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關于沙腔鄉核桃坪村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
關于沙腔鄉核桃坪村精準扶貧的調研報告
為深入推進縣委扶貧攻堅決策部署,按照《中共馬邊彝族自治縣委辦公室關于印發<扶貧開發工作督查調研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和縣委、縣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調研組于5月26日、27日深入沙腔鄉核桃坪村開展工作調研,通過通過查閱資料、實地察看、基層座談等方式方法,較為全面地掌握了該村的生產生活狀況以及當地群眾發展經濟、建設新農村的愿望和訴求,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村情概況
(一)村情簡介。現在的核桃坪村是2010年由原下核桃坪村和原上核桃坪村撤村并組而成,人口382戶、1842人,耕地8100畝,退耕還林2304畝,荒山6800畝,低產茶園900畝,良種核桃550畝,糧食作物以玉米、土豆和黃豆為主,轄6個村民小組,沙二路橫貫全村6.5公里、上下核桃坪組和斯密羅科均通公路,而磨子坪、小溝、司兒灣處于山頂尚未通公路,全村現有低保133人、五保3人、孤兒5人,教學點1個、1-3年級學生98人。
(二)產業發展。2005年市紀委和市科技局對口幫扶在核桃坪實施了2600畝茶園,因產茶遲加上技術管理不到位效益低下,現900畝。2006年市軍分區幫扶在核桃坪實施了960畝良種核桃,因品種或者氣候原因無法掛果,現在僅剩550畝,只能當燒柴。近兩年磨子坪等鄉政府幫扶新增造林4000余畝,小溝等群眾逐漸擴大了山羊養殖規模。
(三)農民收入。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員230人,支撐全村年均收入2400元。季節性打筍子兩次,支撐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退耕還林、農資直補、低保供養等政策性收入,達到全村年均收入450元。高山3個組部分養羊戶年出欄山羊近10頭,矮山豬、雞基本上是自給自足,養殖業目前帶動收入不大。未流轉的柳杉造林全村6000余畝,按每畝年產值250元算,拉動全村年均收入800元,但有個“留存爭取”的過程。合計人均年純收入4100余元。目前暫無村集體收入。
(四)基礎設施建設。人畜飲水已經實現了全覆蓋,群眾用水方便;通村公路在市軍分區幫助下已經硬化,上下核桃坪和斯密羅科3個組在“沙二路”沿線通公路,磨子坪、司兒灣、小溝3個組都在山頂沒有通公路,但均已建成1.5米寬的水泥“聯戶路”。;全村實現了農網改造,已通電;通訊信號尚未全覆蓋,其中磨子坪、司兒灣、小溝3個組手機信號還比較困難;全村 “村村通”衛星電視已全覆蓋。
(五)基層組織建設及其作用發揮情況。全村共計黨員36名,村級班子設有支書、主任、副支書、文書、紀檢小組長,縣上下派了林業局何卓剛為第一支書,鄉上下派了大學生村官曾珂為村副主任。村級活動場地建設比較完備,村級辦公經費全部兌現到位,每年5萬元的公共維護經費全部用于水管維護、鐵索橋維護、危巖處理、垃圾轉運等。村兩委比較團結,村組干部的群眾威信較高,但文化素質底,致富發展作用不強,因此基層組織在維護社會穩定完成鄉上交辦
的目標任務上作用發揮良好,但是在引領發展上作用較差。
二、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強政策宣傳。嚴格遵守縣上規定的“兩公告一公示”,共計公示到組3次并結合“兩項測評戶戶見面”把貧困戶的識別要求、程序要求逐戶的進行宣傳講解。
(二)嚴格選貧程序。堅持鄉上監督、村上引導、組上組織、群眾做主,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召開戶長會確定初選名單,再將初選名單匯總到村,村上召集全體干部和群眾代表排序再公示,縣上指標公布后以貧困程度的排序取舍,在集中全鄉名單在鄉場鎮公示。目前全村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80戶363人,脫貧32戶147人,預脫貧6戶23人,未脫貧42戶193人。
(三)強化督導檢查。5月12日至22日鄉紀委采取實地走訪和電話抽查,督查共計72戶、其中識別對象45戶,知曉率高達100%、公開反響良好。
(四)充實《扶貧手冊》。結合沙腔實際制作了《貧困戶調查表》補充到《扶貧手冊》中去,增加了戶口數和實際人口數,耕地林地荒地資源普查,“七通七有核查”、“四因三缺一差分析”,已享受的惠民政策,現階段幫扶計劃,種養殖和務工創收臺賬等。
(五)初步歸類分析。全村338戶,因病80戶、占23.7%,因殘38戶、占11.2%,因學53戶、占15.7%,土地流轉缺生產資料的16戶、占4.7%,缺種養殖技術和務工培訓的44戶、占13%,超生家庭負擔重的111戶、占32.8%,有干
勁需要資金幫扶的84戶、占24.9%,交通住房條件差的49戶、占14.5%,酒瘋子貪懶好吃的35戶、占10.4%。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困難
(一)客觀原因。一是自然條件惡劣,生產條件艱苦。核桃坪村地形為“兩山夾一溝”,山多地少,資源匱乏,農業基礎設施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極低,加上村民居住分散,耕地少且土質差,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居住分散,文化、教育、衛生等社會成果共享程度低。二是勞動者素質差,勞動技能低,科技發展意識淡薄,傳統的經營、養殖模式依然存在;三是貧困人口觀念落后,缺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等、靠、要思想嚴重,自身發展能力不足;四是扶貧開發局限性強。低收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偏遠落后的山區、災害高發區、高寒區,點多面廣,基礎設施差,扶貧效果不明顯;五是是陳規陋習致貧,該村是純彝族聚居村,由于受彝族傳統習俗的影響,“薄養、好攀比”。六是醫療條件落后,部分村民小病不能得到及時醫治,久而久之,小病就變成重病,從而影響自身發展。
