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后感的作文匯總8篇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作文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后感的作文 篇1
安徒生童話讀后感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如同一只丑小鴨,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一只很難看的丑小鴨,變成一只美麗的天鵝。這幾天,我看了一本書叫《安徒生童話》。這本書里有著許許多多奇妙的童話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到有趣的就是那《丑小鴨》。
《丑小鴨》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只長得很丑的小鴨子,它在養禽場里受到了養禽人的踢、小鴨子的嘲笑以及被母雞啄。后來,它離開了養禽場,在外面四處游蕩,它經過長期的磨難,最后在一個春天變成了一只美麗的天鵝。看完了這個故事,我的心中非常感動。每個人的命運都像丑小鴨一樣,但是,只要我們努力,發奮圖強就一定能變成一只天鵝。如果你不努力,那你的一生只能像丑小鴨一樣了。俗話說得好,“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做一件事不可能一下子成功,成功的背后有著失敗挫折。但是,你如果能像丑小鴨那樣,力盡磨難,用努力去克服困難,那么,你就能變成一只天鵝了。是金子總會發光,當你是一只引人注目的天鵝時,別人便會用欽佩的目光來看待你。但是,你不能驕傲,如果驕傲了你就不會進步。在我的學習生活中,我在班級里的成績并不出色,以后,我一定要勤奮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我相信,我能行!讓我們一起向自己的夢想飛吧!
讀后感的作文 篇2
川端康成一直被我認為是亞洲最好的作家之一。川端康成纖細透明的心成就了偉大的《雪國》,當然,《雪國》也成就了川端康成成為了日本第一個、亞洲第二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作為他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作品,《雪國》無疑是讓我十分癡迷的。不過我卻沒有勇氣再讀第二遍,一直隔了半年之久。
第二次讀《雪國》是上個星期,原本今天還想讀第三遍不過行健學院沒借到這本書。如果不是因為要考研究生,恐怕我讀第二遍的機會小很多。《雪國》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稀稀拉拉的結構,讓人感覺沒有什么故事情節。川端康成是一個不怎么關心政治的作家。那時候日本的政治十分混亂,但是他一直都能保持著一顆纖細透明、孱弱的心靈,去描述《雪國》里的愛情,這是我很喜歡《雪國》的原因之一。我一直非常不喜歡文學作品和政治理念還有國家等一系列問題扯上關系,那樣就不能稱之為純文學。這樣的文學在社會意義上無疑是出彩的,但作為一部反映作者的內心世界,他們輸得一敗涂地。
小說開篇以主人公來到一個白雪飄飄、四野茫茫的靜謐雪國為開頭,這一點與作者的唯美觀是分不開的,川端的作品總是以他獨有的那種清清淡淡,含含蓄蓄的情感:或是暗暗的哀傷,或是羞羞澀澀的愛慕,或是淡淡的凄涼,深深地打動著我們,而且這種打動是一點點,一絲絲,靜靜的,輕輕的,流入我們的心田。看完《雪國》掩卷沉思,慨嘆駒子和葉子命運的不幸。
他們是雪國里悠悠飄零的雪花,在半空,這般冰艷動人,帶著寂寥的哀傷讓人憐愛不已。可是雪花永遠只能是雪花,他們的身份是藝妓,他們的命運已經定格,縱然努力去擺脫,卻也只是徒勞,正如小說里寫的:駒子的生命是徒勞的,你只能看著這哀艷美麗的雪花悠悠地飄到你的眼前,于是你忍不住心動,用手去接,然后只能靜靜地看著她在你手中慢慢地消融,而你卻什么也做不了。
《雪國》的名字預示了故事主人公凄冷的宿命。縱然故事跌宕起伏,世事變遷,但結局還是最初的那片凄冷的景象。熊熊烈火之中,葉子猶如天際的星星般隕落。故事結束,銀河傾瀉而下,黑暗毀滅了一切虛無的暖色與希望,霎那間溫存與美好沉落在雪國。雪國的冰冷依舊寒徹心底,只是變得像廢墟一樣,了無生機,凄凄慘慘。
