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論語》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讀后感1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面對生活的態度; 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論語》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這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這位博古通今,學富五車的大師,一個教育家,一個哲學家。這樣一個傳奇的人;這樣一種傳奇的思想;這樣一部傳奇的著作,卻曾經被數次的拋棄,否定。
秦始皇時期,正統的儒家思想,卻因秦始皇害怕政權被推翻而拋棄。“焚書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時,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價值。儒家思想被拋棄,我不敢說它是秦朝覆滅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條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續著它的光榮。我本以為它會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在時期,它再次被拋棄了。當時提出了“加強新文化的發展,鄙棄舊文化”的文化發展方針,直接而又錯誤的否定了它。這僅僅是因為它含有封建主義思想,不利于中國共產主義思想的發展,僅僅因為這可笑的一點,人們拆孔廟,燒書籍,使儒學站在了眾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兩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沒有使它失去應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奪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經典,句句深刻。這一句句話,都從孔子嘴里一一“曰”出。這不應該被否定,應該被發揚,被學習,被傳承。
子曰:“剛、毅、木、衲,近仁。”
《論語》讀后感2
《論語》強調的學習包含仁、孝、信等道德范疇,絕不僅僅是學術性的知識那么簡單。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言,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年輕人需要在家孝敬父母,離開家尊敬兄長,做事謹慎,說話誠實,廣泛地親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完這些還有余力,就可以學習各類著作。我十分認可孔子將孝、悌、言、處世放在學文之前,正如現代一個詞匯斯文敗類指讀書人中道德敗壞的人,斯文敗類的學識再高,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也不過是敗類。日本懸疑小說家東野圭吾大多數小說中的犯罪人物都是高智商,雖說小說是虛構的,但是小說又是現實的一定反映。正如一句俗話說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倘若現實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如東野圭吾小說中高智商的犯罪人物,那社會就亂套了,而出現高智商的犯罪人物則是因為沒有好的孝、悌、言、處世作為基礎,因而我十分認同孔子強調仁、孝、信等道德范疇。
《論語》帶來的新奇絕不僅僅我上面所言的一小部分,更是需要我們每個人一遍又一遍的細細咀嚼。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看到了一代大師孔子。這一切都帶給我無限的遐想,更是給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論語》讀后感3
學習知識重要的是要有學習知識的興趣。如果對學習的知識感興趣,就會主動去學習它,去了解它。如果以學習為快樂的事,在快樂中學習,既能提高效率,還能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樣學到的東西才能夠靈活運用。
就拿我最喜愛的舞蹈而言。不少人是為了藝考,或者被迫被家長送過來。對這門藝術毫無興趣,毫無了解,純粹地只是為了達成目的,迫不得已才去接觸它。那么看他跳舞的人也覺得索然無味,自己學起來當然更體會不到快樂了。有時候心情不好,煩躁、無聊的時候,都喜歡自己隨便筆畫筆畫動作,即興一段。有時候連跳的是啥都不知道,但是我很開心,跳完了反而覺得渾身輕松了。
舞蹈里大家最討厭的就是軟開度這一環節了,它是必不可少,也必須具有的東西。原來很不解,但是現在學習的更長久了,我開始明白,這是為了更完美地完成劇目,如果要比別人更出色,跳得更好,就一定要忍下去。
我的舞蹈曲目叫《且看行云》,聽名字就讓人陶醉。我在這首劇目的音樂和動作中感受美,體會美。這整個舞都很沉靜,要有目若秋水般的氣質,想象自己宛若一片流動的云。輕輕皺眉,一個眼神,一個指尖之中,每一個小細節,都讓我產生了無限的遐想。
《論語》讀后感4
書是我的最愛,我每天都看,我有兩百多本書,可最值得推薦的書,還是這本古香古色的《論語》。
《論語》是一本記載孔子言行和思想的一本書。就是孔子的弟子把聽孔子講話和孔子與時人、弟子談話時作的筆記,加以整理、編纂而成的。這本書包含了人文、生活、道德和教育等方面的知識,讓我覺得“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讀了“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我明白了學習知識以后,按一定時間溫習它,不是很快嗎?
