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舍小品的讀后感(通用12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雅舍小品的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1
梁實秋老人是個懂得品味生活的人。作為一個北平人,他所著的作品多帶有老北京的影子關于生活,老先生寫得很廣,上至國事民生,下至衣食住行,所有關于生活之事,盡皆有之。
在《雅舍小品》之中,談得最多的是吃的。《老饕漫筆》之中,講了數十種吃食,還有十數家館子飯莊,其中亦不乏故事。三言兩語,將讀者作食客又將之數十年前,恰又合時宜地早早跳出。但無論多短小精悍的文字,不是思故,就是思鄉,追憶故人。在如此垂涎欲滴、興奮不已的話題中道出己愁,卻又并不讓人知覺真是令人稱奇除了一個“愁”字,當然更是些哲理,卻全無大哲之架,似只是在講故事之余講講奧妙。
《雅舍小品》中,上首既是關于說話的,且竟有一篇是講如何罵人的!的確,罵人,尤其在盛怒之下,實乃人之常情,不發泄卻也不可能。但在盛怒之下冷靜罵人,恐怕只有那些“傻子”天才才會在罵人時這么做。不過此篇也并不止講如何罵人,還說算揭了張黑幕給人瞧瞧;抑或是說例“焦躁時罵人都罵不了還能干什么”之類的話題。這些個罵人的法兒,用了些個成語取了幾個小標題,讓人發現再小之事都可用計,不是隨便玩兒玩兒就好的,著實給人清風而令人一驚而醒。
余亦曾怨世之不公,怨時間何必其速?尚不能輕松度日。倘非作業頭疼吾必日夜行吾所欲,不必似此般浮躁,但因有作業為工作,卻時常看不順眼許多事物。自從看了《雅舍小品》之后對其中許多篇章中坦露出之平淡的生活態度及令人深思的哲理十分感到內心的共鳴與渴望。是啊,切不可把世上萬物皆灌以主觀情緒,應以平和之心面對,不急不躁,方為正策。
在有所悟后,我覺著,看事應多一份思考,多一份淡定,少一份憂慮,不必想不開;惋惜之至亦應將心放下。待人接物不妨寬厚,不必斤斤計較,指不定人有所難。把紅塵看得太破不好,但裝得太糊涂以至于真糊涂也不行。凡事不可至極,至極則至不極,然折其中,看破、糊涂亦有度,方為全策。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2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寫《雅舍小品》的時候,梁實秋已近不惑之年,各方面修養較為深厚。小時親炙故都風情,身經兵亂之災;年輕時幸逢“五四”新潮,眼界大開,個性張揚,又漂洋過海,游學美國,領略異域風物,飽嘗離愁別緒;回國后涉足社會,南來北往,看夠了世事變幻,嘗遍了人生五味,見識日增,年事漸長,不知不覺間,就到了中年,春華消退,秋思老成,委實能夠“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了。梁實秋不僅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又有真才實學。清華8年的正規教育打下了他國文、英文堅實的基礎,清華文學社的活動培養了他的文學愛好和寫作才能;留學3年又主修英美文學,師從新人文主義批評家白璧德教授,青春的浪漫才情受到古典理性的洗禮而獲得升華;學成歸國后,歷任南北數所大學教授,編過《新月》等報刊,卷入文壇風波,從事文學批評,講授英美文學,譯介莎翁戲劇,堪稱才學過人,詩書滿腹。因而,中年時代的梁實秋,可說是才學識兼備,積累豐富,修煉到家,不鳴則已,一鳴自能驚人。其學養、閱歷、性情、氣度,就充分體現在《雅舍小品》之中,他在20世紀中國散文史上大家的位置,就是從這里開始奠基的。
“雅舍”最宜月夜——地勢較高,得月較先。看山頭吐月,紅盤乍涌,一霎間,清光四射,天空皎潔,四野無聲,微聞犬吠,坐客無不悄然!舍前有兩株梨樹,等到月升中天,清光從樹間篩灑而下,地上陰影斑斕,此時尤為幽絕。直到興闌人散,歸房就寢,月光仍然逼進窗來,助我凄涼。細雨蒙蒙之際,“雅舍”亦復有趣。推窗展望,儼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霧,一片彌漫……
