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的調研報告
一、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現狀
我區現有行政村29個,農業人口38916人,蔬菜面積10800畝,糧食面積9500畝,水產養殖面積8800畝,果園2200畝,茶園3100畝,一、二、三產企業600多家。20xx年全區村級企業完成工業銷售7.4億元,同比增長28.9%;農民年人均純收入4260元,同比增長4.93%;村級經濟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78億元,同比增長19%,占全區國內生產總值的36%,村級經濟作為我區五大經濟之一正呈現出蓬勃發展之勢。當前,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重點加強了農業基地和龍頭企業的建設。蔣喬反季節蔬菜生產示范基地、嶂山水蜜桃生產示范基地等10個農業特色示范基地及五洲山茶場、蔬菜種子公司等3個龍頭企業已初具規模。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積極主動與萬方超市、牛奶公司等單位合作,訂立購銷協議,通過“公司+農戶”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同時,大力培植各類專業協會,實施品牌戰略。先后組建了七里甸葡萄協會、蔣喬嶂山水蜜桃協會、金江水產協會、蔣喬蔬菜協會和官塘園藝協會等5個專業協會,已注冊“萬祥”、“潤星”、“潤綠”等9個農業品種商標,其中“五洲”、“彭公”牌茶葉,“潤農”牌番茄已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定,“驚春靈芽”和“五峰迎春”先后獲省級、國家級名茶評比一等獎。特色水產養殖進一步發展,異育銀鯽、青蝦、鱖魚、南方大口鯰等名優產品的養殖比例不斷擴大。
二是發展領域向縱深方向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已不再是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二是廣泛涉足一、二、三產,向各種領域縱深發展。一產方面,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契機,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園,發展觀光農業和特色農業。目前已建成8個區級科技示范園,50戶科技示范戶,發展了應時鮮果、茶葉、蔬菜種子等6個產業化項目。二產方面,重點發展機械、建材、服裝、工藝品和電子等產業,生產的數控機床、鍛壓機床、磁性材料、通訊器材、電碳制品、環保設備等產品已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經濟效益。三產方面,在進一步鞏固零售商業、小商品、餐飲、修理等服務行業的基礎上,向交易市場、房地產開發、家具裝飾等行業延伸,并使其成為村級經濟三產收入的主要來源。
三是私營個體經濟迅猛發展。近年來,我區相繼出臺了多種鼓勵私個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加大對私個經濟的扶持力度,私營個體經濟的競爭優勢日漸顯露,成為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補充。各鎮、村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地域優勢,抓住農村集體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有利時機,培植了東亞碳素廠、江東鑄造廠、光華鍋爐廠、新光明大酒店等一批規模私個企業。這些企業充分發揮機制靈活的優勢,嚴格管理,注重創新,重視人才,企業的發展速度和效益穩步提高。目前我區現有村級私營企業450多家,占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的72%;個體工商戶2900多家,占全區個體工商戶的49%。
二、我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農村各級黨組織緊緊圍繞“跨越發展,富民強區”的總目標,認真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大力實施“富民強村”戰略,不斷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干部隊伍建設,有力地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扎實開展“五好村”、“五好示范村”創建活動,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在鞏固前幾年創建成果的基礎上,2002年區委組織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下發了新一輪《“五好村”、“五好示范村”評比考核細則》,提高創建標準,加大創建力度,進一步提升村級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重點從選準配強村干部隊伍入手,不斷改善和優化村級領導班子結構,提高村級領導班子抓經濟工作的能力。采取鎮機關下派、企事業單位交流、鄰村調配等形式,多渠道選配村干部,重點抓好“領頭雁”隊伍建設,建立了一支富有朝氣和活力、奮發有為、開拓進取、群眾基礎較好的村黨支部書記隊伍,全部達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45歲以下的占77%,大專以上文化的達70%。全區建立了一支常數為150人的村級后備干部隊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規范。近兩年來,全區先后涌現出黎明村、韋崗村、四圩村等5個年純收入超80萬元的“五好示范村”和10個年純收入超30萬元的“五好村”。