這是一個猶如夢境的故事。島村在火車上映過玻璃觀察葉子,余暉中的葉子讓島村著迷,葉子的出場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劇。黃昏之中,本應充滿希望的妙齡女子卻與暮景一起流逝,她的人生亦是如此。活著的時候讓人心存憐惜,死亡的意外又帶給了人們無法承受的疼痛,小腿在抽搐,蒼白的臉在燃燒……這是殘忍的結局,它讓時間驟然停止,雪國也封存在人們心底。
讀后感的作文 篇3
我讀了買小狗的小孩后,我十分敬佩這個小男孩。因為,他是殘疾人。他有兩種路可以走,一種是躺在床上哭天嚎地地痛苦的過日子,而另一種是走出殘疾,十分積極,十分快樂的生活。而小男孩選擇了后者。當他來到雜貨店買小狗時,看到老板貶低殘疾的人或狗的自尊時,不惜花費自己僅有的五快六毛錢,買下了這只小狗,告訴了老板殘疾人也有尊嚴。從中我可以看到小男孩的自尊,自立,自強。
我們一定要學會自尊,自愛,自強。而且一定不要向那個老板一樣用異樣的眼神看待殘疾人,我們要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幫助他們,而不是嘲諷。
讀后感的作文 篇4
《失敗的邏輯》,豆瓣評分7.9分,作者迪特里希?德爾納,是認知行為領域的一位權威,1986年度德國最高科學獎萊布尼茲獎獲得者,豆瓣介紹已出版了好些書,我倒是挺感興趣,但是豆瓣上都找不到中文版本。
斷斷續續,差不多翻看了這本書的多半,最近有些感悟。本書分析了人們失敗的一些深層原因,其實也是人性吧,主要包括:
1、習慣選擇捷徑,在處理問題時傾向于省略某些步驟、簡化條件與結果;
2、自我保護,即保持我們的能力感;如把一切問題歸為我們熟悉的模型去解決、只解決我們能解決的問題,拒絕不能解決的問題;
3、傾向于不考慮當前不存在的問題,作為當前的俘虜,總是忽略行動的副作用;
4、錯誤或面對不確定而困惑時,最傾向于堅持自己是正確的。
5、面對隨時間結構變化的系統困難;如對過去很久的記憶少,對未來很久的事情認識不足,如忽視復利。
這些我認為類似于芒格所說的人類誤判心理學,芒格總結的要更加全面和具體。
正因為有這些原因,同時還有一個前提假設是,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并不是我們一直以來簡化認知的線性世界,而是充滿了各種相互作用的多變量動態復雜系統,這個假設在今年的閱讀中讓我愈加認同,同時也讓我在認知上陷入困惑,在面對復雜的生活時感到自己渺小和無助,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一些答案。
作者明確的給出了面對復雜和不確定性的方案:
明確目標→建立模型和收集信息→預測和外推→行動的規劃決策和行動的執行→審查行動效果和修訂策略
步驟看起來是很簡單,核心在于,需要一個全局性的思維,需要克服作為人類固有的一些不足,考慮行動的副作用,平衡好多目標等等,同時要認識到,我們所面臨的現在和未來,根本沒有事先準備好的方法教導人們去面對復雜而不確定的現實,所以,我們該怎么辦?作者認為,重要的是開發我們的判斷力,同時借助于計算機進行模擬。
《孫子兵法》云:‘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其實那些原則、方法,知道一點不難,但是怎么運用,才是關鍵,而對于習慣于想要標準答案的思維方式來說,最后發現,根本沒有標準答案。世事復雜,從來不會簡單重復,只有在事上練,學會隨機應變,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做合適的事情,并為未來的事情發生做好準備。
生活不斷向前,我們所面對的現在也并不僅僅是我們此刻所看到的狀態,它由來已久,不斷的演化到此刻,并將走向未來,具有全局性思維,期望能看到未來的變化并為此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是充滿希望和意義的人生在當下富有建設性的行動。
大部分人很多時候都不得不被生存推動著向前,時間、精力有限,路好像越走越窄并產生路徑依賴,想改變越來越難,這似乎就是骨感的現實情況,我想這是作為當下俘虜的結果,覺得走的路看起來好像只有那么幾條,實際上年輕時就像在一片空地上,最開始覺得四面八方都覺得可以走,慢慢才會有這樣的認識,盡管如此,路依舊有很多條可以走,一切都在動態變化著,但對過去和當下的狀態過于看重則會忽略未來的變化,看不到未來則看不到希望,也就會越來越恐懼和浮躁。
