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黔東南紀行》讀后感
2007年7月,余秋雨先生在喻帆先生的陪同下,深入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走村串寨,進行了為期數天的旅行與文化考察。并用優美的文筆,記錄下了考察時的感想及其在考察后的大文化反思。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想的文字,與喻帆先生的日記隨筆一起,匯集成了《余秋雨黔東南紀行》一書。
傘下的侗寨
侗族是一個歷史上沒有文字的民族,他們的敘事、傳史、抒情都是通過口傳心授的方法。在《傘下的侗寨》一文中先生用娓娓敘談的筆調,描寫了侗族的純樸自然的歌謠、與自然交融的文明、古韻的鼓樓,將自然與歷史、自然與社會完全融合。例如:“這是翠綠群山間的一個小盆地,盆地中間窩著一個幾百戶人家的村寨”、“ 唱歌的村民一排排站在花橋的石階上,唱出來的是多聲部自然和聲,沉著、柔和、悅耳”、“ 領唱的總是中年婦女,表情比較嚴肅,但她們的歌聲在女兒輩的身上打開了歡樂的閘門”,這些都是侗族人特有的共同點,效法自然,源于自然,最終與自然渾然一體。
人類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種,象侗寨人這種簡潔而又輕松愉快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美好的生存方式?最好的生活恰恰是過最簡單的日子,這就是美麗的侗寨。每每讀的時候就會感受侗族文化豐富內涵,這就是它引人入勝的原因。當外面的世界通過互聯網絡了解到這里有淳樸的人們、有遠離現代文明的農耕文化時,于是,外面的人們紛至沓來,寨子里人們觀念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蚩尤的后代
《蚩尤的后代》是先生在考察西江苗寨時寫下的苗族人的“簡史”。那些自稱為“蚩尤的后代”的人們,經過若干代人的努力后,終于成就了自己的“美麗生存”。作者以苗族祖先為引題,以歷史發展為背景,以西江苗寨為主題,由此上溯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源頭,重新對蚩尤這個人物進行了重新評價。回顧了幾千年前,被苗族尊奉為祖先的九黎部落首領蚩尤,在涿鹿大戰中不敵黃帝,敗走疆場,潰退中原,這是一場被后世所有的苗族古歌反復吟唱的戰爭,因為它構成了一個起點,苗族先民從此開始了一場沒有盡頭的遷移。黃帝與蚩尤之戰的慘烈,民族融會的難艱,寫下了西江苗寨中“不見容于任何朝廷”的“這一彪不屈的男女”怎樣從維持生存中逐漸走向了“美麗生存”。用文化人的手法,充分展示苗族文化,描述苗族人發展歷史。西江苗寨之所以著名是因為它是中國僅有、世界無雙的`千戶苗家聚居地,是苗族第三地大遷徙時的主要集結地。群山庇護的西江最終成為苗族人的樂土,他們在這里結束遷徙,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此,西江成為“保存苗族原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
我本是樹
芭莎,是苗語中草木繁多的意思。
岜沙人崇拜古樹、太陽,家中人畜不安,生活不順或天災人禍都要到寨頭大樹下燒香祈禱,把樹木當神祭拜,保護樹木成為岜沙人必須遵守的習俗。
“這里的孩子一出生,立即由父母親為他種一棵樹。今后,這棵樹就與他不離不棄,一起變老。當這個人死了,村人就把這棵樹砍下,小心翼翼地取其中段剖成四瓣,保留樹皮,裹著遺體埋在密林深處的泥土里,再在上面種一棵樹。沒有墳頭,沒有墓碑,只有這么一棵長青的樹,象征著生命還在延續。”岜沙村寨周圍古樹參天,植被良好,環境幽靜,風景優美,岜沙苗寨的村民相信,每一棵樹都是有靈魂的,護佑著每一個人的生命,實實在在地滋養著碧綠的生命。
“生也是一棵樹,死也是一棵樹。”感慨和敬佩岜沙人現代文明和民族文化結合之如此巧妙;敬佩岜沙人對民族文化的的堅守和傳承;敬佩岜沙人對民族文化的那份驕傲。
通過解讀先生《傘下的侗寨》、《蚩尤的后代》、《我本是樹》三篇文章,感受到作者憑借自身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底蘊,多方面地對黔東南的風俗人情,宗教習俗,文化景觀等進行考察、透視、思考后,將黔東南侗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與自然生態文化景觀融為一體,以文化人的大手筆將黔東南的山山水水展現得活靈活現,絢麗多彩,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認可和極為顯著的網絡傳播和大眾傳播效應,透視著他對黔東南民族地區人民的深厚感情。三篇文章是先生在游歷黔東南少數民族村寨時所寫下的文章,書中主要記錄了先生在考察黔東南原生態文化時的感受,特別是對全州縣、鎮、村寨的漫談隨筆,更是表達了作者對原生態文化的渴望,并以旅游的方式向外界推介黔東南——原生態的力量。作為黔東南州民族地區檢察官,通過閱讀這本書,使我更全面地了解我的家鄉黔東南。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今天,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面對5000年的中華文明,我們該思考什么?我們該做些什么?我們該怎樣做?作為家鄉人,則更要了解這本書,去體味和宣傳自己的家園——人類疲憊心靈最后的精神家園的美和文化,為“富民強州”,同步小康作出積極貢獻。
【余秋雨黔東南紀行》讀后感】相關文章:
余秋雨莫高窟讀后感01-10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04-06
余秋雨道士塔讀后感01-08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09-26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后感09-27
余秋雨的經典句子大全02-21
讀余秋雨《文化苦旅》有感05-12
余秋雨“尋覓中華”閱讀及答案02-09
余秋雨《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