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別》讀后感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1
作為開年第一本書,《最好的告別》完全有理由勝任這份榮耀。此書是由作者[美]阿圖·葛文德創作的關于衰老與死亡,你必須知道的常識。
作者直面常人不愿面對的話題——衰老與死亡。分別通過以下幾個內容來解讀美國社會對老年臨終關懷及服務的看法:
第一部分:獨立。
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似乎并不特別為孩子的離開而難過。人均壽命的不斷提高,家庭規模從上個世紀平均7個子女,逐漸下降成為三個左右。父母或是子女操心老年問題的時間至少推遲了十年,甚至更久。當我們還未發現問題前,也許就已經不用再操心了。
在亞洲人的傳統觀念里,年邁的母親獨自居住被視為讓子女丟臉的事情,而這樣的觀念正在被改變,獨居老人的比例正在迅速攀升。與其說老年人喪失了傳統的地位和控制權,不如說他們分享了新的地位和控制權,現代化并沒有降低老年人的地位,而只是降低了家庭的地位,它賦予人們,包括年輕人和老年人一種更多的自由,自主,自助的生活方式。
但是當這種完全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
第二部分:崩潰。
醫生的工作是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這包含兩層含義,盡可能免除疾病的困擾,以及維持足夠的活力及能力去積極生活。對于一個老年疾病專家,雖然無法阻止身體和心智的變老,但是有辦法使這些問題更容易處理,并至少避免某些最壞的后果。
而老年病學,他要求我們每個人思考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況,我們將面對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做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變,來重塑衰老。我們當然會盡可能維持并延長老年人的壽命,但是當多種疾病到來的時候醫生也許也束手無策,甚至采取措施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
第三部分:依賴。
高齡老人,他們最害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在那之前的種種狀況:喪失聽力、記憶力、失去最好的朋友和固有的生活方式。我們似乎屈服于這樣一個信念,一旦失去身體的獨立性,有價值的生活和自由就根本不可能了。
老人們從未屈服,許多老年人奮起反抗,在每個療養院和輔助生活機構圍繞人應該具以生活的優先考量和價值觀都在發生著戰斗。但是幾乎沒有一所療養院的工作人員會跟你一起坐下來,努力理解這種情況下生活對你到底意味著什么,更不用說幫你建立一個家,一個使得真正的生活變得可能的地方。
那些面臨人類生命周期的最后階段,最終將要面對的就是這種后果:各種社會目標的機構,這些目標從來不是對居住其中的人們要緊的目標:在我們衰老,脆弱,不再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如何使生活存在價值?
第四部分:幫助。
也許養老院并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卻常常是子女們最后的無奈之舉。老人們被迫居住在僅能盛放簡單生活物品的房間里,周圍是其他老年人。周而復始,老人們再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生活,甚至剝奪了他們的想法、生活方式。
該洗澡的時間就洗澡,該吃飯的時間就吃飯。老人們渴望著一扇門:一把能鎖上的門。甚至會選擇在家和養老院輪流居住,以尋求最后的妥協。
但是,研究表明老年人根本沒有變得不開心,而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快的程度提高,他們比年輕時更少焦慮,壓抑和憤怒。他們只是覺得失去了做人最后的尊嚴。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2
讀書最大的好處,就是為你打開了一扇心靈之窗,讓你的心胸和視野變得開闊。哪怕足不出戶,也能靜坐于世界的一隅,從別人的筆端去了解一個你未知的世界;當人生困頓之時,它有時會像一盞明燈,為你照亮前行的路。
“中國人的思維習慣,對于衰老和死亡非常忌諱談論,雖然知道那是每個人必然的結局,也因此,我們從來沒有做好過充足的準備。
如何面對自己的老去,如何面對父母的疾病和終有一天要離去的事實,我們覺得不說、不想、或是刻意回避,也許就不會有到來的那一天。
很感謝遇到這本書,內容淺顯并不難理解,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卻投入了太多的情感,很多次忍不住淚流滿面。我們不愿提及和面對的背后,恰恰就是我們不知如何處理自己對所愛的人的情感,不愿面對終有一天要到來的離別。
