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氣象局服務調研報告范文
篇一:氣象局服務調研報告
10月23~25日,湖濤、沈建國、楊志利一行三人赴壽光、**、**縣氣象局就縣局如何發展公共氣象服務問題進行了調研。調研采取個別訪談、座談會的形式進行。現匯報如下:
一、 基本情況
作為縣一級氣象部門來說,公共氣象服務的重點是“三農”。各縣局對此都作了積極探索。從三個縣局情況看:
(一)為農業服務正普遍受到高度重視。從領導到一般職工加強為農業的服務意識比較強。三個縣局均把為“三農”服務作為重中之重,基本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面向農村的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包括電臺、電視臺、網站、電子顯示屏、手機短信等發布渠道。
(二)為農業服務緊密結合當地實際。不是局限于大眾農業泛泛服務,而是緊扣當地農業生產實際,不斷調整為農業服務的思路和做法。如壽光市氣象局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進程中,為滿足壽光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的需求,始終堅持“公眾服務專業化、專業服務精細化”的服務理念,以提高設施農業、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水平為重心,加強監測能力為手段,使農業氣象服務更加貼近農業和農民。
(三)為農業服務講究特色。**市鹽業發達,縣局針對鹽業生產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與**鹽務局合作,開通了鹽業氣象服務短信平臺,此平臺具有信息內容豐富、專業性強、時效性新等特點,服務內容包括了最新氣象預報、臨近和短時的氣象預報、降水的定時和定量預報、蒸發量預報和實況等。該平臺自運行以來,廣大鹽業生產用戶嘗到了氣象信息的甜頭,受到了鹽業用戶的青睞。
(四)基層臺站為全省“四個特色氣象服務品牌”探索了路子。怎么樣打造為果品蔬菜的特色氣象服務品牌,壽光局進行了有益探索。為進一步掌握大棚內外影響蔬菜生長的氣象要素的差異性,及時根據天氣預報情況對棚內小氣
候做出準確地判斷,壽光縣局選擇在蔬菜科技示范園的大棚內建立了四要素自動氣象站。觀測項目為:氣溫、地溫、濕度、輻射。并將觀測氣象信息在中國壽光蔬菜網和壽光農業信息網向公眾發布。
(五)為農業服務講究貼心農民。**針對果品的服務、**針對沿海養殖的服務、壽光針對蔬菜的服務,都做到了貼心貼近農民,深受農民的歡迎。特別是壽光局依托“壽光蔬菜氣象災害自動預警系統”收集的溫、壓、濕、光照等氣象要素數據及制作的大棚蔬菜災害性天氣預報,通過壽光氣象網站及手機短信等方式及時向菜農提供服務,受到菜農好評。壽局在全省率先開展了預報到每個鄉鎮的精細化電視天氣預報,增加了一周天氣趨勢預報、農事與建議等內容,使預報更加貼近百姓生活。
(六)為農業服務科技含量增加。壽光與無錫大氣科研所、濰坊市氣象局聯合開發 “壽光蔬菜氣象災害自動預警系統”,在蔬菜大棚安裝自動氣象站,獲取蔬菜大棚的溫度、濕度、地溫、日輻射等氣象要素資料,對該資料進行分析,并研究外部環境氣象條件對溫室氣象條件的影響規律,建立外部環境氣象條件與棚內氣象條件的聯系。同時建立蔬菜生長條件數據庫。收集不同蔬菜品種在不同時期的生長條件資料,包括蔬菜種類、蔬菜不同發育時期及不同發育時期所需要的光照、溫度、濕度等條件。利用大棚內外氣象條件的聯系,輸入最新的天氣預報結論,得出大棚內氣象要素的預報信息,通過12121、手機短信等渠道為菜農及時提供服務。
(七)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仍是傳播氣象信息的重要手段。三個縣局都建立了延伸到農村的手機信息庫,通過短信發布氣象預警信息。**建立的氣象預警電子顯示屏除發布氣象信息外,還多次為市委、市政府發布政務信息,先后為紀委、宣傳部、綠博會組委會、公安、工商、民政、物價、消防等部門,及時發布信息,業已成為推介**氣象的一張重要名片。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情況看,縣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篇二:公共氣象服務平臺調查報告
