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1
以為會很快過完這本書,可終究沒有。這是幾本東野圭吾的書里,風格與其它并不一致的故事。了解了很多關于腦死的知識點,也會慰藉到不少相同經歷的人吧。
就像書的介紹里提到的內容,熏子一定想對所有人說,我心里的可愛寶貝,卻成了別人眼中駭人的怪物。他們說我把瑞穗當成玩具,說我在玩弄一個死去的人。我不懂,瑞穗明明還活著,他們為什么說她死了呢?
熏子作為瑞穗的母親,在整個過程中所做的所有,無一不在挑戰人的心里底線。
這個女人想要借助儀器讓女兒自主呼吸,無意識下活動身體,抬起手臂,抬起腿,產生表情,微笑,就像一個玩偶。
然后從一開始覺得這女人可憐,恐怖,病態,之后卻越發推翻了自己的感受,熏子是聰明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她也是堅強的,勇敢的,直到最后,我覺得她的決定是正確的,為女兒鍛煉肢體肌肉的初心,不希望女兒可憐的裝上呼吸管,一切的一切,最終釋懷后,也是女兒真的與她告別之后,熏子也終于承認了真的離世。
為了證明生與死的界定,不惜以極端的方式,在刑警面前用刀子指向了女兒的心臟,如果她殺了女兒。若是女兒已經死亡了,她是否將判無罪。若是女兒還活著,她是否是殺人罪。然而在場的所以人都無法回答她。也正因此,女兒的溺水真相也浮出水面,也著實戳到了淚點。有時候,也許只是需要一個真相,需要一個讓自己困住的真相。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死亡是一個瞬間,其實死亡是一個過程。絕望的守護,遙遠的念想,無盡的掙扎。當希望變成一種絕望,痛苦有如無邊的黑暗吞噬人生。挑戰人性與道德的界限,對人類心中之愛的終極考驗。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2
總體上這部分讀得有點無聊,平平無奇的敘述,毫無高潮所謂的跌宕起伏,但讓我陷入深思。
外公年事已高活動不便的那幾年,誰都不愿拖上個累贅。大家湊錢,讓最近的舅舅照顧,而舅舅除了每日端來飯食外,就沒有再多的關心了。我常想,外公他整日躺臥在床上,定是很孤獨吧,他會不會在想念已故的外婆呢?他會不會時時翹首以盼子女過來探望他,陪他說說話呢?
薰子不愿接受女兒瑞穗的腦死亡,決定茍延殘喘延長女兒的生命。這到底是不是一種自私的自我滿足呢?
一個哥哥,從小被虐到,被父母被親姐姐親哥哥嫌棄,被所有親朋好友嫌棄,一天24小時里他可能被罵了不下24次“你活在這個世界還有什么用,還不如死了算。”心靈扭曲,自暴自棄,身體也垮了。可是,在他得了重病急需治療時,他的家人突然變得好愛他,募捐詞寫得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是真愛?是悔恨?是彌補?還是自我滿足?
“只要征得父母同意,醫生就可判定腦死亡。”可是,瑞穗明明還有呼吸,還有心跳。作為母親的熏子,怎么忍心親自宣告了女兒的死亡嗎?如此,與間接殺人,有何區別?
說回外公的結局。降壓藥吃完了,舅舅或舅媽沒有去買藥,也沒有告知其他人,連續斷藥幾天后就離世了。
前不久,得知爺爺得了重病,我焦慮地想與家人商量。沒有血緣關系的兒媳婦們已經忍受了他二十年的臭脾氣著實不易了,有血緣關系的一想到昂貴的醫療費用…誰會愿意?