有質量有意義地活著,體面地離去,才是我們此生終極的目標。”
——上述這段話,是我讀完《最好的告別》后寫在微信閱讀上的一段讀后感,無意中翻閱,心中五味雜陳。
一向身體康健的父親,突然被腦梗擊倒,即使救治及時,親人日夜陪伴守護,也只是僅僅挽回了他生活基本能夠自理,認知卻全面倒退的中風后遺癥的結局,再也無法恢復清晰的思維和偉岸挺拔的身姿。
醫生給出的結論是:“病人的情況只會越來越差,無非是靠家屬用心陪護和看病情延緩的速度,這病,不可改善與逆轉”。醫療診斷報告,就仿佛是一紙法院死緩判決書,對我來說無異于當頭棒喝。
我渴望奇跡出現,渴望回到過去,父親還是那個永遠溫和睿智,永遠健康挺拔的父親。可是現實是,父親再也無法準確地叫出我的小名,只是含糊地說我是他的最親最愛的親人。
面對中風后日漸羸弱的父親,每次見面都讓人無比心疼,在老邁與疾病面前,我居然束手無策,甚至幾乎失去理智。正是在無比彷徨的時候,我邂逅了這本書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它讓我內心漸漸回歸理性,通過閱讀拓展了認知面,從而能以正確的心態正視生命與死亡。
當親人獨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維持時,我們該怎么辦?在生命臨近終點的時刻,我們該和醫生談些什么?應該如何優雅地跨越生命的終點?對于這些問題,大多數人缺少清晰的理性觀念,而只是把命運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來掌控,相信我們每個人都會面對這艱難的時刻。
《最好的告別》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也揭示了一個人可以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讓我第一次對“善終服務”“輔助生活”“生前預囑”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得以對生命有了深入的思考。
它讓我承認那些我們曾刻意回避的場景,其實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真實地發生。它讓我正確對待疾病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傷痛,以及如何理性地盡我們最大的努力善待生命,從而讓生命活出不一樣的意義。
結婚的那一年,我為自己買下了人生的第一份壽險保單。
三十歲的那一年,我開始為自己和家人購買了重疾保險。
四十歲的時候,我開始在心里為自己開出遺愿清單,然后一項項勾除。
我希望自己生命中每一天,既要充實快樂,又要理性從容。
腦海里只有一個畫面,人生終點,我要讓自己不留遺憾。
我想,這是出于對自己人生的主動思考和規劃,看似悲壯實則理性。
能馬上實現的事情,不要等到明天;能善待的人,不要去辜負。
疾病和不可預測的風險,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但是你可以做好防范措施,在自己能力允許范圍內,不為親人添憂。
當你足夠尊重自己的生命時,其實也是在尊重他人。
我愛父親,也深深了解他。
遺憾的是,在他身體健康和思維清晰時,我們從來沒有談及過他對生命最后時刻的預期和安排,或許是我們內心的忌諱,或許是我們在刻意回避,以為永遠不需要面對那樣的時刻。
等我意識到它是我對父親的一種愛與尊重時,父親已不能清晰地與我溝通與交談了,它將成為我一生中永遠的遺憾。
我一直以為,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生命的起源,若是能夠選擇或交代離世的方式,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尊重與善待。
我特別欣賞在生命面臨疾病威脅時從容不迫的人,其實直面疾病與生死時,如何客觀理性地克服恐懼,采取正確的舉措,是一個人長期的必修課程,我們不應回避。
我們在時時對生命禮贊時,不要忘了那生命的終點終將來臨,假如從生命的最后一刻往前倒推,相信每一個生命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與思考,反而能活得更加精彩從容。
西方文化有時確實比我們的固有傳統更加理性和先進。當社會發展進步到一定的階段,醫療技術突飛猛進,我們對生命的質量與意義也有了更高的預期和更深層次的思考,這也恰恰代表了時代的進步。
僅僅是一本書,生命的成長或許就是在不斷地學習與反思中得以推進吧,它是我人生中的一個章節,教會我如何愛,如何善待生命,如何與世界做最好的告別。
我在讀書,也在閱讀生命的意義,更是在心里一遍遍溫習對父親的愛,那些可能成為遺憾的遺憾,希望通過愛的傳遞降到最低限度。父親也許無法再清晰表達內心的感受了,可是在他有生之年,他一定還能感知我對他深切的愛,讓我以愛之名,讓愛延續。
終有一天,我們要與這世界握手言和,終有一天,我要與你道別,無論愛與不愛!
