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春天》讀后感(通用6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寂靜的春天》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1
“春猶如一朵美麗而圣潔的花,但是這朵花正被人們搞得面目全非。”當讀完暑假老師推薦書目《寂靜的春天》時,這是我想說的話。每逢暑寒假,每逢讀完一本書,總是會收獲匪淺,感想很多。每本書都不例外。
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蕾切爾·卡遜創作的。當拿到這本書,就看了它的封面綠色為主,但書名卻叫“寂靜的春天”,這讓我很摸不著頭腦,心想:既然是寫春天,那為什么會是寂靜的呢?緊接著,我就懷揣著這個疑問翻開了書本。瀏覽了一二兩章,我才知道了:原來是人們為了提高莊稼的產量,用DDT為代表的殺蟲劑的廣泛使用給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巨大的且難以彌補的危害,而且,魚蟲等動物都遭到了污染,整個生物鏈都遭到了破壞。從而,一個小鎮上人類得病幾率高了,并且,這些病都是新型的,曾經從未出現,小孩子也難逃疾病的魔爪,莫名其妙的.就會昏倒,接著死亡。這片地區有著一種怪異的安靜。這是為什么?因為人們看不見也找不到鳥兒了,有幾只卻也只是奄奄一息,這又是為什么呢?因為鳥兒吃了被污染的魚蟲,有害元素也就進入到了鳥兒的體內。所以,鳥兒離死亡也不遠了。在我們眼里,每天清晨都會聽見悅耳的鳥叫聲,從來就沒想過如果沒了它們我們的生活會怎么樣,但是請你設想,這樣的春天不就是和書名一樣了嗎?――是寂靜的。書中說,這座城鎮并不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美國或世界上其他地方可以輕輕松松找到上千個和它極其相似的城鎮。雖然這不是太真實,但這個可怕的幽靈在慢慢向我們靠近,意思是,如果再這樣肆意用殺蟲劑,這個狀況遲早成真。既然弄清了為什么春天是寂靜的,接下來,就解決第二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呢?為什么不和一些無所事事的人一樣,反而去管這種事情?
這事情,只能靠百度搜索了。原來在春季的一天,作者卡遜的一個做護林員的朋友告訴她,這個春天沒有任何鳥兒的足跡,連蟲子都很少出現了。而作者從小就喜愛研究生物,她知道了這個消息后,感到非常奇怪,于是,經過調查,她知道了答案,就寫下了這本書。蕾切爾·卡遜第一次對這一人類意識的絕對正確性提出了質疑。這是位瘦弱、身患癌癥的女學者,《寂靜的春天》出版兩年之后,她心力交瘁,與世長辭。作為一個學者與作家,卡遜所遭受的詆毀和攻擊是空前的,但她所堅持的思想終于為人類環境意識的啟蒙點燃了一盞明亮的燈。所以,她的作品使人們啟蒙了,――讓人們知道,是時候該保護環境,少用些殺蟲劑了。
世界上有多少人會有保護環境的潛意識呢?想必少的是屈指可數吧!反倒是想著破壞環境的人,多的屈指數都數不過來。書中說,人們是為了提高莊稼產量,然而引來了大量昆蟲,便開始肆意使用以DDT殺蟲劑,說白了,人們還是因為自己的利益,卻不在意自己現處的生活環境,這些有害物質無處不在:人體,母乳,偏僻地方的河水等等。這樣的例子聽完后,真的讓人有點后怕。
說實話,從小到大,甚至到現在,我對保護環境的認知還停留在不隨手扔垃圾,看見垃圾要及時撿起上,但,這并不算“膚淺”,要這樣想:只要每個人都這樣做,環境也會好很多,可這也許只是對于未成年來說。畢竟,成人為了利益,為了其他一些事,總會做出一些比較“高級”的破壞環境的舉動。其實,這件事還需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欲望。我總喜歡用一句話來形容父親,說他永遠不知滿足,因為成績,他總覺得我太低了。這本書里的農民就是這樣,不知滿足,也就不知不覺中,做了“高級”事。
蕾切爾·卡遜寫的《寂靜的春天》還是比較深奧的,也許有些地方還是不夠透徹,但是對于人們來說,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啟蒙、很好的警告了!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2
