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山海》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山海》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山海》讀后感1
阿長與《山海經》講述了一個樸實而又嘮叨的女人—阿長,先生從小稱她長媽媽,聽到這個名字時感覺應當是個瘦瘦高高的人,可是她卻長得又矮又胖。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子,她教了魯迅很多知識,比如她教先生人死了不該說死掉了,必須說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該走進去……總之都是些煩瑣之至的事情。長媽媽睡覺時總是大字型的,魯迅于是只能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這就是長媽媽。
讀完這篇文章,我覺得長媽媽是個很和藹的人,也是一個睡覺習慣不太好的人,他對魯迅的好就是一個長輩對孩子的關愛,真實,雖然嘮叨。我突然想到了家里的奶奶,跟長媽媽十分相像,每一天嘮叨我要吃好,要聽教師的話,要認真讀書。可是讀了這個故事之后,我感覺到這就是奶奶對我最樸實的愛。
《阿長與山海經》的讀后感8
魯迅先生寫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幾件事,記錄她喜歡切切察察以及限制魯迅的行動,懂得許多規矩及麻煩的禮節,在告假回家期間給魯迅買了一部《山海經》,使魯迅對她感到了崇高的敬意。
文中的主人公阿長,是魯迅幼年的保姆,她沒有什么文化,睡相難看,滿肚子繁瑣的道理,常給魯迅講故事,曾“謀害”過魯迅的隱鼠。阿長為人愚昧迷信、粗俗、好事但她擁有這些缺點的同時也有許多優點,例如:勤勞,善良樸實、富有愛心等。也正是因為這些性格特點,魯迅才會對她從產生敬意到逐漸淡薄,再到產生敬意與感激。
魯迅通過對自己幼年時期的生活片段的回憶,記敘了他所接觸到的阿長,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魯迅贊頌了她身上表現出的一些品質,表達了對她的喜愛與深切的懷念之情。
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認為阿長平時雖然切切察察,要求他人做到一些繁瑣的.禮節,但是她在這些禮節中更多的是關心,正如辭歲一事中,阿長的愿望是樸素而美好的,只求大家一年到頭“順順流流”,在那個年代,加上阿長凄慘的身世,或許冥冥中的神靈就是她唯一的寄托,所以才會如此信神。有些時候,大人或許有些煩人,但對我們是懷有關心的心態,所以我認為魯迅不應該對她的感情漸漸淡薄,更多的應該是對她的尊敬。
《經山海》讀后感2
幾日前,看完了魯迅的那本《朝花夕拾》,里面說了許多魯迅兒時的事,可能是因為我對人物描寫的文章印象比較深刻吧,現在最記得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里的那個跟人“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的阿長,長媽媽。文章中,魯迅先生似乎對阿長這個保姆沒有什么好感,處處都說對她的不滿,比如說她睡覺的時候常常擺成“大”字型,弄得小魯迅沒辦法翻身;長媽媽經常對小魯迅說一些迷信的話,使得小魯迅厭惡;知道長媽媽害死了他的隱鼠之后的憎恨……對她產生敬意的好像也就兩處,一處是她像小魯迅說長毛的'事,另一處便是長媽媽不辭勞苦地為小魯迅買來了《山海經》。魯迅對長媽媽從憎惡到產生敬意都是這一本《山海經》的緣故,因為長媽媽“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魯迅先生十分渴慕別人口中的繪圖《山海經》,但又沒有機會去書店買,一直十分懊惱。偶然跟阿長提起,后來阿長告假回來,竟帶回了一套。由這件事,魯迅先生對阿長的敬意抵過以前的不滿,也更加佩服她了。
魯迅先生從阿長身上看出,其實周圍人對自己的愛時時刻刻都圍繞著自己,體現在每個細節。只要用心發現,總能收獲一份屬于自己的感動……
在結尾,魯迅先生寫到:“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看來,在魯迅先生心中,阿長已如他的慈母一般了!以往阿長對他的點點滴滴的愛已經滲透在他的心中并慢慢滋潤開來。這讓他時時會懷念起阿長——這個當時的下層勞動婦女留給他的最樸素也最真摯的感情。也許,這是魯迅先生后來一直堅持為普通的勞苦大眾而戰的原因之一吧!
