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樹》讀后感(精選11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致橡樹》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致橡樹》讀后感 篇1
我記得中學時代的語文課本上,有《致橡樹》這首詩,在那個情竇初開的豆蔻年華,告訴我們,什么是愛情。不是攀附與依賴,不是迷戀或崇拜,是獨立與平等,是攜手與并肩。是一種彼此欣賞、彼此成就的親密關系。
年少時,也會被瓊瑤式的生死愛情,或是人人都愛我的瑪麗蘇愛情打動,情緒跌宕,覺得人生的美好,愛情至上。現在,我們看過了許多不同的風景,聽過了各式各樣的故事后,再細細回味舒婷的《致橡樹》,發現,愛情的偉大在于,讓雙方變得越來越好。如果一段愛情,讓你不再是裊裊少女,不再是翩翩少年,失了風采,失了風度,那么,人生短暫,為什么還要花費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如此消耗美好的自己呢。因此啊,愛情的作用應該是充實,而不是消耗。所以,愛情滋潤,到底在滋潤什么?不僅僅是外表和物質的提升,更應該有行為和心智的成熟與進步。關于面對愛情,我們要有什么樣的態度和行動,有些觀點做些分享,但是以下只能用來要求自己,不可用于要求對方。
不去否認愛情的美好,但要學會質疑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在每個階段都面臨有不同的人生命題,要承擔很多角色,要事業,要成長,要健康,要財富,要照顧父母,要成全孩子,還不能丟掉自己。成年人世界里的既要、又要和還要,講真,還在糾結的愛不愛,已經沒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對方愛你,那么,你很幸運,那就珍惜和用心經營。如果對方不愛你,也不錯的,至少,你知道了,就不要再浪費時間和精力了。如果不知道對方到底愛還是不愛,講真,其實也沒太所謂的,畢竟上述列舉的人生命題能做好已是不易。
愛是一種行動,不是感覺和語言。如果愛一個人,就去想想怎么樣才能基于他的需求,采取具體的行動。不是用你的大腦在心里默念一萬遍我愛你,更不是用你的嘴巴告訴他一萬遍我愛你,而是用你的手和腳,去做些實質性的行動,行動才是最深情的告白。之前聽書聽到一個觀點蠻好,書名忘了,但觀點印象深刻。如果你感受不到對方的愛,那么,你就去做一些你認為能夠表達你的愛的事情。
溝通是愛情里的無限游戲。有需求開口說,有疑問開口問。愛情不是想象和猜測出來的,矛盾和誤會往往源于過度的猜測。同時,溝通的形式比內容更重要,給人帶來甜蜜感受的,往往是該死的儀式感。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的四個步驟可以在與對方的溝通中進行應用。觀察:清晰地表達觀察的結果,注意區分和評論之間的關系;感受:清晰的表達感受,注意區分和想法之間的關系;需要:是感受的來源;請求:提出具體的請求,注意區分和命令之間的關系。需要避免用自己的標準(價值觀、信念)等來衡量、要求對方,將責任歸咎于對方。也不要去做比較,這種方式使我們蒙蔽了對自己和對他人的愛。更不要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
明確愛情的底線,忠誠信任,梳理愛情的態度,可有可無,明確愛情行動,攜手并進。先愛己方能愛人,要求自己而不約束對方,至于對方如何,便是對方的造化了。于己,莫失風采、風度和風骨。
《致橡樹》讀后感 篇2
無論是看小說、看電視還是聽歌曲,里面總少不了有關“愛情”的字眼。“愛情”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簡單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說中寫得如此之“纏綿”,好像也不會是歌詞中唱得那樣“輕松”。
它需要負責任,需要從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東西。或許這樣說來不如舉個例子。電影“泰坦尼克號”的結局就說明了真正的愛情意味著的是責任。只有這樣,相愛的兩個人才會幸福,才會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認為愛情首先應該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兩個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樹》中進行否定的“泉源”、“險峰”、“日光”、“春雨”一樣。如果連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沒有愛情可提。作者還徹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鳥兒”的追求名利和喪失自我的庸俗愛情。我認為男女雙方都有追求遠大人生理想的目標,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愛情追求。
然后,作者將自己化作木棉,與男友橡樹的形象“站在一起”。他們身心相連,共同面對人生。其實我很贊同作者強調的人的獨立意識。無論男女,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的事業,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間,彼此獨立。在彼此尊重、愛慕的基礎上,攜手并進,共同面對,共同享樂。相互扶持依戀,更愛對方的理想,事業。
在我心中,愛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奮進的!記得美國著名作家捷克·倫敦的小說《墨西哥人》的一些情節說明了“愛情與崇高的目的相結合能撞擊出耀眼的火花”!