所以,有生之年,請好好珍惜你身邊的朋友與親人,因為,一別之后,也許永不再見!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3
近來,我看了一本書叫《最好的告別》,這本書顛覆了以往我對衰老與死亡的觀念,引起了我對衰老與死亡的深思,讓我受益匪淺。
衰老與死亡——一個常人往往不愿面對的話題,但作者阿圖·葛文德卻勇敢地創作出有關這個話題的作品。從對醫學不確定性的認知到對死亡必然性的豁然,他說出了很多人其實心知肚明卻不敢說出的話,這本書有利于人們更好地面對現實,更好地承認我們會衰老與死亡這一事實。這是感人肺腑的作品,它不只講述了死亡和醫藥的局限性,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樂、擁有尊嚴地活到生命的終點。作者通過細致慎重的考察與運用其專業知識,梳理了美國社會養老的方方面面和發展歷程,寫出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發揮了振聾發聵的作用。
(一)衰老
文中講述了人如何衰老以及為什么會老。在長生不老的幻覺大行其道的情況下,我一直以為,只要我們好好鍛煉,好好保護我們的身體,我們就能延遲衰老,能夠避免各種慢性疾病,好好地活到老去。但原來不是,在30歲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各個部分都會開始衰退,這種衰退具有不可抗力。即使,我們有一個多余的腎、一葉多余的肺、一副多余的性腺,以及多余的牙齒,終會有一天,備用的一個關節也受到損壞,備用的的一條動脈也已經鈣化。當我們不再能夠繼續損耗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徹底耗竭。在年老時,我們終會死于某種疾病。
作者指出人們都自然而然地喜歡避開衰老的話題,這是一個顯而易見卻又無人敢真正去批判的現象,這樣的想象使我們都活在長生不老的幻覺里。然而,罔顧事實是有害無益的。作為一個社群,我們應及時采取處理適應性問題的措施,但我們沒有,這使我們遮蔽了本來存在的、可以改善個人衰老體驗的機會。
高血壓、關節炎、糖尿病等老年病,以目前的醫學水平來講,難以治愈康復。承認自己“年紀大了”才能活得自然,我認為我們的關注點應該放在如何改善個人衰老體驗上面,而不是放在如何完全治愈老年病上面。對于老年人,我們更應該關注他們的身體及其變化,警惕營養、藥物、生活狀況及心理狀態,盡量讓老人少吃苦,注意生活細節。如老人容易摔跤,一摔跤就容易造成不可估計的后果,預防他們摔跤也是最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要思考我們生活中不可治愈的情況——我們將面對的不可避免的衰老,以便作出一些必要的小小改變來重塑衰老。
(二)老人的獨立
作者描述了他的'妻子的祖母愛麗絲,在退休后,即使失去配偶,也沒有依靠家人或養老機構,依然保持完全獨立的生活,她跟朋友去健身跳舞,她會修水管,自己剪草坪,經常為家人縫衣服、織圍巾等,她熱愛自己的生活。這一切都看起來棒極了,這也是我對我自己退休后的生活的美好幻想。我經常認為,其實每個人都不需要依靠任何人生活,即使到老,只有自己一個人,有政府給的一些養老金,只要堅持鍛煉,身體健康,都可以好好地自己一個人活到老去。
但故事后面發生了轉折,也許不能說是轉折,而是注定。愛麗絲漸漸變得步履不穩、記憶衰退,失能、失智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即使愛麗絲極度不想到療養院,由于她身體的衰弱,她也無可奈何了。
看到愛麗絲進入療養院的情節,我原本的幻想都被毀滅了。憑著運氣和嚴格的自我控制,人們可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掌握自己的生活。但是,最終所有的喪失會累積到一個點,到這個點時,我們在身體上或精神上沒有能力獨自應付生活的日常要求。那時候,我們由于身體太衰老、太虛弱將無法維持獨立生活,即使不想依賴任何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了。我們要在變老之前,就要做好心理準備。
(三)家庭養老?還是社會養老?
由于中國人長久以來的敬老、養老、孝道的價值觀和情感模。我一直都認為,我們應該對老人進行家庭養老才是孝敬他們最好的一種方式,把老人放到機構里,孤零零的,無親無故,是一種殘忍的養老方式。但是,看了《最好的告別》后,我的觀念再次被顛覆。
路·桑德斯88歲的時候身體很衰弱,也不肯去療養院,他的女兒謝莉為了照顧他把他接到家里一起生活。原本謝莉認為,把他接到家里照顧,是最好的方式。但是事實證明不是。路的生活習慣與謝莉家的生活習慣的極大不同,許多個夜晚,路讓家里的人無法入睡。隨著年齡與身體衰弱的增長,路在90歲時已經失去洗澡所需的平衡和靈巧,除此外,路的身體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謝莉的責任有增無減。除了要照顧父親,她還需要照顧家人,上班工作。謝莉幾乎到達崩潰的地步。她覺得自己的神志在弱化,她想當個好女兒,她希望父親安全,也希望他快樂,但她也想要一份可以控制的生活。
看書的時候,我習慣于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角色當中,看到謝莉的窘況,我不禁想到,我對父母的承諾。我曾對我的父母說,無論如何,在他們年老的時候,我都會照顧他們。但是,由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與年輕人的生活需求的不同,我認為路與謝莉之間的這個矛盾,最終還是會有的。在出現這個矛盾的時候,我也是會和謝莉有一樣的想法,我想當個好女兒,我希望我的父母安全,也希望他們快樂,但我也需要一份可控制的生活。但是,我們該如何對待年老的父母?如何能讓他們快樂安全,又能使自己有可控制的生活?