他在描寫“雅舍”“得月較先”這番賞心悅目的情景時,作者的情趣之雅,飄飄然有出塵欲仙之感。不禁插敘一段遇有暴雨則滿室狼藉的鏡頭,回到雅舍之陋,對比如此之鮮明,令人忍俊不禁。
在談感受時作者寫下了這樣的句子:“雅舍所能給予之苦辣酸甜,我實躬受親嘗。”其間自然存在著作者對所處戰爭年代的無奈,但更多地表現了作者隨遇而安、豁達樂觀、苦中作樂的生活態度。
孔子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雅舍小品》一文在內容與形式上取得了和諧的統一,集中體現了一個“雅”字,即在思想感情上的高雅的志趣和恢宏的雅量,在語言風格上的典雅的文氣和蘊藉的辭采,可謂“文質彬彬”的典范。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3
最近在讀梁實秋的《雅舍小品》一書,感覺到很有風趣。
初看書之目錄,感覺都是很平常的題目,如:《孩子》、《衣裳》、《男人》、《女人》、《理發》、《下棋》等。待讀上一兩篇,就會從心中發出感嘆:作者確實具有獨特的智慧、過人的洞察力和超強的表達力。
《雅舍小品》中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小品,所取的題材都屬于隨手拈來的生活瑣事,初看題目時給人的感覺是平凡,但細看內容后,卻令人感到別具風趣,讀來一點也不乏味。書之內容涉及的題材都是平凡不過,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就是這樣平凡的題目,作者竟然能寫出這么豐富的內容,而且別饒趣味,平凡中蘊含哲理,令人在作者那機智閃爍、諧趣橫生、幽默和趣味的文字上體會人生,感悟“生活點滴都可入文”之真諦。
《雅舍小品》是梁實秋1939年在四川北碚雅舍所寫的小品文的結集。雖然事隔七十多年,今日讀來依然倍感親切,絲毫沒有時過境遷昨日黃花之感。
作者在《雅舍》一篇中說,他的作品是“長日無俚,寫作自遣,隨想隨寫,不拘篇章”的,至于書名用“雅舍”二字,只在點明寫作的所在地而已。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4
正如此書封面語,它里面是滿滿一本談話的藝術。
初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注意到時間的白駒過隙,以及作業還有很多。他操著樸實無華而略帶一些小幽默的輕松筆吻,向我娓娓敘說著一樁樁一件件同樣無足輕重,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家常小事,就像喝著幾杯小酒和一個熟絡無比的街坊鄰居聊天。無論是痰盂還是蘿卜湯,是吃相還是頭發,是狗肉還是啤酒,他都能侃侃而談,就這話題無限發散開來,憑借他八十年的閱歷,舉足輕重地作出洋洋灑灑數千字的言而有物的文章。不需深思熟慮,不需故弄玄虛,脫口而出已是渾然天成。這么一個慈眉善目的耄耋老人,就這么突兀的坐在了我的面前,他戴著眼鏡,圓臉,頭頂光溜溜,咧著嘴,兩眼彎得像月牙,笑得很自在。他笑,我也笑,他的笑容那么平易近人,那么有感染力,仿佛把空中的陰霾也染成了陽光,仿佛流云也停滯不前;他罵,我也罵,不帶一絲煙火氣的冷嘲熱諷、嬉笑怒罵,像凜冽的冬風,奔流的江河,柔軟卻蝕物無聲。
他給了我莫大的幫助和啟發。首先是文章中頻出生僻字和成語,更加準確,更加精煉,能用一個字拎清,不用兩個字磨嘰,就是稍加模仿,也使我文章增色不少。其次是對事例的引用,在我書架上它是首屈一指的,從5000年前的堯舜禹湯,到昨天打的領帶,一篇雜文可以引用七八個恰到好處的事例。再者,與當今社會的浮華風正反,他的文風非常平實,從這篇文章的題目就可以豹窺一斑,在我的同學們焦慮的思考如何給讀后感取一個華麗的主題目來嘩眾取寵給文章加分時,“讀后感”三個字已經概括了一切。除了作文,還有做人,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這是一本好書,我愿意在空閑時想起他,愿意吃撐時站著閱讀他健胃消食,愿意在出遠門第一個想起他,愿意向朋友推薦他,愿意在作文山窮水盡時翻翻他,這也許就是對他最大的崇敬。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5
