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弟子規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弟子規讀后感1
我好奇地手捧著老師剛剛發下來的《弟子規》讀了起來,“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讀著讀著,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我不禁陷入沉思:
前幾天,是我和雙胞胎妹妹的生日,媽媽為我們準備了一大桌好吃的飯菜,還買了一個大大的蛋糕,又送給我倆每人一個芭比娃娃,我感覺今天自己是最幸福的。這時候,爸爸的一句話把我問住了:“你媽媽哪天生日,知道嗎?”我和妹妹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搖搖頭,看著爸爸媽媽。
“自從有了你們倆,你媽就再也沒過過生日……”
“你看你,挺高興的,跟孩子說著干啥?”媽媽打斷爸爸的話,又轉臉對我倆說:“快吃飯,別聽你爸的。”
吃完晚飯,我回到自己的房間,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里全是媽媽忙碌的身影:我和雙胞胎妹妹的出生忙壞了媽媽,因為爸爸要照常上班,所有的家務都要媽媽一人來做,還要照顧我們姐妹倆。好不容易熬到我們長大了一些,我已走得穩穩的了,可妹妹連站都站不起來,媽媽著急了,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告訴她,妹妹患有腦癱,不能走路,智力也會很遲鈍。可媽媽就是不甘心,帶著妹妹去了十幾家醫院,結果都一樣。但媽媽并沒有放棄,只要聽說能治好妹妹的病,就是再遠媽媽也會帶妹妹去,幾年下來,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但是媽媽沒有低頭,永遠把微笑掛在臉上。對于我和妹妹,媽媽也總是盡量滿足我們的要求,每年過生日都會送我們禮物,做好多好吃的。現在我在讀小學,無論刮風下雨,媽媽每天按時接送我,其余時間,除了做家務,就是照顧妹妹,由于妹妹的身體狀況不能上學,媽媽就在家做起了她的老師,用我的舊書教她識字,學數學。媽媽每天這么累,為了妹妹,為了我,媽媽付出了多少呀,可我又曾為媽媽做過什么?黃香年僅九歲,炎炎夏日時,就給父母的蚊帳扇風,讓枕頭和席子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和蚊子扇開,讓父母好安心睡;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體溫使父母的被子暖和,讓父母睡得舒服,可我呢,我都十三歲了。
媽媽呀,女兒真想快快長大,能幫幫你。媽媽,放心吧,我一定不辜負你的期望,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我一定會照顧好妹妹,照顧好你和爸爸。
弟子規讀后感2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是我國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有人會問“何為孝?如何才是盡孝?”在我讀《弟子規》之前總是認為行孝應不拘小節,因我總覺得事無具細,但讀了《弟子規》之后,我感觸極深,也深深地感到羞愧,它使我懂得了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當我讀到九歲的黃香,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令我非常感動!一個九歲的孩子尚且知道從細小的事情著手去孝敬父母,作為一個成年人的我或者說是我們又是怎么做的呢?總是以工作忙為由而忽略了父母,或者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學有所成拼命的給孩子報這樣那樣的補習班,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到了培養孩子上面,而抽不出空來去陪父母。其實作為父母他們已經年邁,他們所想要的就是兒孫承歡膝下,子女能夠帶著孩子常回家看看。他們不要求兒孫大富大貴,對于他們來說家人健康平安就是他們的愿望,也是他們所期盼的幸福!但老人的這一點愿望我們都難以滿足,更別說夏天為老人打扇,冬天暖被窩了,這些也是父母不敢想的。“常回家看看”這是父母的心聲,也是我們作為子女盡孝道的一種方式,且這種方式老人最喜歡,比給他們金山銀山都要好!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在我們向父母盡孝道的同時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使他們懂得“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一個尊老、敬老的良好習慣。
《弟子規》同時告訴我們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這些也都是我們盡孝的方式。
這就是我讀《弟子規》之后的感想,當然,《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做人的道理,我會不斷地學習,細細地品味,從中受到啟發。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高尚的人談話,學習《弟子規》就要將圣人的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提高自身的修養,升華自己的思想,做好孩子的第一老師。為了父母、為了孩子,我會努力!