看《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萬物復蘇的代表。我所能想象到的關于春天的場景,就只有生機勃勃。
在當今這個只注重經濟增長的社會,我覺得《寂靜的春天》給我們敲響了一個警鐘,它的作者,蕾切爾·卡遜為了人類的幸福,環境的持續發展,拖著病重的.身體,忍受著巨大的詆毀和攻擊堅決寫這本書,然而事實證明她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她為人類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寂靜的春天》的開文就是一記重擊式的描述:“過去未工業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著數以百計的鳥兒于天空翱翔,或于樹叢間鳴啼著悅耳的歌聲。然而現在因為大量使用DDT等殺蟲劑,導致鳥兒不再飛翔、鳴唱……我們還能在春天時聽到鳥兒的歌聲嗎?”看了之后,我被震撼了,開始有了共鳴。
殺蟲劑的使用的確暫時的消滅了某一部分害蟲,然而自然選擇是害蟲不斷進化,使一種殺蟲劑失去效力,接下來人類會再研制一種新的殺蟲劑,如此循環。然而,被稱作不會傷害人類的殺蟲劑最終會沿著食物鏈一級一級的濃縮,最終給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不是幾年,幾十年,或者幾百年能夠化解的。這與飲鴆止渴又有何區別?
讓我們想象一下,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一到,村落里的一切聲音都沒有了,沒有蜜蜂嗡嗡飛來,沒有小鳥歌唱,沒有家畜嘶鳴,只是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林和池沼,空氣中過于安靜的感覺令人不寒而栗。這不是魔法,也不是恐怖片的劇情,而如果這是發生在我們未來的某一天,大家想象一下,會有多么可怕。而造成這一切的,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蕾切爾為我們虛構了這個城鎮,她指出。如果我們繼續不正當地使用化學藥品,這些也許就會成為事實。
隨著科技的發展,已有許多殺蟲劑的代替品或防治手段被接連創造出來。尤其是許多生物的防治手段,將危害降低到很小的程度。就像書中最后提到的一樣,我們必須與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作為一個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的個體,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義務盡所能尊重并保護我們的自然。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3
眾所周知,農藥是農業上最常用的用來對付害蟲與病菌的一種化學品。在閱讀此書前,我雖對農藥有所耳聞,但也僅僅停留在“蘋果要削皮才能吃”的程度。
《寂靜的春天》一書為一名海洋生物學家兼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管理局的撰稿人所作,在認識到化學品的嚴重危害后,她頂著外界的輿論用四年時間寫成此書,揭開了被政府掩蓋的真相,并呼吁人們保護環境,抵制化學品的濫用。
書中展示了不少濫用化學品帶來的壞處,其中描繪的'一個場景令我感到十分心痛——政府不分青紅皂白灑下的農藥鋪天蓋地,美名其曰是為了根除火蟻,卻為天上的鳥、水里的魚和地上奔跑的小獸帶來滅頂之災。知更鳥吃了中毒的火蟻后無力地拍動著僵硬的翅膀,在痛楚中掙扎著死去;洄游的鮭魚在毒水中拼命將頭探出水面,最終還是翻起了白肚皮;松鼠呼吸到有毒的空氣,臨死前瘋狂地啃咬地面希望能緩解痛苦,爪子萎縮在胸前,死不瞑目……因為所捕食的昆蟲已被毒死,扛過毒素的動物們也難逃餓死的命運。人類也不能好到哪兒去。脆弱的孩子最先中招;農民的牛羊吃了沾上農藥的草后久病不起;蜂農的蜂群一群接一群地死去……在這個寂靜的春天里,火蟻卻悄悄孵化出新的一批卵,沒有天敵的約束,原本不算威脅的火蟻徹底成了災禍,甚至產生了抗藥性!
