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信社信貸管理工作調研對策調研報告
隨著農村信用社深化體制改革,管理模式由縣、鄉兩級法人改變為縣級聯社一級法人,工作重點由指導、協調、服務轉變為直接管理、授權經營。信貸工作是農村信用社各項工作的重點,信貸資產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農村信用社存亡,如何加強對授權經營下的農村信用社信貸管理?管理的難點是什么?如何對策?本文以萬源為例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些探討,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授權經營的必然性
農村信用社明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是深化改革的重點,由縣、鄉兩級法人改變為縣級聯社一級法人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具體實施,三會制度的建立,理事會、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各履其責,如何行使理事會領導下的經營管理,明確責任,統一法人后農村信用聯社信貸業務實行理事會向縣聯社主任授權,聯社主任向基層信用社授權,如何授權既要依據信用社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信用環境和經營狀況,更要依據受權人的綜合素質和所在機構的整體信貸管理水平,還要結合信貸種類的風險程度。授權額度的大小決定是否適應農村信用社業務的發展,管理者資源和能力是否匹配,故合理授權是農村信用社經營和發展的前提。
二、授權經營信貸管理的難點
(一)基層信用社貸款營銷積極性調動難
取消基層信用社法人資格后,職工的收入不再由所在地信用社效益與盈虧決定,而是由聯社分配任務完成情況決定收入的高低,目標任務的分配主要依據貸款規模,即規模越大分配任務越多,反之規模越小分配任務小,如何調動職工積極性,發揚“跪著放貸,站著收貸”的傳統,充分開展貸款營銷是統一法人后亟待解決的問題。故基層信用社貸款營銷積極性調動難。
(二)授權額度的合理確定難
信貸授權主要依據信用社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信用環境和經營狀況,即經濟越發達、信用環境好、存貸規模大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權越大;反之經濟落后、信用環境差、存貸規模小的信用社得到的授權越小。萬源市位于四川東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帶,全市幅員面積4065平方公里,轄12鎮41鄉,373個村,2480個社,總人口578307人,其中農業人口471968人。 屬典型的山區農業市,境內山巒重疊,溝壑縱橫,海拔高差大,相對高差達20__米,大部分地方海拔600—1400米,占幅員面積的83%。惡劣的自然環境決定了各地經濟差別大,邊遠鄉的信用社規模小,得到的授權小,上報一筆超過授權范圍的貸款要花費的時間和開支的費用的成本遠遠高于經濟發達的信用社。這類地區由于可供抵押的范圍小,發放貸款基本上是信用貸款,信用貸款是目前風險最高的貸款方式,信貸授權額度宜小不宜大,故授權經營下的合理授權的額度如何確定確定難。
(三)信貸管理部門履職難
取消兩級法人實行統一法人實質是取消了管理上的中間環節,由縣聯社一步到位實行扁平化管理,聯社職能部門履職由依靠中間環節改變為自己直接面對所有網點,萬源聯社所轄40個營業網點,兩級法人時由12個法人社管理,對法人社主任的授權基本滿足基層信用社貸款的需要,統一法人后原基層信用分社的授權小于原法人社的授權,隨著中央對農村、農業、農民的扶持力度加大,農村低保、農村醫保、農村退耕還林等優惠政策的實施,貸款用途由原來的購買種子、化肥、農藥轉變為建房、修路、規模化養殖等新農村建設,貸款金額由以前的1000元-20__0元發展成10000元-100000元,統一法人后審批貸款直接上報縣聯社,縣級聯社信貸管理部門按照機構改革,設置信貸調查人員一人,如每個機構每月上報10筆貸款,每月合計360筆,根據萬源的地理情況,平均每天調查5 筆,實行聯社信貸管理部門實地調查達不到,況且每月實際上報數據遠遠高于360筆,故信貸管理部門履職難。
(四)操作風險、道德風險防范難