信息資源
處理的對象主要有:衛星數據、雷達數據、各種氣象實時數據、水利檢測數據、地質檢測數據、預警終端數據、工作流數據等。為滿足社會不同領域不斷增長的需求,國家氣象中心將依靠科技進步,積極與國內外科研教育單位合作,提高我國臺風、暴雨、強對流天氣、干旱、沙塵暴、大氣環境質量等的預測預報水平。我們還將加強天氣、環境、應用氣象、遙感應用、信息技術應用等領域的研究開發工作,不斷拓展業務領域,為我國防災減災、可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貢獻。
信息的獲取
為了取得寶貴的氣象資料,全世界各國都建立了各類氣象觀測站,如地面站、探空站、測風站、火箭站、輻射站、農氣站和自動氣象站等。我國建國以來,已建成類型齊全、分布廣泛的臺站網,臺站總數達到2000多個。 國家氣象中心每天接收來自國內外主要臺站的觀測資料,這些資料日積月累,隨時間的推移而成為氣候資料。國內一部分臺站每月將觀測記錄報表和數字化資料寄送或傳輸到國家氣象中心,這些資料或報表成為氣候資料重要的部分。氣象信息都是經過氣象要素觀測收集、氣象要素預報和預報結果發布三大步驟制作的
信息資源的處理過程
公共氣象服務平臺主要包括數據前臺展示分析系統、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專業氣象服務業務系統。前臺展示系統主要是將所有的氣象數據(衛星云圖、雷達微波、氣象自動觀測站、自動精細化報文,121聲訊撥打、短信用戶、多媒體顯示屏等)、水利數據(河河流山川水位、水庫水位)、地質數據等數據顯示在基于B/S的GIS地理信息界面上。采用用戶選擇顯示的形式,用戶可選擇要顯示的數據。有臺風云圖顯示、氣象實時信息顯示、實時圖像監控等。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系統,是負責整套系統中應用最多的一個模塊,其中包括了用戶日常工作安排、工作執行、工作審核、數據處理、數據分析、信息發布、信息審核、公共服務、調查反饋,信息查詢等眾多功能。是用戶日常工作輔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含:預報數據監控及處理、產品制作、值班管理、氣象信息展示、日常辦公、專業服務接口等功能。
服務方式及對象
氣象部門提供給專業氣象用戶專門外網登陸地址,
根據每一個專業氣象用戶的不同需求,
分配每一個專業氣象用戶不同的查看權限。同時經過后臺對每一位專業用戶進行用戶管理。軟件接口有12121(96121)聲訊接口、預警顯示屏(LED、多媒體)、大喇叭接口、氣象數據接口。
平臺評價
公共氣象服務平臺是一個網絡系統、一個信息系統、一個服務系統更是一個業務系統,是集信息共享、查詢、制作、發布、評估、監控和瀏覽的集約化系統。是一個集信息采集、實時監控、一體化制作發布、統一管理、自動監控為一體的服務系統,利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及網絡技術,服務于氣象事業及行業發展,實現組織管理和氣象業務從傳統的零散模式向數字化、網絡化、規范化的統一方向轉變,實現整個氣象服務業務的管理、制作和發布達到自動化、智能化、高效化的特點,以技術的方法解決氣象服務中的`管理問題,不斷提高氣象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高氣象服務的深度和廣度,不斷適應氣象服務的發展需求。
存在不足及建議
目前,各級氣象部門都有各自的氣象服務網絡,其主要功能是氣象服務及行政管理信息發布,對社會公眾了解氣象和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從集約高效以及氣象部門對外履行社會服務的標準來衡量,仍有很大差距。目前的氣象服務網絡由市氣象局統一管理和維護,區縣局只使用不管理,區縣局之間沒有網線聯絡,網絡集中但不高效,信息共享效率程度低;網絡服務內容單一,只有氣象信息發布,沒有與社會公眾、行政執法交互;網絡信息流單向、寬帶容量低,不能滿足服務需要。
