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宿遷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宿遷隸屬于江蘇省,位于江蘇省北部、長江三角洲地區,本文將介紹宿遷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宿遷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宿遷是農業大市,全市529萬人口中有380萬農村人口,其中農村勞動力210萬人。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外出務工,他們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據統計,我市目前在外務工人員已達108萬人,農村留守兒童160166人。這些留守兒童中,父母雙方均在市外就業滿一年的在校留守兒童達91777名,父母一方外出由單親監護的留守兒童68389人。在91777名在校留守兒童中,寄宿學生53103人,寄養在第二監護人家的有50866人。面對這一特殊群體,宿遷市婦聯近期選取沭陽縣、市湖濱新城開發區為調查區域,采取了發放調查問卷、典型走訪、召開座談方式,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結果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12份,回收有效問卷21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走訪8名留守兒童家庭,召開了2個座談會。問卷調查選取的樣本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1-9年級學校的在讀學生,學生年齡主要分布在7-18歲之間。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全部是留守兒童。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家中有兩個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孩子占相當比重;獨生子女家庭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分布在低年級。
(一)留守兒童監護情況總體良好
留守兒童家長外出務工主要是以父親單獨外出務工或父親母親雙雙外出務工居多,分別占71.7%和24.5%,很少有母親單獨外出務工。調查數據顯示,有56.6%的留守兒童與父親或母親一方一起生活,與母親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兒童比例與父親單獨外出務工的高比例相吻合。這也說明了農村家庭中男女在勞動分工上存在的差異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母親一般選擇留在家中照顧孩子。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是與母親一起生活,因此,有69.3%的人認為監護人對自己管理很嚴,只有9.9%的人認為“無所謂,基本不管”。在被問及“你會遲到或逃課嗎”時,大部分留守兒童表示從不這樣(占89.6%),有9%的留守兒童表示有時會這樣,經常遲到或逃課的只有0.9%,表明學校和留守兒童家庭對孩子的監管還是比較嚴格的。調查發現,在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大多與祖父母一起生活。這說明外出務工人員在外出之前都希望盡量地把孩子安頓好,相信孩子在自己外出期間能夠得到比較好的照顧。
(二)大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健康、自我要求嚴格
調查顯示,71.2%的留守兒童思想健康,具有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優良品質,說明學校在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是成功的。有82.5%人表示放學后會馬上做作業,9%的人會“先玩一會兒再做”,而“不做或抄別人”的只有0.5%,另外還有2.4%的人表示需要別人督促,才做作業,說明留守兒童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同時也說明了農村教師有絕對的權威,留守兒童對老師有畏懼感。在“周末放假了,你主要做什么”的問題回答上,有66.5%的留守兒童是呆在家里寫作業或看電視,17.9%的留守兒童表示主要找朋友玩,這說明大部分留守兒童在學習方面還是比較自覺的,這也與監護較嚴有關。
(三)多數留守兒童對父母外出務工持理解態度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對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較滿意,這與父母外出務工給農村家庭帶來了更好的經濟收入直接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有86.3%的留守兒童認為“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們外出務工”。在“你最想對父母說什么”問題中,有37.7%的留守兒童選擇“希望父母注意身體和人身安全,將來一定要報答他們”,16%的留守兒童“希望父母能回來,一家團聚”。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團聚,渴望父母的關懷與溫暖,與父母缺乏心靈溝通,學習需要父母的輔導,覺得父母在外務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達了他們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視、心理孤單、寂寞的感受。這些孩子對父母的理解和關心是他人所不能體會到的。然而,父母不在身邊也確實給這些孩子帶來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二、主要問題
(一)祖輩對教育好留守兒童無能為力
調查數據顯示,有34.9%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撫養,他們往往只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導;另外,由于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大都文化程度不高,還有一部分屬于文盲。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是勉為其難地承擔著對孫輩監護和教育的重任,特別是當有幾個孫輩一并交由他們監護時,就更顯得力不從心。
(二)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夠科學
