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萊蕪高新區鵬泉街道郭家溝村黨支部先進事跡
郭家溝村是山東省萊蕪高新區鵬泉街道辦事處的一個山村,共有384戶、921口人、27名黨員。2004年以前,是一個窮村、亂村、上訪村,村集體外欠賬40多萬元。2004年10月,全村24名黨員聯名推舉徐祥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以徐祥新為班長的新一屆黨支部班子上任后,提出了建設魅力郭家溝、富裕郭家溝、和諧郭家溝“三個郭家溝”的奮斗目標,深入開展創業富民、創新強村、創先爭優“三創”活動,銳意改革、開拓進取、真抓實干,把一個貧窮落后村變成了富裕文明和諧、充滿生機活力的新農村,實現了收入工資化、環境生態化、生產規模化、管理民主化、保障社會化。
創先爭優,打造為民務實的好隊伍
新的黨支部班子成立后,黨支部書記徐祥新向全村父老鄉親立下誓言:“如果三年不讓郭家溝變個樣,我就是郭家溝的罪人!”近年來,黨支部一班人憑著“在其位謀其政”的事業心和“村不強心不甘、民不富心不安”的責任感,不等不靠,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六年多來,黨支部一班人帶領全村干部群眾植樹造林、修路治水、開發土地、發展生產,大小工程干了50多項,綠化荒山3000多畝,新建小型水庫11座,開發土地4000畝,新修道路13公里,治理河道2600米,建起了蓄水5萬立方米的人工湖以及一座小型生物集成污水處理廠,把整個村徹底裝修了一遍,原來的“窮荒山”變成了現在的“花果山”,森林覆蓋率由35%提高到70%。黨員干部靠實干凝聚了黨心,贏得了民心,成了人民群眾的貼心人,推動發展的排頭兵。
干事創業,闖出富民強村的新路子
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黨支部確立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生態農業四輪驅動加快發展和黨的建設作保障”的發展思路,郭家溝從此走上了富民強村的康莊大道。村里成立了生態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積極推行土地承包經營權股權化改革,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先后建起了總占地4684畝的花生、黃煙、扁桃、板栗4個種植園區和無公害蔬菜、冬棗、金銀花3個種植基地,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僅扁桃園一項去年就為集體創收450萬元,為農民增收40多萬元。農民入股流轉土地后,除獲得每畝每年300元保底收益外,到生態農林公司打工的,每年還可獲得1.5萬元工資,收入水平成倍提高。村民徐國將24畝承包地全部流轉,每年僅土地流轉金就7200元,自己騰出空來跑運輸,月收入4000元,妻子到棉紡廠上班,每月工資1500元左右,全家年收入7萬多元,是原來的3倍多。一個好思路就是一條好出路,自2005年以來,村集體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都呈兩位數增長。2010年全村實現集體收入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萬元,是2004年的4.8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010元。
民生為本,架起普惠群眾保障網
郭家溝村黨支部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不斷健全民生保障體系,描畫出一幅幸福和諧的民生圖景。一是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搶抓被列入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村的機遇,積極推進舊村改造,建成小康樓380多套、居民樓1棟。本著讓利于民的原則,村民只交5萬元就可住上218平方米的小康樓,只交1.8萬元就可住上100平方米的多層居民樓,均不足市場價格的20%,65歲以上老人免費入住50平方米的老年公寓。二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村里出資為全體村民加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的村民全額墊付參保資金;對65周歲以上老人全部集中統一供養,這在全省尚屬首家。二是大力豐富群眾精神生活。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村民自編自演的“春節晚會”連續兩年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報道;黨支部創辦了《新郭家溝》報,豐富了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隨著保障體系日益完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群眾的思想素質明顯提高。六年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治安案件,沒有發生一次上訪事件。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村里32位老人自己掏錢為災區縫制了100床棉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報道。
近年來,郭家溝村先后榮獲山東省文明村、萊蕪市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先進村、萊蕪市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示范村、萊蕪市平安建設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村黨支部被評為萊蕪市學習型黨支部。
1、
http://www.shdds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