我痛罵指責他們,卻又理解他們。
原來現實真的是這么殘酷。
我想寫下許多關于爺爺的故事,
我想用盡余生去愛你,像你當初愛我那樣。
不要說,是自我滿足。
人生,是一場自我救贖。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3
我其實不喜歡一個作家頻繁地出書,總覺得一個人的才氣是有限的,過度地消耗不是好事。寫作這件事,如果想要寫好,必定是需要沉淀和長久地思考的。
算是東野圭吾的忠粉,在他還很小眾的時候就看過他好幾本書了。但說實話,他的書水平真的參差不齊。喜歡如《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逢人就推薦。不喜歡如《夢幻花》,特意買了書,結果沒撐到60頁,死活看不下去。這本《沉睡的人魚之家》,則介于喜歡和不喜歡之間。
小說的主題很好的。熏子跟丈夫打算離婚前夕,女兒瑞穗因為溺水被判定腦死,然而心臟卻還在跳動。在二次判定前,醫生向播磨夫妻提出器官捐贈,夫妻倆也同意了。結果做二次判定的時候女兒瑞穗的手動了一下,兩人于是拒絕做二次判定,覺得瑞穗還活著。于是為了照顧“腦死”的女兒,熏子和丈夫決定不離婚。此后通過現代科技,瑞穗被母親和外婆照顧了三年,三年后瑞穗二次判定腦死,播磨夫婦捐贈了瑞穗的器官。
前半部分閱讀的時候能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如果是我,在那種情況下,我也會相信我的孩子活著,畢竟她的心臟還在跳動著,她的身體依然還在成長,肌膚也很有彈性。只是到了后半部分,那種無私的母愛感受不到了,反而覺得熏子的照顧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甚至覺得她將女兒當成了一個仿真版的娃娃,給她買好看的衣服,讓她依靠科技器械做出各種動作,所以在兒子生人說出“其實姐姐很久以前就已經死了”的時候才會勃然大怒。
東野圭吾最受歡迎的小說雖然都是推理類的,但他身上還有一個標簽——“人性”作家。這本書便是涉及“人性”。我不敢肯定,在那種情況下,我會比熏子理智。不,我根本不可能理智。只不過,我可能會堅持不了熏子那么長久,也不會像熏子那樣擺弄女兒的身體。我大概會在中途將女兒的器官捐贈給了江騰夫婦的孩子。
法律和愛,理智和情感,這其實很難做出抉擇。有些時候,我們明知道那樣做更好,但因為情感上的原因而拒絕。這本書的主題其實不是很鮮明的,東野圭吾似乎想通過這本書來說明日本法律對于“腦死”判定的不正確(我表達不清楚具體的意思),想告訴他們有多少人因為遲遲等不到器官捐贈而失去了生命。當然,這也可能是我的臆測。但如果我臆測的是對的,那么東野圭吾的這本書是失敗的,因為在閱讀此書的時候,感覺東野圭吾就像書里的熏子一樣,從一開始的堅定,到中間的動搖,最后無法自圓其說只好自己給自己編了一個結局。
我真的寧愿瑞穗后面活了,這樣至少熏子的三年堅守是有意義的。要么干脆在中間江騰夫婦的女兒快要籌集到出國做手術的巨款,卻突然病情惡化導致無法挽救的時候,及時醒悟過來。而也是從這里開始,熏子從已經動搖轉為了偏執,以至于后面才會以自殺的方式逼得親人和警察承認瑞穗沒死。
單單從母愛,或者親情地角度來寫這本書,或者直接對國家法律提出質疑,無論偏向哪一個,這本書都應該會好看一點,而這本書卻感覺兩者都想偏,最后卻哪一方都沒有偏,主題不是很明確。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思維程度還達不到東野圭吾的高度,無法get到他的思想。
總之,這不算是一本好書,但也值得讀一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4
讀完了,剛開始心里有些沉重,但是看到最后,才明白,這本書講的其實就是熏子的轉變,最后的放手和釋然。
未為人母,以前也不是很喜歡小孩子,認為小孩子可能都是那些熊孩子吧。但是自從成了小姨給姐姐帶孩子之后,才深深體會了,當身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和呵護,再怎樣都不為過。
眼睛時時刻刻都關注著他,生怕他有一點磕碰。
前幾天看了一個視頻,醫院里一位母親在嚎啕大哭,因為孩子得了重病沒錢醫治。就覺得很揪心。沒有任何一個父母愿意舍棄孩子。腦死亡和植物人,他們沒有自己的意識,對家人來說護理起來也是負擔,但是那么多的家庭,寧愿讓病人躺在病床上,也要通過醫療手段維持他們的生命,對家人來說,那是一個精神寄托,一個希望。質疑的人或許都是幸福的人,沒有面臨過這樣的選擇,真的發生在自己身上,大多數都是選擇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留親人在身邊。但是也有那種活著比死亡更痛苦的人,或許那樣的情況,失去比擁有更快樂。
