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1
本書開篇即說:人生是一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的過程。問題能啟發我們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拒絕成熟,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逃避痛苦。而人生的問題和痛苦是客觀存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學會理解他人,找到真正的自己,練就一個強大的內心是我們唯一可選的路。
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實驗人員給幾個四五歲的孩子每人一塊糖,然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也可以。但是如果能夠等到明天早晨還沒有吃,那么就可以再得到一塊糖。然后觀察這些孩子,有的孩子忍不住馬上就吃了,但是也有的孩子忍住了,堅持到了第二天的早上,并得到了第二塊糖。在這之后,實驗人員跟蹤觀察這些孩子,發現那些堅持住的孩子在他們長大后都獲得了成功,成為杰出人士。想想就會明白,一個四五歲的孩子就能夠面對糖的誘惑,做到了推遲滿足感,這種自律的精神和能力在今后的成長中會給他很大的助力。
為個人行為承擔責任,難處在于它會帶來痛苦,而我們卻又想極力規避這種痛苦。我們力圖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組織,就意味著我們甘愿處于附屬地位,把自由和權力拱手交給命運、社會、政府、上司。為遠離責任帶來的.痛苦,許多人甘愿放棄權力,實則是在逃避自由。
我們是否有可能完全逃避心靈的痛苦呢?或者說,我們是否能把心靈的痛苦降至最低呢?答案是否定的。世界需要有能力的人,心智成熟者則是最好的人選,他們的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能做出各種決定。在全知全能的狀態下做決定,遠比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下,要經歷更多的痛苦。譬如說,兩位將軍各帶一萬名士兵外出作戰,在一位將軍眼里,一萬名士兵不過是戰略工具而已,而在另外一位將軍看來,士兵不僅僅是作戰的工具,他們個個都是獨立的生命,是家庭的一份子。
那么面臨生死關頭,哪位將軍更容易做出決策呢?也許你認為心智成熟的人,絕不會成為前面那位將軍。但很明顯,答案就是前者,因為他不必忍受心智成熟者所要經歷的痛苦。類似上述情形,也會發生在企業主、醫生、教師、父母身上,人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情況,做出影響一生的選擇。但容易做出決策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決策者。最好的決策者,愿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時處理,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承受更大的痛苦。”勇于承擔責任,敢于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學會推遲滿足感,不貪圖暫時的安逸,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然后,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式。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2
很少有書,我看了之后會寫讀書筆記的。偶然的機會看到這本書,讀了之后感覺很有道理,有的地方寫得很好,對將來會有所幫助,因此寫下讀書筆記,算是加深一下理解。
首先這是一本心理醫生寫的,教你如何使“心智成熟”的書,其中有詳細的邏輯分析,也舉了很多病例解釋它
心智成熟即“精神”的成熟。
要想心智成熟,必須要有“自律”,遇到問題時能直面問題并解決它。我身邊就有一個人,天天過得渾渾噩噩的,放縱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盡情享樂。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但是一直改不了,就是因為她缺少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真正懂得愛的人,懂得愛自己和周圍的人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周圍的人的成長,促進他們心智的成熟。
隨著自律的不斷加強,愛和人生經驗一并增長,我們會越來越了解自身成長的世界,以及我們在世界中的位置,形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很多人從未有過大規模跳躍,也就無法實現真正意義的成長。這里要指出的是,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很不“成熟”,尤其是那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將要承擔很多的責任,但內心還是很幼稚,這對他們的下一代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或者一些上級領導,心智同樣需要成熟,這對下級的發展是必需的。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是“懶惰”,即自律的反面。而懶惰的特殊形式“邪惡”則是指主動捍衛自己的懶惰,它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存在著。(這下知道“邪惡”的另一種定義和本質。)書中同時提出“潛意識”這個概念,及如何利用病人不經意流露出的“潛意識”解決病人遇到的問題因為心理疾病就是由于我們自己的意識抗拒潛意識而產生。這是一個獨特的理念,對于很多人包括心理有問題的人都有幫助。我們要善于發現和傾聽自己的潛意識,雖然很多時候它深深藏在你心底。