“在塵世煙火中安享屬于自己的閑適人生。”是啊,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依舊能發現其中的美好。
在這個寒假我也有幸讀了散文家梁實秋所寫的《雅舍小品》,書中以散文的形式,講述了生活的平凡小事,期中《北平的街道》令我印象深刻。
這篇散文講述了作者回顧著自己小時候在北平的生活,一次次走過北平的街道,回顧著街上一個個商店,雖然街道不寬廣,也并不繁華,名字也只是普普通通,但卻十分風趣,路也是高低不平,可以說樸素到有些寒酸,每當走到這里,都會有人抱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街道與北平一樣都在改變,就像文章中說的那樣,北平的市容,在進步,也在退步。進步的是物質建筑,諸如馬路行人道的拓寬與鋪平,退步的是北平特有的情調與氣氛逐漸消失褪色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切都躲不過改變。
這一點我也有著深刻的體會,模模糊糊記著小的時候在鄉下,街上并沒有什么裝修的很好的店鋪,大家都是推著推車在在街上買賣東西,走近就能感受到那種簡單的感覺,但隨著科技的發展,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各式各樣裝修精美的店鋪,各種五花八門的廣告,在走進去,已經仿佛沒有曾經那種清爽的感覺。還記得曾經的房子可以說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房頂上鋪滿了瓦,甚至有房子是用土堆成的,而如今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都是各種五顏六色的房子,以前就像一幅水墨畫,淡雅樸素但卻依舊令人喜愛,從而回味無窮。曾經春天打開門,一眼望去全部是油菜花,泥土混著各種淡淡的花香飄了過來,而如今再打開門,已經沒有了油菜花,曾經的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曾經的春意盎然也被鋼精水泥所替代。
現在更多人想回到簡單的地方,更愿意去到那些寂靜無人的地方,這也是對生活的享受,即使是在繁華的都是,都有曾經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可以去尋找最古樸的印記,即使找不到,我們也可以將曾經的回憶留在心里。
天下一切事物沒有不變的,哪里都不例外。但我們依舊可以于尋常瑣碎中發現妙趣,在世間萬象中感悟人生,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雅舍小品》這本書中,感受平凡卻帶有美好的事,同時去回顧點點滴滴的美好。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6
《雅舍》是梁實秋先生的隨筆錄。分為雅舍品人,雅舍品世,雅舍談吃,海外擷英四個部分。
文章給人整體的感覺多是用輕快,一本正經的語氣來陳述事例等,卻表現出諷刺的意味。有些幽默。總惹來無奈一笑。看得出來作者對于國學和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可以隨便拉出《尚書》一類書中的事例,句子,又可以引入外國文人或思想家的話語和做法。
隨筆描上寫的都是本身所想,實際經歷,世間百態。具有濃厚的時代特點,其中所描述的很多現象與揭露的事實一直存至今日。作者選取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在平凡不過的事物,卻寫出豐富的內涵,看見我們沒有看見的東西,做出聯想。可見作者思考問題的深入,全面。和對事物的了解之深。
我讀《雅舍》并未覺出有多少晦澀難懂,卻依舊覺得讀得很累,或許是人生履歷不夠。沒讀一篇文章都要想許多,其中有問題,還有許多深刻的地方沒能理解。
