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寄托著希望的傳統文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農業文明在生活中所發展起來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文化,以和其他少數民族的節日文化。
2.了解農業文明在人類生活中所發展起來的節日文化。
3.了解由于農業的地域性差別,各地所形成的飲食文化也各有特色。
〖教科書分析
參見第52~55頁。
〖教學準備
1.搜集有關本地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民俗的資料。
2.收集各種飲食文化特色的資料。
〖教學活動和過程
1.導入。“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隨著我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的發展,我國的絲綢文化、茶文化早已名揚世界。其實我國的農業文明成績還有很多。比方,在農業生產發展的漫長歷程中,人們發明出許多習俗、節日,形成了多彩的節日文化。”
2.閱讀與探究。閱讀教科書第22頁的課文,考慮并討論“春節、端午節、中秋節與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關系?”通過討論知道:春節是辭舊迎新的節日,慶賀已經過去的一年圓滿過去,新春伊始,祈盼著在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春天即將過去,初夏已經來臨,農作物即將進入旺盛的生長階段,一年里農村最為忙碌的三夏階段即將開始,人們慶賀端午節。農歷八月中秋,月亮最圓,許多農作物也進入或者即將進入收獲時間,人們慶祝豐收,歡慶團圓,度過美滿的中秋佳節。
“我們這里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有什么民俗?你能說出這些民俗的含義嗎?”在交流的時候,教師要注意依照討論題的要求掌握和點撥,使同學理解本地民俗與農業生產的密切關系。
3.閱讀與討論。欣賞教科書第22~23頁的圖片,了解藏歷新年和彝族、白族等西南少數民族歡慶火把節的風俗,并討論:“你還知道我國的少數民族有什么節日與農業保守有著密切的關系?”通過討論知道像白族的三月街、維吾爾族和回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的蘆笙節等少數民族節日與農業保守有著密切的關系。
閱讀和欣賞教科書第22~23頁的課文和照片,了解“世界上許多國家、許多民族的保守節日都和農業有關”。例如,感恩節有吃火雞大餐的風俗,感謝大自然的賜予;日自己過年有打年糕的風俗,意在年年高高,慶祝豐收,祈禱豐年。
4.閱讀與討論。“我們知道,由于農業有地域性的特點,各地的農產品是不一樣的。因此各地的飲食習慣也就有所差別,發生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并且逐漸形成了風格迥異、色彩斑斕的飲食文化。”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24~25頁的課文和照片。組織同學討論:“你還知道各地的飲食有什么特點?”“各地飲食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原因是什么?”通過討論知道:“各地的飲食品種有所不同,是因為各地的農產品不一樣,這就是俗話所說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且各地的飲食在口味上也有很大的差異,像俗話所說的南甜北咸,東辣西酸,就是各地的氣候條件和出產的農產品不一樣,造成了各地的飲食習慣上口味的差別。”
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24頁的課文和照片。知道我國少數民族也有自身的保守美食,像傣家的竹筒飯、蒙古族的手抓肉和涮火鍋、新疆的馕和烤羊肉等,并進一步拓展討論:“你還知道有哪些少數民族風味食品?為什么少數民族也會形成各自的美食風格?”通過討論,同學應該認識到第24頁上方課文中所講述的道理。
“我們這里有什么居住和飲食文化特色?”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本地的實際加以掌握。
閱讀和觀察教科書第25頁的課文和照片,并討論“為什么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們的居住和飲食是不同的?”通過討論明白道理仍然是第24頁上方課文所提到的“由于氣候、土壤等地理環境不同,生產出的農產品也就不同,因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形成了不同的居住和飲食文化特色。
5.教師總結。強調農業文明的特點,節日、飲食、居住等等,都與農業生產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
安排家庭作業。
〖給教師的建議
1.重視與本課題內容相關的本地區資料的收集,并且啟發同學發現和考慮自身生活中已有的相關資料,如本地春節等保守節日的習俗、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和特色等。
2.本課題可供閱讀討論的內容比較豐富,教師要根據自身所在學校的特點確定和掌握重點。
〖家庭作業
采訪家長和長輩,加深對本地的居住、飲食習慣和特色的了解。
〖評價建議
觀察同學在閱讀討論中的表示,尤其是分析和理解節日、飲食等與農業生產聯系方面所表示出來的考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