《經山海》讀后感3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經》繪本太美了。種了很久草,封面就是其中之一:西王母的形象。雖然整本書文字很少,但圖片真的可以用奇幻壯麗來形容。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知道山海經,也讀過山海經的一些故事。山海經講述了中國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巫術、醫學、宗教等內容,反映了包羅萬象的文化現象。古人留下的財富令人著迷,難以探索。
“古代文學的美在于它可以為想象留下空白,尤其是像《山海經》這樣奇怪的古代傳說,它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如山川、珍稀動物和民間財產。畫家用精致的黑線適當地用紅色裝飾,通過圖畫書創造性地呈現出他腦海中的古代神奇世界。
山海經是童年記憶中最具代表性的奇文。看完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我第一次開始好奇。這本書的故事是什么樣子的?
這本山海經繼承了古書的原文,并標有音譯。亮點是每次打開一頁,都會有一幅精美的插圖。或美麗,或精致,或迷人,或奇怪……每幅畫都是一幅完整的裝飾畫,具有古老的風格,文本有時平行,有時起伏,創造力隱藏在無意中的細節中,帶來不同的閱讀感覺。
神獸,無論是否真的存在,都足以突出祖先的想象智慧。許多每個人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山海經的`影子,比如最近流行的幾部電影和電視作品《花千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軒轅劍》等。
“精衛銜微木,將以鎮滄海”。這張照片講述了眾所周知的精衛填海故事。
書中的山神都很有特色,有著濃郁的東方神話風格。我真的想在這里為作者歡呼。每一幅畫都畫出了山神在你印象中的風格,這就是為什么它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這本書只能說是入門級的,而不是說《山海經》就是這些內容。我很快讀完了這本書和整個故事。這是一本不會丟失的書。它總是有不同的味道。
《經山海》讀后感4
《阿長與山海經》是魯迅先生著名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整本書中筆調最溫和的,以表達對阿長的懷念。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魯迅兒時與阿長發生的一些事。阿長是魯迅家的女工,通俗來講就是魯迅先生的保姆。阿長又稱長媽媽,這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先前一位女工的名字,只是叫慣了不愿意改口罷了。先前阿長對別人提起過她的名字,可也無人記得了。她是一個地位低微,不被人重視的人,也喜歡切切察察,滿肚子都是麻煩的禮節。但通讀完這篇文章后,我意識到,她其實全身都散發著質樸,善良的光輝。
一開始魯迅先生對阿長是有些空前的敬意的,她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在某種情況下,她好像有神力一般。之后這些敬意就變淡了,到最后完全消失,對她產生憎惡之感,因為阿長踩死了魯迅心愛的小隱鼠。還有一些原因可能是她睡覺姿勢擺的像個“大”字,經常會告狀等,可我覺得阿長雖然有一些令人不能接受的缺點,但是她是一心想帶好魯迅先生的。比如說,一次,阿長從魯迅先生那兒得知了他很想要一部《山海經》,于是在告假回家時尋購并回來贈送給了魯迅。
魯迅先生只是隨口一說,阿長卻放在心上,況且阿長不識字也沒有扎實的學識,把《山海經》當做《三哼經》,可見她尋購這冊書時是有多么的困難。
