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收入工作調研報告
鄉鎮收入工作調研報告(1)
縣委縣政府以“一號文件”的形式安排部署收入倍增工作,精準扶貧、收入倍增工作全面鋪開,***鎮高度重視,積極探索工作方式方法,確保質量,快速推進,有序完成各階段工作任務,為深化工作認識,探索工作途徑,破解工作難題,特進行專題調研。
一、鎮情簡介及倍增目標
根據《***縣***鎮農村經濟***年年報》,截至***年底,***鎮有18個村(社區),104個村民小組,5597戶農戶,農村人口2.1431萬人。年度農村經濟總收入11481.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80元,主要收入來源由家庭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政策性收入四大部分組成。
按照“一年打基礎,二年擴規模,三年達倍增”的分步實施原則,到2016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9360元。其中***—2016年分別達到5880元、7380元、9360元。
二、***年工作開展情況
(一)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按照“應統盡統、統準統全”的原則,各村(社區)對所有符合條件的特殊困難對象進行排查,初步確定對象名單;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或村民大會對初步確定的特殊困難對象進行民主評議,并以無記名方式表決,確定特殊困難對象名單;民主評議無異議后對特殊困難對象名單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的,由村(居)委會根據其家庭實際情況填寫《***州農村特殊困難對象家庭登記表》。州貧系統錄入5297戶,22378人,其中特困1290戶,5261人。國貧系統錄入1423戶,5329人。
(二)駐村工作隊結對幫扶。縣直倍增工作隊指導配合各村落實8個重點村的三年倍增規劃和當年實施方案,增收項目落實到組到戶到人,啟動“151”結對幫扶和到戶增收項目落實工作。各相關單位相繼進村入戶,采取走訪座談等形式,與產業示范戶、一般貧困戶、特殊困戶對接,分類具體聯系到戶到人。
(三)編規劃建臺帳劃線定貧。制定鎮、村兩級(***—2016)倍增規劃和***年倍增方案及“151”幫扶機制;建立臺賬,整理歸檔各類資料,裝訂8個重點村的精準扶貧和農民收入倍增資料16本;對6個重點村相關資料進行公示;按“四分法”進行分類,全鎮有產業示范戶128戶527人,一般貧困戶3187戶14926人,特困戶243戶417人,全家外出戶1739戶6508人。
(四)倍增試點,有理有節。***村為全鎮倍增工作試點村。***村沿248省道兩側分布,交通便利。該村轄7個村民小組,566戶,2524人,勞動力1515人,外出務工人員769人。低保人口86戶194人,貧困戶132戶,貧困人口603人,貧困發生率23%,其中極度貧困戶28戶70人。鎮駐村領導及財經所、派出所進村開展了“151”結對幫扶。按照農民收入倍增年度實施方案,以***年人均純收入5200元為基數,計劃人均增長30%左右,由5200元增加到6760元以上,凈增加1560元以上。在13年基礎上現金收入需增加393萬元,實施的增收項目主要是:新增土雞出籠5000只,凈增10萬元,新增出欄生豬2000頭,凈增40萬元,養魚10000尾,凈增10萬元,油茶基地土地流轉及務工收入12萬元,設施蔬菜110畝土地流轉及務工收入11萬元,生姜300畝,按今年畝產5000斤、價格5元/斤計算,較去年凈增可達150萬元。今年外出務工人數總共達800人,較去年新增62人,在新增的62人中,按人均15000元/年計算,可增加務工收入93萬元,加上社平工資的增長等因素,去年外出務工人員今年人均增加1000元計算,可增加工資性收入73.8萬元,加之該村外出從事運輸、木材經營加工作坊、集鎮門店經營等收入,全年預計新增收入400萬元以上,***年增收計劃完全能夠實現。
(五)產業推動,減貧在望。發展壯大特色產業規模。新建油茶基地700畝,設施蔬菜520畝,烤煙810畝,道地藥材1100畝,完成年度煙葉收購任務1900擔。新增年出籠萬只土雞專業合作社1個,全年發放土雞苗80000只,千頭生豬養殖場場址、改造方案和規劃設計已完成,新發展“161”生豬養殖示范戶9戶,生豬出欄58000頭,土雞出籠21.5萬只。 ***年度,我鎮減貧人口可達1279人,減貧率24%。(全縣7.9萬貧困人口,年度減貧1.5萬人,減貧率19%)
三、存在的問題
一是基礎設施項目少,加之資金緊張,扶貧開發項目達不到及時報賬率,基礎設施建設進程慢,農民受益節奏慢,拖等期較長,影響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進度;二是精準扶貧網上系統與工作實際脫節,影響工作成效,消耗工作精力,收入倍增工作量大,表冊及文字材料偏多,削減農民增收決策的實際效果;三是駐村工作隊人財物和時間有限,幫扶對象和內容寬泛,難以落實;四是逐漸成形或者已經成形的農村產業科技含量低,人員技術粗糙,產品競爭力不強,市場表現平淡,效益不大;五是大戶帶動缺乏,“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運作滯后,大多停留在規劃設層面,實際效益發揮不足;六是土地流轉模式不成熟,農民對大戶流轉土地存在不信任、“敲一筆”等情況,導致土地流轉很難實現連片成塊;七是“政府介入”式倍增存在打破或者干擾農民原有的增產增收方式,難免會導致農民心態變化,進而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新創或擴大增收方式勢必又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不易施行。
四、相關建議
一是加快新農村示范村建設。農民收入倍增中最直接有的“政府作為”依然是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抓住項目工程建設機遇,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解決農民在飲水、行路等方面的困難,逐步創建生態良好、設施完備、村容村貌整潔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可結合四合工業園的建設,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基礎配套設施、一體化生態建設,推進我鎮的綜合性發展。
二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產業的形成是一條可復制的集體致富路,意義遠遠大于個體的“一夜暴富”。抓好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化、標準化和效益化,逐步形成產業板塊。大力發展生姜產業、大棚蔬菜、無公害蔬菜,建設以農業生態觀光、鄉村文化生活和農村田園風光為旅游吸引物的農家樂度假休閑項目。同時,加大農業的科技投入,努力把先進農業技術、實用農業機械、優良農業品種、中介服務機構、土地流轉制度等現代農業要素引入農業生產領域。
三是以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通過組織“公司+基地(協會或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以訂單、協議方式和農民共同發展原料基地,堅持基地建設市場化運作,建立完善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分配機制,使農業成為工業的“第一車間”,提高農業競爭力,不斷提高綜合效益。
四是大力推進勞動力轉移工程。利用政府資源,整合涉農部門和企業的技術力量,加強協調、指導和思想教育、技能培訓工作,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步伐,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把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當作增加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的“陽光工程”抓緊抓實,抓出實效。同時,積極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給予回鄉創業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大戶以政策和資金支持。如此,既可淡化“政府介入”生硬感,同時起到旁敲側擊的鼓舞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