調查中發現,盡管有86.8%的外出務工父母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系一次,但仍有11.3%的父母半年以上才聯系一次。相當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父母甚至常年在外不回家,孩子與父母之間相處的時間很少,親子之間缺乏溝通交流的機會,這不僅影響了親子之間的關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成長。調查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有13.2%的留守兒童認為與父母的感情越來越淡薄。有些在外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經常給家里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著時裝,大把花錢,這不利于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奮斗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還有些家長認為不管學歷高低,將來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認為讀書無用,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由于父母及第二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意識薄弱,教育方法匱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處于空白狀態,使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很多的問題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出現行為偏差和道德滑坡。部分留守兒童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紀律散漫,是非不分,出現行為偏差。2005年,我市青少年犯罪人數在犯罪總人數中的比例約為40%,而留守兒童犯罪人數占到了青少年犯罪人數的30%以上。在對1200名留守兒童的相關調查中發現:有過失、說謊、偷竊、攻擊以及破壞行為的,分別占57.6%、35.2%、7.4%、30.6%和41.3%。
(三)學校與留守兒童家庭缺乏有效溝通
據教師反映,學校教育必須與社會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教師對學生的了解不能只憑課堂的幾節課,還需要向家長了解學生的校外表現。但是,由于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擋,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里又蒙騙父母委托的監護人。這樣使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況且,老師的威信必須要家長幫助維持,沒有家長的支持,老師對調皮淘氣的學生也沒有辦法。由于監護人因年齡、文化、體力等條件限制,留守兒童在家庭中缺乏正確的指導和監督,部分孩子走出校門后,受到不良的社會負面環境影響,造成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諸多安全隱患。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如溺水、觸電、打斗等意外傷亡事件屢見不鮮,甚至出現被拐賣、被侵犯的惡性案件。而社會上諸如網吧、游戲廳、舞廳、不良書刊、黃色碟片等無不污染著孩子幼小的心靈,不少留守兒童經常光顧此類場所,我市在一次全市查處網吧接納未成年人案件中,發現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
(四)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開始顯現
青少年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強烈渴望與父母的情感交流,但是留守兒童缺乏與父母的親情交流,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孤僻,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調查發現,在中學階段,留守兒童中性格內向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非留守兒童,有的表現出激動、焦慮、性格偏內向、神經過敏等性格特征。調查數據表明,在遇到煩心事時,有49.1%的人與自己要好的同學或朋友傾訴,有17.9%的人“悶在心里”。在回答“受到挫折時,你會怎樣”的問題時, 67.9%的留守兒童表示想念父母,有4.7%的人表示感覺生活沒有意思,甚至還有0.5%的人有自殺的念頭。這表明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如不得到合理的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后果。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政府職能作用
政府要對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進行引導和教育,強化農民工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及其重要性,讓農民工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同時,應重視對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人的素質教育,特別是對老年監護人,探索采取適當形式,對他們進行培訓。
(二)大力發展農村家長學校
普及家庭教育。家長學校是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的主陣地,要進一步規范對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打工父母學校、家教咨詢站、服務熱線等多種家庭教育指導服務機構,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第二監護人培訓等。婦聯、關工委、教育等部門要齊抓共管,加強對農村家長學校的扶持和督促力度。積極完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培訓家庭教育骨干,通過家長學校積極向留守兒童家長或第二監護人宣傳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知識和方法。家長學校要正常辦學,經常開展活動。要立足新情況,創新辦學形式,在學習時間上,可以采取農忙與農閑相結合;在授課方式上,可以采取面授與函授相結合;在考試方式上,可以采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在活動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課與活動相結合。在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時,要把家庭教育知識納入培訓內容,正確引導家長的外出務工方式和教育溝通方式,指導父母要與孩子的班主任、監護人保持經常性的聯系,共同商討教育的策略與辦法,做到掙錢與教育子女兩不誤。
(三)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
加強與家長的聯系,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關注。學校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建立留守兒童家庭檔案。加強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系,充分利用當地有效資源,加大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通過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增加留守兒童與社會接觸的機會,使留守兒童得到學校和各方面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教師應加大對走讀留守兒童的家訪,更多關心學生的生活和思想狀況,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幫助其健康成長。學校除了配有班主任之外,最好能有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以對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兒童進行教育補償。