如果照顧不了老人,就把他們送到療養院吧。但是這又違背我一開始的想法。不過,療養院有專業護理,比我們自己照顧老人也是要安全很多。但是,目前大多療養院只注重對老人的身體護理,由于想更好地管理,讓老人每天準時幾點起床,準時幾點洗澡吃飯,其實說是療養院,卻更像監獄。大多療養院毫無生機,療養院變成了一個只是寄存失智失能老人的寄存處。
修復健康,也需要滋養心靈。人在近黃昏之時,所需的不僅僅是醫藥,還有生活——有意義的生活,在當時情形下盡可能豐富和充分的生活。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青年、中年,人們一直都在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為何到老年就不允許他們追求有價值的生活呢?老人也是人,雖然年老了,但是他們與年輕人有著同等的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的權利。更何況我們現在追求的有價值的生活,也有他們年輕時做出貢獻的一部分,我們更加應該給老人這個權利予以尊重。如果社會一直不給予老人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的權利的尊重,有一天我們也會老,那么到時候我們將會自食其果。我們也不希望我們會被剝奪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的權利,所以我們應該充分尊重老人希望追求有價值的生活的觀念。
我認為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都沒有絕對的好。對于哪一種養老方式比較好,我們要先詢問老人的意見。而在我們無法很好地照顧老人的時候,我們也許應該考慮把老人送到療養院,但前提下,要選一個老人喜歡的療養院,一個有生氣的療養院,并且在老人身體可控情況下,空閑時,把老人接回家兩天,讓他感受一下家庭溫暖。
(四)放手
作者通過描述好幾個末期病人的故事,揭示了醫學界對末期病人的不當處置的事實。一旦絕癥病人處于末期,即使醫生們都知道病人治不好,但醫生們仍會對病人采取一切“積極”治療。化療、放射、切除各種身體部位,怕自己做得太少對不起結果。這樣的做法看上去給病人及病人家屬帶來了希望。但是這一切讓病人疲憊不堪,最后的日子只能在監護室度過,然后離世。病人的離世,也讓原懷有希望的家屬,產生更大的悲痛。
對于末期病人,我們應壓抑住過度醫學治療的沖動,考慮在什么時候停止治療,誠實面對垂死的窘境,更多地對他們進行臨終關懷,盡力幫他們實現其最重要的愿望,從而避免過度的技術干預增加對逝者和親屬的傷害。
戀生怕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當你處于生中,你亦與死同行。接受死亡與衰老的事實,能使我們更好地活著。人生無常,《最好的告別》讓我更加珍惜時間與珍惜身邊的人。同時也讓我明白,對待他人應有同理心,多站在他人角度來想,盡量減少他人的不舒適度。除此外,我們也應對生活中的社會制度與現象多思考,不盲從,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4
習慣了互聯網時代的碎片化閱讀,就很難再沉靜下來讀完一本書。于我而言,這事還不算難,看書是我的愛好。“果然還是要好好活著,活得久才能讀更多書,像是活了更久”,這是到目前為止,看過的最喜歡的書評。
最近在讀美籍作家阿圖·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別》,作者還有另一個身份——外科醫師。全書站在醫生的角度探討如何迎接、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即衰老與死亡。該書一度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阿圖·葛文德除了是白宮最年輕的健康政策顧問。可這些并沒有引起我的興趣,而是被書中的一句話吸引,“一個60歲健康人的視網膜接收到的光線也只是一個20歲年輕人的1/3”。簡單的陳述句,卻有力的擊中內心,愈發增加了我對生命的敬畏感以及人終將衰老的無奈之感。
衰老、死亡的話題因為過于沉重,幾乎不會被提及,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不會有人教我們怎樣去應對它們的到來。去年夏天因為身體不適住院就診,在ICU(重癥監護室)住了兩晚,臨床是一位高齡爺爺,整夜的呻吟,厚重的喘氣聲以及反復重復的話語,讓我深刻感受到變老或者死亡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
作者在書中提到了在美國以及當今世界的其他很多國家都很缺乏老年病學醫生這一現狀,是值得全社會都該去思考的問題。在美國,身體還算健康的老年人一般是自己獨自生活,獨立完成衣食住行,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交際圈。兒女也會定期探訪他們,可如果一旦身體健康狀況變得不再良好,一切都會發生改變。