這一服務體系存在
的主要問題有:
系統抗壓能力差。這種由上一級服務器統管包攬網絡結構,隨著業務服務內容的增多,訪問數量的大幅增加,服務器運行壓力隨之提高。而下級每一項服務都依賴上一級,如果上一級服務系統出現崩潰,那下一級的所有服務內容都將陷入癱瘓。
資源浪費嚴重。由于所有服務器與上一級都是單獨連接,在數據通路帶寬一定的前提下,服務器的單獨連接數增加,那么每個單獨連接項目所占用的帶寬必然隨之減少,單個帶寬的利用率就降低,這與信息大爆炸時代要求背道而馳,也與氣象現代化建設要求不符。
服務過程被動。各區縣氣象部門在這種過度依賴市氣象部門服務支持過程中,缺少了
自身的氣象服務內容,使其服務缺乏針對性。由于區縣氣象部門無法根據自身特點和需要,組織制作服務產品,進行有效服務,因而降低了區縣氣象部門的服務的主觀能動性。
缺乏信息共享。由于各區縣氣象局以及直屬單位之間處于各自為戰,獨立行事,網絡也不互通,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溝通。
管理維護困難。由于市氣象局對區縣局的網絡是由市局一桿子插到底,統一建設,統一維護,統一管理,而管理人員相對比較少,出了問題難以實現隨叫隨到或短時間排除,影響了網絡的實用效果。
新型服務體系網絡的建設
新的氣象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應以服務同級和下級為對象、以服務操作維護便捷為要求、以優化資源配置為目的、以服務個性化人性化為宗旨、以提高效益比為根本,實現不同服務層次上的本地化。因此,構建的新型氣象服務體系要努力做到4個“實現”:
實現決策支撐科學化。使區縣氣象部門擺脫單純依靠上一級主管部門來提供業務服務產品的現狀,切實做到氣象服務的本地化。這樣一方面避免了下級氣象部門在缺乏上級服務產品支持的情況下進行決策;另一方面也為領導全面了解情況、準確判斷形勢、及時發現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實現工作流程規范化。整個部門統一使用一套完整規范的業務服務系統,規范服務流程,簡化服務步驟,減少管理的被動性和盲目性,避免造成服務缺失。
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一是北京市局及市直屬單位的數據共享;二是北京市局和各區縣局的信息共享;三是各區縣局之間的信息共享,使氣象部門信息上下左右共享,實現了網絡資源的集約化。
實現網絡服務個性化。在同一級氣象部門中,可以針對各自氣象服務特點,進行針對性業務支持支撐,充分發揮本地服務發散作用,提高了本地化服務能力。
新型氣象服務體系網絡結構圖
建議
首先,規劃網絡建設。北京市氣象局到區縣氣象局網絡傳輸采用帶寬。經過初步的測算,市到區縣寬帶需要8兆。對現有電訊線路進行調整,進行網絡聯通。
其次,建立新的業務服務體系規范。所有的氣象服務都是基于本級氣象部門來進行,每一級從上一級氣象部門所獲得的即為其所需要的所有數據。這樣不論在哪一級氣象部門增加服務內容,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只需從上一級氣象部門調取相應數據即可,而不再是原先的隨著服務內容增加而變得越發凌亂。同時也大大減少了上一級氣象部門服務器的并行數,同時將整體系統的風險逐級向下分攤,降低了系統崩潰的可能性以及一點出現問題而影響全局的現象。
第三,分級配置服務器,建設海量數據庫。以前的信息主要是基于三種存放方式:一部分是一些原始的文檔資料;一部分是基于軟盤、磁帶、光盤刻錄存放的信息;另外就是高性能計算機本身存儲系統存放的信息。各區縣氣象局根據自身業務量大小,業務內容多少,按照相應規定的檔位選配服務器或服務器組,建立海量數據庫。
【最新氣象局服務調研報告范文】相關文章:
6.志愿服務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