讀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我明白了學習就像追趕什么,追上了還會擔心失去它。也就是學習完要定時復習,不然會丟失它。
讀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讓我明白了:一起走,必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也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要取長補短。
讀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讓我明白了:懂得學問和事業的人,不如喜歡它的人,喜歡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學習首先要培養興趣、愛好。千萬不能被動學習,否則只能事半功倍。
《論語》里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就不一一枚舉了。我雖然還有很多沒讀,但我已經被它吸引了,我堅信,他對我未來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很大的影響。同學們,這就是我強力推薦的一本書——《論語》。
《論語》讀后感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孔子到了太廟,每一件事都要請教別人。有人嘲笑他:“誰說孔子懂禮?到太廟去,每件事都要問人。”孔子感嘆說:“這才是知禮啊。”這個故事,很好地體現了孔子的性格。除此之外,若不僅僅局限于“知禮”這一方面,還可以從中看出知者的謙遜和不知者的狂妄。實則對于禮樂一道的了解,當時已經很少有人能超過孔子了。可他依然謹慎而謙虛,“每事問”一個“每”字,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他對于“禮”嚴謹的態度。而與之相對的,則是那些發出嘲笑聲音的人。孔子敦厚,對于他們的態度仍然是君子的,溫和的,而我則想對那些人說:“爾其知禮乎?亦見笑于大方之家耳!”
知者謙,不知者狂,這一簡單的道理曾不止一次體現。與孔子生活時代相近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這不僅是幽默與自謙的一句話,更蘊含著蘇格拉底真正的智慧。將姿態放低的,才是真正的高人。老子也曾說過:“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圣人與普通人的差別,蓋在此矣。
《論語》讀后感6
論語是儒家大師孔子的弟子編寫的。
論語里面編寫的是孔子說的話以及弟子聽說的孔子說的話。
論語分為二十章:學而、為政、八佾、里仁、公治長、雍也、述而、太伯、子罕、鄉黨、先進、顏淵、子路、憲問、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日。
論語中我記憶最深的是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學習知識,按時溫習,這不是好事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高興的事嗎?別人不了解自己,可自己并不生氣,這難道不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我記憶深的還有: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其乎。意思是: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力了?與朋友交往守信了嗎?每天是否復習了?
讀完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厚積薄發、融會貫通……
少年階段正是我們讀古代經典的好時期,在這個時期我們應該把前人的經典記憶下來。我們要把前人智慧的結晶繼承和發揚的。并且論語還是儒家重點書籍之一,更是四書之一,所以論語是我們要讀的重中之重。
我們要發揚祖先的思想,傳承中華的智慧。
《論語》讀后感7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記錄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其中不少言論頗有哲理,閃爍著古人智慧的光芒。可以說,孔子在《論語》中提出的思想,很多成為了中華兒女的“精神食糧”。《論語》作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不僅談到了做人、學習、教育,還談到了為政、塑造君子人格、治國與安邦等重要問題。
有人說讀《論語》的過程是一種享受,仿佛靜心獨坐于清泉碧水畔細細品茗。享受我倒沒感受到,主要還是自己資歷太淺,沒能完全領悟,就談不上享受。不過我倒覺得讀《論語》的過程就好比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游走在字里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當然也是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熏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花,盛開在每一位的心中。自我感覺更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燥的心靈得到儒學的甘霖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仿佛敲醒了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在讀《論語》時,于我的心靈間,會蕩漾起一片純凈。感受到的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
《論語》讀后感8
在寒假,我讀了《論語》一書。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孔子弟子們的言行舉止,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