雅舍品人與品世是最深刻的部分。品人中開頭就有男人,女人,然后按年齡寫,按職業寫,再到具體的五個人。基本表達了他對人的看法,有些并不全面,是著重以諷刺去了。如男人這篇,開頭一句便是“男人令人首先感到的印象是臟!”。下一段開頭則是“對了,男人懶。”再如是“男人多半自私。”
至于品世,作者選取的都是平常事物,說出自己的觀點。舉得事例是我們熟悉,卻又不常用的。寫得很真實。如“音樂”疑問。很是實在,“音樂的耳朵不是人人都有的。”看多了那些高雅藝術,什么歌劇,古典音樂會后,只能讓人有些許愉悅,可是花了多久的時間,受了多少磨礪才會這樣。我呢,沒有什么藝術細胞,就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畫了什么,我真沒啥感覺,連歷史書介紹它時都是用的“據作者介紹”如何如何。如果聽不懂,看不懂,就不必逼著自己,音樂和繪畫都是寧缺毋濫的。
再到雅舍談吃,就多是一些沒事的出處,做法以及世人對其的觀點,還聯系了許多生活上,作者經歷過的事情。想想,也許作者是在懷念友人,回憶當初。看著,還覺得作者是享受生活之人,在入內就讀不出許多了。
至于海外擷英,多是寫作者在美國的所見所聞,語言風趣幽默。一“豆腐干風波”為例,描寫的是作者踏上美國本土,與美國海關的一些故事。把當時美國人對中國的不了解寫了出來。至于有個美國作家寫的那本書,就像是個笑話,作者也僅是說自己孤陋寡聞而一笑而過了。有很典型的美國人形象。對于美國人的人情味,則有一種反諷的意味。
這本隨筆,對人生,對世間百態的看法。有許多問題是值得我們思考的。
也許再過很多年再去讀,味道就不同了。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7
今年暑假,我讀了梁實秋的《雅舍小品》,雖說是讀,其實就是聽,因為我的眼睛散瞳了,看不清,但就是這樣,我才有機會用耳朵聽到了這么美的散文。《雅舍小品》每一篇都很美,里面有描寫臺北故居、寫雅舍、時間即生命。但最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雅舍》。雅舍,是作者的故居。它修建在山上,從房子到山下的大路有二十幾公里,如果有客人來,要爬七八十層土臺階,再走過一段上坡路才到雅舍。雅舍不大,共六間,作者只占了兩間。因為房子是依著山勢修的,就形成了一個超好玩的現象。早晨起來從書房到廚房是上坡,吃完飯從廚房到客廳是下坡。房子是用來擋風避雨的,可雅舍既不能遮風,也不能擋雨。不能遮風是因為窗上沒有糊紙,不能擋雨是因為房頂上的瓦片有許多小細縫。雖然雅舍盡不到房屋的責任,但作者認為“雅舍”還是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雅舍給了作者靈感和快樂,雅舍前面是金燦燦的稻田。再遠望過去是幾抹蔥翠的遠山,旁邊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糞坑,后面是荒僻的土山坡。這么美好的景色,作者怎么會不喜歡呢?讀了《雅舍小品》,我真正認識到了語言的美。當我讀到一些詞句的時候就感覺深處作者描寫的那個地方,比如有一篇叫《鳥》的散文,里面描寫了各式各樣的鳥,當作者在描寫這些鳥的時候我都有一種身臨其景的感覺。我不僅體會到了語言的美還懂得了要珍惜時間。我在《時間即生命》學到“不要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于浪費生命,年輕的時候要學習,不然到了老就會有所遺憾。”這本書用它獨特的方法讓我受益終身。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8
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早在求學期間,我就已拜讀過。一篇篇美文,讓我對梁先生敬仰得很。我折服于梁先生的涉獵廣泛,無論是國學還是外國文學都有很深的造詣,《六祖壇經》、《竹坡詩話》、《英雄與英雄崇拜》等皆信手拈來,俯拾即是,《論語》、《晉書》、《雙城記》更不在話下;我感嘆于梁先生觀察之敏銳細致、語言精妙傳神,比如說《下棋》一文就把下棋者的憨態傳神描繪,讓人會心一笑。