魯迅深受感動,從此對阿長充滿了感激與敬意。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阿長感到同情。她是一個青年守寡的.孤孀,為魯迅一家默默地付出了許多,最終卻連一個屬于自己的名字也沒有落下。
我想,魯迅先生還是心存內疚的,也十分懷念阿長,才會在三十年后專門創作一篇關于她的文章,也算是懷念的一種方式吧。所以我們一定要發現身邊那些默默為我們著想,付出的人,感謝他們,盡管他們對你可能很嚴格,但我相信他們的做法都是有益于我們的,畢竟“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經山海》讀后感5
伴隨著夏日陣陣暖風,我深深的陷入了《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之中: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瑰麗的畫面,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情節,就像放映電影一般,依依閃現、歷歷在目、久久難忘。
在《山海經》中,我最喜歡的是“夸父逐日”這個故事,夸父為了讓太陽一年四季平均地發光發熱,造福人類。他不惜辛勞,就不停地去追趕太陽。他越過高山,越過大海,跨過千山萬水,心中的目標是如此的堅定:太陽不管你跑得多快,我也要追上你。太陽,不管你的光有多厲害,我也要抱住你。不懼困難,堅持不懈地追趕,直到被太陽熾熱的光灼傷自己,直到最后轟然倒下,臉上依然凝固著堅毅的神色。
我被這個故事感動了,被這本書感動了,像人類之母女媧,她可以為了救人類而舍身,像鍥而不舍的精衛,她為了讓別人不要像她一樣被大海侵吞,她永無休止地填海。這樣的精神,這種斗志,讓我震驚。
再回頭想想我們,生活是多么美好,但我做事不夠認真,總是馬馬虎虎,半途而廢。難怪媽媽總是說:做事要有耐心,要有恒心。我現在才明白一些道理,原來為了一個夢想,一個目標,為了有好成績,是要付出辛勤的汗水,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有豐富的果實,驕人的成績。
從現在起,我要聽媽媽的話,做事不任性,不亂發脾氣,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做好每一件事。特別是認真完成課內外作業,多看好書,做一個懂事的,上進的好學生。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山海經》這本充斥著神話夸張色彩的傳世名著對于國人來說肯定不陌生。在中國歷史中,《山海經》無疑是最富有神奇色彩,讓人一時難以說清的著作之一。近年來,解讀《山海經》的.著作仿如雨后春筍,遍布各大書店。其中,有通過資料數據,證明書中那些荒誕不經的地方、物種確實存在的考究類書籍,也有把《山海經》當成古代政治密碼加以附會解說的解密類小說,眾說紛紜。作為一名喜歡《山海經》的人,也談談我的一些拙見。
《經山海》讀后感6
我讀了魯迅先生寫的《阿長與山海經》之后我發現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著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魯迅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我從“后來長毛果然進門來了,那老媽子便叫他們‘大王’,——據說對長毛就應該這樣叫,——訴說自己的饑餓。長毛笑道:‘那么,這東西就給你吃了罷!’將一個圓圓的'東西擲了過來,還帶著一條小辮子,正是那門房的頭。煮飯老媽子從此就駭破了膽,后來一提起,還是立刻面如土色,自己輕輕地拍著胸脯道:‘阿呀,駭死我了,駭死我了……’”這里我想為什么“老媽子”不會嚇暈過去呢?最有意思的是“她竟然把‘山海經’念成‘三哼經’”這讓我捧腹大笑。
我希望大家像長媽媽一樣用關懷,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純樸的年代,去關懷身邊的一個人!