2、大力整頓扶持經濟薄弱村,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98年以來,我區對經濟薄弱村采取“一定三幫”的措施,由一名區領導親自掛帥,一名部門領導定點負責,帶領3個部門與幫扶村“結對”掛鉤,努力做到不脫貧不脫鉤。一是強素質,優化班子結構。幾年來,共調整了5個經濟薄弱村的領導班子,使一批有脫貧致富信心,有開拓進取精神,奉獻意識強,懂經營、善管理的中青年骨干,走上了村領導崗位。每年在區委黨校或無錫“全國鄉鎮企業家培訓中心”進行為期7-10天的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整體素質,使村級集體經濟煥發出新的活力。二是尋項目,培植經濟增長點。區定點領導和區級機關部門負責人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先后召開了蔣喬鎮馬山村等12個現場辦公會,開展了“尋項目、籌資金”活動,幫助他們理清發展思路,投入資金30多萬元,解決問題120多個,先后培植了蔣喬鎮嶂山村白花桃園、官塘橋鎮秀山村高標準茶園等農業發展項目;幫助官塘橋鎮平山村、開發區蔣家門村興建門面房40間;盤活了蔣喬鎮馬山村的磚瓦廠等閑置資產,為經濟薄弱村的早日脫貧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區6個經濟薄弱村已徹底脫貧。
3、積極推進“科技致富示范園”建設,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以提高村黨支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為重點,將培植符合產業化要求、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科技致富示范園”作為村級經濟新的增長點,按照“多形式組建、分渠道籌資、靈活性經營、特色化發展”的思路,通過“送出去”(組織40多名農技人員、黨員干部種植、養殖大戶,到揚州大學農學院培訓)和“請進來”(邀請專家教授現場授課)、召開農業“科技致富示范園”建設推進會和現場觀摩交流會,大力推進“科技致富示范園”建設。全區80%的農業村建立了村級“科技致富示范園”,6個達到區級以上“科技致富示范園”的標準,150多名黨員干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已有1000多戶農民被引上了致富之路。
4、大力清理村級債權,化解村級債務,為村級集體經濟減負。一是集中力量清收債權。全面清理村集體經濟組織代墊代繳應由農民承擔的各類稅費及個人借用村集體經濟組織資金等所形成的債權,采取逐戶核實、與農戶落實償還協議和簽訂還款計劃的方式,予以催繳和清收;嚴格按照企業改制協議,加大企業改制回收資金的力度,加大企業各項上繳資金和借款以及其它承包關系所形成的承包上繳款的清收力度。二是籌集資金化解債務。把償還村民小組和群眾的征用土地補償款及欠村組干部的報酬作為化解重點,對數額較大,一時難以全部兌現的,及時制定還款計劃。在償還債務上堅持先償還農戶債務,再償還其它債務;先償還群眾債務,再償還干部債務;先償還個人債務,再償還集體債務;先償還村內債務,再償還村外債務。截止2002年底,全區村級債權總額771.38萬元,化債率達81.80%,債務總額1260.53萬元,化債率達73.64%。
三、當前制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來,我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雖然比較快速,但是也受到一些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政策扶持不到位。由于受體制所限,我區在土地、規劃等方面沒有審批權限,一些村雖然地處城郊交通干道邊緣,具有發展工業經濟的獨特優勢,但發展工業項目卻十分困難,許多投資者在了解土地價格后紛紛打起“退堂鼓”。二是一些村債務較重,發展資金比較匱乏。由于興辦集體企業、興辦公益事業、拖欠干部報酬等歷史原因,我區一些村負債情況還比較嚴重,加之銀行信貸制度改革后對企業信用顧慮多,存在惜貸現象,貸款手續繁多,審查苛刻,導致一些農村中小企業貸款積極性下降。目前我區村級企業發展籌集的資金60%以上靠自我積累,30%的資金通過其他渠道籌集,銀行貸款不到10%。過多的非正規渠道融資不僅增加了融資成本,而且也增加了融資風險和社會不安定因素。三是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由于用人機制不健全和經濟條件等原因,造成我區村級經濟發展人才儲備不足,尤其是農村專業經紀人、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和懂市場、會經營、素質高的管理型人才比較缺乏。四是少數村級黨組織自身建設比較薄弱。主要是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不強,村干部年齡結構老化,整體素質偏低,思想觀念陳舊,開拓創新能力不強,缺乏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兩手抓的自覺性,造成村級三個文明建設發展遲緩。
【潤州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問題的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村級衛生所藥品管理的調研報告12-16
調研報告的格式04-18
調研報告的特點07-27
市場的調研報告04-22
學校的調研報告12-21
見習學生的調研報告01-27
關于市場的調研報告04-07
超市市場的調研報告05-24
關于企業的調研報告05-21
農業專項的調研報告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