前不久,和友人聊天,提起梁實秋,談到《雅舍小品》,就萌生了重溫《雅舍小品》的念頭。好在,《雅》中多是一篇篇兩千字左右的短文,即便在睡前、于間隙間也可以奉卷品讀一番。
佳作,往往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贏得后世的贊譽,代代相傳,遂成為經典。不同的人,讀來會有不同的.收獲;同一個人,不同時期閱讀,亦有不同收獲。《雅》就是如此的經典。再讀《雅》,美人依舊,只是對這份美有了別一種感受——梁實秋先生心有雅意,處處皆雅。他以平和的心態,看待生活的喜怒哀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苦中亦能作樂。正如《雅舍小品·快樂》中所言,“常言道,‘境由心生’,又說‘心本無生因境有’。總之,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這也許是梁先生的親身經歷和體會。
《雅舍小品》分為三個系列——“人世間”、“生活小議”、“味是故鄉濃”。梁先生用樸實的語言,略帶小幽默的輕松口吻,談論著普通大眾熟悉的身邊事。無論是洗澡還是垃圾,無論是文藝道德還是風水,梁先生都能侃侃而談,更可貴的是字里行間流露出輕松、寧靜、淡泊。可誰又能想到,它們也許是梁先生才從烏煙瘴氣的防空洞逃出,即奔赴名為“雅舍”實為“不能蔽風雨”、鼠子蚊虱“猖獗”相伴的“陋室”,伴著明月的清光寫成的。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命微賤,朝不保夕,再加上迫于形勢,梁先生無奈地離開愛妻稚兒,孤身一人來到重慶,與友人夫婦合租這“僅求其能蔽風雨”而其實“并不能”的“雅舍”。其生活之拮據、內心之苦悶可想而知。但是,在書中、在梁先生的文字世界里,你找不到一絲它們的蹤跡。便是對“雅舍”,“現在住了兩個多月,我的好感油然而生”,“自有它的個性。有個性就可愛。”。
只是,這樣的文字在那個年代,似乎是不合時宜的。魯迅被奉為典范的名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以縝密的邏輯、辛辣的語言痛罵梁實秋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梁魯相爭達到了高潮。最終,“紹興師爺”技高一籌,“喪家的乏走狗”敗下陣來。兩人的恩恩怨怨絕不是兩個文人的私仇,而是兩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在“民族魂”——魯迅看來,在國家民族存亡的生死關頭,文人就該拿起他們的“武器”,戰斗在他們的“戰場”上,針砭時弊,激揚文字,這才是文人的正道;而梁實秋信奉白璧德先生的思想,“骨子里涌動著典雅、緩慢、平和的氣質,對大起大落、大悲大喜懷著與生俱來的警惕”,主張內斂和自省。如今,兩位先生皆作古,事過境遷,徒留《喪》一文述說著當年的劍拔弩張、論戰激烈空前。
但是,在當下,梁先生的這種“心中有雅處處皆雅”是很合事宜的。有人說:“中國只用了30年就趕超了歐洲100年。”這話言者得意洋洋,頗為自豪,而我聽來心中微涼。硬件高速發展,軟件跟得上嗎?人們的思想、觀念能拔苗助長?事實上,我們已經在慢慢嘗到這種“苦澀”了。我們會發現身邊的人浮躁了,功利了,一點小事往往引發許多的不滿、仇視。這樣的極端事件在新聞中屢見不鮮,甚至也有如瘋狗般無厘頭地逮誰咬誰,傷害無辜,以發泄他對社會的不滿。其實,在浮躁、瘋狂的背后,往往是一顆顆貪婪的心。梁先生的平和、內斂和自省正是那劑對癥下藥的“良方”。
如果我們能象梁先生那樣“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隨處皆是。智者樂水,仁者樂山。雨有雨的趣,晴有晴的妙……”,“心中有雅處處雅”,相信我們一定能得一片平和,沾上一些雅的氣息。在此之前,我們不妨清茶一杯,《雅舍》在手,聽梁先生聊聊身邊事……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9