阿長是個胖而矮、愛嘮叨的老媽子。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讓我覺得這故事很真實。
長媽媽的有些習慣確實很煩人,比如說那“大”字型的睡姿,想想被那粗笨的大腿壓在身上的感覺,簡直讓人嫌棄到懷疑人生!說實話,整篇文章并沒有很多篇幅說長媽媽的好,但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心生喜歡了。
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長媽媽買來了《山海經》那一段,作者并沒有寫一個根本不識字的農村婦女是怎么買到這本書的:她問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店?她把“山海經”都念成“三哼經”了,她又是如何向別人打聽的?期間曲折。文中并沒有答案。
《經山海》讀后感7
“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這四句會讓人想起古書《山海經》。而我在這個暑假看了一本很有意義的書——《經山海》。《山海經》是一部古書,但《經山海》則是一部當代著作,趙德發。
讀書可以陶冶情操,讀書可以增長知識,讀書可以讓人的心靈變得充實。讀完《經山海》這本好書,我對以上說法深以為然。
《經山海》是一本多出使用夸張手法、充滿著神秘色彩的傳世名作,愛看書的人、特別是中小學們一定不陌生。《經山海》這本書在當當網和豆瓣網的評分都挺高的呢,這也證明,該書一本值得看的書,畢竟廣大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趙德江真的是一個優秀的作者了,每一篇故事都是一篇匠心之作,都讓人回味無窮。自《山海經》誕生之初至今,在漫長的4400多年的歲月中,解讀《山海經》的著作不計其數。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對《山海經》的看法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經山海》也備受爭議,觀點各異。但大家都不會抱著挑事的心態去的,一定都是想讓中國的文化越來越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在傳承中發展。
這本書中最令我難忘的故事是“海上高蹺”,“海洋牧場”和“西施舌”。最令人難忘的人物還是吳小蒿,她本是一個在機關里呆久了的人,初到基層工作,非常不適應。于是,吳小蒿就做了不少“搶風頭”的事。好在她是一棵“蒿草”,是一棵從小生活在農村的蒿草,有著不屈不饒的韌性,沒有在城市長大女孩的“公主病”。所以,她能俯下身子,能用自己的`質樸善良之心化解諸如“低保戶乞討”之類的百姓矛盾。尋訪樹種讓“楷樹成林”名副其實,也是她為地名文化做出的保護貢獻。 “保留文化傳統的同時,還要不斷創新”,這也是吳小蒿的工作宗旨。所以才有了鰓島的開發,鰓人之旅等旅游項目。吳小蒿借助現代科技的發展,結合所學專業知識來振興鄉村。如今,那些固步自封的做法,已經成了改革發展的絆腳石,吳小蒿,不是一開始就是個完美無缺的“圣女”形象,而是慢慢成長起來的一棵“蒿草”。
《經山海》給我的啟示真的很大,每個人都可從中獲得不一樣的新理解、新體驗。如果您還沒有看過《經山海》,在此,我向您推薦這本精彩的書。
《經山海》讀后感8
前陣子信手翻開《山海經》讀讀,誰知道生僻字太多,須得一邊查字典一邊慢慢地讀。這倒也沒什么,關鍵是有些字字典里都查不到,就真的是無可奈何了。故有點讀不下去,奈已經開了頭,必須得收了尾。于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有時候看個一篇,有時候十天半個月也不翻一下,拖拖拉拉直到昨天算是看完了。雖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我這真真是不求甚解的過分了。囫圇吞棗看完,好比豬八戒吃人生果一點味道也不曉得。可若讓我重翻一遍,實在又讀不下去,只能這么敷衍了事。
據了解,《山海經》是一部鴻篇巨制,讓我這么隨便一番算是糟蹋了。合上書頁,我還記得啥?無非是些大家都知道的神話故事,如夸父逐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或者偶爾在電視里出現的一些山名,比如說著名的長留山、昆侖虛、狐岐山、青丘等。話說回來,翻一遍《山海經》起碼知道一些神話劇里的仙山國家人物并非憑空捏造,也是有據可循的。
除此之外,有意思的.是在書中看到一些海外國家描寫的時候,會發現在其他小說中也有類似的國家,一樣的奇風異俗,才恍然這部書真是一切志怪仙俠小說的鼻祖。奈我耐心有限,已經不打算再讀第二遍。話說回來,起意讀一讀《山海經》原是因為之前讀唐七的小說,知作者創作的靈感源于《山海經》。如此看來,讀書的差距也是十萬八千里,人家讀幾遍便寫了那么多精彩的小說,我翻一遍什么也沒有留下,唯獨感嘆認字太少!
