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記趣》教學設計范文
一、學習目標:
1、能借助工具書及老師的適當點撥,能正確朗讀并疏通文句,把握文章內容。
2、能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學會細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體會作者兒時觀察昆蟲的童趣。
3、能學會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梳理,并養成積累的習慣。
4、能學習借助聯想、想象形象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二、學習重點:
疏通文句;學會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梳理
三、學習難點:
探尋作者“物外之趣”的由來;借助聯想、想象形象生動描寫事物的方法。
四、學習方法:
朗讀、分析、討論。
五、學習課時:
兩課時。
六、課前學習:
借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初步讀懂課文。
七、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生命的街車走過千坎萬坷,生命中的風風雨雨已經跌落成碎片。但童年的回憶卻永遠定格在我們的整個生涯中。童年的天空是用純潔的心靈制成的清凈的海藍色;童年的畫卷是用希望描繪成的五彩繽紛的夢想;童年的詩歌是用幻想寫成的一首完美的'歡樂。同學們,我們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美好的童年。于漪老師深情地追述了少年時代的“依依”往事,向我們展示了文學的魅力及對她的深刻影響;而沈復則以純真的童心告訴我們他難忘童年的“物外之趣”。今天,我們就能過這篇小品文的學習,來感受他的這份“物外之趣”。(板書課題)
我知道,這是同學位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你們首先要學會怎樣通過注釋和工具書初步讀懂文意,但我想,你們一定能夠做到這一點。請同學們以前后四人為一個小組,商量著把文章改寫成每個人不通過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讀懂的文章,通過注釋和工具書都不能理解的字詞你們可以問老師。
(二)讀一讀。
1、讀準下列加點字。
童稚(zhì)、藐小(miǎo)、鶴唳(lì)、凹凸(āotū)、溝壑(hè)、龐然大物(páng)、怡然稱快(yí)、土礫(lì)、項為之強(jiāng)、癩蛤蟆(lài)。
2、正確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停頓。
(1)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3)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4)使其/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3、學生自由朗讀、集體朗讀課文,做到讀通順、有感情。
4、教師范讀、領讀課文;
(三)譯一譯。
小組合作,結合注釋、詞典,試著先獨立翻譯課文,把自己翻譯的結果在小組內交流(互相發現問題,提出意見),最后把小組統一的譯文在全班內交流。
(四)記一記。
1、實詞積累:
(1)余:我。
(2)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明:眼力。察:看清。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其細小的東西
(3)故:所以
(4)私:私下里
(5)擬:比
(6)強:僵硬的意思
(7)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8)龐然大物:很大的東西
(9)拔山倒樹:搬開土山,撞到大樹,拔,移,搬開
(10)虛詞積累:
(11)之:物外之趣:的。
(12)心之所向:助詞,沒有實在意義。
(13)昂首觀之:代詞,代蚊子。
(14)項為之強:代詞,代“昂首觀之”。
(15)以:徐噴以煙,用。
(16)或:連詞,或者。
(17)其:使其沖煙飛鳴:代詞,蚊子。
(18)常蹲其身:代詞,自己的
(19)蓋:連詞“原來是”
(20)為:項為之強:因為
2、字同義不同的字:
(1)觀:昂首觀之(看)。
(2)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3)作青云鶴觀(景象、景觀)。
(4)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5)神: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6)時:余憶童稚時(時候)。
(7)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8)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9)以:徐噴以煙(經常)。
(10)為:項為之強(因為)。
(11)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12)以叢草為林(當作)。
(13)之: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14)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15)心之所向(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16)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17)觀之正濃(代詞,指“二蟲”)。
(18)驅之別院(代詞,指“蛤蟆”)。
3、成語:明察秋毫、龐然大物、怡然自得。
4、通假字:項為之強:“強”通“僵”。
5、省略字:
(1)“鞭數十”應是“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2)“使與臺齊”應是“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6、省略句:群鶴舞(于)空使之(與)臺齊驅之(于)別院
7、固定句式:
(1)作……觀:當作……看以……為:把……當作……
(2)……為所……:表示被動,譯為“……被……”
說一說
1、課文寫了哪幾件有趣的事情?請用四字短語概括性的說一說。
明確:觀蚊成鶴:群鶴舞空、鶴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2、請用自己的話將三件事向大家復述一遍,同學認真聽好,并作適當點評。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3,
(五)練一練:
1、識記文中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筆記本上翻譯全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清代沈復的《幼時記趣》。童年給我們每個人都留下了的一段美好的記憶,在我們的記憶里它是一支清亮的歌;是一首純真的詩;是一只放飛憧憬的小鳥;也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上節課,我們借助書下注解和工具書掃除了文字障礙,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天我們就來更加具體地感受一下沈復幼時的童真童趣。
(二)想一想:
1、揭示本文中心的詞語是什么?你根據什么做出的判斷?
明確:本文中心的詞語是“物外之趣”。通常的判斷方法有:找標志詞——“故”、或根據上下文內容的關系來判斷——概括和具體、或根據上下文的結構來判斷——總分結構等
2、文中描寫作者充滿童趣的句子有哪些?你在平時的生活中產生過類似的“物外之趣”嗎?(討論回答)
【《幼時記趣》教學設計范文】相關文章:
《竊讀記》教學設計范文03-11
黃山記教學設計03-29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范文04-29
核舟記教學設計12-10
《核舟記》教學設計07-29
“竊讀記”教學設計04-02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03-02
《竊讀記》教學設計(15篇)04-06
《登泰山記》教學設計8篇09-17
《石鐘山記》教學設計3篇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