我現在16歲,屬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時光。不過,在這陽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滿無數誘惑,就好像在路旁長著美麗而有毒的蘑菇一樣唯一能給我們安全的人就是我們自己。愛情不屬于現在處于學習階段的我們。我們畢竟還是少年,生活的閱歷畢竟不多,所以我們更應該清醒頭腦,多思考未來的道路,做應該做的事情!
我認為應趁著短暫的青春期盡可能的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更廣的眼界,不虛度光陰!我們若利用好這段時光,待到長大成人該干一番事業的時候,我們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嗎?!生活在成功和喜悅中的我們才是最快樂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個高中生過分地沉浸于承認的愛情之中,將來也只會換來“后悔”二字!愛情不是甜言蜜語,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雙方共有的責任。以現在的年齡來看,我估計我們連最起碼的責任都做不到,就更別提愛情了!今天的付出不會白費,將來我們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為未來想想吧:我們到底愿要“這稍縱即逝的閑暇”,還是要一生的充實與幸福!
《致橡樹》讀后感 篇3
舒婷,原名龔佩瑜,是中國當代著名女詩人,朦朧詩派代表之一,而致橡樹更是引領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一。
愛情是什么?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席慕蓉說:愛,原來是沒有名字的,在相遇之前等待的,就是它的名字。三毛說:一剎真情,不能說是假的,愛情永恒,不能說只有那一剎那。舒婷在致橡樹中表達的愛情更是獨特的。
作者借助橡樹木棉這兩個中心意象表達了女性對愛情的觀點。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她認為愛情不是唐王和玉環是的附庸愛情,而是平等的。自古以來,女性的形象被設定為了柔情似水、若柳扶風,長久以來受到壓迫的舊社會的婦女也習慣了依附男人而生。擁有與失去似乎向來不是由女性向導,而只是被動地承受。她認為在新時代,女性應該,擺脫羈絆,擁有自由追求自己幸福的權利。
她認為真正的愛情是堅貞的,即使如曼珠沙華般花開無葉,葉生無花,生生相錯不相見,仿佛永遠分離,它們的心也依然在一起。都市的牢籠困住了你的身軀?快節奏的生活羈絆了你愛的步伐?沒關系!只要跟著心的感覺走,即便遠隔重洋也會近如咫尺。
她認為真正的愛情是相愛的兩個人比肩而立,風雨同舟,共同堅守。我們共同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愛一個人很容易,愛她一生卻是很難得。現實中充滿了太多的誘惑,也瘞藏著太多的危險。記得有人說過:最初教會你舞步的人不會,不會陪你到散場。我覺得這句話有些偏激。
不過這句話也反映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大難臨頭是所謂的愛情難免不會像無根的浮萍,風兒一吹就散。就像九把刀寫的等一個人咖啡中女主人公思螢與男主人公阿拓之間的故事,在經過風風雨雨之后的他們才找到自己的真愛。這部小說中有這么一句我深有感觸:沒有經歷過生死的愛情是毫無趣味的。
愛情是純真、熱烈、平等、高尚的,可以感觸的到,卻說不清道不明。
《致橡樹》讀后感 篇4
張愛玲曾對胡蘭成傾言:在你面前我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里。她在愛情面前,就像茫茫滄海之一粟塵埃,面對廣闊之天空,心是欣喜而卑微的。這種愛情觀,晶瑩剔透如玻璃球,單純美好,不能相守便把愛情藏于塵埃中,但卻是易碎的可悲可憐,心隨時都可能因為他的言行而破碎。如果人們在面對愛情時,多給自己注入勇氣的精神動力,不是以弱態示人博取他人憐憫,而是勇敢地做自己,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活在愛人面前,這就是我最欣賞的愛情的姿態。
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也不止像險峰,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舒婷在《致橡樹》中表達出了她所贊賞的愛情觀,我認為這首愛的詩歌不僅是純真的、炙熱的,而且是高尚的、偉大的。她不會炫耀自己的愛,更不會把自己低隱于俗世的塵埃。在她愛的人面前,不該有彼此的高傲威儀,而是不卑不亢,至純至美。詩人希望把自己幻化成一株木棉,和心中的橡樹比肩而立,風雨同舟。他們共同分擔寒潮、風霧、霹靂,也共同分享霧靄、虹霓。這種堅貞的愛不僅是愛他偉大的身軀,更是愛他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她的這首詩是我心中的愛情絕響。中國歷史上描寫愛情的詩數不勝數,但大多都是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的,抒己之情,《致橡樹》不止把愛情停留在傾述上,更是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和信念。她是勇敢的,因為她不會因為愛迷失自我,懂得如何在愛人時又要尊重、愛自己,從而產生共鳴的思想和靈魂。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葉相觸是他們靈魂的觸碰,根相依是他們身軀緊緊相擁,風雨飄搖或風景窮盡處冷暖相依,細看人生細水長流。