八十年代以前,內地人最早知道的梁實秋,更多地是站在魯迅對面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批判的“資產階級的走狗”。誠然,出生于富足之家的梁實秋在其思想中有別于很多以“喚醒國人”為已任的作家,但其實早期的梁實秋亦有些憤世的,曾與郭沫若、聞一多走到過一齊,只是后來思想趨于平和,近于循世了。
梁實秋是中國現代散文大家,以擅長寫幽默風趣的“閑暇小品”而聞名于世,讀他的文章是一種美的享受。梁實秋文筆簡潔,風格恬淡,看似平平淡淡,卻蘊藏著無窮的藝術魅力,令人讀后余味無窮,遐想不已。冰心先生曾這般評價:“一個人應當像一朵花,不論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個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梁實秋最像一朵花。”
《雅舍小品》能夠出四十多版,并被推薦為“一生要讀的中國歷史100本書”之一,筆者認為,得力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雅”。《雅舍小品》的“雅”表現在其知識性和思辨性上。梁老可謂一位學貫中西的文學家,有深厚的古典文學和外國文學的修養。
單舉一例我們就會清楚:《手杖》中有引自古希臘悲劇的謎,有引自“禮記”,引自杜詩的。短短千把字的小品,引用竟達七次之多。詩、經文、劇本無所不包,學識的淵博令人驚嘆。《雅舍小品》中幾乎篇篇有引用,尤其中外古典作品極多。作者順手拈來,形散意遠,旁征博引,知識密度極大,增加了作品的欣賞價值,這一點和錢鐘書先生有相似之處。
梁實秋對當時的“新生活”運動“刺”得極其隱晦精彩。如《洋罪》中作者不加“打倒”地舉例:1、人數十三謂不吉利;2、劃火柴點紙煙,只點二人,不可點三人;3、朋輩對飲有高杯碰杯之談。還有訂婚廣告的惡作劇,萬愚節的玩弄笑語等所謂的新生活。這里作者不加痛斥,只是讓讀者在這些可笑的例舉中辨別這種一味地搬弄是非的新生活的可笑之處。《退休》中描寫了“該退休的不退休”的原因是“何況一旦投閑置散,一呼百諾的炫赫的聲勢固然不可得,甚至于進入了‘出無車’的狀態,變成了匹夫徒步之士,在街頭巷尾低著頭逡巡,疾走不敢見人,那情形有多么慘,一向由庶務人員自動供應的冬季炭盆所需的白炭、四時陳設的花卉盆景、乃至于瑣屑如衛生紙,不消說都要突告來源斷絕,那又情何以堪。”梁實秋先生揭露了這些平常而又普遍存在的事實。通過他敏銳的眼光,獨到深刻的見解,以雅致的筆觸不遺余力地進行了描寫。
梁老曾在札記中引用一位英國批評家的話說:“任何人都可以用戲劇的腔調念出一段劇詞,或是踩上高蹺來發表自己的思想;但是用簡單而適當的語文來說話寫作便比較困難了。”《雅舍小品》的風格大概也正在這番話的意思里,一路讀來,雅趣橫生,頗有一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讓人恬靜之余,品位良多。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10
拿起了《雅舍小品》,它分為若干小篇,每篇都記錄了作者的一些感受,或是一些世相百態,各地美食。當我捧起它的時候,一切都淡忘了,也算是正式打響了我寫作甚至人生,極其重要一課的上課鈴。
這節課的第一講是真實樸素。作者盡取材于真實生活,例如說“擁擠”、“講價”。他沒有天馬行空、天花亂墜的浮夸,也沒有為了生動而添油加醋。平平淡淡間,自有些許幽默詼諧。關于講價“童叟根本也不見得好欺侮,而且買賣大半是流動的,無所謂主顧,不講價還是不過癮,不七折八扣顯得買賣不和氣,交易一成買者就又會覺得上當。”這可謂是真實揭露了做買賣的的現況,所謂“言不二價”、“童叟無欺”的確不符現世,讓他一語道破,不由得令人莞爾。這樣的文章字里行間自會有一股親和力,大家身邊的人和事,當然強于胡編亂造。與其以詞匯的堆積羅列嘩眾取寵,不如以親身所歷的實事打動人心。與其說:我此題是否夠吸引人,是否有的寫;不如說:我此題是否真實,是否是我曾經歷過的。這是我常犯的錯誤,我想它很有可能也是年輕一代人的通病。沒有親身經歷,是做不出好的文章的,正如人生,待人多份真實,少份虛假,豈不是好?