或許因為作者的描寫,對于女兒的生命力的描寫,讓我也覺得女兒是有機會遇到奇跡,甚至熏子夢到女兒站起來的時候,我也期待著,她是真的好了。
開頭的小男孩看到了小女孩,結尾的小男孩接受了小女孩捐贈的心臟。而這中間的整個過程,就是熏子對自己的救贖。
或許大多數人的不理解,就像爺爺,鄰居,同學,等等,認為熏子是強加給女兒的她的意識,熏子的自我滿足。
但是實際上,熏子的妹妹和她的女兒,以及老師,是真心的希望她能好起來,不是假裝。
對生死的界定,永遠都會有這種情況。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5
每次看東野先生的書都會對他書中所表達的內容有新的認識。
一萬個人看一本書有一萬個想法,有人會當看個故事打發時間,有人會去感受作者想表達的內容及想法,但也有人會輕易評判一本書好與不好。我看到一個評論說粗略的翻了一下就說這本書寫的不好商業痕跡重,下面也有很多人也在符合,雖然一直不理解商業痕跡是什么意思,如果你能像東野先生這樣創作一部作品,那我不會覺得有什么,但這種評論的行為就像我根本不認識你這個人就看了你一眼我就說你人品不好。我相信于創作家,每一個作品都是他們孩子,都是他們用心而作不論目的是如何,除非他是惡意而為,不然我覺得都該給予尊重。
沒看這本書時我一直覺得母愛偉大,當孩子出了什么問題總能激發起母愛那面無法解釋能量。一開始我快被這本書覺得是寫母愛的,但后來發現是說日本當時社會于腦死于器官移植救人性命的不合理現象。就像書中那段,家人都在否定主角熏子,她后來以所謂瘋狂的方式叫來警察冷靜的問了警察的幾個問題,誰能回答的了?
我們的社會就是這樣,每當生活中發生一件事情,我們總下意識去評判這件事的好壞,不會去管當事人的想法。
很喜歡主角熏子說的一句話,“我沒有理由去說服別人,別人也不會來說服我,我覺得這個世界的意見不需要統一,有時候甚至不要統一反而比較好”。
而且我相信就是因為有些東西因為接受不了當時的結果反而激發了一些創新,反而讓事情有更全面認識讓自己更好的去接受。
而且我相信善良的蝴蝶效應是非常好的'事情。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6
個人感覺整個小說是首尾呼應以升華主題而獲得了感染力。去掉開頭結尾,便會平淡許多。主要表達的還是一種靈魂的溫暖,呼吁大愛和人性美的主題。主人公熏子是大愛的代表,為了救活女兒而堅持了許多平常人難以堅持的東西,盡管會給人詭異和瘋狂的感覺,但也有很多評論從母親的角度表示理解。圍繞熏子延續女兒生命,許多人物都在這條主線中經歷思想和情感的變化,甚至成熟。面臨離婚家庭破裂的和昌,差點出軌的熏子,為了滿足自己欲望的星野,還有勇敢提出分手的真緒,這些經歷都圍繞著主線故事的發展,但都得到了比較正面積極的結果。但最核心的主題在一直沉睡的瑞穗身上,她一直“活”著,或許是因為難以割舍母親的偉大的愛,所以靈魂一直沒有離開。但當她遇見宗吾這個善良天真的男孩時,她選擇離開,——死,因為宗吾需要器官移植,只有讓她母親接受她死去了,她的肉身器官才能夠被捐贈,這也是對媽媽對她的大愛的延續。首尾的緊密又詩意的相扣使得小說在本來有的大愛主題之上又加上了一層浪漫的奉獻的愛的美,因此更具有神秘氣息和浪漫色彩,以及感染力。或許這也是作者針對日本器官移植做出的思考后,以這種方式來表達一種愛,小說中反復討論道德觀念和法律法規,不無原因,但通過辛章房子這個人物,對不捐贈和捐贈這兩種選擇都做出了中肯的意見,即,作者認為都沒有錯,主要是大愛,人類的愛是高尚而美麗的。小說依舊有很多懸疑的手法,比如鋪墊,懸念,細節等等,這可能是作者本身就是懸疑小說家,這讓這樣一個主題的小說變得更加吸引人讀下去。而且總體上有一種神秘色彩。我還是反對給差評的讀者的意見的。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7
在寫這篇讀后感之前,先說一個題外之話,在這微涼的深秋之夜20xx年10月30日,聽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雖然我沒有讀過金庸先生的小說,但卻是看著《天龍八部》、《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鹿鼎記》、《笑傲江湖》……….長大的。每一部都是我不可追回的青蔥歲月,都是暑假里的歡樂時光,更是那個追風少年向往的快意江湖!