(四)家長要轉變觀念
重視兒童的全面健康發展,并盡可能地保持和孩子的密切聯系和溝通。留守兒童出現學習危機和道德失范的問題,家長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要破除“只要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錢,讓孩子有實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對孩子負責”的思想,樹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發展需要家長的精心呵護和全面關懷的理念。有條件的父母,應該把孩子接到身邊,讓其在打工地接受義務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條件。一時無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要認真從孩子成長需求的角度出發,尋找和確立孩子的監護人,細致地落實孩子的被監護權。同時要拿出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聯系,創造更多的時間和機會與孩子的談話溝通,對孩子的道德發展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關注。
(五)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密切配合
教育、婦聯、關工委等部門要繼續做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力爭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可探索創建村鎮家庭教育指導站等家庭教育基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為廣大家庭提供兒童道德培養、營養健康、體能訓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導和幫助。群團組織可以舉辦一些替代性的活動,讓有愛心有親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他們父母的角色,對這些留守兒童給予生活關懷、心理咨詢、教育輔導等綜合性的情感慰藉,讓孩子找到心理支持。組織教育志愿者成立家庭教育社團,定期開展活動,吸引農村孩子參與活動,發揮其自主參與的熱情與積極性,鍛煉孩子們的社會活動能力。
宿遷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8月4日早上,在奶奶的帶領下,來到宿遷市洋河新區鎮樓鎮陳莊,奶奶說她知道這里的一家人,符合我所想要作為調查對象的要求,便幫我引了過來。從奶奶的口中我了解到,女孩叫星星,今年11歲,開學五年級,有一個3歲的妹妹,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生活。媽媽在星星9歲的時候因受不了星星爸爸好吃懶做的壞習慣而離開了這個家庭,而爸爸也到別的地方打工養活家人。
到星星家后我便準備開始對星星的訪問,我對星星的第一印象用一個詞來說就是孤僻。我對她說:“你好,我是蘇大的學生,現在在做留守兒童的教育調查,我可以問你幾個問題嗎?”原以為她會和別的孩子一樣點頭,不料她卻冷冷的回我道:“我為什么要回答你,我不想。”然后轉身就走。不管怎么樣就是不愿意,說實話,我真的被嚇了一跳。最后也只能通過調查周圍的人來了解她。
附近的阿姨告訴我,星星家里很困難。爸爸雖然在上海工作,但是好逸惡勞,沒有正當的工作,做的全是臨時工,收入不多,可是天氣只要一熱一冷就回家不工作,卻又偏愛喝酒。爺爺68歲患有腦血栓,是吝嗇之人,奶奶67歲也是高血壓患者,但很疼這兩個孫女。家里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地,養家禽賣和到板皮廠曬板皮。星星從三年級開始,放假的時候每天早上7點就要和奶奶帶著妹妹去曬板皮,騎著腳踩三輪車,左邊坐著奶奶,右邊坐著妹妹。中午回來一小時吃飯,然后又去板皮廠繼續工作。因為經濟困難,經常兩三個月才能吃一次肉,雖然家里有養雞、鴨等家禽,但從沒有殺掉吃過一次,即使過節過年。有一次,星星忍不住對奶奶說想吃肉,奶奶也很心疼,便去買了18塊錢的豬肉,沒想到回到家后卻遭到了爺爺指著鼻子的謾罵,罵奶奶亂花錢以及各種臟話,對旁邊哭的撕心裂肺的兩個孫女不管不顧。之前媽媽在家里的時候還好一點,媽媽走后家庭情況每況愈下,很不和諧,這種事情時有發生。說到媽媽,媽媽剛走的時候一兩個月還會打個電話回家關心一下,可僅僅半年就沒了音訊。別人問星星,想媽媽嗎?星星說,不想,我沒有她照樣過。聽了很讓人心疼。但即使這樣,星星的成績還是很好,總是會抽出時間來學習,得到很多獎狀,每逢這時奶奶也最欣慰,她堅信:知識改變命運。比其他的孩子學習更刻苦,更努力,更認真,她說她知道學費來的不容易,不想就這樣白白浪費。
了解的越多,想到的就越多,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那是因為他們身上背負的太多,而丟失了孩子的天性。就星星而言,她真的一點不想媽媽嗎?她不想在放假的時候出去玩耍嗎?她不想牽著爸爸媽媽的手去逛街嗎?她不想吃好吃的東西嗎?她不想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的時候爸爸媽媽在身旁輔導嗎?她想,很想,可是很多事情都不是她所能控制的,別人的眼光、爺爺的品性、殘忍的現實。她只能努力學習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可是我們外界可以做的更多,更強大。如果村委會對他們家的情況進行了解,對她們家進行幫助,給爸爸和爺爺進行心理上的指導,同時鄰居在看到困難后也能伸出援助之手,情況或許會好一點。
留守兒童的數量范圍大而廣,而星星只是眾多留守兒童中的一員。僅靠個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變什么,需要的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關愛留守兒童,心系教育,是國家民主富強必須重視、加速解決發展的一項大事。
【宿遷留守兒童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7-21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7-04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0
關于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3-08
最新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21
關于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1-05
留守兒童狀況調查報告01-04
學生留守兒童調查報告02-17
鄉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01-07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