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局外人》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局外人》讀后感1
每個人都是別人的局外人,我覺得局外人這個翻譯更好,男主因為沒有活在社會期待的樣子里,所以認為他是異類,無法理解他為什么不在媽媽的葬禮上哭。男主心里說覺得沒有什么好哭的,我愛我的媽媽,但是就是那個時候,籌備葬禮的疲累讓他不去想這些事情。
我在想男主是對什么事情都是一個漠不關心的樣子,不像正常人,但其實,我們每個人骨子里都是冷漠的吧,有時候哭或者笑是社會期待你,你遇到高興的事情了,就得笑。其實,真的開心,每個人都有不同表達方式,那個時候就是不想笑,但是人們或是社會期待著,所以作出樣子。
再則,每個人都無法真正共情另一個人,共情太難了,因為無法理解,男主就不會去想這些事情,他說他專注現在,他不信仰宗教,按照自己的心去活,他不是冷漠,而是過于真實。每個人都是另外的人的局外人,每個人情感和生活都不一樣,而大家為了迎合社會和他人,去扮演一個角色。而男主更多是為心而活。他稀里糊涂殺了一個人,那個時候的心情,也是太過平淡,湊巧。這種人在社會中是被視為異類的,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其實都是局外人吧。
《局外人》讀后感2
加繆的這篇短篇小說里裝著太多大課題,有些時候我覺得小說好像是從一個嬰兒的角度去看世界一樣。我從主人公默爾索的身上讀到了追根溯源人生本無意義的真理以及人性的多樣性。默爾索是個局外人,顯得邊緣、另類、純粹、與社會格格不入,但這也恰恰反映了他活的自由且誠實,對自己、對他人都那么誠實、毫無隱瞞、甚至沒有一丁點煙火氣。特別是最后他在獄中說出了一切關系的本相,可這一點太過赤裸裸,對局中人的沖擊太大,讓活在局中的人接受不了了。局中人是一群演員,可笑的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或許在他們出生時都不是,但就像小說里提到的“習慣”可以適應一切一樣,一開始覺得不合理、不接受的環境最后會完全融入。而且由于他們的人數尤為壯觀,所以輕而易舉地取得了話語權,制定了標準。當他們碰上這位另類的殺人犯時,就想要一邊拯救(約束)他的靈魂,一邊充當劊子手蓄意將他推上斷頭臺……
世上的事沒有對錯,從局中人的角度看局外人,的確可以把默爾索理解成一個冷酷無情的殺人犯,必須處死。而從局外人看局內人時,局中人所在意的和他們問的問題、做的事都顯得那么可笑和愚蠢。
《局外人》讀后感3
默爾索不是一個被社會拋棄的人,而是一個可憐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熱愛的,是如晝日般絕對的光明,甚至不為陰影留一點點余地。他不是沒有感覺的人,他的內心被一股堅韌不折而意蘊深厚的激情驅使,驅使他追求一種“絕對”和“真實”。這個真實雖然只是從生活和感覺中衍生而來的消極真實,但是沒有它,人類不可能戰勝自我,也不可能戰勝外部世界。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們的救世主該有的唯一的模樣。答案很簡單:他拒絕撒謊。
初讀還不懂,看了作者寫的序才明白一點。
主人公愛他的媽媽嗎?愛,雖然他們常常無話可說。
他說不出愛不愛瑪麗,但想和她結婚只是因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這個形形色色的社會里,不說假話太難了,唯有當超脫于外,是個局外人時才可能不對局內之人撒謊,可惜人永遠超脫不了自己身處的世界。
《局外人》讀后感4
這是本使我的靈魂震顫的書。默爾索是我的同類,我對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話感同身受。他有錯,錯的是他出于自保殺了人,他甘愿為此付出代價毫無開罪的想法。他沒想到人們會對他施以人性冤案——因為你和大家不一樣,所以你是禽獸,所以你就是蓄意殺人你罪無可恕。
他從不會欺騙瑪麗說我愛你,也許瑪麗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動。
他交朋友的時候,不會因為大家都說這是壞人就對此人全盤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這個壞人最真摯的友情。
媽媽死了,他不會哭泣。別人說他殘酷無情,卻不知他早已參透向死而生。
淘寶上《局外人》有句宣傳語,說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這本書。但我相信默爾索的格格不入是絕大多數人都會有的共鳴,這就是這本書流傳為經典的原因。
這就是我為一個沒有悔恨的殺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讀后感5
人生在世,永遠都不該演戲作假!但有人會限于社會環境而變得有心機,隱藏內心的真實。也許這才是存活之道吧!但無論如何,也要堅持內心的善良。
我們很少信任比我們好的人,寧肯避免與他們來往。
相反,我們常對與我們相似、和我們有著共同弱點的人吐露心跡。
我們并不希望改掉弱點,只希望受到憐憫與鼓勵。
我們既無力作惡,亦無力為善。
沒有對生活絕望,就不會熱愛生活。
日子,過起來當然就長,但是拖拖拉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個日子都喪失了自己的名字。對我來說,只有“昨天”與“明天”這樣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義。