弟子規讀后感3
《弟子規》是我們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以及求學的基本行為準則。在這一學期,我們學校也開展了學習《弟子規》的課程。
在開始學習《弟子規》的時候,老師要求我們每個學生都必須熟讀《弟子規》,并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通過一段的時間的學習,我發現身邊的同學除了能熟讀外,已基本上能進行背誦了,可我卻一直僅僅停留在對《弟子規》的熟讀上,背誦卻根本無法全部完成。
我一直自信我對語文的偏愛,我也一直自豪于我相對優秀的語言成績,但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我卻總是落后于其他同學。為此我感到無比的苦惱,有時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學習語文的能力。我糟糕的情緒一天天在我的生活和學習中發散開來,每天無精打采,學習也整天提不起興趣,可是越是這樣,我學習《弟子規》的進度越是變得緩慢,而且我的成績開始下降。
這一切都被媽媽看在眼里,媽媽原以為我是在和朋友相處過程出現了一些誤解,原以為過一時半會就會好轉,但我的狀況卻是一落千丈,那天下午放學回家后,媽媽把我叫到一邊仔細地了解了情況,才知道我情緒不好的根源在于在學習《弟子規》上。
媽媽對我說《弟子規》其實是一個為人處世的準則,是一個人良好行為習慣及高尚品德養成的`基本標準,要想用最短的時間背會《弟子規》,你必須從根本上理解《弟子規》每一條所包含的意思,并在生活中不斷進行實踐運用。背誦學到的僅僅是《弟子規》的皮毛,只有真正把《弟子規》運用到你的一言一行中,才是學習《弟子規》的最高境界。
媽媽的開導讓我豁然開朗,從那天開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我都一一比照著《弟子規》去做,通過很短的時間,我學習《弟子規》的進程突飛猛進。因為我對《弟子規》的每一條理解都比較到位,并且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都進行了落實,我的原來許多不良的生活與行為習慣都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得到了糾正,與此同時,我也很快在學習《弟子規》上超過了同班的其他同學,真正成為一名學習《弟子規》的標兵!
弟子規讀后感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范,我已經把它背得很熟了。感恩有你———《弟子規》,是你讓我明白沒有陽光,就沒有溫暖;沒有水源,就沒有性命;沒有父母,就沒有咱們自我。
《弟子規》是一面鏡子,我找出了我身上的許多缺點,我雖然成績較好,但是驕傲自滿,經常看不起哪些領悟差的人,干的很多缺德事:在學校老師不讓吃零食,我放在書包里偷偷吃;和同學斤斤計較;放學了該回家了還在外邊玩,讓父母擔心;父母生病了,還嫌棄他們沒給自我做飯;做了好吃的,自我搶著吃……《弟子規》告訴我品德比知識珍重。知識使人有學問本領,而道德知識則教人做人做事。
《弟子規》中告誡咱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咱們的父母,他們為咱們付出的不僅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慚愧的是我沒有在父母勞累后送上一杯暖茶,在他們生日時遞上一張自制的卡片,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句安慰的話語。過生日時,母親總是給我買上一個大大的蛋糕,全家為我祝福,母親的生日呢,我為母親做了什么?真的慚愧呀,他們為咱們傾注了心血、精力,我沒能體會得到他們的勞累,沒能悟得到那縷縷銀絲是怎樣來的,沒能看明白那1條條皺紋里藏著多少辛勞。感恩需要用心去體會,去報答。
《弟子規》中告誡咱們: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就教咱們要學習并領悟忘記怨恨,記得他人給自我的恩典。感恩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感恩哺育我的父母。感恩幫忙我的人。感恩需要我幫忙的人,是你們啟發了我做人的道理。
感恩有你——《弟子規》,要我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做一個能知恩圖報的人!
弟子規讀后感5
賞一部《弟子規》,感觸頗深。
《弟子規》的作者是李毓秀。當我看過《弟子規》的時候,甚至在想:作者到底是多么滿腹經綸、知經明理,才寫出如此富有哲學真理的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首”,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么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人,要誠信為本。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
僅有24個字,我們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這兩句話是在教育我們,聽到父母的呼喚,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么事讓我們做,不要拖拖拉拉,懶懶散散,并且,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謹謹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是有定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看到這幾句話,你是否無言以對?你可曾在外面稱兄道弟,認那些所謂的“哥們兒”和“姐妹”?你是否因為他們一點小小的幫助而感激涕零?
