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模板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
1、 從復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說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后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2、出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后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郁憂傷之情。他所寫的游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4、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5、 聽課文錄音,并輕聲跟讀,注意朗讀節奏。
6、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個別指導)
7、檢查小組學習效果。
(1)、指名翻譯課文,(2名學生)
(2)、出示練習題。(播放課件)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 (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 (今)癡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 (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8、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后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
1、播放課件,指導學生背課文。
2、、提問: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動詞?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幾個人,為什么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說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說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說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說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著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著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脫抑郁心情。此刻過于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脫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采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后習題 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記》的教學設計模板】相關文章:
小石潭記閱讀題及答案04-30
《小石潭記》閱讀題及答案04-29
《小石城山記》教學設計2篇04-28
《雪地里的小畫家》教學設計模板04-11
《日月潭》教學設計15篇04-04
搭石教學設計 15篇04-11
搭石教學設計15篇11-07
《搭石》教學設計(15篇)03-16
日月潭教學設計(通用7篇)04-11
《我的小制作》教學設計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