《致橡樹》所表達的愛是彼此平等的愛。如果在現實生活中,以自己獨立堅強的人格,憑自己樂觀向上的心態去愛,我們將會更勇敢的享受這份愛情。我愛著你,以不卑不亢的方式。正因為我不卑不亢的愛著你,我才有勇氣和你風雨同舟,追隨你的一切。
《致橡樹》讀后感 篇5
在1977年的三月,朦朧詩人舒婷寫下了文革后最早的一首愛情詩——《致橡樹》。詩內涵深刻,卻不含一絲朦朧感,詩中充滿了明麗雋美的意像,和堅貞的愛情觀。
舒婷所向往的愛情,不僅是純真和烔熱的,更是高尚而偉大的愛!
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趨炎附勢,接伴侶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學癡情的鳥兒,做愛的附庸,只為一片綠蔭,而重復單調的歌曲;不像泉源,不像險峰,她不要奉獻施舍的愛情……
詩人堅守愛情的崇高意義,不在愛情之中迷失自己,他希望能像一棵木棉一樣,以一棵樹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她追求的是一種在人格上的平等,個性獨立,相互尊重、傾慕,彼此情投意合的愛情。她向我們傳遞,愛不意味著單方的付出,而應當是兩人比肩站立,風雨同舟。
“你有你的銅枝鐵干,像刀、像劍、也像戟,我有我的紅碩花朵,像沉重的嘆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愛情各自獨立,卻又深情相依。
許多人都幻想總有舒婷詩中那樣純潔的愛情,卻物欲橫流的霓虹都市迷失,物質、金錢、欲望,侵蝕著人的靈魂。愛情往往曇花一現,美麗只在剎那閃現罷了。于是純白美好的愛情變成了一種奢望,人們開始接受殘缺的愛情,殊不知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話罷了!
這樣純潔的愛情,若沒有對崇高愛情的向往和與伴侶同甘苦共患難的精神,要怎么得到呢?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戀人啊,就是該共同面對風雨,共同享受甘露,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里,都需要共同攜手,共同面對,哪怕前路風雨兼程。舒婷筆下的愛情,不僅僅局限于對方的軀體,是連同對方的職業,將他的一切都包裹進愛情的范圍里。他們根與根相系,葉與葉交纏,心心相印,倆倆相棲,這就是《致橡樹》,是愛情。
《致橡樹》讀后感 篇6
《致橡樹》中,作者認為的愛情觀是獨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僅要同甘共苦,還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鳥兒”象征了“癡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險峰象征了“陪襯”……而這些都是她否定的愛情觀、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霓虹。仿佛永遠分離卻又鐘聲相依。”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既然選擇在一起,那必定風雨同舟、甘苦與共。曾經,我問過媽媽,她和爸爸為什么會結婚,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們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基礎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該結婚的年齡了,于是就湊了個對,一開始也是性格很不適合,一直吵架,但是后來有了你,就開始慢慢體諒,慢慢相依,相互幫助。”也許愛情是陪伴,又或許愛情的最終是親情。但無論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經典“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與君絕。”詩中女子的癡情,鑒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們肯定的,癡情是信念堅定的表現,同時也只有信念堅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與共,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焦仲卿不癡情嗎?“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他為了她放棄了秦羅敷,放棄了官位,放棄了母親,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于是自掛東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黃泉,合葬墓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兩人終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話,
蕭紅的生命中出現了三個男人: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蕭紅的命運是