你錯了,感激之心固然要有,但你最應該感激的,是父母。他們,才是真正生你養你的人。
古人黃香九歲為雙親溫席;沈云英替父親守衛道州府;郯子取鹿乳,供奉雙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王祥為母臥冰求鯉;楊香扼虎救父。
如果一個人能夠孝順,那么他就有一顆善良、仁慈的心,有了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許許多多的人。再往遠處想,如果人人都如此,那“大同社會”就即在眼前了。
《弟子規》,蘊含了人生中無數哲理,完美的詮釋了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一本薄薄的書,三字一句,卻是做人的良師益友!
弟子規讀后感6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
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后感7
《弟子規》我的最愛“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手捧著書卷,在一次次朗讀聲中,我陶醉了,我似乎看到圣人正向我走來講述他的經歷。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中的典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是呀,幾千年的古人尚且知道時間易逝,人生短暫,而我們呢?雖然每天都背著“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也時常勸告別人“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又有幾個能真正做到惜時如金呢?我總覺得自己還小,還能生活很多年,用不著愁,就大把大把地浪費時間。
有時,當老師在課堂上全力授課的時候,我們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一節課下來,也不知道老師到底講了什么。對于老師的作業,一心只想著快點寫完,應付了事,從不考慮字體的好壞和作業質量。不會做的題目等老師講或者干脆照著別人的答案一抄,草草了事完成,從未想過自己動腦思考,難道這樣的學習不就叫浪費時間嗎?回到家,書包一扔,便一頭鉆進電視的精彩節目或電腦的網絡游戲里,玩得不亦樂乎。
有時甚至連吃飯都忘記了,晚上也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甚至呵斥下才肯睡覺。老師常說,如果我們能把玩的心思用在學習上一半,這還愁搞不好自己的學習嗎?“老易至,惜此時”,圣人的勸誡一次次在耳邊響起,我不得不反省自己。春去春會來,花謝花再開,萬物在盛衰交替中輪回出現,而我們的少年時期只有一次,我們赤裸裸地來到這世界,難道我們就甘心白白走一趟嗎?
不,決不!決不能讓生命白白地浪費!《弟子規》,觸動了我的心弦,凈化了我的靈魂,它不愧為中華文化的經典,它正以自身特殊的魅力感染著每一位炎黃子孫!當古老的鐘聲再次響起,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美妙的文化經典里“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
弟子規讀后感8
在學習《弟子規》的過程中,使我受益匪淺。因為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弟子規》增長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靈。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我有幾點體會: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他們所說的,所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所以無論如何,我們都應當聽從他們的教誨。弟子規里面也有寫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么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和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和兄弟姐妹們和諧相處,這樣我們的父母看了才會從心里面為我們感到高興,我們也會因此更快樂的。〈謹〉,我們生活中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系鈕扣,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應該在背后談論人家的長短,這樣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人也會變得很快樂。鮮花感恩雨露,因為雨露滋潤它成長;蒼鷹感恩長空,因為長空讓它飛翔;高山感恩大地,因為大地讓它高聳;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為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我們的成長歷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今天如果沒有國家,沒有一切的施政,我們就沒有辦法生活在安定的社會里。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才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我覺得《弟子規》對我們的一生都會有幫助,我會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自己的。
弟子規讀后感9
最近,學校下通知在網上學習《弟子規》,剛開始,我們都很不愿意,因為我們都想在自習課上寫作業,哪有心思學什么《弟子規》啊!我們憤憤不平,僅是因為時間的問題嗎?不是的。而是我們根本不了解《弟子規》是什么,而當我們接觸到《弟子規》時,卻深深地被其中蘊含的道理吸引住了,學過后,會反省自己的作為,我就是因為學習《弟子規》而反省自己的人。
雖然我們只學了很少的一部分,但是我從“孝”這個部分中體會出許多道理。“孝”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寫人以孝為首,人一定要孝敬父母,父母生我養我那么不容易,我們長大后一定要報答父母。
當我讀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時,又想起了老師的講解“在父母教誨自己的時候,一定要洗耳恭聽。而當父母責怪你的時候,自己一定要虛心地接受并改正,而且不能頂嘴。”這會兒我又想到了我自己;記得一次,媽媽把早飯做好,并吩咐我一定要吃,之后媽媽就去上班了。而我卻不聽話沒有吃,就匆匆忙忙地去上學了,等媽媽回家后,看到我沒吃早飯,把剛剛放學回到家的我被媽媽嗅罵了一頓,我越聽越生氣;不過一頓早飯,至于嗎?終于,我憋不住了,一句話沖出喉嚨:“哦,我明白了,就是這樣做媽媽啊!”說完后,媽媽被我氣壞了,好幾天沒和我說話。現在想起來,真是很臉紅,媽媽也是為我好啊,我怎么能這樣呢?真是不懂事啊!