福無雙至,就在昨天20xx年10月29日也微博宣布了深受中國人民群眾喜愛的主持人李詠于10月25日去世的消息,生活中又有我的小姑也身陷癌癥,恰逢在讀完東野圭吾先生的《沉睡的人魚之家》之際,驚聞噩耗,感慨頗多。
《沉睡的人魚之家》中母親熏子為了讓深陷溺水意外無法醒來的女兒瑞穗的生命持續下去,做出了一些也許是極端,也許是偉大,可是現在,我覺得是我值得尊重,沒有資格去評判的事情。生命的寶貴,你的存在,你對另一個人生命里的意義,那是無法描述和去丈量的一件事。
又回到李詠去世時,其夫人在宣布消息中說的是永失我愛!讀來真是令人痛之又痛。
上海的秋天讓人看不見他的顏色,卻在夜晚的涼風中感受到了他溫度的存在,本不想傷春悲秋,只想每天快快樂樂的做個上帝的傻孩子,吃飽了就睡,睡醒了就笑,笑夠了就去曬太陽!可是一些人的離開,還有那些正在離開的人,讓我覺得該去思考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為那些借著時間,金錢,距離的借口去反思一下一些應該去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
如麻的心情寫下這亂亂的隨筆,沒有承上啟下,沒有銜接無暇!
在此向我們的上帝禱告,求你保守這每一個你創造的珍貴的生命!我們因著你,因著你創造的生命,送來我們的身邊,使這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值得追憶!阿門!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8
這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東野圭吾的書。他的書有的恐怖,有的懸疑,但更多的,還是對人性的思考。
整本書最大的疑問就是——瑞穗到底死了,還是沒有死?
事情發生在一個夏天。
過了這個夏天,瑞穗該上小學了。瑞穗的父親和母親本打算在那天下午去小學做面試的彩排,卻接到了一個十分不幸的消息:瑞穗因為游泳時,手不慎卡到了下水口上,怎么拔都拔不出來,于是因為缺氧失去了生命。
瑞穗被判定為腦死,但因為沒有進行最后的腦死判定,而且瑞穗還有極其微弱的生命特征,所以瑞穗的父母并沒有對瑞穗放棄治療。瑞穗的父親是一所科技公司的社長,他啟用所有人力資源,制作了一個可以讓人呼吸困難的人在不用帶呼吸機的情況下自主呼吸的機器。
瑞穗的情況很奇怪。按常理說,死去的人應該是沒有任何生命特征的。但是瑞穗可以呼吸,可以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并且心臟跳動得頑強有力,看起來面色紅潤,十分健康。但是瑞穗也不算活著,因為瑞穗遲遲不見醒來的跡象,她活著,仿佛只是依靠機器活著一樣。
幾年過后,瑞穗依舊沒有醒來。所有人雖然嘴上不說,但是他們心里都認為,瑞穗死了,她只是一個靠機器活著的人。唯獨瑞穗的母親,固執地認為,女兒瑞穗還沒有死。她想著:要是讓瑞穗動一下該多好啊!于是,在技術人員制作出的機器的作用下,瑞穗動了,笑了。
瑞穗的外公很是生氣,質問瑞穗的母親:“你這樣對待瑞穗,跟對待一個供自己操控的傀儡有什么區別?”沉浸在書中的我陡然清醒:瑞穗在她母親的操控下,越來越像一個活著的布娃娃了!而這個布娃娃,除了給瑞穗母親一點心理上的安慰,根本沒有一點像個“人”的樣子!
這樣子下去終究會出事兒,先是瑞穗母親的姐姐質疑瑞穗靠機器活著的意義,后來瑞穗的弟弟在學校里因為有一個“死”了的姐姐而受盡嘲笑……
瑞穗的母親最后選擇了一個十分偏激的方法,她說,如果我現在把瑞穗殺死,算不算犯法?如果算犯法,那就說明瑞穗確實還活著。如果不算犯法,那就說明瑞穗早已經死了。
我看完后又是不解又是感動。
不解是因為:瑞穗的母親有沒有在某一時刻想過:我的女兒是不是已經死了呢?