說起《山海經》,又想起前陣子看過一部同名電視劇,完全沒有了原著的影子,成了一部言情劇,可惜了這么好的一本書。說起來,那么多山山水水,那么多異獸神怪,那么多稀奇古怪的國家,也真沒有法子一一去還原。
本想提筆寫幾個讀后感,卻發現實在是寫不出來啥,那么,對不起了,就此擱筆吧!
《經山海》讀后感9
別家的保姆都十分懂事但魯迅爺爺家的保姆卻別具一格。別家的保姆要不然干活,要不然休息,從來不說三道四。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保姆,所以十分粗俗。但是做事做人還是明白的。但凡別人家的保姆都冷冰冰的,但阿長壓根就好絮絮叨叨,還敢于東家談東談西,往往忘了自己的身份。后來,阿長改變了。魯迅爺爺便另眼相看了這個阿長,是因為她給魯迅爺爺買了一本《山海經》。她走了,但她的精神還在,靈魂還在。魯迅爺爺仍然記得這個看似平常的保姆,來表達自己對她的敬意與感激之情。
魯迅爺爺用了先抑后揚的手法,來表達自己之前對阿長的態度是不對的,要用后面的事情來表達自己的'懊悔之情。
從這篇文章中,我知道人們做事不只是在表面性的,做事要做在心里,不要把自己當成什么,你什么也不是,而是一個普通人,保姆是一種職業,沒有什么丟人的。如果你干好眼前的一切的話,說明你成功了。切記,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重,也不要把自己看的那么輕!阿長與山海經讀后感篇六
阿長是個胖而矮、愛嘮叨的老媽子。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的形象,讓我覺得這故事很真實。
長媽媽的有些習慣確實很煩人,比如說那“大”字型的睡姿,想想被那粗笨的大腿壓在身上的感覺,簡直讓人嫌棄到懷疑人生!說實話,整篇文章并沒有很多篇幅說長媽媽的好,但慢慢的,她開始讓我心生喜歡了。
最讓人感動的,就是長媽媽買來了《山海經》那一段,作者并沒有寫一個根本不識字的農村婦女是怎么買到這本書的:她問了多少人?走了多少路?去了多少店?她把“山海經”都念成“三哼經”了,她又是如何向別人打聽的?其間曲折,文中并沒有答案。
但我想,讀完這文章,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找到一些答案,每個人的心里都會有一個長媽媽。這個長媽媽,也許有不少缺點,但更有著一顆對孩子從頭到尾都善良的心。
《經山海》讀后感10
《山海經》,一本在書柜上靜靜躺了四分之一個世紀的舊書——書頁泛黃、潮濕而厚重。可不論何時,當我翻開書,聽著書頁“嘩嘩”地翻動,仿佛閉上眼就能聽到在雨中御風而行的燭龍與帝江冷冽的咆哮、驚雷一炸后水麒麟震耳欲聾的低喝……好像不經意間,便要觸及另一個世界似的。
它,帶我領略上古的異獸奇木,領略中國的創世史詩;它,論四海八荒,成中華經典。
一本《山海經》校注,一冊白話譯本,就著一本有些破爛的字典,用引人入勝的玄幻傳說充實我的整個下午。故事從那條雄渾剛勁的黃河而起,黃河母親的腳邊,是人間的美麗傳說,是華夏文明的孕育。黃河母親奔涌的河水,滄桑而溫柔,養育了世世代代的華夏人民,也養育了《山海經》中異形異稟的異獸國民。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常羲生月,應龍治水——世界于神跡中被創造開辟。赤如丹火的神鳥帝江于混沌中歌舞;身兼德義禮仁信的'鳳凰于丹山信步;豹尾虎齒的西王母于昆侖庇護眾生……
一個個充滿奇思的神話傳說,都展現出上古人民瑰麗的想象,都充滿人民對英雄赫赫戰功的歌頌與敬仰。這一個個故事,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與文化,訴說著用拼搏改變苦難的可敬精神。
