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讀后感【推薦】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弟子規》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弟子規》讀后感1
今天我讀了《弟子規》一書,最使難以忘懷并受到啟發的一段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命;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里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么做人處事時,我會一只耳朵聽,一只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不懂事。從此以后,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四)
《弟子規》讀后感2
學校發給我們一本《弟子規》小書。開始我走馬觀花的看了一遍,不懂什么意思。這天,在老師的指導下又把《弟子規》拿出來認真地讀了一遍,原來《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超多,什么是親情,友情等等……
以前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常常惹父母生氣。有一次,媽媽把飯做好以后放到桌子上,喊我吃飯,我被精彩的電視劇迷住了,沒有答應。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喊我吃飯,我不耐煩的回答:“你們去吃嘛,我一會再來,喊我干什么嘛。”媽媽說:“飯快涼了,快點來吃吧!”我還是等電視劇完了之后才到飯桌上去吃飯。還有一次,媽媽正在廚房里干活,叫我幫她把地掃一掃。我根本就沒有理她,只是在電腦上盡情的打游戲。媽媽過了一會又喊了:“你把地掃了沒有啊?”我還是沒有聽見。媽媽生氣的說:“你這孩子,沒有聽見我叫你嗎!”
這天,我讀了《弟子規》的入則孝,我很后悔。尤其是有看見后面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說“父母叫我們,就應及時回答,不好慢吞吞的。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者推辭偷懶。”反思我自己的行為,羞愧之心悠然而生。勇于承認錯誤是一種美德,此刻,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3
我們學校每學期都開展讀書活動,這學期李老師要求我們回家讀《弟子規》,我們大家看完之后都受益匪淺,它雖然三字一句,但卻告訴了我們很多道理。
在這么多句三字經中,有幾句讓我印象很深。“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這一句話讓我的感觸非常深刻。以前,媽媽叫我起床我總想爭分奪秒地多睡一會兒,尤其是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自從讀了《弟子規》之后,每天早上媽媽一叫我便馬上起床,洗臉刷牙,吃早餐之后便去上學。這樣,我漸漸懂得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過光陰。”這一個道理。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讀到這一句時我想到我以前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忘了要聽父母的話。趕集時,看到好東西不管多貴都要買,一不隨意就大聲嚷嚷,有時還頂撞父母。學習了《弟子規》后,我一想,遇到事情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一定要聽從父母的教誨,對父母的話一定恭敬聆聽。要用平時言行來弘揚《弟子規》的精神。
中華傳統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我不僅要學好《弟子規》,還要學好中華傳統文化。將這些教誨傳承下去。
《弟子規》讀后感4
在聽完錢先生對《弟子規》的解讀之后,我很感慨,在高強度、高壓力的今天,有人為生計奔波,有人為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而拼搏,但大多數家長討論的往往是孩子的學習、孩子的出息,很多是會與經濟連在一起。看了錢文忠的解讀《弟子規》頗為感慨,我們好像忘了本,我們太世俗,我們原來應該這樣,我們是倒退了,這本書讓我們凈化了心靈,我們還能接受,但我們的孩子接受好像不能完全做到,但我們需要這樣做。
本書提到了“孝”,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今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么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后,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話是對的,孩子其實是看父母怎么做會潛移默化受影響的。
我是很孝順的,所以很能接受,每天和父母通電話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平時報喜不報憂,會專程帶父母去玩,掃除父母的一切后顧之憂。自己和父母相處的時光告訴我,其實真正的孝順是要真正懂得他們需要什么,其實多陪伴父母說話,告訴他們你的快樂,比給他們金錢更有價值。一家人都受到我的影響,知道對老人要哄著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好多。
其實,很希望我們的教材也能處處透出這些做人的道理的,社會需要凈化,需要一片溫馨。
《弟子規》讀后感5
媽媽讓我讀《弟子規》,我心里郁悶:這么枯燥的東西,好煩人啊!
一年過去了,我驚喜地發現:《弟子規》奧妙無窮!