在閱讀《論語》這本書時,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孔子提出的”仁”。”仁”是孔老夫子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仁"字出現次數共達105次,尤其是《論語》中的第四章,也就是《里仁》一篇,孔子特別突出強調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他說"君子"即是"仁者",欲為"君子"必自修養自己內在的"仁"。可是到底什么是"仁"呢?我還沒有完全理解。后來在在《論語·顏淵》中,就有一句關于仁的問題,顏淵問老師什么是"仁",孔子是這么回答的:"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大致的意思就是"抑制自己,使言語和行動都合理,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些,天下人都會稱你有仁德。實行仁德是由自己,難道是靠別人?仁是內在的品質,禮是外在的表現形式,仍在于人的本心,需要人從自身做起。凡事約束自己,使行為和言語都合乎禮就是"仁"。
由此我想到了,在取票時,我們自覺排隊;在公共場合下,不大聲喧嘩;在游玩時,保持衛生……如果每個人都從自身做起,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禮的要求,那么我們每個人都會成為謙謙君子。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吧。
《論語》讀后感9
老師讓我們學習《論語》,在所有論語里,有一則是我印象最深,最有感觸的一側論語,那便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這則論語是說:經過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一個落葉的。它告訴了我們:只有經過艱苦的環境的磨煉,才能更加體現出人的毅力和意志。
有一次幫母親拾柴火,伙伴們陪著我一起去。可那些樹枝卻是長滿了尖刺,朋友們時常被扎得鬼哭狼嚎,我的手也難遭厄運,被扎出一道道傷口。漸漸地,伙伴們放棄了,便勸我陪他們一起玩。我看看身旁滿頭大汗的母親,咬了咬牙,一口回絕朋友,又埋頭干了起來。
下午回到家里,媽媽替我挑出手中的小刺,夸獎了我。那時的我,手上的疼痛依舊掩遮不住心中的喜悅。
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個人,不可能沒有經歷過逆境。逆境中的掙扎求存固然是痛苦的.,更是難熬的,也是辛酸的。可是,只有在逆境中我們才能進步,才能磨煉自己。
古人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這個社會里,你不逆流而上,只在原地踏步,別人就會超越你,適者生存這個道理,人人皆知,我們應該學會磨煉自己,不管條件怎樣惡劣,環境怎樣艱苦,我們都應堅持下來,做一棵不懼“歲寒”的“松柏”。
風浪越大,九越戳越勇,任憑他的摧殘擊打,我們都要逆風飛翔。
《論語》讀后感10
提到《新論語》時,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呃。看不懂,字不認識意思不明白。不過我今天看到了一句是這樣的寫的。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是我們在初中時就已經學過的,字面意思也很容易理解,意思是說,學習時不思考,就會茫然糊涂,只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充滿疑惑。
起初學習論語只是因為背會了,意思也明白了,而今天我再看到這句時則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最近我在學習專業知識的課程,充分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含義。第一遍聽課是灌耳音,也就是有印象,不加思考,像是在看小說,聽過看過也就算過了,還是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第二遍聽是明白了意思,也學會了思考問題,能夠理論、實際相結合,每聽一遍課程對相同知識點都有不同的理解,思考的問題也有所變化。
我們學習不能只是為了學習,如果是為了應付差事而學習,那就是浪費時間和生命。學習要帶著問題,也是為了解決我們的疑惑,不帶著問題的學習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疑惑卻不愿意學習是不會進步的。有些人只知道“死學”,不會變通,就成了書呆子,腦袋不會拐彎。真正的學習是要靈活變通,不能死記硬背,活學才能活用。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識。
《論語》讀后感11
讀了《論語》一書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論語》教會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許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響,年輕人越來越強調自信而這自信過了“度”變成了驕傲,自負。所以,我們常常看到年輕人們高高的抬著頭,自信滿滿的樣子,從不輕易向別人請教問題。
《論語》中的“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及“默爾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現出了孔子的謙虛。
根據史實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曾向頑童請教問題。可見,作為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博學的孔子,還需新的向別人求教,謙虛地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那么,驕傲自滿的我們是不是應該通過對《論語》的學習領悟出什么道理,低下高傲的頭呢?