讀《山海經》,并不是只有頗有趣味的神話傳說,更是先人留下的精神財富:并非荒誕不經,而是真實歷史;是包羅萬象的史書,更是一場想象雄奇的國風盛宴。精美的異獸與神話插圖多為古版插圖,或是先人留下的壁畫:《后羿射白龍》氣勢壯麗,《蓬萊仙境圖》中山川湖海更如吞吐日月,在天海云霧的圍繞中令人稱奇。它們無不展現古代人民大膽的想象——而這僅僅是窺豹一斑。由黃河而起的文明,南山經、西山經、中山經……其路線經考證均為于春秋西漢所形成的真實地理位置,不禁讓人回味起混沌中的山巒起伏,一道驚雷擦亮半邊天,不知從何響起的鳥獸長鳴、空中劃過叫不出名字的珍奇異獸……這一切,都令《山海經》成為一部名副其實的地理著作。
合上書和字典,指尖尚有一絲潮氣。我深吸一口氣,耳邊又隱隱傳來黃河的激蕩水聲,令人回味無窮。《山海經》,是記錄山川大海,是記錄異獸奇木;更論四海八荒,成中華經典。
《經山海》讀后感11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阿長與<山海經>》,滿懷深情的懷念了兒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其中有一段描寫對她尋購贈送自己渴求很久的繪圖版《山海經》充滿了尊敬和感激。魯迅先生回憶里的《山海經》,里面有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暑假里,我讀了很多書,也找來了這本書仔細閱讀。
提到《山海經》,肯定有很多人會想:哎?這書名好熟悉啊。可是就是不知道是啥。其實在小學課本里,魯迅就寫過他小時候讀《山海經》的故事,也就是長媽媽口里的`“有畫兒的三哼經'”。
《山海經》包含了地理、歷史、神話、宗教、民族、植物、動物、礦產、醫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書中記載的生物幾乎是世上沒有的,但也有一些是和動物很像的。比如“閭”像羊,“黽”像青蛙等。
為什么我會記得那么清楚呢?因為里面記載著許多奇形怪狀的生物,而且還有配圖。有些動物光想想就好笑:比如“酸與”,它有三條腿,二對翅膀,六只眼。看到這里,我不禁想:三條腿,走路要怎么才能邁開步呢?二對翅膀,飛行會不會操作不過來而打架呢?
做為一個志在成為美食家的人來說,我經常在報紙或別的地方的文章中看見有人用到“老饕”這個詞,其實就是出自《山海經》里的“饕餮”!饕餮,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秘怪獸,傳說中是龍的第五子。《山海經》里說它的特點是:其形狀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齒人爪,大頭大嘴,性格貪婪,比喻好吃之徒,常見于青銅像。它曾經把自己的身體吃了。現在這個詞已經被人們用來形容資深吃貨以及懂吃的人。
在《山海經》,我還驚奇地發現:后羿射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嫦娥奔月,這些語文書里出現過的神話傳說故事,全出自《山海經》呢!
這真是一本奇妙的書,豐富的想像力,各種奇思妙想,讓人捧起這本書就欲罷不能,怪不得讓魯迅先生念念不忘。隔了這么久遠的年代,我也被它深深的吸引呢!
《經山海》讀后感12
我讀了魯迅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對兒時保姆阿長”的回憶。她不識文斷字,又有些迷信愚昧,連真實的姓名都不為人知。在魯迅先生的筆下,“阿長”這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卻變得不普通、不平凡了,甚至“擁有偉大的神力”了!
