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讀后感的作文匯總七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后感的作文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最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這本有一個長長怪怪的書名,叫《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書不厚,不是童話,是一部幼年小說。看介紹時知道這本書在1970年3月問世以后,讓出版這本書的一家名叫偕成社的出版社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僅僅七年,也就是到了1977年6月,這本書就買出了50萬冊,到了1999年,已經突破了100萬冊!就是現在,還在以每年三、四、每次1萬冊的速度再版。到20xx年2月,它已經再版了173次!
《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是一部什么書呢?
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
它為什么受到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喜愛呢?
《一年級大個子二年級小個子》的故事是再簡單不過了,不過是講了一個女孩和男孩的故事。秋代是一個上二年級的女孩,個子矮小,人卻堅強。正也是一個才上一年級的男孩,個子又高又大,卻是個愛哭鼻子的膽小鬼。一天,他們倆認識了,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故事就在兩個孩子身上發生了…
這是一部描寫幼年孩子日常生活的小說,日本叫"幼年小說",也就是說,是專門寫給一、二年級學生自己看的小說。
這樣的小說,很容易寫得羅嗦、枯燥,讓孩子們讀不下去丟在一邊。但作家卻把一個既沒有幻想又沒有離奇情節的幼年小說寫得生動極了,一個平淡無奇的故事,在作家的筆下,竟然會變得那么有趣了!
讀這本書,我們完全感覺不到作家的存在了,甚至感覺不出這是一本書了,面前只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當然還有別的孩子),他們哭,我們也會一起哭,他們笑,我們也會一起笑,不知不覺地,我們就融入到了故事里。如果是一個孩子,會覺得是在講自己的故事,如果是一個大人,會覺得是在講自己的童年。
這是因為,作家把孩子的心理揣摩得太透徹了。有時,讀著讀著,我們簡直懷疑作家是不是鉆到孩子的心眼兒里面去了!
幾個孩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還離不開作家對他們身邊風景的描寫。這些風景絕對不是可有可無的,讀到最后一頁,你會發現所有的風景都與故事中的孩子有關。這本書的前面,還有一張地圖。書中提到的風景,也就是作家每天都在眺望著的風景,都畫在這張地圖上面了。
雖然是一部幼年小說,但這本書卻有一個非常大、非常大的主題,這是一個關于"成長"的主題。
不光是膽心怕事的正也在秋代的激勵下,走向了成長與自立,其實,反過來在正也的激勵下,一直盼望著長高的秋代,最后也獲得了成長。當然,兩個人一樣,都是一種精神上的成長。在說到孩子的成長時,古田足日曾說過,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個"節",他進一步解釋說,孩子們的成長不是呈一條直線向前伸展的,由于經驗的累積,有一天,會突然發生變化,會急速上升,這就是成長中的"節"。寫作這本書的時候,古田足日就加入了對"節"的思考。
我想,如果說幼兒小說有經典,那么,這本書就是經典之中的經典了。
這是一個小故事,但卻是出自一位大手筆,于是,一個小小的故事就變成了一個大故事。
所以我說它是:小故事,大手筆。
古田足日可不是一位一般的作家,他在日本,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作家。寫童書的大作家,當然不止古田足日一個人了,但還發表過那么多理論著作、震憾了整個日本兒童文學界的大作家,就只有古田足日一個人了。
所以,他出手不凡。好書值得一讀。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知道"是什么"就夠了,沒必要知道"為什么"。在大數據時代,我們不必非得知道現象背后的原因,而是讓數據自己"發聲"。這個命題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這的確是一場思維變革。對于理科學生來說,會認為這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因為這無異于否定了他們對世界客觀物理化學規律探索的重要性;對于一名工科學生,其實這并不是一個多么新穎的觀點,因為工科是講求時用性的,如何能更好地利用基本自然科學規律創造社會財富比探索自然科學知識顯得更重要。
這些天來,在讀大數據這本書的同時,也稍微重溫了一下自動控制原理,認識到控制系統中存在明顯的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借讀書交流會之際,與大家分享。