這一切都是人類親手釀成的,若想恢復成原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沒有人類幫助培育幼苗,甚至永遠都難以復原。
在書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學防治。通過引進害蟲的天敵或有針對性的病毒,或是使雄蟲絕育來控制害蟲的數量。這樣的方法即經濟、效果持久,又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一些地區已經成功實施。可惜在當時,更多的人只喜歡見效快的化學品。
通過此書,我深刻地認識到化學品的危害性,這種人工合成的元素卻正將人類推往一去不復返的道路上。正如作者所說,我們可以選擇另一條路,那條路雖然人跡罕至,但能為我們提供保護地球的最后一個機會。
我們要感謝此書的作者,是她勇于面對輿論,敢于與權威作斗爭以及極強的責任心使這本書得以誕生,環境運動得以發展;我們更要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讓大自然中的生靈得以快樂而又和諧的繁衍下去。“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4
合上書本,長嘆一口氣,看著封面上的五個大字,“寂靜的春天”,心中如風起云涌般,久久無法平靜。
隨著人類自身認識的不斷提高,人類開始意圖掌控自然,改變世界。建立工廠,砍伐森林,驅趕或者傷害地球上的動物。“控制自然”不知何時成了人們的目標。
但是,讓我們想象一下,若干年后的一個春天,燕子不再呢喃,黃鶯不再歌唱,田野不再熱鬧,世界變得寂靜無聲,萬物都失去了活力。世界一片死寂,是人類自己還是什么神奇魔法?
這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什么恐怖場景,造成這一切的,正是人類自己。
《寂靜的春天》這本書中,作者蕾切爾·卡森為我們虛構了這個場景,并說明造成這片寂靜主要原因——人們對化學物品的過度使用。
全書圍繞著殺蟲劑,除草劑及其它的化學藥品,包括介紹了DDT,氯丹,狄氏劑,艾氏劑等劇毒化學藥品,通過一段段既專業又通俗易懂的解釋,讓人們了解其巨大的危害——這些“高科技產物”已經“高級”到地球都控制不了了。
作者用一組組精準的數據和事實說話,向大家說明了使用化學物品來解決有害動植物的后果——不僅能殺死害蟲,還會殺死各種有益的昆蟲鳥獸,更會污染水資源和土地,甚至會進入人體,給人體帶來致命的傷害。
更讓我欽佩的還是作者本人,我欽佩她的`勇氣,欽佩她的執著。作者蕾切爾,哪怕身患絕癥,也為了環境問題在不停地奔波。就算預料到了這本書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麻煩,但是這些麻煩依然無法阻擋她的熱情。面對困難,仍用自己卓越的才能與非凡的勇氣寫下了這本書。
是她用自己的熱情告訴我們化學品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她用自己的執著給了世人敲響了一面警鐘;是她用自己的熱情和執著維護了真實。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人們努力將化學用品的危害降到了最小程度。就像書中最后提到的那樣,我們必須與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們的地球。“控制自然”這個詞只是人類自以為是的寫照。
我倡議: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員,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盡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5
前幾日,讀了了一本書——《寂靜的春天》,看完這本書,我心很長時間不可以靜下心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蕾切爾·卡遜。蕾切爾·卡遜是一位實際的,受到優良訓煉的生物學家。這名生物學家往往可以將一本本闡述身亡的書變成了一闋闋性命的贊歌,是由于她擁有一位作家的判斷力和比較敏感。
這本書是以寓意故事做為開始,向大家勾勒了一個漂亮村子的基因突變。并從陸上到深海,從深海到天上,多方位的揭露了有機化學農物的傷害。
啊!原先環境保護那么關鍵!事實上要是沒有環境保護,那廢棄物就返回處防礙大家的日常生活。大家知道嗎?假如長期性在垃圾池里日常生活,那非常容易沾染病癥。讀過《寂靜的春天》,要我想到了瑞秋·卡森以前寫的一篇經典著作。
這篇經典著作的創作者用慘不忍睹的客觀事實,期待能喚起愚昧落后的大家:千萬別應對這些蟲類和綠色植物,由于他們也是地球上的一部分,他們跟大家一樣,都是有自身的性命,并且自然界也離不了他們。這篇經典著作也號召大家:要敬畏生命,不必隨意損害動、綠色植物,不然將來的一天,可能給人們產生沒法拯救的災禍和破壞性的身亡。