讀了這篇文章,我對阿長和魯迅先生有了新的認識。長媽媽一生坎坷,又渴望生活平安的勞動婦女。雖然粗俗、沒有文化又好惹事端,但她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奇跡般的給小魯迅買回了他夢寐以求的《山海經》。 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說“老掉了”等;最后寫了長媽媽“我”買《山海經》的事,而且敘述得很詳細。
文章著重寫了我幼年時與長媽媽的一段經歷。長媽媽是一位保姆,而我對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見我對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進一步介紹了她的名字、體形等。文章主體在于圍繞《山海經》,寫我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由最初的我看不起她,最后我對她又有新的敬意。
長媽媽是一位經歷蒼桑的人,這里不僅寫她迷信,有麻煩的禮節,而且突出了她的偉大,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卻成功了。 文中魯迅對繪圖的《山海經》的渴慕至極,以至于一坐下就想起,長媽媽來問了,“我”也只是隨便對她說說,阿長她不是學者啊。可是沒想到的是,不識字的長媽媽竟然在一年中僅有的幾天告假時間里給小魯迅買來了繪圖的《山海經》!于是“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那四本小小的書本,“我”渴慕已久的書,里面畫著“我”渴慕已久的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
一些平平淡淡的事,一份真真切切的情,長媽媽故去了這么久,她卻依然讓魯迅又愛又恨,又敬又畏。在這里我又想起我自己,媽媽整天這樣的愛護我、疼著我難道我不應該報答嗎?
《經山海》讀后感13
陶淵明有言:“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的,這句話說的就是我們家喻戶曉的曠世奇書《山海經》。我們總會有一種錯覺,這本書好像離我們很遠,因為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拜讀過這本書。我們對這本書的印象停留在魯迅先生的“三哼經”中,保持在陶淵明先生的《讀山海經》里。
但是親愛的.朋友,如果給你一個機會讓你走進《山海經》,你就會發現,原來我們從小一直耳濡目染的神話傳說就出自這里,原來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早就是我們民族的性格,原來《山海經》早已融入我們的骨血里,成為中華兒女流傳千年的浪漫。下面就讓我來將大家引入這本中華民族的地理志。
《山海經》名如其書,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可以這么說,《山海經》是我們祖先留給世界的一本上古地理書。雖然曾經人們認為,《山海經》荒誕不經,例如說明代著名學者胡應麟就認為其書為“古今語怪之祖”,始將該書列入"語怪"之書。四庫全書更是將其歸入小說之類。但是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山海經》只是人們在那個文字匱乏的年代,用自己質樸的語言,去描述他們眼中五彩斑斕的自然,去記述他們熱愛的沃土。舉個例子說《北山經》中記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其名曰飛鼠”。經過后人考察發現其所說的就是一種東南亞一種神奇的小動物鼯鼠。所以說,《山海經》中的異獸并非是古人白日做夢的遐想,而是我們的祖先浪漫的描繪。
《山海經》更是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寶庫。其中的“青丘之國”、“共工怒觸不周山”等更是為后世人的文學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文學素材。因此我相信當中國的現代文學影視的創作重新植根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一定能創作出不遜于好萊塢的影視佳作。
有書名《山海》,其內羅萬象。我希望能夠有越來越多人了解這部中國人自己的地理奇志,將《山海經》能夠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浪漫。
《經山海》讀后感14