這節課的第二講是細致觀察。例如他講擁擠:“既上車之后,不消說可以聽到下列各種的呼聲:‘哎呦!你看看我的腳’‘別擠喲!’‘喂,你趴在我的身子上了!’‘沒得辦法!’‘你倒是拉住上面的把手啊’”這般細致的描寫,光憑想象可是達不到的,“汽車尚未停穩,一群人蜂擁而上,結果是車上的人不得下來,下面的人也不得上去,一陣混戰之后,上面的人倒是下來了,下面的人除了儒弱文雅的之外到也都上去了。然而費掉‘民力’不少。”細致地觀察品味會讓生活更加豐富,寫作更有素材,而不是亂七八糟地瞎想。當你致力于觀察生活的一點一滴時,你會發現很多很多平時未注意到的有趣的事情。就比如擁擠,我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甚至從來沒有注意到它,可它確確實實地存在著,當梁實秋娓娓道來之時,方是“噢,原來如此!”
下次坐公交、擠地鐵,再觀察觀察印證印證,豈不有趣?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11
經過修繕后的雅舍顯然不會再有“風來則洞若涼亭,雨來則滲如滴漏”的景象出現,但墻上掛著的老照片、陳列柜中擺放著的舊物以及梁老筆下供他酣睡讀寫的一幾一椅一榻卻依然在靜靜的向我們訴說著那些關于雅舍可愛的個性。
劉禹錫《陋室銘》中曾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居于繁華鬧市里的雅舍,因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而顯得分外不同,而梁老所著《雅舍小品》讀來更是別有風味。
文房四寶、結婚典禮、我看電視、理發、洗澡、垃圾……以前從未將這類詞與散文相聯系過,卻在看完“人間煙火”這一輯中得到感悟,原來散文也可以如此接地氣。而讀“世情百態”這一輯時,又仿若在和一個老友或是長者閑談,親切卻也受益匪淺。看“故都鄉情”,聽梁老將故都的風情娓娓道來,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身處異鄉的游子內心對家鄉的思念。
“早起最快意的一件事,莫過于在案上發現一大堆信。”梁老在《信》這一章中如此寫道。書信作為最溫柔的藝術,的確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但如今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聊天工具層出不窮,我們在享用著網絡便捷的同時卻也很難再感同身受“從前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唯美畫卷。
若偶有閑心,執筆書信,你最想寫給誰呢?遠方的親人,心中的那個他,還是昔日的同窗好友……離開校園已有一年多時間,但翻看到《同學》這一章時仍有莫名的情緒觸動著我。文中梁老提及同窗共硯的深厚情誼,談到令人記憶猶新的同學外號,感慨走出校門,各奔前程后的所遇種種……讀著讀著便勾起了我對校園、對同學的記憶。小學同學像是玩伴,嘻嘻鬧鬧,互相見證彼此的成長;中學同學像是戰友,一起熬過中考、高考的磨礪,更有革命的情懷;大學同學像是伙伴,相伴走過青澀,邁向成熟;離開校園后,同學更像是熟悉的陌生人,通訊錄中一直保存著電話號碼卻甚少聯系,但卻絲毫不會影響“同學”這個詞在我心目中的地位與分量。
談及同學與校園,總是伴隨著回憶的美好與分別的感傷,這種情緒在看“故都風情”這一輯時也曾有過。在我看來中國人最有“故鄉情懷”,本著“故鄉即是根之所在”的意念,總是會對故鄉的風土人情格外有感覺。梁老用簡潔而平和的文字,無比溫情的向我們講述著北平的年景、冬天、街道甚至連樹、雪、垃圾都不容錯過。我想“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此時此刻最是應景。
雅,古正也。身居陋室,卻鴻儒相交;身處鬧市,卻靜雅于心。這便是梁實秋先生雅之所在。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 篇12
賞著花,就癡了;酌著酒,就醉了。倘若細細品味著梁實秋先生的《雅舍小品》,那豈不是如癡如醉哉!