結語——世界是偽善的,表象的。大家都虛偽的追求形而上,你又憑什么如此真實坦誠?但是,因為不屈服故而存在才有價值。異己的世界里,你我皆為局外人。
《局外人》讀后感6
許多年前便知道這本書,直到最近才看完。許久沒有體驗過內心回蕩的閱讀感受,不僅僅是對人物命運的認識,還有對以文明現代標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極的默爾索,并不像傳統的小說中的”小生“一樣具有鮮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著不息的執念和信仰。默爾索單純如赤子,從未壓抑自己,也不曾標榜自己,仿佛來自桃花源中的一個木訥但又豐富的青年。書中關于這樣一個乏味的人物的準確心理活動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題鞭撻了現代社會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并不以案情的客觀事實和細節邏輯做為參考,而是以世俗標準,世人如何看待這個殺人犯,世人如何評價殺人犯來作為標準。這樣的荒謬,雖然比不上世間大多數冤案的曲折離奇,但卻是對所謂文明的一種嘲諷。
《局外人》讀后感7
一開始讀這本書,覺得描述平淡,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宛轉曲折的心理描寫,主人公對一切都超淡然。
雖然一開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來反思,難道母親去世就一定要哭嗎?如果跟母親感情確實一般,沒有想哭的沖動,又為何要假裝難過擠出眼淚只為了別人夸贊自己孝順?難道追求自己喜歡的女孩子一定要有個合適的時間嗎?這些問題也不斷的讓我隨著主人公拷問自己。世俗認為的就一定是對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嗎?
答案當然不是。
雖然這小說最后也顯示了,與世俗的入世、投入和執著相比應該下地獄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獄。所以在與世俗做抗爭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價。主人公最后與神父的一番對話才顯示自己臨死前對于世俗觀點對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緒,但他依然對于自己生死也存在無所謂的態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許會試著在法庭發言為自己奪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爾索對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絕矯飾自己的感情,于是社會就受到了威脅”這是作者對摩爾索的評價。社會有時候比我們想象的脆弱,大眾意識比想象的更淺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戰,但挑戰之前如果你沒有摩爾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價。
《局外人》讀后感8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體與瞬間的雙重真相——生命的雙重真相。加繆懂得了他散發著生命熱度卻也必將腐爛的身軀,懂得了每一個一去不返卻無比珍貴的轉瞬光陰。
拒絕彼岸與來世,堅持立足于此時此刻此生場地。
確認生命中的荒誕感不可能是一個終點,而恰恰是一個開始。
死亡、苦難、黑暗與荒誕是一個人在生命中的必須面對的事物,絕非生活最終的目標,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們并非盡頭,還需繼續深入,真到在荒誕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態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獲人之為人的尊嚴。
孤獨感每個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過完這一生,明明很看不慣別人怎樣怎樣,自己卻無動于衷,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中陷入虛無主義,喪失了生活的動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種荒誕。
來到這個世界必須要好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美好,努力過好自己平凡日子,縱使最終的離去沒有任何痕跡,但是自己本身真實的感受了世界的種種,有不負時光,好好活過,這種真實很確定很從容。
《局外人》讀后感9
書的最后一章描繪默爾索在死亡面臨前默爾索堅持自己的主見,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父對抗與辯論,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他對眼前的神父的厭煩以及長久的監禁生活所郁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作者噴射出像熔巖一樣的灼熱的語言描寫默爾索這一狀態,我亦被默爾索平時冷漠的“地殼”下“地核”狀態所震撼,那些熔巖一直被郁結在那里該是多么的壓抑?