感動是因為,瑞穗的母親那無私癡狂的愛。瑞穗的母親本來打算等瑞穗上了小學后就離婚,在那之前,她已經與一名醫生產生了愛情的萌芽。為了瑞穗,她不得不放棄離婚,放棄她喜歡的人。瑞穗出事之后,她一直讓瑞穗保留著原來的樣子,不求別的,只為了能聽到瑞穗的呼吸,聽見瑞穗的心跳聲,看見瑞穗的笑容。仿佛只要瑞穗在她身邊,她便會不顧一切,什么都可以舍棄,她要的很簡單,不過是極力欺騙自己,瑞穗還在她身邊,瑞穗仿佛還是出事前的瑞穗,一直無憂無慮地活著。
這種愛,是一種偏激的愛,極端的愛,但也是母愛。畢竟她作為母親,生瑞穗養瑞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接受瑞穗死亡的噩兆呢?
然而我受感觸最深的,還是故事的主角——瑞穗。
她天真善良得令世界黯然失色。大家都說,四葉草可以給人們帶來幸運。她找到了一枚四葉草,但是她并沒有摘下它。她說,我已經很幸運了,為什么不把這枚四葉草留給需要幸運的人呢?
也正是想到瑞穗這么善良,瑞穗的母親最后做出了一個決定——把瑞穗的器官捐獻出去。這樣的話,瑞穗在天之靈,應該會很高興。因為她身上的器官捐出去,可以救很多人的命。
東野圭吾用一種細膩自然的文筆描繪了這個關于死亡故事,卻讓所有的讀者都感受到了溫暖。
哦!這就是愛與生命!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9
東野圭吾,這個近年來很火的日本作家;白色與藍色拼接的清新封面;“人魚之家“……這些標簽,是我閱讀“沉睡的人魚之家“的初衷,起初以為會是童話故事,沒想到卻是寫實的“死亡”之歌。”如果推理小說一定要有死亡,這本書所觸及的或許就是最殘忍、最令人絕望的一種情境”。這是封面上的一句話,“死亡”也確實發生在故事的開始,伴隨著故事的結束。
小說核心人物瑞穗,一個6歲的小女孩,因為意外溺水而“死亡”,整本書也是圍繞瑞穗的“死亡”,而進行的一場“救贖”。最讓我感動的是這個悲劇女孩的母親——熏子,這本書的女主角,一個對女兒有著“無底限”熱愛的母親,一個不向命運屈服、甘愿犧牲自我、無畏世俗異樣態度的女人。在已基本確認無治愈可能,甚至是沒有治療意義的情況下,她堅持讓女兒“活下去”。當然,這樣的前提是,她不得不因為經濟的壓力被迫與已經分居準備離婚的出軌丈夫繼續維系婚姻關系,她不得不放棄與自己兩情相悅的意中人,她不得不化身家庭主婦成為照顧女兒的全職媽媽……
小說通過熏子與女兒多場景的描述,不管別人怎么看,她始終認為女兒還活著,跟她說話,給她精心的梳妝打扮買衣服,在精神與身體的雙重壓力下堅持了3年。期間,甚至有一些近乎瘋狂的舉動,比如冒充女家庭教師參加公益活動,舉刀要親手殺了女兒……她說“我心里可愛的寶貝,卻成為別人眼中的駭人怪物,如果愛是一種病態,就讓我徹底瘋狂吧”!熏子渴望女兒醒過來,讀者也不禁想喚醒瑞穗,去填補熏子那孤獨的思念。女兒最終依然沒能醒過來,但熏子卻已經解開了心結,完全釋然了。這沉甸甸的母愛,盡管瘋狂,卻“潤物細無聲”般浸入了讀者心里。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10
熏子強大的內心和她的固執卻成了身邊親人的困擾。他們或恐懼,或鄙夷,或輕視,要么覺得熏子神經不正常,要么就是符合她給她安慰。但實際上,神經科醫生從未松口過對瑞穗腦死的界定,而熏子身邊的人都已經默認了瑞穗的死亡。它不過是一具行尸走肉,卻被它的母親自私地當成安慰自己的玩具。
熏子參加了為雪乃而成立的募捐小組。她困惑地提出“花費巨資靠維持裝置維持一個沒有意識無法溝通的生命,讓需要器官移植的生命無果的等待是件殘忍而自私的事情”的觀點。雪乃的父親認為接受移植手術是接受善意的施予,絕對不能要求或者是期待。因為捐贈畢竟代表另一條生命的消失。就算已經腦死,對持續照顧病人的他們的父母來說,他們依舊活著。他們無權說三道四。熏子說,她從雪乃的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中得到了救贖。