你們知道其中的《出則悌》嗎?“悌”可是我平時很少見的字,我查過字典,“悌”的意思是指弟弟敬愛哥哥。《出則悌》的主要內容是:在外邊要尊敬師長,懂得長幼有序,并要有禮、學禮。我平時對人很有禮貌,老師啊,家里的長輩啊,都夸獎我懂得尊敬老人,可是,我有些時候和同學相處可不太好,會耍脾氣和好朋友鬧矛盾,離“兄弟睦”的要求可太遠了,讀了《出則悌》,想想自己,我覺得心里感到慚愧,和古人相比,太不好意思了。
今天,我讀到了《信》,里面第一句是“凡出言信為先”,我的理解很簡單,就是一個人說話要算數,要講誠信!媽媽說,講誠信是一個人人品好不好的很重要的評價標準。我想起來,自己有時候和同學約好的時間不夠準時,拖拖拉拉,有時候向老師保證做到的沒有嚴格做到,唉,我得時時刻刻按照古人提出的要求,做最好的自己。
現在,《弟子規》就像我生活中的一面鏡子,讓我看見不美的自己,我每天都要照照這面鏡子,改變自己,把自己變得更加帥氣更加優秀!同學們,一起來讀《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后感6
今天早上我背誦了弟子規的總敘和入則孝,雖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意思一點也不理解,經過訪問同學,使我明白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謹慎。讀完后是我非常震驚,又非常羞恥,因為自己以前總以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應對自己好,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應當的,現在大徹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全是不對的,真是對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動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一句話是說:“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對誰都不好,別人一對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從不再搭理他,自己還總是自以為是,有一點成績就不知自己是誰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學了,就不學了。盡管沒學會仍裝著學會了,當別人來幫自己時,自己卻自學非學,有人請叫自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真是沒法說。以后一定改這些臭毛病,一定讓好的習慣代替他。
弟子規真是博大精深,他不僅時一本好書,而且教育了炎黃后代!
《弟子規》讀后感7
學習《弟子規》讓我受益匪淺。有些原因很簡單。但我只是沒有真正明白真相。所以,學習了《弟子規》,我才真正明白了道理。《弟子規》增加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學了《弟子規》,有三點體會。
第一:感恩。對于一個人來說。應該得到回報的是最仁慈的父母的仁慈。所以《弟子規》第一章是孝道,感恩之心體現在“孝道”二字上,“父母不要拖慢父母的生活,不要偷懶”,“父母要尊重父母的責任,服從父母”,這是我們做孝道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是有很多事情我沒有做。經過這次學習,我希望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能加倍努力,希望能給努力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尊重,要謙虛,尊重和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心的謙虛很難對別人表示尊重。充分的行動損害適度的利益”,“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雖然我從小就讀過很多這樣的名言警句。但是我沒有意識到謙虛是一種品質。相反,他們往往很有競爭力。驕傲自滿。
第三,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向善,培養人的品德,是讓人活得有意義。而我也是通過學習《弟子規》學會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弟子規》讀后感8
《弟子規》是中國就是的蒙學課本,是清朝的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記載了圣人孔子等對弟子的訓示,在讓我們體會到先人智慧的同時,還教育了我們怎樣孝敬父母,禮貌待人,為人做事……
記得又一次,我與同學約好一起去游泳,但事先沒有和家里人說,說的時候就遭到了媽媽的強烈反對,我頓時也火了,便不顧反對去游泳了。當晚,我就發了高燒,然后就不知道然后了。睜開眼睛,發現我正在醫院的病房里,而媽媽在一旁睡著了。
看著媽媽,我不禁有一些后悔:都怪我!我就應該聽媽媽的話!今后做事一定要和父母商量,與他們一同討論問題,再也不擅作主張,辦事之前告知他們,學會“出必告,反必面”,不讓他們擔心。
同事在《弟子規》當中,我還學會了許多東西:孝敬父母,講信用,做一個誠信的人,關心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在空閑的時候,多看一些文字典籍,時時刻刻學習。父母讓自己做事,那就不應推脫,要盡力努力的去做,當父母呼喚自己時,就要迅速回應,不要讓他們等急了;當父母責怪自己的時候,也應該適當聽取他們的意見。團結自己的兄弟姐妹,搞好相互之間的關系,和睦相處。外出時整理好自己的衣著,衣冠整齊的去接見每一個人,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顯示出自己有禮貌……
在《弟子規》的熏陶下,我已有了以下改變,越發覺得它的博大精深。我今后一定會閱讀更多的經典,讓它的精神光輝在我身上得到體現,讓自己學會更多的東西。