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是造成信貸風險的主要方面,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農村信用社在經歷了人民銀行、銀監局、農業銀行的代為管理,進人渠道不一,70年代和80年代基本是世襲制的內部職工子女依靠關系進入信用社,90年代進入的是未經培訓的短期合同工,經過全日制的高等院校人才進入信用社的占比太少,而且均在聯社管理部門,基層信用社職工大多是按部就班的操作人員,風險防范意識較差,缺乏綜合性管理人員,用人只能是矮子之中挑長漢,統一法人后,每個網點的負責人都能得到一定額度的`授權,這部分人員素質參差不一,操作風險在不同程度存在,更不能避免個別人有意識為了自身利益損害集體利益,或者經不起外界各種各樣的誘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帶來的后果是信貸資金的無法收回,兩級法人有法人社主任小范圍的管理,統一法人后容易形成鞭長莫及的現象,故操作風險和道德風險的防范難。
三、解決難點的對策
(一)嚴格執行信貸管理制度
省聯社成立以來,歷時半年,根據“先進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制定了《信貸管理制度匯編》一書,該匯編是全省農村信用社必須遵循的信貸業務工作準則,內容涵蓋了信貸業務的全過程,形成了以“橫向制衡、縱向制約”的運作機制,強調科學決策、規范操作、風險防控、責任追究為核心,貸款發放必須在評級的基礎上授信,在授信基礎上貸款,只要信貸人員嚴格按照信貸管理制度和縣聯社授權經營管理辦法,按照流程銀行的理念,實現反映和監督職能,達到相互制約、合格經營、防范風險的目的,故嚴格執行信貸管理制度是提高信貸資產質量的關鍵。
(二)因地制宜合理授權
統一法人體制下,權利不能過于集中,也不能過于分散,授予的職權只是上級職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因堅持決策管理權集中,業務經營權下放,按照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要結合不同地域、不同崗位、不同人員實際,適度授權,既保證基層社正常的工作秩序,又要服從聯社的管理,規范運作,保持政令暢通,既要制定完善授權辦法,達到執行有標準、操作有程序,又要正確處理授權人與被授權人責、權、利的關系。
(三)建立合理的授權機制
一要建立統一核算分級授權,承包經營的經營機制,聯社對信用社下三收(收儲、收貸、收息)任務,定費用開支,結合工作質量計發責任目標工資和效益工資,實行工效掛鉤,工資捆綁;二要建立市場營銷機制,對優秀營銷人員提高貸款限額和貸款發放權限,對管理能力差、營銷能力差要嚴格貸款限額,降低貸款權限,并據此評定信貸人員等級;三要建立貸款質量堅持考評機制,考評工作要按照年度,根據工作內容,定量與定性指標,合理估算,客觀公證,要區分優劣,獎懲兌現,逐人建立考評檔案,對政策執行好,貸款營銷好,資金無風險
,經營無違規,經濟效益好的給予優先支持,擴大授權,在經濟上獎勵;對違規違紀造成資金損失,取消授權資格,還要追究經濟責任。
(四)加大違規處罰力度
統一法人后,對基層信用社的監督管理主要靠聯社職能部門,尤其是稽核監察部門、信貸管理部門、資產保全部門,聯社領導要充分給職能部門授權,職能部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內控制度辦法,信貸部門對簽批的貸款要進行貸后檢查,駐片稽核人員要對新增貸款的用途、貸前調查的真實性逐筆落實,加大檢查頻率,發現違規違紀行為,堅決重處,決不姑息遷就,要充分發揮稽核大對職能作用,嚴格序時稽核、專項稽核,有計劃、有步驟的開展監督管理,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的監控網絡,確保信貸資產質量的提高,確保無案件發生。
【農信社信貸管理工作調研對策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信貸結構調整調研報告12-21
農信社實施客戶經理制調研報告12-25
矯正管理工作調研報告01-15
檔案管理工作調研報告04-12
勞務調研報告04-14
設備調研報告03-22
店面調研報告02-25
法醫調研報告01-21
需求調研報告01-21
手機調研報告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