實際上,蕾切爾·卡遜和瑞秋·卡森在出版發行這種相關環境保護的書本時,曾遭受權益團隊、化學品生產商的嚴厲打擊和抵毀。可是她們自始至終沒改變現狀的意識。她們應對性命的憐憫,不懼流言蜚語。蕾切爾·卡遜和瑞秋·卡森感覺:就算是投入性命的.成本,還要讓世大家了解:化合物危害地球上和自然環境綠色生態所遭遇的困境。你清楚嗎?作為一個文學家,蕾切爾·卡遜和瑞秋·卡森所遭到的是大家對她們的貶低和進攻。可是她們依然堅持不懈。最終,她們堅持不懈的理想總算為人們自然環境竟識的啟蒙教育引燃了一盞光亮的燈。啊!像蕾切爾·卡遜和瑞秋·卡森這樣的人,難道說不值大家欽佩嗎?
看完這幾篇經典著作,我領悟到了一個大道理:保護環境,實際上便是在愛惜我們自己。大家真心誠意的期待,每個人都參加“保護生態環境”的隊伍中,為了更好地大家未來的中華民族,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 6
本書由一個小故事開頭,講述了一個原本伴著鳥語花香的村落,因為人類的侵入導致了環境的惡化,最終林間小調歸為了一片寂靜。作者蕾切爾。卡遜是一位研究魚類和海洋資源的海洋生物學家,而非環境專家。 『寂靜的春天』的發表引發的爭議堪比『物種起源』。特別是遭到了以環境為代價而獲利的人們的強烈反擊。然而,同時卡遜也喚醒了亟待拯救環境的.人類。
人類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的發展,特別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人類無疑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從鉆木取火到飛船上天,人類不斷的探索著世界。然而,伴隨著文明發展而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環境的惡化。
本書從DDT等殺蟲劑和化學藥品的使用角度,介紹了其引發了環境惡化的嚴重后果。
然而,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因眼前利益是自取滅亡。當事物的嚴重后果被揭示時,很多人的第一反應不是如何采取措施來避免事故的惡化,而是麻木不仁的去否定不愿接受的現實。環境問題如此,安全問題亦然。
殺蟲劑的使用的確暫時的消滅了某一部分害蟲,然而自然選擇是害蟲不斷進化,使一種殺蟲劑失去效力,接下來人類會再研制一種新的殺蟲劑,如此循環。然而,被稱作不會傷害人類的殺蟲劑最終會沿著食物鏈一級一級的濃縮,最終給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影響不是幾年,幾十年,或者幾百年能夠化解的。這與飲鴆止渴又有何區別?
古人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而今又有多少人為了眼前的小利而付出了更大的代價,有些投機可以理解,甚至賭博也不會輸掉底線,最可怕的是,自己鋪設了一條絕路。
任何事物,始終需要自我和他我的平衡。自然界的循環有自己的平衡,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需要平衡,安全與生產需要平衡,正電荷需要負電荷平衡,甚至是抽象的感情都需要平衡,有些平衡一旦打破,則會產生嚴重的不想要的后果。
事出有因,不錯的。大自然不會無故的懲罰人類,事故也不會憑空發生。種何因,收何果。有些事故的發生歸于無知,最不可接受的是明知故犯。無論是責任心的喪失還是利益的驅使,都只能說是目光短淺。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相關文章:
《寂靜的春天》讀書筆記(精選36篇)02-28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11-06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12-19
寂靜的春天的讀后感06-06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12-12
《寂靜的春天》讀書筆記(通用41篇)03-01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范文10-12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推薦】09-11
寂靜的春天讀后感(實用)01-16
《寂靜的春天》讀書心得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