最后,心智成熟的最終意義何在?我們在心智逐漸成熟的旅程中,需要不斷自我糾正和自我調整,最終我們了解人生的真諦,清楚我們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我們將擁有駕馭人生的強大力量,我們就會感覺舒適而愉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在其他方面是很難體會到的,而那些不了解這些真諦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的人也是很難體會到的。當然,我們走了“少有人走的路”通向心智成熟的路,我們到達了頂峰,周圍有很少人和我們在一起,前面也沒人帶路,我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接著怎么走,這時我們可能會難以采取行動,同時我們會產生孤獨感。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3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薦給朋友們,給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覺期望改變心理現狀的人。其實這本書很淺顯,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邊的一些小糾結的學術解讀而已,你我都懂。剛開始看我也就睡前隨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書,卻起了期望再認真看一遍的念頭。回頭想想,其實很詫異,原先這本書真有種魔力,讓你不自覺在看的時候跟著內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學知識,似乎真有那么點被治療了一番的感覺。所以,與其說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書籍,不如說它是一本能夠引發你自己與自己對話的向導書。
書中的一個理論是,幾乎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這是作者的觀點,我保留看法,因為是否就應將常人所經歷的七情六欲、內心痛苦掙扎看做是一種病,是我比較疑問的。但在看的過程中,我確實將自己的一些問題根據作者的理論進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當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進行自我治愈,我覺得還是比較有意思的一個過程。若是你平日讀以經驗主義為基礎的書,比如此刻市面上暢銷的心靈雞湯類的書籍,你能夠在閱讀的時候體驗一種用心的指導情緒,但整個過程不會有一種體驗類似望聞問切的治療的感覺。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學者,而且是一位從事一線醫療的心理治療師。他透過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給我們呈現出神經官能癥、人格失調癥患者的癥狀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認自己沒有十分嚴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現出明顯的消極對待偶爾自身存在的內疚、不信任或不負職責的問題。但仍然在這個看的過程中,我覺得自己在跟隨著作者做了一次對自己心理的大體檢,雖然沒有X光、沒有超聲波,但這種自檢的效果并不比醫生檢測得出的結果差,至少我自己是這么認為的。作者認為人都有病,而我們需要的是承認自己內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煩,應對這些糾結與痛苦,自覺地思考,經歷痛苦的自律,去選取自由、選取尊重事實、選取重新學習愛的潛力······
書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論述“愛”,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較快的,也是覺得可能多多少少這部分與中國的大多數人需要思考的'成長環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愛”這一章是值得再認真看的。大多數人不懂得什么是愛,那里的愛當然不是只男女情長的愛,而是自律的原動力,按作者的定義,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幫忙他人進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續的過程。
同時,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時候父母錯誤的愛或忽視的愛而導致的。家庭環境的成長對個人的心里影響極大,父母對子女正確的愛是保證其健康心理的關鍵。而父母如何學會愛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論述的重點。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4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關于心智成熟的心理書,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人走向心智成熟的方法,而看了本書我確實有很多的收獲。
人生苦難重重,而只有真正理解并接受了人生苦難重重的事實,我們才會釋然,也不會再對人生的苦難耿耿于懷。苦難,是可以開啟人的智慧,激發我們的勇氣的。
有許多家長,學生,甚至我自己,也曾經埋怨過,小學階段學生學的東西是不是太難了,我認為小學應該是培養孩子讀書興趣的地方,不應該讓學生過早的接觸太難的問題。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有了不一樣的認知,其實小學階段的問題與難易是沒有關系的,我們會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照樣有學生不會,所以,學生與學生之間之所以會出現差異,在于學生有沒有主動的去面對學校為孩子們設計的各種問題,學生有沒有動腦筋,沒有想辦法解決問題。正常情況下,正如富蘭克林說的: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其實,如果深入到學生中去,我們就會發現,所謂的后進生,只不過是面對問題不停的拖延時間,或者視而不見,希望問題自己消失。為什么現在的孩子大都喜歡玩游戲,甚至沉迷于游戲?也許就是為了躲避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告訴我們自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擔痛苦,解決問題。而自律則源于愛,后進生更需要父母以及老師的關愛。富有愛心的爸爸媽媽或者老師,要給學生一種意識或者提示:“爸爸媽媽,老師都愿意陪我忍受困難,困難也沒有那么可怕。”當然父母的愛必須是表里如一持之以恒的。
對愛的理解其實有很多,但是有時候我們都不太懂什么是愛,作為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質問我自己,是不是真的愛我的學生。
我們學校有愛心義賣,學生們都積極參與,其實在我的意識層面我深刻的知道,應該把愛心義賣交給學生全權負責,我只需要從旁協助就可以,但是,出于某種擔憂,我幾乎包辦了愛心義賣的許多事情,在班級義賣上是獲得了成功,但是對于學生而言,我的做法是愛他們,幫助他們嗎?他們需要的.是這樣的老師嗎?這個活動對學生有什么幫助呢?他們體會到愛心義賣的意義了嗎?