我想他應該是沒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確的狀態,但這也是我最為擔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狀態是什么了嗎?小時候總覺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我都毫無理由地接受,巖漿便慢慢地累積,后面我又感覺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巖漿不是巖漿,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漿,而苦我心智的東西會不會一下子噴涌而來壓垮我?它又在什么時間出現在我的生活當中?我會是羔羊還是會像默爾索那樣能夠真正地爆發一次,真正地嘶吼與噴涌出地殼的巖漿?這在我的當下沒有發生過,在余生會不會發生?這是一個問題。
《局外人》讀后感10
《局外人》是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一部中篇小說,也是他的成名作。這部小說于1942年出版,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作品。
說實在的,這部小說大概的看了一遍,也沒看懂,有些云里霧里的感覺。小說開篇從主人公莫爾索的母親去世講起,不明白為何只因棺材已釘上,他就不愿看母親最后一眼,在追悼會時也沒有流一滴眼淚。正是這些原因,反而被進行了一場審判。也是作者要表達的存在主義哲學關于“荒謬”的觀念:世界對于人來說荒誕的,毫無意義的,而人對荒誕的世界無能為力。
這本書買回來打來塑封,才發現既沒有前言和后記,也沒有作者簡介,通過手機搜索才知道,加繆是存在文學,“荒誕哲學”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還有《鼠疫》,哲學隨筆《西西弗的神話》。加繆于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43年,他結識了薩特和波伏娃,在哲學和戲劇方面的愛好使他們成為了親密的好友。1951年因為哲學論文《反抗者》與薩特等人進行長達一年之久的論戰,最后與薩特決裂。
《局外人》讀后感11
司法機構究竟該如何正確地存在以產生其真正的價值?如何讓被告和原告都能接受審判結果,司法的光芒可以普救萬生?若有一點兒不公正和疑惑,如何把事情捉摸透頂,絕不能讓任何一方含冤。
默爾索的案子已經涉及到刑事訴訟,而刑事訴訟將涉及到個人的人身自由,但保障人權是國家的責任,因此在定罪之前,每個嫌疑人都有權獲得法律的幫助,即在第二章的開始,法院為默爾索配給了一位代替他發言的律師,可是律師做的是無中生有,他所關注的點對案子的審理沒有益處,最關鍵的是原告人的那位律師所闡述的想法更讓我驚恐。
案子本身應該聽從原告和被告人的真實想法,不可以打斷任何一方的證人,在被告人也就是默爾索的證人提出自己的觀點的時候,審判長明顯地偏袒和維護被告人,這是法庭不應該存在的現象,在默爾索最后的陳述的時候,他們打斷,停歇一會兒,而這段時間,他們又會做些什么呢?
《局外人》讀后感12
正如局外人的書名一樣,主人公默爾索一直處于抽離的不作為性格中,對事態充滿理性冷漠。母親在養老院病逝,服喪時不顯悲痛抽煙、喝牛奶咖啡;母親過世次日與女友看喜劇電影,迫不及待行男女之歡;迷迷糊糊殺了人,也不為自己做任何伸張辯護,辯護律師也幾近無奈放棄。命運仿佛無形中為他安排好了一條既定的軌跡,而他也早早的就上了車。
自我性格中他把自己主動活成了局外人,另一方面,在當時的社會和司法體系中,殺了人的他也無形中被架空成了局外人。
就案件本身,默爾索防衛過當迷迷糊糊殺了一個阿拉伯人,在審理過程中我們卻發現,一個人是否有罪并不是依據法律程序對其罪行進行判定,而是根據他這個人生活中的種種其他行為來作為量刑的依據,比如他對母親過世的冷漠、與女友的嬉戲甚至不信仰上帝等精神道德上讓人詬病的事情。仿佛不是因為他殺了一個阿拉伯人被處于死刑,而是他對母親的不孝等道德敗壞的行徑讓他處于死刑。不得不說這真是極其荒謬的。
看似是談主人公的荒謬,其實是反應社會的荒謬。終其一生,希望我們能活得不像個局外人。
《局外人》讀后感13
一個當年1940年才二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就已經把我們的社會看到如此透徹,并且在幾個月后馬上又寫出西西弗神話那樣的哲學力作,真是讓人覺得他驚如天人一般!