當我讀到“冬則溫夏則涼”時,想起老師的講解:“冬天要讓父母感到溫暖,夏天要讓父母感到涼爽。”而在我的身上一直都是父母讓我在冬天時感到溫暖,在夏天時感到涼爽,但從此以后,我一定要學習體貼父母,做一個孝順的孩子。
在學習《弟子規》之后,我知道了父母撫養我們的艱辛,而我們一定要報答他們,至于怎么報答,就在于你是否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是否是用自己的真心,是否是發自臟腑的想對父母好,只要你拿出真心來,父母是絕對會感到欣慰的。
弟子規讀后感10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上的品德規范,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學習,在和別人交往時,要平易近人。
在家庭教育方面,我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印象很深。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
我從小生活在嚴厲的家庭中,父母對我各方面的要求都很嚴格。小的時候,我很聽話,一直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但是,我對父母的教誨和嘮叨感到厭煩。總是把他們當作耳邊風,因學習成績下降使他們傷心。嚴重時,母親會流淚,父親會大發雷霆。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造成這一切的人都是我自己,對我以前的行為感到自責。當自己犯錯誤時,應該認真聽父母的教誨,下次改正。
在與人交往方面,“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這幾句一直牢記在我心中。這些告訴我們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心里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這個道理也可以在學習中運用,孔子也說過這樣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班級中,同學犯錯誤被老師批評時,作為旁人我們也應該吸取教訓,向好的同學學習。從點點滴滴做起,努力完善自己。
良好的道德品質是做人的根本,從現在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創造更好的自己。
弟子規讀后感11
《弟子規》那本金色的小書,短小而精悍。傳承著中華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凝聚著一輩輩人。
那一個笑聲與淚水交織的夏天,別了母校,剛摘下紅領巾,滿帶稚氣的我考上了華泰。剛開學,學校就發了一本小小的書——《弟子規》,還要全文背誦。剛開始,我只是應付著讀著。一天早上,家中停了電,出于無聊,我隨手拿起那本小書看了起來。漸漸才發現它——《弟子規》的內容如此精彩。
我讀它、品它,學會了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入則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俗話說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的《入則孝》后,讓我感到十分慚愧。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么是“孝”我一點都不懂。反而,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到家,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還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于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于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么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于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著…。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溫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你們發現過嗎?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那一絲絲銀發……
感恩父母,他們只需要你以后過得好就好,他們只需要你在他們工作勞累時在他們耳邊輕輕說的那一聲:我愛你們。
品讀《弟子規》,品讀《入則孝》,實踐《弟子規》實踐《入則孝》。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做人基本準則——《弟子規》吧!
弟子規讀后感12
今天爸爸又叫我讀《弟子規》。我可是讀了N遍了,曾經背都背得滾瓜爛熟,現在還讀,豈不是浪費時間?如果用來玩悠悠球該多好啊!因此我老大的不愿意,可是又沒辦法,誰叫他是我老爸呢!