讀后感的作文 篇5
讀了《圓明園的毀滅》這篇文章以后,我從中懂得我國的首都北京過去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叫圓明園,它是我國歷史上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林園之一。
圓明園很美,有“萬園之園”之稱正如文章中描述的:許多小園,分布在圓明園東、西、南三面,從星拱月班地環繞在圓明園周圍。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詩情畫意建造的。如:蓬萊瑤臺、武陵春色。美不勝收。
圓明園當時還收藏著最珍貴的歷史文物。有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各種奇珍異寶。所以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而,使人心痛的是這樣一個美麗的林園,一個世界的博物館,卻被八國聯軍毀于一旦,這是我國近代史上一個重大的損失和恥辱,這個恥辱說名了當時封建王朝奉行關門自守的政策;污吏不顧老百姓的疾苦,整天花天酒地中飽私囊,棄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不顧,造成我國當時的封建王朝經濟落后,國防力量薄弱,腐敗無能的結果。
從圓明園被毀滅的恥辱,我想:我們要永遠記住這次歷史的教訓,不能讓這種現象再次在我們的國家中發生。因此我們必須把我國的經濟搞上去,提高我們的科學技術和軍事國防水平,所以我們要改革開放學習別人的好經驗,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趕上先進的國家,國防才穩固才不遭到外來侵略,圓明園的遭遇才不會重演。
我作為一名六年級小學生,對于圓明園的毀滅很痛心。我愛我的祖國,我決心,要好好學習,多學科學知識,為長大以后把我們的祖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再受到外來侵略而作貢獻。
讀后感的作文 篇6
讀了戴爾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我深深地感受到,卡耐基的思維太廣闊了,善良的他就像坐在你的面前對你不倦地講述一個一個身邊發生的故事一樣。在他說描述的人際關聯中,人與人之間的一切能夠發生的事,無論是平常的問好、直接的沖突、公事的交涉都簡單化、巧妙化,都能夠在人均收益的狀況下排解,而且不受死板的規則所約束。我想,如果都能如卡耐基所說的去處理你的人生,那簡直太完美了。但是看完之后,確實有許多啟示,個性是里面的一些小例子,小故事,讓人看后受益匪淺。
此書的第五篇《如何更好的說服他人》讓我印象深刻,告訴我們首先從稱贊與真誠地欣賞他人開始,要間接委婉的指出他人的錯誤,不好總是責怪別人,先想想自己的錯誤,以提問的方式來代替命令,要學會激勵他人獲得成功,給人“戴高帽子”,用鼓勵的辦法使人改正錯誤,是對方樂于做你所推薦的事。
卡耐基先生說“我們不好去責怪別人,而是要試著去了解他們,這會比批評更加有效。”想想平時我常常會因學生經常拖拉、甚至不完成作業而憤怒的喊出:“連作業都不能好好的完成,你還能學好數學么?學習不好,你還有什么出息?……就沒有想到孩子的心靈或許在泣血?當孩子出現上課分心、作業質量下降等異常表現后,我也沒有真正走進他們,認真去了解原因……“師愛”、“為了學生的發展”、“走進孩子的心靈”……這些時髦的詞匯也曾不止一次的讀到過,無數次的聽過、說過,也發奮的實踐著,但,卻從來沒有一次像這天這樣真切地、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和好處!《人性的弱點》提到:獻出你真誠的贊賞。魚兒需要食品,你為什么不用同樣的贊賞去釣一個人呢?我們都應學會贊賞,去鼓勵學生上進。個性短語