坎坷的,她的愛情也是坎坷的,她總是在失與得之間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盡頭時,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駱賓基比蕭紅小了6歲,他是崇拜蕭紅,愛慕蕭紅的,他在蕭紅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斷的安慰蕭紅,給蕭紅最需要的關懷,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駱賓基給予蕭紅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愛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由淺入深的。愛情要像劉蘭芝、焦仲卿那樣的信念堅定,要像爸爸媽媽那樣的相互體諒相互扶持,要像駱賓基對蕭紅那樣不斷的安慰與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與生命和我綁在一起,那樣畢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為之努力,不求相互獨立,志愿相互幫助,共同進退。
《致橡樹》讀后感 篇7
如果問,有一首什么樣的愛情詩可以打動我?我會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樣的美麗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語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樣能給人帶來清涼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霧靄,甚至虹霓。
如果問我找到了這樣的詩嗎?當然,是《致橡樹》。
近來重讀《致橡樹》,感覺歷久彌新。詩人舒婷以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全新的思想內涵,給閱讀者的心海帶來了浪潮般的沖擊,創造了愛情詩中的經典。
在作品問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對于《致橡樹》的藝術性,已經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評論家對它進行解剖,透析,重構,反思,談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憑我的淺薄道行,實在是很難在此方面貢獻什么新的意見。
不過,在重讀的過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時代特征的。中國歷史上封建帝制比較長,民主的歷史比較短,很難想象在封建社會里會出現《致橡樹》這種主旨的文藝作品。那時候,能夠出現“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這樣的作品,已經是對于愛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過電視劇《白銀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能夠產生男女平等的愛情嗎?顯然不能。大導演張藝謀曾拍過一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這顯然是如《白銀谷》一樣的社會環境,這種社會背景下出現的愛情觀顯然與舒婷的思想距離十萬八千里。從新文化運動到解放這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在進行民族解放運動,民族大義超越了個人的“小情小愛”,雖然期間也出現了徐志摩,戴望舒這樣一批杰出的浪漫詩人,但封建殘余仍廣泛存在,他們對于男女平等愛情觀的呼喚顯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癡情的鳥兒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層面。
現代愛情觀必然產生于完全意義的民主社會之上,當平等自由博愛成為社會的基本制度時,現代的愛情觀便有了生長的土壤,空氣,陽光,雨露,養分和水源。所以,我們看到,在建國以后開始出現了一些具有現代愛情觀的文藝作品,它們對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頌顯然是前所未有的,是開天辟地石破天驚前無古人的。不過,由于歷史局限性的原因,當時的一些文藝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時代印跡,體現物質文明的較多,寫人文關懷和春花雪月的較少,所以,這就把創立偉大作品的機會留給了后來的人們。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社會走向發生了新的變化,民主精神更加張揚,人文關懷被大力提倡,社會日益繁榮,這個時候,作家和詩人們擁有了可以自由馳騁,自由翱翔,自由飛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樹》這么精致,大氣,明麗,雋美的偉大作品便產生了。
我比較閱讀了《致橡樹》和《我愿意是激流》,覺得這兩首詩均是偉大而不朽的愛情詩精品。《我》詩誕生了160多年,依舊像是現代年輕人的情書,《致》詩誕生了30多年,依然沒有舊俗落伍之感,它們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我認為這一點可能是衡量偉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讀《致橡樹》,我更多的感悟在詩外,我覺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國的作品,它是中國時代進程的產物。在中國,早一點產生不了《致橡樹》,晚一點也產生不了它(因為它已被另外一個舒婷寫出來了),它是時代的產物。我不知道別人在讀此詩時會產生什么樣具體的思緒,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詩歌是有韻律的史書。
