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弟子規》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后感1
很小的時候,我就讀過了《弟子規》了,這本手冊主要講述了在學習、生活等方面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當時我不理解意思,卻也認真背誦了《弟子規》。今年寒假,我再次讀《弟子規》時有了更深的感悟。
以前的我,房間里亂七八糟,滿床是書,就像一個“舊書攤”,地上到處是筆。《弟子規》教導我們從小要做到:“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從那以后,我每次告誡自己要養成好習慣,每周日都為自己修剪指甲,整理課桌,把課桌擦的又白又亮。《弟子規》還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在教我們時,一定要恭敬的聽,責備我們時,一定要虛心接受、態度謙恭。”這一點,我以前做得不好,我今后要努力做到,對父母、老師恭敬、態度好,即使他們有時誤解了我,批評我,也是為我好。我要始終做到有禮貌、小聲說話,不與他們爭辯。在他們心平氣和的時候再解釋。
讀完《弟子規》,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也找到了改正的決心。
《弟子規》讀后感2
我今天把《弟子規;千家詩》讀完了。這本書足有25萬字呢。里面有很多令我喜歡的詩,比如《秋興其一》《插花吟》《清明》......其中我最喜歡朱淑貞的《落花》。比喻恩愛的夫妻被當時的封建社廢使一個美好的家庭破碎了表達了朱淑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非常有意義的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弟子規》。《弟子規》這本書是根據我國大思想家孔子的教誨編寫的,其中提出了許多日常行為規范,它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言行要小心謹慎,做人要誠實守信。我們在學會做人以后,還應該好好地學習,以獲取有益的學問。
《弟子規》這本書是我的良師益友,我要嚴格按照書上說的要求自己,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3
最近,我讀了一本古人流傳下來的一本書。
《弟子規》這本書大概是說了:我們要關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關心自己的長輩,還要懂得該怎樣做人。
我讀了《弟子規》的一本書,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離床喪三年居處變酒肉絕。”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來對自己父母的喪禮是這樣重視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這三年里他們要把屋子變得簡樸,樸素,不能有一點兒富貴的東西出現。但換回我們現代人能這樣做嗎?絕對不行!他們只能喪一個星期,過了一個星期,他們就到處去玩,喝酒吃肉類。現代人也不會把屋子變得樸素。
我很佩服古代人,他們能這樣尊敬和孝順自己的父母!
我讀了《弟子規》有許多感受,過一段時間再讀,可能又會給我許多感受!
《弟子規》讀后感4
《弟子規》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尊老愛幼。體現了一個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它告訴了我們青少年時代該干的事,本書有許多小故事,都寓意深刻,令人終身難忘,啟發我們要知道自己的缺點與優點。
讀《弟子規》中,讓我有難忘的一句話是:斗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他的.典故是管寧與朋友讀書時朋友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出外面亂逛,管寧割斷了席子與他絕交,對他說:我不與你這三心二意之人坐一張席子。說完,管寧認真讀書,不再理朋友了。其他故事也很吸引人,也深刻的教育了我們。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偉大的道德思想,包括尊敬長輩,尊老愛幼等等,我覺得啟發很很大。這就是我讀《弟子規》的讀后感。
《弟子規》讀后感5
寒假里,我一直在閱讀《弟子規》,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讓我受益非淺。它讓我學會了寬容,讓我學會了感恩,還讓我學會了反思。
《弟子規》里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我覺得自己在孝順父母方面做的不夠好,對父母沒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得無微不至,我想得到的東西,父母都想方設法地滿足我。我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我,羅嗦了幾句,我反而非常生氣。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啊!我要認真學習弟子規,好好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的兩個人,也是世界上我最愛的兩個人。《弟子規》中也有不適合現在生活當中的地方,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如果長輩離我們約百步后才能走的話,這時綠燈已變成紅燈了,這樣交通會越來越擁堵的。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非常寶貴。我覺得應該讓老人先行,然后我們緊隨其后。
《弟子規》里還教我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些都等著我們學習、理解和體會。
《弟子規》讀后感6
《弟子規》這本書是孔子寫的,所以咱們一定要好好向孔子學習。要好問、要好學,不要因為學習有了困難就放棄。孔子非常好學、好問,咱們要成為向孔子學習的好孩子。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書中都有孔子講的做人的做法,做到那樣就無可挑剔了。咱們一定要好好地向孔子講的那樣學習。因為孔子是一位很有才的人,他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在世界上都很有影響力,一些到中國的外國人專門到孔子的故里敬拜。