對系統的有效控制需要對系統理解與建模。以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說明。開車的時候一腳油門下去車就飛出去了,但并不知道這一腳油門下去能給多大車速,這就需要駕駛人員的熟練的駕駛技能了,不然超速被開罰單是很正常的。那么,問題就來了:如何能實現速度的自動控制而不用駕駛人員踩油門?這就是控制系統最關鍵的環節——建立系統數學模型。大白話就是知道車速與燃油量的數學關系式。若是以探索為什么的思維模式,不可避免的要列一大堆能量方程、動量方程等物理化學式子,經過繁雜的計算,還是能得到車速和燃油量的數學關系式的。很明顯這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因為得知道現象背后的原因。這僅是對于這種簡單的系統,若是對于航空發動機這種復雜的系統,結構工藝過于復雜,分析各部分的物理化學過程是十分困難的,這時候可以通過實驗法得到數學模型。
實驗法主要有時域測定法、頻域測定法和統計相關法。與大數據時代思維最接近的'是統計相關法,主要過程是對被研究對象施加某種隨機信號,根據被測對象各參數的變化,采用統計相關法確定被測系統或對象的動態特性。這種方法可以在被測系統或生產過程正常運行狀態下進行在線辨識,測試結果精度較高,但要求采集大量測試數據,并需要相關儀和計算機進行數據計算和處理。
若用開車實例來解釋,此時的系統為汽車動力系統,施加的隨機信號為燃油量,被測對象指車轉速,得到的動態特性就是指車速與燃油量函數關系式,從而不用探求背后的物理化學規律就得到了數學模型。
在沈陽黎明航空公司實習時去過試車間,除了發動機點火后震撼的場景動人心魄,控制室屏幕上海量的數據也同樣引人注目,我想這么多數據無非就是驗證數學模型或直接實驗法得到數學模型,結合航空發動機這種復雜的系統,對于搞控制的人來說,得到數學模型就夠了,現象背后的原因交給研發的人來探索更好。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今天上午,我閱讀了一篇文章——《自己的優勢》,這篇文章使我終身受益!
一天,小蝸牛問媽媽:“為什么我們從生下來就背負著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媽媽說:“因為我們沒有骨骼的支撐,爬得很慢,所以,需要殼的保護!”“毛蟲姐姐也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么她沒有殼?”小蝸牛又問,媽媽:“因為毛蟲能成蝴蝶,天空能保護他們。”“我們好可憐!”媽媽說:“我們不靠天,不靠地,只靠我們自己!”
這個故事使我明白了很多:許多人是依靠自己,憑借著個人的實力做事。而有些人只是依靠別人,沒有自己真正的實力,這些人只會使人看不起。我們大家也不能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長處!在表面看來,雖然有些人看起來比自己有權勢,但是,腳蹋實地的人在內心中更有權力、更有價值!
此文告訴大家了一個人生哲理: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這樣,才有真正的安全感。在生活上,我們一定要學會獨立,要懂得自食其力。那么,我們便擁有了無數個權威與優勢。大家務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要認為別人就一定比自己好,這樣便必定不會進步,大家的心中一定要記住:“自己是最棒的,自己的優勢很大……”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有刻苦的精神,就能獲得成功!只要你在人群中獲取了成功,就等于擁有了優勢!我們都要記住: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是永遠不會超過別人的。我們不靠天的幫忙,不靠地的支撐,只靠腳塌實地的自己。這就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只饑餓的狐貍因為得不到鮮美可口的葡萄,而開始安慰自己,“葡萄是又酸又小的。”這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吧。
狐貍與其餓著肚子在那邊埋怨,唾罵甚至最后放棄。為什么不想想方法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呢。
當你渴望得到某個美好的東西,卻可望而不可及,為什么不想想別人能夠得到 而你卻不能。因為心態。應該懷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別人能得到是因為他們心里想著:“如果你想要得到,你就要也必須要去努力。不可能什么都不做就等著美好的結果出現。”而不是覺得別人就是因為能力比自己好 才能成功。其實不然。更多時候靠的是你的努力。
成功機會每個人都有。只要你肯爭取。
如果狐貍肯去動腦想辦法,或許就能得到美食了。盡管他絞盡腦汁得到的葡萄真的是又酸又小的,他也仍可以很自豪的對自己說:“這是我努力得來的 盡管不是美食,但也讓我身上充滿了正能量!”因為那最多只能當個教訓 下次要注意點,而他為了得到,努力的過程還是不可否認的。
什么事,只要你去努力付出 樂觀對待,不在乎結果。也能夠說明你成功。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如何寫讀后感,對學生來說是個困惑,對老師來講也是個困擾。借助《魯濱孫漂流記》的教學,我把吉春亞老師的讀后感教學搬進了課堂。以下是首次課堂的教學片段:
1、導入“巧”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寫好讀后感,一起讀題。課件出示題目:眼睛明亮身材合體——如何寫讀后感師:讀了題目,你有疑問嗎?