前段時間整理書柜,我看到了那本被我一直珍藏的《山海經》,這是我很久以前買的一本書,一直沒有去讀,原因是我太喜歡這本書了,總想著要有一個長的空閑的時間,然后心無雜念地坐在書桌前品讀這本曠世奇書。
《山海經》是我國前秦古書,這本書包羅萬象、涉獵繁多,內容涵蓋了古代神話、地理、植物、動物、礦物、物產、民俗、民族等,是我國記載神話最多的一部書,也是一部地理知識方面的百科全書。
翻開這本書,我仿佛一下子來到了兩千多年前,我肩上背著竹簍,手持竹杖,正跟隨著遠古先祖們展開了一場奇特的游歷。我們徒步行走在莽原之上,一路見到了各種奇花異草,金石土塊;越過莽原,來到了茂密的原始森林,那里生活著許多叫不上名字的外形奇特的野獸,林間流淌著汩汩的`水流。先祖們邊走邊討論給這朵花起什么名字,給那只野獸定什么稱號,這株青草有什么藥用價值,那塊金石可以怎樣開采等等,不時用筆記錄下來。
在這次游歷中,我看到了身材高大、力大無窮的夸父,為了讓光明永留人間,他徒步萬里追趕太陽,直至最后渴死在路上,化為一片桃林為后人解渴;我見到了每日銜取石子樹枝誓要把東海填平,不再讓波濤再吞噬更多生命的小精衛鳥;我還見到了那偷吃仙丹升仙,卻整日在月宮中飲泣悔恨的嫦娥……
我跟隨著他們,腳步越行越遠,眼前出現的景象越來神奇古怪。我時而坐在山頂俯瞰遠處風景,時而又站立在江流邊聽那波濤陣陣,所到之處,景色皆不相同;所看之景,皆各有其特色。我不禁訝異于祖國山川之大,物產之多,種類之繁,更暗嘆先祖們這種勇往直前、不懈探索的精神。在那里,沒有舟車,只有雙腿;沒有旅店酒館,只有風餐露宿;遇到猛獸侵襲,只有躲閃藏身。然而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執著前行,用雙腳丈量所走過的每一寸土地,用筆記載下所見到的每一處奇景,用心觀察想象、精心記錄,為后人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環境留下了寶貴的史料財富。
現在我還沒有讀完這本書,待有大的空閑,我會繼續讀下去,去領略祖國山水之奇,去探尋書中更多奧妙,去擦亮中華文化史上這一璀璨的明珠,讓它散發出更亮的光芒!
《經山海》讀后感15
喜愛精怪的我,最近讀了一本堪稱精怪書中無法超越的經典,那本書就是《山海經》。打開書的那一刻,仿佛打開了另一個奇幻世界。
《山海經》分為“山經”和“海經”,而“山經”和“海經”又各有分支。《山海經》主要描寫了地點、人、獸、神、植物,每個都是奇幻絢麗,各具特點的。至于如何瑰麗而動人心魄,原諒我就不在這里劇透了,我只想談談讀后的感受。有人說,那些奇境幻物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不是真實的,但我并不這么認為。
從《山海經》創作的先秦時期到現在,在中國乃至地球上,有多少物鐘消失,又有多少動物進化成跟原來截然不同的樣子?它們曾經在原野上奔騰,在大海中穿梭,可那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現在我們只能在《山海經》這樣的書中讀到它們奇異美麗的身影。
書中那些奇奇怪怪的地名和民族是真的嗎?我只能說曾經也許是真的吧,它們和他們有可能像樓蘭古城一樣被自然災害所毀滅,也有可能因為大陸漂移,板塊移動而不復存在,誰都不知道這些人和物是被什么從世界上抹掉的。《山海經》把它們留在了書里,留在了文字上,讓我們得以尋到一絲蹤跡。現在,它們在真實的世界里消失了,滅亡了,變化了,美麗而神奇的身影在地球上隱去了,但那些逝去的美麗身影卻成就了《山海經》這本書的不朽。
有時候,我看著腳下這塊古老的土地,這是《山海經》的.它們和他們生活過的土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曾幾何時,這片土地上有著許多很美的植物,奇珍異獸在上面奔跑著,還有一些古老的奇怪的民族在上面生存著,而現在,土地的上面卻是一副截然不同的景象。時間總是過得太快了,快得讓人無法駐足遠望,觀察美好。翻開《山海經》,翻開一個逝去的世界,慢慢體會那些在時間中流去的神奇事物,我是該為它們和他們的神奇而感到贊嘆,還是該為它們和他們的逝去而感到感傷呢?
山海之大,無奇不有,山海已逝,還是靜靜地看《山海經》吧。
【《經山海》讀后感】相關文章:
山海經語錄09-20
山海經讀書筆記08-29
《山海經》讀書筆記03-12
《山海經》的讀書筆記03-30
山海經的讀書筆記08-03
2023山海經讀書筆記02-09
阿長與山海經閱讀心得12-14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2-09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11-27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