(二)主觀原因。一是戶籍制度改革和精準扶貧政策不配套。2013年以來“兩邊一川一區”啟動戶籍制度改革,沙腔鄉完成量和完成率均居全縣第一累計達1400余人。但當時承諾的是戶口轉變村民享受的惠農政策一律不變,但現階段的計生、民政、精準扶貧等相關政策卻沒有執行這一承諾,在群眾中造成了負面影響。二是縣級部門抽查方式有待轉變。沙腔鄉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為家庭戶主的達到了800多人,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登記的電話號碼均為戶主電話,工作開展中大量的宣傳和接待干部入戶以在家婦女為主,單純的電話抽查無法全面反映沙腔鄉的工作開展情況。三是脫貧人口存在“一刀切”。今年縣上給沙腔鄉已脫貧數量是根據去年上報已享受惠農政策人數,已享受惠農政策不代表已脫貧,導致沙腔鄉現在已脫貧數量基數過大。
四、發展意見
(一)開展分類扶貧。對有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貧困戶以幫教式扶貧為重點,著重提高生產技術含量;對無生產資料的貧困戶以解決生產資料,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產技能為重點進行托底幫扶;對于無勞動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兒等納入民政供養,進行救濟式扶貧。
(二)推進產業化扶貧。一是繼續加大植樹造林工程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組織推動力度,積極爭取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進一步帶動造林,并或者造林政策性幫扶。二是采取“規模化、示范戶、散養戶”相結合的建設方式,開展林下養殖,壯大本地山羊規模,力爭各戶均年出欄10頭山羊。
(三)加大智力扶貧。突出智力扶貧作用,發揮技術和科技對生產力發展的根本作用,切實加強基礎教育、職業培訓,確保每個貧困戶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及職業技能。同時引導群眾自覺移風易俗,改變落后生活習俗,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四)擴大務工輸出。一是組織引導富余勞動力有序輸出。尤其是年輕閑散人員的外出創收,同時關心外出務工人
員的生活、工資收入等情況,切實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留守家庭關愛問題。二是加強與外界信息的交流,鼓勵群眾走出去就業創業,有計劃地組織引導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
(五)加強基礎建設。一是以下一步三房改造為契機,解決貧困戶住房困難的問題,切實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對環境惡劣,自然資源缺乏的貧困人口,有計劃、有組織、分批分階段實施異地搬遷扶貧;二是繼續加強鄉域道路交通建設。對未通路的組新建,確保組組都通路,從而為困難群眾增加經濟收入提供保障。三是進一步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抓好特色寄宿制學校和各教學點的修繕維護工作,營造良好教育發展環境。做好村衛生室建設工作,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問題。四是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重點抓好移動基站、電信基站和電信網絡光纜建設項目,進一步增加網絡覆蓋率,拓寬群眾信息渠道。
五、工作建議
(一)以先進帶動后進為抓手,推進基層黨員隊伍建設。核桃坪村現有黨員36人,只占全村總人口的0.02%,比例太低。且現有的黨員中,近一半屬于老黨員,年齡偏大。村黨支部要積極發展黨員,為基層黨組織輸進新鮮血液,助推整村發展。
(二)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核桃坪村黨支部領導干部在做好模范帶頭作用同時,要積極引導全村黨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指派黨員作為建卡貧
困戶的精準扶貧指導員,組織全體黨員與核桃坪村貧困戶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通過知識幫扶、政策幫扶、物資幫扶等形式,相互學習,溝通交流,共謀脫貧致富之策,共商發展大計。
(三)積極匯報困難。協調主觀制約。主動向上級黨委政府的匯報工作情況,積極與民政、計生、扶貧、公安等部門溝通銜接,早日解決政策上的沖突與困難,為村民爭取更多的惠農政策。
(四)實行分類指導,做好精準扶貧。按照現有經驗,實施項目整村推進是一個很好的分類指導方式,建議加大對貧困農戶貧困人口的脫貧分類指導力度,實現基本生活靠農村低保,脫貧致富靠扶貧政策,真正體現“真扶貧、扶真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