《弟子規》讀后感9
《弟子規》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學完這一則,我為自己平時的表現而感到慚愧。平日里,我媽媽叫我去做事,比如取東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說:“等一下”。媽媽喊叫幾遍,我才很不情愿的起身或者干脆就裝作沒聽見。
記得有一次,我在寫作業,妹妹跑來,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車時,把我心愛的鋼筆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筆尖摔壞了,這是媽媽送我的生日禮物,所以我非常生氣。“你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當我倆吵得不可開交時,媽媽進來了,問我怎么回事,我說她把我的鋼筆摔壞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說。這時媽媽對我說:“你就讓著她點吧,她是你妹妹,已經摔壞了,明天我再給你買一支。”“不,我就要這個,讓她給我賠!”媽媽勸了我半天,可我還是不肯原諒妹妹,媽媽很失望的樣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壞的鋼筆。
通過這則《弟子規》的學習,我知道應該怎樣做了,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應。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無理取鬧,使父母生氣、傷心、失望。我決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圣賢教育的書籍,它把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優秀的思想道德理念傳承給我們。使我們懂得了什么叫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勤儉節約,寬容大量,什么是親情,友情等等……
它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它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么能去愛別人呢?
做人不僅要孝順父母,還要誠實守信。這在《弟子規》中的“信”便有提及一—“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其意思是:開口說話,誠信為先,答應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能隨便答應,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的確,古往今來,人與人之間十分講究誠信,因此,我們要時刻牢記著“輕諾必寡信”的忠告,堅持著“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我讀完弟子規后,覺得自己受益不淺。弟子規讓我懂得了什么叫愛,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寬容,什么叫友誼。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要發揚優點,改正缺點,做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11
上一年級了,王老師讓我們學背《弟子規》。讓我們從《弟子規》中學習做人的道理。媽媽幫我一起學習《弟子規》。
《弟子規》讓我更懂禮貌
我從小就靦腆,媽媽讓我和叔叔阿姨打招呼我總是做不到,媽媽很生氣。我也很不開心,因為我不明白媽媽為什么老是逼我去做我不喜歡做的事。后來學了《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明白了要聽媽媽的話,做個孝順聽話的孩子;要學會孝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喜歡你。現在在家,媽媽一叫我,我馬上就答應;媽媽讓我幫她去買東西,我也不磨蹭,高高興興幫媽媽的忙;見了媽媽的同事還有小區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我主動打招呼。媽媽可高興了,說我學了《弟子規》更懂事了。
《弟子規》讓我更自律
剛上一年級的時候,在教室里,同學們的橡皮掉到地上,我看見好的就揀起來帶回家。媽媽怕我偷小朋友的東西,告訴我“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媽媽還說,弟子規里有“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的道理。現在,我再也不拿別人的東西了。
媽媽說,《弟子規》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的.經典,我以后不光要背會,還要按照上面講的道理去做事,爭取當一個三好學生。
《弟子規》讀后感12
暑假里,我讀《弟子規》這本身書。它讓我懂得了,原來做人也有許多規則,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信”。“信”中“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令我受益匪淺。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一旦承諾,就一定要守信。孔子曾說過“人無信不立”,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是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我們應該講信用,這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讀了《弟子規》后,我也確實是這么做的。記得有一天,我答應陪同學去新華書店看書。盡管那天下起了傾盆大雨,但是我還是按時到達了新華書店。
