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是煥發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調查顯示,學生中自認為學習態度一般的人數占到45.1%,37%的同學只是偶爾去圖書館或教室自習,經常自習的學生只占到31.7%,而課余時間花費在上網、閑聊、逛街的學生接近半數。分析原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學生學習的內因。通過加強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督促學生認識到自覺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而端正學習態度,努力學習。
3、進一步加強“教”與“學”的相互結合
調查顯示,部分學生學習態度淡漠,上課遲到、早退、在課堂上不專心聽課,主要是他們對教師的課堂組織、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有看法,認為教師的教風主導著課堂學風的人不在少數。老師作為教育者,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多重義務,教師自身的師表形象對學生具有示范作用。上課不單單是教師或學生單方面的事情,教師應勤奮敬業,精心教學,學生應恪守本分,虛心求教,“教”“學”相長,相互結合。
4、調動、發揮學生團員、優秀學生的模范帶頭作用
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樹立典型,表彰先進,發揮獎勵的激勵作用;嚴格管理,狠抓紀律,發揮懲戒的警示作用。要求學生團員要以身作則,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形象;對于學習中涌現的優秀學生予以大力表彰、宣傳,組織學習經驗交流會,推廣好的學習方法;對于違紀行為,嚴格處理,杜絕學生的僥幸心里。
5、塑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校園文化滲透在校園活動的方方面面,不僅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而且對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學校前進和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加強學風建設的重要途徑。
首先,利用校園廣播、校園網、宿舍樓的櫥窗板報和校園報刊等宣傳陣地和載體,大力宣傳和弘揚民族精神,加強學風建設的宣傳,營造濃厚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的輿論氛圍。
其次,舉辦具有系統化、品牌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專業技能活動。開展活動要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注重技能和文化藝術相結合。開展各類學科競賽,開展與學風建設有關的主題辯論賽、讀書競賽、征文活動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引導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將學生的學習與評優、助困、入黨、擔任學生干部等相結合。
第三,開展學術講座,營造學術氛圍。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舉辦學術講座和論壇,開展大學生學術活動的交流,條件成熟時,舉辦大學生科研成果(論文)展覽或報告會,并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評比,對于取得突出成績的學生給予大力表彰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