向孔子學習要注意三點,一個是禮貌,一個是好學、好問,第三個是尊敬。咱們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不要因為家長慣著咱們就改變主意。還有讀書也很重要,無論什么書,只要有知識對我們有益處,就一定去讀。
還有一句話,是媽媽給我講的,意思是:你多一份愛就多一份美德,你多一份禮貌就多一份尊重。
《弟子規》讀后感7
“欲修大道者,應先修良知良能。”
感謝我的老師,讓我們熟背《弟子規》,從而讓我在潛移默化中學習了傳統文化,建立起自己內在的規范、獨特的思想、行為的準則,能在自覺自信下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四獨好少年。
每當我與父母有意見不統一的時候,我總是會想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每當我有承諾于人的時候,我必定會記得“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父母總是讓我默背且理解“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在我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真的讓我受益非淺。
讀弟子規,讓我懂得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的人格也更將健全。今后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不論遇到多少挫折和失敗,必將牢記“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弟子規》讀后感8
“人不信不立”。作為一名高級動物,一個人講究誠信是最基本的。“信”穿透人的軀體,穿透人的靈魂,讓它奪目和耀眼。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本句話雖然短小精練,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我想大家都撒過謊吧,有善意的也有惡意的,但如果張口就罵人,瞪眼就說謊,那樣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讓人敬而遠之,最后徹底不和你接觸。我希望大家說話要注意,都要說實話,但也不能太實在了。
我想六中對于口才教育是非常合格的。在六中的課堂,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更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們做人要嘴兒好,更應該誠實。說話是一門藝術,我們每天都有演講來鍛煉我們的勇氣,有時候輪到了自己演講的時間而沒有準備這又成了失信。《弟子規》還教會我們吐字要清晰,我們在回答問題時要保持洪亮的嗓音,聲音不能太大也不宜太小,應該讓師長們聽見。
犯了錯誤要及時承認,要敢于面對缺點,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過能改,歸于心。倘掩飾,增一辜”。只要徹底地改掉缺點,就還是一個好人。
讓我們一路守信地敲開人生生命之門吧!
《弟子規》讀后感9
暑假開始了,媽媽讓我每天晚上讀一本書,書名叫《弟子規》。
弟子規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各個方面給我們指導和教育,雖然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和文字不是太懂,通過經常的閱讀和爸爸媽媽的指導和講解,我也懂得了許多。
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回想以前爸爸媽媽關心我、教導我的情景,同學們幫助我,學校老師教育我的情景,我的心中一陣激動,是啊!他們對我真是太好了,我現在就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了,比如每天幫媽媽多做一些家務,考出好成績,回報老師和家長,同學有困難熱心幫助……
總之,我要時刻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學,尊敬每一位老師,孝順自己的父母,讓我們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換來一個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信我的學習成績和行為品德會有很大的提高。
《弟子規》讀后感10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無窮寶藏。《弟子規》及傳統文化教育思想之精華,是圣賢學問的根基。
二年級的時候,老師給我們人人發了一本《弟子規》,聽老師說,弟子就是學生,規就是規范,《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教誨而編成了學生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
自從老師發下這本書,我就天天讀,讀完以后,媽媽說我一天比一天懂事了,因為我在路上看見垃圾就會自覺撿起來,看見有人摔倒了,我會把他扶起來;在家里,媽媽讓我幫忙拿東西,我就會趕快去拿,以前我沒學《弟子規》的時候,在路上見到垃圾我踢來踢去,也不聽媽媽的話,我現在才知道我以前做錯了。
《弟子規》給我們帶來的實在是太多了,它就像一面鏡子,使我看到了我的缺點,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弟子規》讀后感11
<<弟子規>>這本書是少兒誦讀經典之一,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它以無盡的思想光輝指引人們在茫茫的長河中前進,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若能認真地閱讀<<弟子規>>,真正了解<<弟子規>>,它將會讓你受益匪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培養。
我想,一個人活著就要講品德,有品位,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常識。
<<弟子規>>可以真正培養出正人君子的品行。這樣可以打造健康和諧社會,提高修養,何樂而不為?