卡耐基還說“縱使別人犯錯,而我們是對的,如果沒有為別人保留面子,就會毀了一個人。的確,在大庭廣眾之下,學生犯錯了,你不給面子的大聲訓斥,會使學生沒有面子,學生也不會信服你,如果這時你給了他面子,以后你的一個眼神都會起到效果。保留他人的面子,這是何等重要的問題,而我們卻很少會思考到這個問題,有時只顧一時之氣,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的感受,導致許多的不愉快,要是能多思考幾分鐘,為他人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樣就不會產生不愉快場面了,人與人也會多一份感激和信任。
《人性的弱點》一書中生動簡明的例子讓我領悟到不少道理,有了這種激情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會更發奮更充實,我想正是正因人性確實充滿弱點,人性存在弱點,我們才可能去期盼明天會更好,會更完美。
讀后感的作文 篇7
自從我看了《我的同桌是班長》以后,我深受啟發。
這里面的主人公是楊自熱,楊自熱曾經去過網吧,被爸爸教訓一頓,因為他老給他的同桌吵架,爸爸語重心長的對他說:“要團結同學,不能和同學們鬧矛盾”。在一場辯論會上,老師問春天好還是壞,楊自熱他們是反方,到他說春天為是么不好時,什么都不知道,這時,他才知道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后要多讀點書。
讀了這本書,我覺得楊自熱是一個知錯就改的孩子,以前他不學習,現在知道多讀書了,我們要向楊自熱學習,做一個能知錯就改的孩子,看看我,把好朋友的一個東西弄壞了,她讓我向她道歉,我還說為什么,哎!
我們要做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孩子。
讀后感的作文 篇8
18世紀的歐洲,在經歷了漫長、黑暗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專制之后,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新的生產方式及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一股新的社會思潮漸漸興起,他們試圖在舊的社會體制上建立一個全新的合理、合法、符合人性道德、保障人民權利的社會形態。其中對歷史產生巨大影響的就是1762年出版的《社會契約論》。在法國大革命中,它曾被大多數革命領袖奉為革命的“圣經”,它成為18世紀法國和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綱領,其“主權在民”的政治理念一直影響到現代社會的各種政治制度。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有兩個理論前提:人生而自由、社會秩序神圣,其理論的特點是反對暴力——不管是政府的還是個人的,其要解決的問題是:“把權利所允許和私利所期望的結合起來,使得正義和功利不再分割”。在盧梭看來,“放棄自由,就是放棄了人性,拋棄了做人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在盧梭的思想中,人做為個體顯然不是至高無上的',“人生而自由”的理論會產生極端的思想——“任何人都可以認為他是他人的主人”,這樣的社會暴力橫生,個人自由反而失去保障,這不是盧梭想要的社會。因此,盧梭認為“社會秩序是一種神圣的權利,它是其他一切權利的根本”。盧梭反對用暴力來改變社會制度,他認為“暴力并不帶來權利,我們只有義務尊崇合法的力量”。既然社會秩序那么重要,暴力又不能帶來權利,那么如何產生一個權威來管理社會呢?盧梭認為,“正因為任何人對他人都沒有天然的權力,正因為暴力不能產生權利,所以人類社會任何合理的權威都應建于人民之間的約定”。人類個體通過社會契約形成一個權威——也就是政府,把個體自身必需的部分權利、財產和自由讓度給這個權威以便于其管理社會,而通過社會契約所形成的這個權威的最終目的則是保障契約各方的生存。這是盧梭描繪的最為理想化的民主政治的社會模式,而這種社會模式之所以可能存在,是因為人類的共同利益形成了社會緊密的紐帶,“統治社會也只有以這種共同利益作為基礎”。在這里,盧梭把當時政權兩大流行要素——暴力和神授從組成政府的基礎中剔除了,當時的歐洲政府在理論上一下子全部變成非法的了。