默爾索最后拒絕懺悔、拒絕皈依上帝而與神甫進行的對抗與辯論,在這里,他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絕望、對司法不公正的憤憤不平、對死亡的達觀與無奈、對宗教謊言的輕蔑、對眼前這位神甫的厭煩以及長久監禁生活所郁積起來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樣爆發,迸射出像熔巖一樣灼熱的語言之流,使人得以看到他平時那冷漠的“地殼”下的“地核”狀態。
他的“地核”也許有不少成分,但最主要的就是一種看透了一切的徹悟意識。他看透了宗教的虛妄性與神職人員的誘導伎倆,他的思想與其說是認定“上帝已經死亡”,不如說是認定它“純屬虛構”, “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這個不存在的救世主”。
加繆的荒誕與反抗的思想體系,讓我們在面對上帝已死后的去宗教信仰思想空白檔期中幫助我們開啟了新的精神哲學思考!看后還是不能相信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的思考,真如天人一般的加繆!
《局外人》讀后感14
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之后緊接著讀完《局外人》,不論是從我還沒從前者抽身的心理慣性上來說,還是從作品客觀內容本身來說,兩者都形成了一種偶然而有趣的對應。
同樣都以司法案件做下半部的情節主線(甚至《局外人》里提到下一場案件就是弒父案,我差點以為就是米嘉的案子),不同程度的兩個冤案,一個入世而熱烈,一個冷漠而荒誕;一個虔誠地訴諸宗教,一個到死都清醒地拒絕上帝拒絕懺悔。我更渴望前者,向往前者,但似乎本質上更加接近后者。默爾索前期的人生是自己將自己置身事外,像伊萬一樣“無所不可”,后期則是本最應成為局內人的自己被荒誕的司法程序、宗法觀念和意識形態擠到了局外。很喜歡尾聲部分默爾索的獨白,他頓悟到人類生存的荒誕性,與此同時又面臨著人類世俗與社會意識形態荒誕的致命壓力,這種悲劇感反而讓我感到了他身上的一絲人味兒,其實前期的他也充滿了人味兒,只不過那是現代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異化”的人味兒也是人味兒,但我還是更傾向那種為信仰熱淚盈眶的美好感情和古道熱腸,因為自身缺失所以心向往之吧。
《局外人》讀后感15
加繆真是個偉大又非凡的人!有時讀書感覺作者消失在書中,而這本書讓一個才華橫溢,敏感善思的作者形象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局外人某一刻讓我無奈,甚至對其遭遇陷入麻木地觀看,某一刻又讓我心疼,當我突然意識到他作為局外人卻比所有人更接近生活本質的時候。有時我甚至覺得這局外人有點像某一刻的自己。睡醒午覺昏昏沉沉沒和任何人打交道時,因為當他人出現,我必然難做到置身事外。而主角做到了。
他不去欺騙,表達虛假的好感和懺悔,而是有多少感情抒發多少感情,決不撒謊。這讓他在生活中并未少一點痛苦,因為總會有人在他身邊喋喋不休,希望他扮演一個眾人需要的角色。這對他個人來說,也帶來清醒,確定的同時帶來了虛無,他覺得一切都沒有價值。一個清醒而陷入虛無的人是不可愛的,因為若一切都沒有價值,人性也不再存在。但總有一些時刻,這個“局外人”讓我動容,因為他從虛無中脫身,重新接近了生活。那一刻他的感受比所有人都要細膩溫柔。最后加繆的講話更讓我對于真實、虛無、英雄主義的認識變得完整。加繆真是個了不起的人。保持真實,不要冷漠,追求真理和正義的道路是痛苦曲折的,但路上總有星星和海洋。
【《局外人》讀后感】相關文章:
局外人讀后感12-03
《局外人》讀后感范文02-22
《局外人》讀后感(精選33篇)05-25
《局外人》讀后感12篇04-13
《局外人》讀后感15篇02-15
局外人讀后感5篇02-17
《局外人》讀后感(15篇)02-20
《局外人》讀后感(通用41篇)07-06
《局外人》讀后感(通用25篇)04-25
《局外人》讀后感合集15篇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