于我而言,幽默本是一件復雜的事,因為它既不是嘩眾取寵的行為,亦不是網絡上爆紅的“金句”,它是一種內在的東西,需反復咀嚼,方可知其味。而藝術的幽默愈發困難,但梁實秋先生在《雅舍小品》中生動地詮釋了何為“藝術的幽默”。
先來淺談幽默吧,梁實秋先生的語言看似幽默,讀來令人忍俊不禁,實則盡帶對社會、對自我的譏諷,不然“雅舍”何能稱“雅室”而非“陋室”呢?就單說那“能滲雨的房頂”與那“滿室狼藉,灰泥崩裂”的畫面吧,何以稱“雅”?只是作家對自身的解嘲罷了。還有排隊時的“那只長鼻猴似的胳膊”,女人的那些“東挑西揀,批評得人家一文不值”,男人的“泡菜梅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腳”,讀后自能使人會心一笑,卻又不禁慨嘆梁實秋先生的用心良苦,如明鑒一般,照著自己,然后羞紅了臉。
再者是藝術,《雅舍小品》中雖有許多口頭語,但也不乏有較多的文言詞匯。像雅舍的月夜——山頭吐月,紅盤乍涌,清光四射。乍一看,不像是梁實秋先生的風格了,如此素樸、淡雅。又見“寂寞是一種清福”,“焚一柱香,能使空氣靜止”,這大概是梁實秋先生真實的心境吧。于是,還有一些頗具情懷的食物:味濃而釅的酸梅湯,透明雪亮的糖葫蘆,皮薄汁多的包子,皆令人垂涎三尺。到后來再翻閱《雅舍小品》時,我已不敢再看后面幾篇了,到底還是怕自己會忍不住再去北京游覽一番。
幽默與藝術,就這樣結合成了《雅舍小品》,結合成了梁實秋先生,走進了我的心里,讓我領略到百味人生。世間百態,雖然參差不齊,有些令人愉悅,有些讓人傷感,但只要擁有一顆有趣的心靈,你就能發現生活的美好。
讀書如種樹,一頁頁地讀下去,就如一棵樹一天天地成長起來,攀在樹上,就能看到廣闊的美景;坐在樹下,就能享受到幽深的寧靜。總有一天,書讀得多了,讀得透徹了,你再看彼花時,再飲彼酒時,才知花與酒早已不在我心外,而在我的心內。那花,微綻;那人,微醺……
【雅舍小品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雅舍小品讀后感(精選11篇)05-18
雅舍小品讀書筆記范文01-17
雅舍談吃讀后感05-15
讀《雅舍》有感06-05
雅舍閱讀以及答案03-11
雅舍大賽活動策劃書01-24
《雅舍談吃》的讀書筆記06-28
《雅舍》語文教案教學設計03-08
雅舍閱讀理解的參考答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