生:“眼睛”和“身材”是指什么?師:題目就是讀后感的“眼睛”,非常重要。“身材”是指文章的各個部分,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怎樣才能使讀后感的“眼睛”明亮,“身材”合體。
亮眼睛,讓學生學會從題目入手,使用主標題加副標題的形式給讀后感命名。拿《魯濱孫漂流記》為案例,讓學生從中總結出讀后的感點:積極樂觀、堅忍不拔、自立自強……學生明白了主標題就是讀后感受最深的核心精神,進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的讀《……》有感這類題目。
2、“身材”部分的巧引
導師:同學們,讀后感的“眼睛”部分明亮了,現在我們來看看讀后感的“身材”是指什么。我們人的身材是由頭、手、上身、腿、腳組成的,文章和我們人體一樣,也有“身材”,讀后感的身材是由這幾個部分組成的。板書:
引——所讀的書
概——主要內容
身材 議——文中內容
聯——身邊現象
結——總結全文
3、從結構入手,讓學生明白了寫讀后感的布局。
以課文內容為例,讓學生在課堂上當場交流如何引出所讀的書。概括內容教學生按照起因、經過、結果三要素,用三句話簡要把課文內容概括出來。議和聯是讀后感的重難點,學生不知道議論什么,聯系什么。于是,我讓學生聯系主標題,從文中找出描寫主標題的內容,然后對比生活中的自己做到了議論魯濱遜的內容了沒有,最后進行總結。
從學生的初次習作成果來看,存在的問題有:感點概括的太大,太多,與下文內容形成了頭重腳輕的狀況;議論內容與感點脫節,南轅北轍;聯系生活部分有的學生寫的過于具體,細節描寫太多;段與段的過渡意識太差。
針對以上問題,我覺得我的教學還缺乏“一線串珠”的思路,從學生習作作品整體性不強即可看出,在習作評講課上,我將補充并引導學生著眼點要小,議論和主題要照應,聯系生活不光可以聯系自身,還可以聯系社會,聯系身邊人、身邊事。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今天終于把《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看完了,我懷著極其復雜難以捉摸的情緒,開始寫這篇讀后感。
從學校里接到濤哥閱讀任務的時候,我并未在意,單純這個題目也未深究,等到讀到一半的時候,哦!才感覺到了葬禮-死亡的氣息。主人公新月那甜美的笑容和脫俗的氣質深深地攫住了我的心。我就想如果我會畫畫該有多好,把她那種超凡的微笑畫出來,可是我又不忍,無奈,任何畫筆都難以描摹新月那種美,還有那淡淡地憂郁。
一代人,一家人,一個時代,兩個民族。
梁亦清,韓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韓天星,韓新月,這個穆斯林家庭;奇珍齋,“博雅”宅,燕大校園,這幾個地方是主人公魂牽夢繞割舍不斷的根基。哦,對了,還有楚雁潮,這個談吐儒雅,細心熱烈的年輕助教。
一個人的生命難道如此脆弱嗎?為什么災難要一次又一次降臨在這個純潔美麗的十八歲女孩身上?為什么要讓親人離散,白發人送黑發人?韓子奇悲傷,韓太太悲傷,楚老師悲傷,悲傷的不應該僅僅是他們,還有那個時代!