《弟子規》讀后感12
《弟子規》,這部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的國學教育中的經典,雖字數不算多,但短短的360句話,卻包含了古代儒學所提倡的孝、謹信、泛愛眾、親仁等主要思想,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有余力,則學文”,對于我們來說,可能更多的就是“有余力,則孝悌”。首序說的好:首孝悌,次謹信。也就是說,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到孝敬(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理解他們;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上當受騙,要講信用,對他人的承諾一定要按時做到,不可以把諾言當作是在開玩笑。父母在我們身上付出的辛苦與愛,遠比對他們自己付出的多得多;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管我們管得太多了,太嚴了,如此這般那樣。可,一句話,不管他們錯了,還是沒錯,我們都不能忘了,即使是錯了,他們對你做的哪一件事不是為你考慮過的?錯可以改,愛卻不能回。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一個提高自我修養的過程,也是一個讓人思想升華的過程,而這對于一個人的成長道路是必要的。愛周圍人,愛這個世界,這所到之地,便會多一份寬容和仁愛。
《弟子規》讀后感13
我讀了《弟子規》(節選)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段是: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借人物,及時還,后有急,借不難。這段的意思是用人家的物品,需要跟那個人說清,如果不問的話,就算是偷他的東西了。借人家的東西,要及時歸還,這樣的話,以后要借就不難了。
讀完這一段,我不禁想起了聽過的一個小故事。明朝有個叫宋濂的人,很愛看書,可買不起書,只好借書。有一次,他到一家富戶借書,他們講明十天之內一定要還。到了第十天,外面下著大雪,可他還是去還書了。主人很感動,告訴他,以后可以隨時來看書,也不限定歸還時間了。我也有這樣的經歷呢!有一次,我的橡皮不知掉到哪兒去了,就問王啟周借了一塊。可剛借來不久,我又把我的橡皮找到了。看到我找到的人應該都在想:吳凱熠到底是把橡皮還給王啟周呢還是繼續用他的橡皮?誰知他們在想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已經毫不猶豫地把橡皮還給王啟周了。打這以后,看見這場景的人都很放心地借給我東西了。
讀了這段話,我覺得交朋友也要相互幫助,這樣就會越來越好。比如我和同桌邵宇澄常常相互幫助,所以就越來越好,現在我們連旅游也經常一起去了。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這里面還有不少道理!
《弟子規》讀后感14
這幾天,我把《弟子規》這本書看完了。《弟子規》以孝.謹.信.親仁關愛為主題,講了許多故事。比如《弟子規》中的總述: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這個故事講了晏殊臨時改題。我想:晏殊在家里打過了草稿,再考一遍不就行了?為什么要讓皇上換題?后來我想了又想,才解開了這個謎底。
我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艱辛,還常常埋怨父母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又常常拉著媽媽到超市買零食。我還不愛做家務,懶得連被子也不愿意折,整理個房間也懶得動。媽媽好像是我們家的鐘點工,一天從早忙到晚,什么家務事都由她一個人承擔:洗衣服.做飯.掃地.拖地.擦桌子........一看到這幾個字,頭都快要大了。如果這些活都要我一個人干,我想我現在應該在醫院的搶救室里面進行搶救吧!我本來以為做媽媽應該很容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家庭里可以呼風喚雨。讓自己的女兒好好孝敬自己,你說往東他絕不往西。我想這樣的孩子才算好孩子。
孝順,是服侍母親的最好方法。
《弟子規》讀后感15
今天我聽了《弟子規》里的《黃香溫席》,講的是冬天黃香給他的爸爸用自己的體溫給爸爸暖床,爸爸睡覺就不冷了,夏天給爸爸用扇子扇枕席,爸爸睡覺就不熱了,黃香真孝敬自己的爸爸。
我也要向黃香學習,也要孝敬我的爸爸媽媽,爸爸下班我要向爸爸說辛苦了,媽媽累了我要幫媽媽,還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他們的我自己能做的事。我愛爸爸媽媽,我以后要很好地孝敬他們。
弟子規讀后感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干,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于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于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薦】《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薦】根鳥讀后感03-31
【薦】青銅葵花讀后感03-25
【薦】培根隨筆讀后感03-20
【薦】柳林風聲讀后感03-23
《藤野先生》讀后感【薦】03-22
【薦】水滸傳讀后感03-20
【薦】《心靈雞湯》讀后感02-14
苦兒流浪記讀后感【薦】04-04
《弟子規》教學設計09-17
弟子規廣播稿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