于是我無奈地拿著書,有氣無力地哼著:"弟子規,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哼著哼著,幾年前第一次學《弟子規》的情景又浮現出來:和藹可親的蔡禮旭老師笑瞇瞇地問我們,《弟子規》是用來干什么的呀?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讀的,也有同學回答是用來背的……蔡老師伸出一個手指頭堅定地說《弟子規》是用來"做"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對照《弟子規》我發現我有不少地方還沒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有時只顧自己玩,對父母、老師的話當作耳邊風,父母、老師沒有打我是對我的愛護,我應該體諒他們的良苦用心,從現在起要認真做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我趕緊坐好,認真的讀起來。"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爸媽叫我早點起床,要么鍛煉身體,要么誦讀經典,因為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我有點懶散,有點拖拉,這其實是浪費時間,看來,這又得改了。爸爸教我"坐如鐘,站如松,臥如弓,走如風!"又說"靜如處子,動如脫兔"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會提高學習效率,爸爸說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現。
而"勿畏難,勿輕略。"則是鼓勵我在學習中要知難而上,不要輕易言放棄,要刻苦鉆研,在鉆研中獲得樂趣。當讀到"非圣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時,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我讀的就是圣賢的書,有些同學看一些不適合的書,讀這些書,不但蔽聰明,壞心志,而且浪費了讀好書的時間,損失可大了。
感謝爸爸又讓我讀《弟子規》,從中我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的優點。我要把《弟子規》當作我的良師益友,讓它作為我生活學習的指南。
弟子規讀后感13
《弟子規》是依據至圣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的六門主修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小心,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而且親近有仁德的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今天,我就讀了這本圣賢書
媽媽說,弟子規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么?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么叫《弟子規》?“規”是什么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我輕輕翻開書,細細讀了一遍又一遍,心里是無比的贊嘆。
《弟子規》教給了我許多道理。我在弟子規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與朋友相處要團結友愛的品德;還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識。以前,在和弟弟分蘋果時,從不謙讓。可讀了《弟子規》后,我就會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這句詩,于是,就把大蘋果給了弟弟。以前,在爺爺面前,都會夸夸自己的學習。可讀了《弟子規》后,我就會想起“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這句詩。于是,就靜靜地聽爺爺的教育。以前,我頭發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讀了《弟子規》后,我就會想起“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這句詩,所以,我紅著臉兒跑回屋,頭發理好才出來。以前我沒有洗漱就想上學。可我讀了《弟子規》后,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這句詩。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時候,我想到了“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這句詩。在我馬虎小事時,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這句詩……《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會使你個人的修身得到進步。長此以往社會就會得到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也會興旺發達,生生不息。
《弟子規》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它伴我成長。
弟子規讀后感14
《弟子規》是古代圣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特別是當今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更應該以書中的思想光輝作為我們前進路上的明燈。以下是我閱讀書后的深刻體會。
首先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里主要是教誨我們讀書要專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心靈的窗子,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不進來。”就拿我們學生說吧,要想學習好,上課就要認真聽講,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要仔細觀察。為什么在講這個問題時老師聲音那么大;為什么講那個問題時,老師特意打了個手勢。如果聽課時東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貫注,是聽不好課,掌握不好所學內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把握光陰及時努力,如果經常熬夜玩電腦游戲睡懶覺會影響身體,人也會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受益匪淺,也是感觸最深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思考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評,也讓老師跟著操心。我周圍還有些同學,經常抱怨自己腦子笨基礎差,自甘落后。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學習好的同學那樣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去學習。
讀著這本書就像在讀一片天空,深邃悠遠。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從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為以后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弟子規讀后感15
《弟子規》中首先寫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到孝順父母,與兄弟姐妹們友好相處。其次在所有生活中的行為舉止要小心謹慎,要信守承諾。以公正平等的心態對待任何人,并且親近有仁德之心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的事。
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父母呼喚我們的時候,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命令時,我們要馬上行動,不能偷懶,父母悉心教導時應該恭敬地聽從,父母責怪時,我們要順從且虛心接受。
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生病時,兒女應盡力照顧,如果病情加重,應日夜守在他們床邊。如果父母去世了,要守喪三年,經常悼念著他們。自己的住所也應變更,不飲酒吃肉,守喪時講求禮節,祭拜時要真心誠意。雖然父母去世了,卻也要當作他們仍在身邊時一樣恭敬地對待。
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衣冠要整潔正統,紐扣必須扣好,襪子穿平整,鞋帶應系緊,以免走路時被絆倒。回到家要把帽子、外套、鞋子放到規定的地方。不要造成臟亂,導致滿地污穢。衣服貴在整潔,不一定要穿華貴的服飾而浪費錢財。穿著要考慮到自己的地位、身份,也要顧及家中的經濟狀況。對于日常飲食,不要挑三揀四,吃的食物要搭配得當、營養均衡,切勿暴飲暴食。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但凡說出的話,要講信用為先,如果不能對自己講過的話負責,就不要答應人家。至于欺騙,這是萬萬不能做的事。
《弟子規》中的這些教誡對于我們來說會是受用無窮的,古代才人智慧的結晶能夠得以傳承到現在實在是不容易。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修養著我們這一代,就如同《弟子規》對我的影響一樣。所以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無窮動力。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02-23
弟子規讀后感01-05
精選《弟子規》的讀后感03-16
《弟子規》的讀后感10-30
弟子規讀后感05-29
《弟子規》讀后感10-01
經典閱讀-《弟子規 》讀后感06-21
中華經典《弟子規》讀后感06-18
【熱門】弟子規讀后感09-21
弟子規讀后感【推薦】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