白手起家的小奇子,為了報恩,與師傅之女梁君璧結合,共同撐起了搖搖欲墜的家。但是,什么是愛情一直在韓子奇的心中打了一個問號。他只知道報恩報怨,從未體會過什么是真正的愛情,直到梁冰玉病重時的那一刻,當兩雙手相握,兩顆心緊貼時,已到中年的已經有了妻室子嗣的韓子奇和正在青春熱血的梁冰玉相愛了,這是一次不畏世俗的相愛,并且新月誕生,成為他們愛情的結晶,也是他們愛情的犧牲品!可憐的新月兩歲便離開了生母,可愛的新月無憂無慮地成長,成長為老師眼中的得意門生,爸爸眼中的掌上明珠,得到了好姐妹陳淑彥所認為的“幸福”。要強的她沒有填寫第二志愿,直接考入了燕大,當然,也是她的“小姨”曾經就讀的學校。她在二十七齋有了好姐妹,她在備齋有了親愛的老師,爸爸是國家干部,哥哥是工廠工人,雖然不是非常富裕,但是在別人眼中也是相當perfect了。(起碼我讀到那里的時候是這么想的)
然而故事卻不會朝著完美的方向發展,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波瀾呢?我記得是這樣的:天星操辦婚事需要錢——韓太太逼迫丈夫賣掉乾隆翠——韓子奇重見乾隆翠悲憤交加意外出車禍——新月著急見爸爸心臟病發——新月在哥哥婚事后情加重——楚老師表白——韓太太阻止——姑媽突然離世——新月病危——新月抱憾而死——博雅宅覆滅——韓子奇離世——“小姨”回家,卻是物是人非親人離世——完
還記得楚老師說過的話:“愛就是愛,它是人類自發的美好情感,我因為愛你才愛你,此外沒有任何目的!不要用‘自我犧牲’這樣的詞藻來貶低我,我們雙方都不是祭壇上的羔羊,我們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愛得深沉,愛得強烈,愛得長久,這就是一切!”
我今年才18歲,我不懂什么叫愛情,當然更沒有體會過。當我看到這段話的時候,我震驚了,不是因為它有華麗的辭藻,是它熾熱的感情和真摯使我感動,愛不是自我犧牲,愛不是憐憫你,因為愛所以愛,不含任何的動機或者其他。
——當愛情叩動她的心扉的時候,卻感到迷茫,“老師,這就是……愛情嗎?我們之間是愛情嗎?”
望著這個純真的少女,楚雁潮的心在顫抖:“新月,”他說,“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于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說:我永遠也不離開你!那么,愛情就已經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它們分開了!”——
這是楚老師向新月表白時說的話,也許會有人認為這是一個老師給他病重的學生的安慰,是同情。前面我已經說了,他們的愛不存在同情或者憐憫,不允許梁君璧這種人來玷污。“一日為師徒,終生為父子。”老話說的沒錯,但是在這對熾熱地向往事業與愛情的年輕人面前,不是所謂人們口中扯不清道不明的師生戀,而是對愛情的執著與追求!這份感情是梁君璧一輩子無法體會到的,這是梁君璧的悲哀,也是封建傳統婦女受生活逼迫的那個時代的悲哀!試想一下,多么青澀的面龐,當愛情撞擊她的心扉的時候,她是何等的激動和忐忑,“老師,這就是……愛情嗎?我們之間是愛情嗎?”
唉!我知道,新月不想走,她有她所熱愛的事業,她有她所熱愛的姐妹和親人,她有她所思年的生身之母,更有她的愛——楚雁潮。但是沒人能夠救她了,包括她的楚老師,她受的苦還不夠嗎?!為什么這么多的身世迷茫這么多的冷嘲熱諷要壓在一個柔弱而又表面堅強的肩膀上!?公平嗎!?
偌大的北京城,偌大的中國,浩浩蕩蕩的歷史洪流,不會銘記這個不起眼的小丫頭,時代的腳步不會因為她而停留,甚至連她的“拉赫”(墳墓)后來也夷為平地。所有的這一切好像不是為了這個姑娘而準備的,她悄悄地從倫敦的產房里來,又悄悄地從簡陋的“旱托”(尸床)走,留給世人什么呢?
她熱愛的翻譯事業,她陶醉的小提琴《梁祝》,她的愛,也都隨著臨走前不安的喘息和羸弱的身軀一并進入了泥土。接受真主的審判,相信她一定能進天園的吧!摁,一定的!