按照盧梭的觀點,社會契約下的社會必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社會公約為政體帶來存在和生命;而立法為政體帶來意志和行動的能力”,形成的契約必須有一系列強制執行的社會準則來規范締約各方的行為,以保護契約各方的公共利益,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平等,使契約得以執行。盧梭認為人民必須遵守法律,這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義務。他認為“在本質上,履行這些責任的個體在為他人服務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服務”。但是法律的約束也不是無限的,“每個個體對那些一般約定留給自己的財產和自由擁有完全的支配”,這也許是現代“法律未禁止的即是合法”的思想的哲學闡述。由于法律給了政府管理人民的強制權力,為了防止政府違背人民意愿,濫權、越權,盧梭提出了一系列分權的政體設計。他對憲法起草人一系列近乎苛刻的描述,表明了他對政府濫權的嚴重的擔心和立法、行政、執法分權的思想。盧梭認為憲法起草人“勾畫了國家的機構,而不能在此機構中起任何作用”,“因為,治人者不能制法,反之,制法者也不能治人;否則,他的法律就會為他的私人情感控制,往往要維護他的不公,他也就永遠不能防止其制法工作為其個人目的所沾污”。不光是憲法的起草,日常法律的制定也是這樣。盧梭認為,“法律是公民集團的準則,由法律聯系的人民本應該是法律的制定者”,“勾畫草起法律的人不能也不應有立法的權力”,“立法權力必須也只能屬于人民”,政府只是社會公共利益和權力的代理人而已。盧梭對于政府官員的描述,與現代的“公仆論”相當一致,他說:“行政權力的掌握者不是人民的主子,而是人民的雇員;人民可以在任何適當的時候對其任命或罷免;他們是被要求服從而不是達成契約。”在盧梭看來,政府官員甚至不是社會契約方,自然也不具備立法的資格和權力。
總的來說,盧梭的政治理念屬于民主政治的范疇。但是盧梭對現實政治的考慮顯然不是民主主義者,由于受到當時的技術水平的限制,盧梭不認為有真正的民主社會存在,他甚至認為大國適合君主制,這到和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思想一致。他認為真正的民主政府只可能在小國寡民中實現,在其他情形下“民主政府或群眾政府比其他形式更可能出現內戰和動亂”。困擾盧梭的是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技術上的,另一個是教育上的。他認為民主政府的立法決策必須通過公民大會才能決定,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是不可能經常實現的。另外盧梭認為,美德是共和國的基礎,但“并不是說人民的所有決定都是成熟的。我們當然都是為了自己的益處,但是我們可不能保證總是看到這種好處。人民是不會腐敗的,但她可會受到蒙蔽,此時的她,好像總是見壞就上”。實際上困擾盧梭兩個問題也是現代社會民主政治的基本問題,一個是要有足夠的技術水平保證人民的意志能夠充分在國家意志中體現,另外一個是人民必須有民主政治的理念和符合民主政治的道德水準——這是社會教育的問題。正是擔心人民的道德水準,盧梭才會造出一個“憲法起草人”,并賦予他神一樣的境界。他是這樣描述憲法起草人的:“找到適合一個民族的社會規范需要的是超人的智慧。
【關于讀后感的作文匯總8篇】相關文章: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九篇09-28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6篇09-19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7篇09-18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10篇09-16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9篇09-03
關于春節的對聯作文匯總五篇08-31
關于貼對聯的作文匯總五篇07-27
關于貼對聯的作文匯總5篇07-23
關于春節對聯的作文匯總8篇07-19
關于春節對聯的作文匯總六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