可是等了好久,也遲遲不見同學的影子。于是我只好回家了。回到家里我才得知同學曾打電話到我家,說雨下得太大了,她不去了,可那時我已經出門了。雖然同學沒有來,但是我卻做到了一個守信用的人,為此我感到非常自豪。通過學習《弟子規》一書,使我明白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言行。
《弟子規》讀后感13
寒假里,我一直在閱讀《弟子規》,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讓我受益非淺。它讓我學會了寬容,讓我學會了感恩,還讓我學會了反思。
《弟子規》里寫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我覺得自己在孝順父母方面做的不夠好,對父母沒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依百順,照顧得無微不至,我想得到的東西,父母都想方設法地滿足我。我覺得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有時,父母過于關心我,羅嗦了幾句,我反而非常生氣。現在想想多不應該啊!我要認真學習弟子規,好好孝順父母。因為父母是世界上最愛我的兩個人,也是世界上我最愛的兩個人。《弟子規》中也有不適合現在生活當中的地方,如:“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余。”如果長輩離我們約百步后才能走的話,這時綠燈已變成紅燈了,這樣交通會越來越擁堵的。現代社會節奏快,時間非常寶貴。我覺得應該讓老人先行,然后我們緊隨其后。
《弟子規》里還教我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這些都等著我們學習、理解和體會。
《弟子規》讀后感14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弟子規》
我從中讀到了無論說話,還是辦事,都應實事求是。
下面介紹一個實事求是的典故。
劉德是漢景帝劉啟的十四個兒子中的一個。封在河間(今河北河間縣一帶)為河間王,死后謚獻,所以稱“河間獻王”。他一生酷愛藏書,曾從民間收集了很多先秦時期的舊書,并且整理得整整齊齊。他腳踏實地,刻苦鉆研,使很多讀書人深為贊嘆,都愿意和他一起進行研究。劉德收藏古籍,有不少是出了高價收買來的,因為自從秦始皇焚書后,古文書籍比較少見。他不僅收藏古舊書,而且進行認真地研究整理。因此,東漢史學家班固在編撰《漢書》時,替劉德立了“傳”,并在“傳”的開頭對劉德的好學精神作了高度評價,贊揚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意思是說,劉德愛好古代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研究十分認真,總是在掌握充分的事實根據以后,才從中求得正確可靠的結論來。
現在,人們運用這個成語,一般是指從實際情況出發,找出事物的內部聯系,探求事物發展的規律性。也有指說話、辦事符合實際情況,既不夸大,也不縮小。
我們老師在說話、辦事時也應該實事求是。在學習時,我們有不懂的就要不恥下問,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和學生交往時,說一就是一,不能出言而又反悔。在與別人打交道時,不浮夸,不說謊。這樣別人才會喜歡你,敬重你。
《弟子規》讀后感15
正確的抉擇,是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學習的效率,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貴在堅持,貴在力行。可是重要的還是要先立志。在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做,切勿只有要求,沒有行動;要求孩子,寬容自己。
以《弟子規》為準則,從小扎好教育的根基,否則,學再多的知識,只會長養孩子的浮華和傲慢。正所謂,心高氣傲,博學無益;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我們要珍惜圣哲的教誨。時刻警惕自己的言行,要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以道德教育為綱領。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道,五倫關系即為道,正是天道和人道。萬物如是,人亦如是,這就是老師常講的天人合一吧!
遵循天道,和諧人道。五倫關系中夫婦關系最重要,正所謂夫婦正,則五倫正。夫妻和諧了孩子才會有好的成長環境,從而潛移默化的建立了父子有親的關系,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門,君臣之義等四種關系也隨之做到了。
婚姻不是愛情的墳墓,正是愛情的開始,如何經營呢?人與人相處,一定要相互尊敬,保持距離,做到相敬如賓,互相鼓勵,互相幫助,互相建立家庭道德,培養出能為國家、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好兒孫。因此,家庭里第一件大事【至要莫如教子】,夫婦是道,有別是德,別就是責任不同。
每個家庭、每對夫婦承擔好自己的責任,自己帶養自己的孩子,才能完全體會父母的辛勞和不易,學會孝字的第一堂課。
【《弟子規》讀后感【推薦】】相關文章:
《弟子規》教學設計09-17
弟子規廣播稿01-20
柳林風聲讀后感【推薦】03-29
【推薦】柳林風聲讀后感03-23
《弟子規》心得體會02-17
《弟子規》的讀書筆記04-02
《弟子規》教學設計12篇03-25
【推薦】《蘇菲的世界》讀后感03-15
我與地壇讀后感【推薦】03-15
【推薦】水滸傳讀后感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