《致橡樹》讀后感 篇8
《致橡樹》這一課其實講述的是詩人舒婷以詩歌的方式來表達她的愛情觀。其實每個人的愛情觀各有差異,有的就如詩歌中攀援的凌霄花,有的就如林中癡情的鳥兒,還有像泉源一樣,長年帶來清涼。
其實這一首詩歌如今被眾多讀者將其當作愛情詩來欣賞品味。同時詩人也表達出她的愛情觀念,她認為男女平等,兩個人一起就應該有同等的地位,可以有彼此的事業,但不管發生什么,兩個人都一起來承擔,快樂時彼此享受這份喜悅。
詩人以“木棉”和“橡樹”來喻女性和男性,表達出了女性也可以如男性一樣有同等的地位,也表明了女性如同木棉一般,有柔中帶剛的女性美。而橡樹則表示了陽剛的氣質以及偉岸的性格特征。
詩人舒婷以“木棉”以及“橡樹”兩個意象來描繪出她的愛情觀,述說出她對舊時愛情觀的態度,也表明了她自己對自己的愛情觀的追求。
而我則以“松柏”來意象我的愛情觀,我不需要他很有財,因為財富可以靠我們兩個一起積累;我不需要他很有顏,因為人終究會老去。我只想他是一個孝順,有上進心的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能跟我說,我們一起去解決,而不是他獨自舔著傷口。同時,我也希望他能是我的后盾,在瀕臨邊緣時,我想他能給予我力量,給予我意見建議,讓我重新站起來繼續奮斗。
人生很長,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漫漫長路……希望他能在對的時間出現。
《致橡樹》讀后感 篇9
舒婷長于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復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并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采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一定的多義性。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征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征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里。
在藝術表現上,詩歌采用了內心獨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誠、開朗地直抒詩人的心靈世界:同時,以整體象征的手法構造意象(全詩以橡樹、木棉的整體形象對應地象征愛情雙方的獨立人格和真摯愛情),使得哲理性很強的思想、意念得以在親切可感的形象中生發、詩化,因而這首富于理性氣質的詩卻使人感覺不到任何說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豐美動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樹》讀后感 篇10
曾幾何時,這首舒婷的《致橡樹》是那個純真年代,我們對愛情最美好的追求。記得學生時代,我曾經無數次默誦和摘抄,總是渴望有那么一個和自己共擔風雨,一起前行的人,他就是我的愛人。多年的風雨后,在三八節來臨時,再看到這首詩歌,真是別樣滋味涌向心頭。不說當今的年輕人更加現實,用“高富帥、富美白”代替了當年的默默扎根土地的木棉、橡樹,就單單是我們這一代而言,在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貧富巨大差異面前,也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房姐、房叔連連曝光,奮斗幾十年,買不下半間房的比比皆是,中國奢侈品消費世界第一,而大病無錢看也層出不窮。國家的大政方針,真的可以將人的價值觀改變,現在的年輕人不再讀《致橡樹》,他們尋找的是富二代,是有車、有房,愛情對他們,是奢侈品,他們是悲哀的一代,那對我們這一代追求著做不攀巖、不癡情,筆直矗立在風中的木棉呢,我們追求到什么,相依的終將相依,分離的終將分離,愿意奮斗的,繼續奮斗,喜歡安逸的,尋找安逸,互不打擾,依然如風中搖曳的樹,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
《致橡樹》讀后感 篇11
第一次讀到舒婷的《致橡樹》是在高中的課本中,記不起當時老師是怎樣解說這首詩歌的,感覺自是很朦朧,多年后的很多時候,這首詩歌都會很不經意地誦起,當初的朦朧感覺在生活的經歷后被賦予了更多具體的內容。
今下午興致又來便欣賞起配樂朗誦《致橡樹》,更有新的體會。談及“愛”,可以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可以平平淡淡,細水常流,在愛情面前,任何的表現形式都不足為過,但須得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擁有平等的人格,獨立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尊重傾慕,情同意合,同甘共苦、冷暖相依。這樣的愛情,絲毫也不比“在天愿做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來得遜色。
真正的愛,不是讓你為TA尋死覓活,而是通過TA,你更好地認識到這個世界的美好,從而更好地愛自己,愛他人。
【《致橡樹》讀后感】相關文章:
致橡樹讀后感09-29
讀《致橡樹》有感04-26
致橡樹教學設計01-26
《致橡樹》的教學設計01-07
雙語美文《致橡樹》06-20
致橡樹讀書筆記11-23
舒婷致橡樹閱讀答案01-10
《致橡樹》的教學設計范文01-22
讀《致橡樹》有感(精選17篇)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