她不再強求身邊人對瑞穗的態度,她也不再仰仗那些讓瑞穗有活著的表象的儀器,她堅信瑞穗還活著,她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并享受與瑞穗相伴的每一天就足夠了。直到有一天,她清清楚楚地感覺到瑞穗站在她的身邊與她揮手告別,感激她為她所做的一切。她明白,相守的日子終于是到頭了。
這一次他們毫不遲疑地簽署了器官捐贈的同意書,遲早會隕落的生命不如在有價值的時候讓給有希望活著的別的生命。
《沉睡的人魚之家》里依舊有死亡。死亡有時是一瞬間,但有時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雖然有些事情在邏輯上是正確的行為,但人類并不是光靠邏輯活在這個世界上。愛有著心靈相通的玄妙,它會在冥冥中與人的思維產生千絲萬縷細微的聯系,讓我們為生命真正的告別做出判斷。這種玄妙不是高科技進步帶來的,它是存于宇宙間一直讓人無法解釋的人與人之間心有靈犀的緣起與緣滅。
生死自有天命,別問是劫是緣。固執于科技檢測的生命體征是毫無意義的,且看為之奉獻的愛能堅持多久。這是一本母親為愛癡狂的書,但以愛之名地活著,有時會帶給我們無盡的勇氣和意義。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11
奇葩說里康永哥在某一期里說過,“我們要練習面對告別,因為我們都得告別。”東野圭吾用了一本書講了一次告別。
這本小說并不是一本偵探小說,而是講了一個真實的合乎情理沒有任何奇跡發生的悲傷的故事。卻探討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當我看完這本書,卻仍止不住的思考,假如有一天我面對這樣的場景我會做何選擇。我覺得作者的目的以及想傳遞的信息已經達到了。
故事的開始從一個小女孩瑞穗游泳意外溺水開始說起,醫生診斷為腦死亡,詢問她父母是否接受器官捐獻,她的父母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堅信她只是呈植物人狀態,并沒有真正的死去。
隨著日子一天天的過去,小女孩瑞穗在她麻麻精心的護理下身體也一天天的長大,在她的身上也先后采用了BMI(腦機接口技術)和AIBS(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統手術)。靠著這些技術,小女孩能在大腦沒有意識的情況下靠著電擊來活動四肢,甚至面部表情。
身邊的質疑聲越來越大,覺得瑞穗的麻麻用這些技術,只是來滿足自己的內心,瑞穗變成了她的玩具。但她麻麻卻覺得并沒有一條法律說明瑞穗已經死了所以自己并沒有錯。
最后奇跡沒有發生,瑞穗在幾年后身體機能退化,瑞穗的父母最后接受了瑞穗已經離開的事實,并同意了器官捐獻,來幫助更多在生死邊緣的孩子。
道理我們都懂,但要真正放下,又談何容易?
我看完后思考的問題是
1、我能不能完全信任并且接受醫生判定的結果,而不是心懷奇跡,覺得一切皆有可能。
2、我能不能放下“滿足自己”的這種心理,接受不可逆的現實并且放手。
3、就算我接受了以上兩個,我能不能接受最親密的人器官捐獻。
相對地,我處于病人的情況下,我能不能接受自己沒有任何質量的活著,能不能接受器官捐獻。我也不知道,只有真正的在那個情境下,才能做出判斷,切斷糾結的內心。更加熱愛生活才是我現在該考慮的事呀,不推薦大家再去看這本書啦。
愿身邊的大家新的一年健健康康,拜個早年。
【沉睡的人魚之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沉睡卡是什么-什么叫沉睡卡07-04
你個性里沉睡著怎樣的自己嗎?01-19
沉睡卡怎么辦怎么處理06-23
《沉睡魔咒2》觀后感04-12
電影《沉睡魔咒》觀后感01-30
美人魚的經典臺詞11-30
美人魚的電影觀后感03-04
居然之家2015校園招聘信息11-10
汽車之家2015校園招聘信息10-06
《美人魚》電影觀后感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