當我們衰老到不能照顧自己,進行基本的日常生活時,該用什么方式繼續有尊嚴的活下去?書中提及到養老院、療養院等等機構,但隨即作者也提出這些機構的弊端,它們與監獄有著相似之處,生活在一個被允許的范圍之內,會有人監督你按時做每件事,包括吃飯、喝藥和睡覺,日復一日,超出范圍之外的活動是不被允許的。我們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針對如何平衡善意的保護和自立的尊嚴,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晚年生活的伊甸園里是不能只有安全和保護,有價值的生活也是我們需要的”。書中關于在生命最后階段的人什么時候該努力醫治,什么時候放棄治療,也提出了相應的觀點,作者試圖通過自身豐富的醫師工作經驗讓讀者理解個人生命的有限性,“善終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終點”。
思考死亡是為了活的更好。作為凡人,我們都將面對人生的終點,我們離告別還有一段旅程,在最后的階段到來之時,望內心能更從容。讀完這本書,我并非從此不再害怕衰老與死亡,還是會害怕。今生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去經歷的時候,大家都一樣。生而為人,能夠按照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是我所向往的理想狀態,也是我所理解和定義的最好的告別,對我來說,生命的厚度更重要。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5
在我過往的三十年中,歷經過我外公外婆的去世,爺爺的離開,那種親人般離去私心裂肺的痛還長留心間。去年,我更遭受過我的第一個孩子在我腹中,未滿三個月就已經胎停的打擊。我更不敢去想像我父母的離去及其愛人的永別會是什么樣的情景。但是我一天天的成熟,父母一日日的老去,這是都我不可回避的事實。人真的在生老病死自然規律面前,無能為力。
于是我拾起了這本書《最好的告別》。作者阿圖本身是一名醫學工作者。在書中既有作為醫者的專業角度,也有作者作為子女,朋友的角度。全書更多的是對讓我們很羨慕美國完善的養老機制的批判,但不是枯燥無趣的講述養老院的制度,而是穿插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患者的小故事,甚至還有作者的父親在罹難腫瘤的案例,我讀到最后真的是已經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了。
關于衰老,首先我要承認是一種不可逆的現象,我想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老了就要承認,但是在老的過程中要學會如何優雅從容的老去,該放手的時候就應該坦然地去放手。
關于死亡,我從來不知道為什么我會常常思考到死亡,尤其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只要想要有一天我會死去,再也見不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就會感到一種難以呼吸的痛。我們總以為我們時間多到無聊,總以為有時間讓我們任性一回……誰讓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呢?(讀后感)現在的我,時間不在是“畢業遙遙無期”的那種慵懶,帶給我更多的是一種緊迫感,我也終于意識到生命從開始就已經意味著結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多嘗試,多經歷,多感受。可能真的怕死,因為我還有還多未完成的心愿,可能真的舍不得死,因為留下太多遺憾。在書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面對死亡的勇氣,雖然在死亡面前,我們是那么的無助痛苦,但是至少能坦然接受死亡的事實。
結合我自己的平日教學教育工作,在中學階段開展死亡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能使學生正確認識死亡,消除和減少危險因素的影響,進一步明確健康和生命的意義。類似C同學的慘劇將不會在學校發生。更重要的要學生尊重生命的價值。了解死亡并且坦然接受的必然性并不會讓人消極和悲觀,反而會促使人更加積極地思考該如何更加自主。更有勇氣,更有尊嚴的走向生命的終點。
人生就是一場場的別離,當臍帶被剪斷那一刻,寶寶和媽媽經歷了第一次“別離”。斷奶,寶寶和媽媽的第二次“分離”。上學時我們的第三次“別離”,孩子的青春期,我們的第四次“別離”。愛情使我們第五次的“別離”。永別是我們最后一次“別離”。一次次別離,一次次成長。
皮像再漂亮也會衰老,不變的應該是有趣而深刻的靈魂。多看書,看好書,也是變美的修行。
【《最好的告別》讀后感】相關文章:
《做最好的自己》的讀后感12-24
告別童年的作文12-27
最好的畢業留言07-30
告別感言范文精選04-14
告別的閱讀答案11-12
告別2021迎接2022的心情說說12-15
怎樣挑選最好的員工05-02
理科就業最好的專業12-19
就業前景最好的專業01-26
最好的朋友畢業留言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