在這里,我不想大談特談見解,更不敢對愛情下個定論,只能淺薄的說一下我的理解。親情愛情友情,人是感情動物,不能像老子莊子所倡導的那樣“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是生活在集體環境里,需要情感來澆灌,接下來就看處理這些感情的方式了。
韓子奇性格難以捉摸,他可以讓在牛津大學就讀過的妹妹深愛,他可以讓奇珍齋重現往日輝煌,他是玉王,是同行中的佼佼者,但同時他的懦弱和反復令梁冰玉憤而離去,令新月屢次受“媽媽”的傷害,對梁冰玉和梁君璧來說,他不是個稱職的愛人,對新月天星,他也不是個稱職的父親。
梁君璧是個封建家長制度的代表,她親手籌劃斷送了兒子天星的幸福,而且親手把新月送上了絕路,這一切的一切足以使真主憤怒,但是她卻執迷不悟,一心以為自己這是為孩子好。難道她的命令比兒子的幸福更重要?她的面子比女兒哪怕是說外甥女的性命更重要?糊涂!
韓天星那種性格外弱內強,是個有責任心的老實人,他顧家顧父親顧母親顧妹妹,但是為什么不果斷制止母親對新月的偏見?(當然,我說這些可能膚淺了,我暫時未能真正理解更深層的原因,我相信作者霍達前輩一定有她自己的寫作目的的。)
而最perfect的新月卻是一個最最最弱勢的人,把光輝集中在一個最柔弱最容易摧毀的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種手段吧!她清純可愛,我看來是那種不施粉黛便能使周圍的人神清氣爽的女孩兒,楚老師談吐文雅,而又積極上進,他表面的文靜襯托的是內心的剛強與熾熱,他熱愛詩人拜倫,尊敬導師重視執教,又不放棄自己額外的翻譯夢想。魯迅的《鑄劍》開始翻譯的時候,新月剛跨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潑可愛健康,而當故事新編中最后一篇《起死》結束的時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早早的告別了這個世界,這個令她留戀又使她心生畏懼的世界,走時帶著生母不曾見面的遺憾和對愛情的希望。
《起死》中:“莊子為什么要給五百年前的骷髏‘起死’?”
“也許,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雖然艱難,生命畢竟可貴。莊子認為人生應該像鵑鵬展翅,扶搖而上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
那么,請你再給新月起死吧!!!!!
悠揚的小提琴在回族公墓響起,一首《梁祝》,或許在地下長眠的新月能夠感受到楚老師那凄婉的琴弦吧……
題外話:為什么悲劇才會讓人銘記?《哈姆雷特》里的莪菲麗亞,《羅密歐與朱麗葉》里的朱麗葉,牛郎與織女,千百年來重復的一個話題——悲劇。或許悲劇才會引發人們對人類自身的思考,對時代的反省吧!寫到這里不禁佩服這本書的作者——霍達
感謝她寫了這部奇書,有人曾說:“讀一本書改變一個人。”今天,我寧愿接受這改變,受一次人格與智慧的“大凈”。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唱完了歌,鳥兒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就飛走了。
這個故事有一點凄慘的感覺,燈火滅了,去年的樹沒有了,鳥兒與樹是難舍難分,當鳥兒飛走了,它在想什么呢?
它的內心一定在哭泣,去年的樹永遠沒有了,伐木工人帶走了它,伐木工人手里那罪惡的斧頭讓鳥兒再也見不到樹了,鳥兒只祈求一個安寧的家園,只要一個能陪伴它到永遠的樹朋友,我們為什么連這小小的祈求都做不到呢?
我又反反復復品讀這個故事,鳥兒和樹的友誼讓我品味人生,人與人的友誼能像它們的友誼那樣嗎?
在鳥兒準備去南方,對樹做出承諾,當時,它們是那樣的山盟海誓,如今,當時的誓語化為泡沫。
樹失蹤了,鳥兒不顧疲倦到處找它,樹一點一點消逝在空氣中的時候,鳥兒心灰了。
【【精品】讀后感的作文匯總七篇】相關文章:
【精品】轉正的述職報告匯總七篇02-17
【精品】實習自我鑒定模板匯總七篇04-24
【精品】社會實踐報告模板匯總七篇10-13
【精品】經理競聘演講稿匯總七篇04-15
【精品】公司競聘演講稿匯總七篇04-12
【精品】英文求職信模板匯總七篇01-14
【精品】專業求職信模板匯總七篇03-25
【精品】員工辭職申請書匯總七篇04-21
【精品】讀書筆記作文300字匯總七篇04-13
【精品】專業求職信范文匯總七篇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