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工作是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做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今天中國人才網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大學生村官的調研報告,以及國家關于培養大學生村官的一些政策,歡迎大家閱讀。
前言
為響應區委組織部要求,我于2011年8月20日至2011年9月30日,對我所任職的潘集鎮潘集村進行了專題調研,結合我入村工作一個多月來所看、所想,寫下此份調研報告,做一個系統的整理和歸結。
正文
一、基本情況
(一) 村情村貌
潘集鎮潘集村位于潘集區潘集鎮中心地區,西鄰張圩村,北接茨淮新河,土地面積3373余畝,其中塌陷地210多畝,被占地287畝。轄4個自然村,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84人,63名黨員,其中女性黨員12名,農民人居純收入達到4250元。潘集村礦產資源豐富,被潘一、三,朱集,潘北4個礦區所覆蓋,交通也比較便利,屬于潘集鎮下屬條件較好的村。
(二) 經濟發展
(1) 潘集村為典型的皖中農業村,這里氣候溫和,四季宜人,土質肥沃,雨量充沛,生產稻、麥、雜糧。
(2) 潘集村經濟作物比如各類蔬菜、瓜果。尤其是是酥瓜種的比較多。今年潘集村已種植了近百畝的酥瓜。
(3) 村民養殖雞、鴨,牛、羊養殖比較普遍,不過未成規模,只有第6生產組有個比較大的生豬養殖場。
(4) 村里年輕人一部分外出打工,同時由于毗鄰幾個大型礦區,也有一百多人選擇進礦務工。
二、基層黨組織情況
潘集村兩委在村支書潘冠力、村主任潘明德的帶領下,努力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不斷加強和完善基層組織建設,成績斐然。全村共有黨員63人,村兩委成員7人,潘集村也成為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村雙委班子精誠團結,齊心協力,努力做好村里的各項工作。
潘集村兩委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采取多項措施,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進行新探索、總結新經驗,全面、深入、扎實、持久地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加快基層組織建設步伐,努力為實現“加快發展,富民興村”的目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1) 全面深化了本村的“爭先創優”活動。
(2) 扎實推進了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建設。
(3) 健全村干部管理機制。在干部的管理上,潘集進一步規范了黨支部“三會一課”制度、黨員培養發展制度、黨費收繳制度、坐班督查等制度,使村組干部的管理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規范化。
(4) 以老百姓的利益為重,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為重地解決村內矛盾,極大的促進了村內的安全和穩定,從而較好的推動村子的發展。
(5) 潘集村的基層機構
① 建立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各崗位工作職責等規章制度,設有簡易的村務公開欄,通過該窗口欄目基本能做到不定期在向村民公布村務、財務收支及計劃生育工作等情況。
② 隨著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農副產品價格不斷上升,群眾收入也隨之提高,而且各村民小組建立了一支巡防隊伍,讓群眾加入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去,保一方平安,為脫貧致富奔小康營造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三、本村存在的問題
(一) 特色經濟不成規模
(1) 雖然潘集村的養殖戶比較多,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但是形成規模的只有6組有個生豬養殖場,遠未達到集中式長期發展的目的。
(2) 潘集村的經濟作物也是比較分散,除了這兩年新建了特色酥瓜種植園,而且規模也不大,其他的經濟作物都是自種自銷,沒人組織,想種就種,不想種就不種。
(二) 交通問題
今年上半年,我們村在鎮政府的支持下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為了解決本村一隊,二隊,三隊,四隊,六隊,七隊,八隊、九隊和黃莊群眾出行難等實際問題,鋪修了用于生產和生活的4000多米長的矸石路,但是由于資金不足,矸石路路況不盡人意,特別是我村的經濟作物遇到天氣不好的時候,運輸并不方便,造成經濟損失。
(三) 水利設施薄弱
我村北部毗鄰茨淮新河,有天然形成加人工開鑿的三條溝匯聚而成的大漯河流經村里,但因農田水利設施年久失修,原本的4條水渠現只有2條可用,對灌溉需求與設施跟不上的矛盾仍是讓村民頭疼的問題。
(四) 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
這兩年國家宣傳新農村的力度加大,我們總以為農民的生活都富裕了,其實農民還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我們去關注與關心的。有很多人鼓勵農民去城市創業,我卻不贊成這么做。城里人口壓力已經夠大了,如果再有更多的農村人涌進城里,只會更多的給城里造成的人口壓力。而且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都會把孩子留在家里,這樣會出現大批“留守兒童”。孩子是未來和希望,所以我們要把更多的關心放在孩子的身上,與此同時,留守老人的問題也很突出,很多老人在家帶著孩子,但是這就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小孩教育不好,老人一般都是溺愛孩子的,還有的老人身體不好,沒人照顧。
通過這次調研我認識到農村的現狀,認識到農村存在的問題和潛在的深層次矛盾。
四、針對我村存在的問題,我的看法與建議
(一) 解決我村的民生問題
(1) 修路:要致富先修路,這是所有經濟富裕村的經驗,也是想要發展必不可少的先提條件。要繼續加大村公路的覆蓋范圍,也要將原有矸石路拓寬,修整。
(2) 飲水工程:雖然我村因為靠近鎮里,利用優勢率先完成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計劃供水600戶,現在已有400多戶使用受益,但是這只解決了我村的村民吃水問題,讓他們用上自來水,想要發展就還要新建一個排灌站,修復原本廢棄的水渠,解決我村的養殖業和經濟作物的用水問題。
(3) 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建造一座文化大院。盡快籌建文化大院,積極引導和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電視、電腦以及遠程教育平臺外,村里基本上沒有其他的文化基礎設施和文化載體,文化娛樂和圖書科普等方面的設施或載體,以及健身場所和設施。村民勞作之余,精神文化生活極為單調,給消極文化活動留下了可乘之機。建議想方設法籌集資金,盡快籌建文化大院,開辟村精神文明活動室,結合遠程教育平臺,既可以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增長他們的科技文化知識,提高身體素質,遠離不良風氣,促進村風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