謙虛是一種美德,通過學習《論語》,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謙虛的內涵。
《論語》不愧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作。我聽說現在臺灣流行一種“經典教育”就是讓孩子們從小學習《論語》,我認為這是很有必要的,《論語》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從小學習《論語》,能夠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德,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認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華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國家,反之,德行不夠只能是禍害。
讀過《論語》,我更加覺得德行的重要,培養好的品德,學會做人,謙虛,不自滿。這樣不但自己,對國家也是一種福。希望年輕的朋友們能夠多讀一些像《論語》這樣的書。
《論語》讀后感12
從3年級開始,我認識了《論語》這本書。剛開始聽到沈老師說我們要開始讀《論語》的時候,大家都懊喪地嘆了口氣,很是煩惱。因為對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多讀一部經典就等于要了我們的命呀!同學們對《論語》的第一個態度十分明顯,那就是一個字:煩!我們讀了半年《論語》之后,對它的態度來了個90度大轉彎。因為我們發現《論語》這本書真的非常好,它當中有許多有關做人的忠告,一個人只要多讀就會十分聰明,也很會做人。也難怪古人曾經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同學們也十分愿意讀這本《論語》,不過還是有人對《論語》很煩。后來,我遇到了孫老師,孫老師向我們推薦了一款論語書,這本論語書上的字是有拼音的,字也非常大,而且它還不會框死人的思想,因為它是沒有注釋的。當然,這種論語書受到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我也買了一本,然后驚異地發現學起《論語》來非常輕松。
我終于找到讀書真經了,原來是這么簡單:口念、心記、耳聽。不過我覺得“讀書真經”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啊!現在我在讀五年級,才做到了“讀書真經”中的要求,真是不容易啊!你們也來讀讀這本《論語》,好嗎?
《論語》讀后感13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這一段,是我學的最好的,接下來,我為你們解釋一下:
子貢說:“貧困而不對人阿諛奉承,富貴而不驕傲自大,這怎么樣?”孔子說:“這樣也可以,但還不如貧困而樂道,貴富貴而好禮的人。”
子貢說:“《詩經》中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吧?”孔子說:“賜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論《詩經》了,因為我告訴你這一層意思,你能進一步領會到那層意思了。”
現在,我們社會中,也有這樣的人:
有些人家庭貧困,卻沒有對人阿諛奉承,卻在那里歡樂,一人一種對生命,對生活樂觀的激情。有些人富貴,但并沒有驕傲自大,而對別人實施好禮的人。之后,我們社會的小朋友們都在背《詩經》,《詩經》這本書給我們很多道理,教導我們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生活,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們只要領會了這個一個意思,以后的路,我們就會領悟更多道理,在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
在學校里,老師也給我們教做人的道理,不要阿諛奉承,也不要驕傲自大,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所以這句話值得我深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論語》讀后感14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長,要學會取長補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告訴我們品德好就一定會有朋友;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非動”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做事要符合禮的標準……在《論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很多句名言,讀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很多人生的道理。
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孔子在《學而第一》中說的那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快樂的人生從身邊點滴事情做起:在學習的時候經常去溫故舊的知識,就會感到快樂;有朋友從遠方來,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感到生氣,這就是一個君子的表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獲得快樂:在學習新的知識的時候,不要有畏懼的心理,可以聯系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難題。就像解答奧數題,總是從最簡單的原理入手,耐心地一步一步分析,當你解開難題的時候,快樂的心情就像潮水一般涌上心頭,這時學習不也變得快樂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要像孔子所說的那樣,把每一件事都當成快樂的事去做,那么你就會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
《論語》讀后感15
“一個人的基本素質就是德,沒有品德的人,即使其他方面十分優秀,也是無用的。”這是我讀完了《論語》之后懂得的道理。
《論語》這本書是孔子和他的弟子說過的名言警句合集,這些名言使我懂得了許多人生道理,也讓我知道了“君子之德”的重要性。
孔子說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使我感受到了小人與君子的天壤之別,君子眼中,最重要的是品行與法制,而小人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君子都是顧全大局的,而小人只顧自己小利得失,這也是高尚與低俗的區別。還有一句話,令我印象特別深,“君子不器”雖然這句話非常短,但十分明了的指出了“君子”的特點:不像器具一樣,只有一方面的用處,他們都是品德高尚,很有才干,并且忠于國家的人才呀!
我又仔細想了想,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做到像君子那樣的品行呢?我有時候犯了錯,會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有時候作業沒寫完,會向老師隱瞞,這都是小人之行。
從現在開始,讓我們舍小人之俗,習君子之德,做一個新時代的“真君子”!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12-31
《論語》讀后感12-31
《論語》的讀后感01-19
《論語》讀后感06-28
精選《論語》讀后感03-02
論語的讀后感01-26
論語讀后感09-30
論語的讀后感3則01-01
論語高中讀后感01-01
《論語心得》讀后感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