這本書,給了我一個答案,愛,應該是傾聽學生的需求,該放手時就放手。我們應該時刻記住紀伯倫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這首詩對老師也適用,我們應該時刻警惕。
其實讀了這本書收獲很多,可以說是這本書是開啟人心靈的實操書,能夠點亮我們內心的黑暗,正視自己的問題。
關于《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5
21世紀是心理學的世紀,但有許多人心智不成熟。如果說以前中國人最大的問題是溫飽問題,那么今日中國人最大的問題就是心理問題。我認為任何人都該讀一讀《少有人走的路》,在M.斯科特。派克的淡淡敘說中感受這本暢銷20余年的心理書的真正魅力。
一、先苦后甜還是先甜后苦
“自律”被作者分為幾大類,但其中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由一個實例引發的'思考。一個女財務分析師因經常拖延工作而去向心理醫生求助,但他們始終找不到原因,直到作者無意當中的一個問題解開謎底“你喜歡吃蛋糕嗎”因為這位分析師喜歡將工作像吃蛋糕先吃奶油一樣,先完成容易的再去完成困難的事,導致她整體速度極慢。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注意,先苦后甜固然比先甜后苦更有利,但人們止不住先嘗甜頭的用功,往往事倍功半。這種習慣如果不在童年時養成,長大便無法改善。所以導致拖拉,中國的許多學生會產生這種行為,往往是因為貪圖一時安逸而造成的。
二、家庭教育成就孩子一生
父母的教育對孩子們至關重要,家是人們的第一所學習,也幾乎決定了孩子未來生活的發展趨勢。有許多父母習慣用嚴厲的體罰教訓孩子,本質上不上教育,而是發泄怨氣和不滿。這樣的家庭中出生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問題少年。所以,父母應當學會關愛孩子,善于傾聽孩子的心聲,能對癥下藥地解決孩子的疑惑。讓孩子得以健康歡樂地成長。當然忙于工作無心照顧孩子的家長也會使孩子不懂自律,無法無天。毋庸置疑,父母的愛,決定了家庭教育質量的優劣。充滿愛的教育帶來幸運,缺乏愛的教育只能導致不幸。僅有孩子在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后內心才會擁有安全感。
三、必不可少第認真傾聽
在我們六年級之前,常會拉著父母不斷地說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往往父母會不理睬或假裝傾聽,實際忙自我的事以及有選擇性第傾聽。但應對青春期的孩子,這些方法明顯不適宜。因為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開始有個人思想便更加需要父母的關注和傾聽。用心傾聽,是一種愛的行為,能從孩子口齒不清,語句不通中品味更偉大的不一樣,從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發掘不平凡之處,將個人想法放在一旁,盡可能低體會說話者的感受,使彼此得到自我完善、
為什么人人都愛逃避問題是因為我們心智還未成熟,本書作者點明了一個人們從來不敢說的,也不愿承認的話:幾乎人們都有心理疾病,只是程度不一樣而已,幾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樣的心理疾病,只是得病的時間不一樣而已。但我們不能逃避它們,而應當勇敢滴應對自我的問題,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少有人走的路》有感(精選40篇)08-30
路自己走的句子02-15
路是自己走的經典說說03-30
人生的路好難走的說說03-30
以后的路自己走的說說04-03
走自己的路的心情說說06-19
呼吁所有人戒酒的走心文案11-15
以后的路自己走的說說文案12-14
以后的路要自己走的說說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