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屈原》讀后感
郭沫若《屈原》的全文的讀后感抒發怎樣的愛國情感呢?下面是CN人才網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屈原》讀后感,歡迎參考~
篇一:郭沫若《屈原》讀后感
《屈原》這部作品是我看了兩遍現在就跟大家說說我對這部作品的讀后感。
借著臺燈那微弱的白光,用了兩個多小時就看完。其實每次靜下心來看書,就會把書中所描繪的情節,在自己的腦海中放入一張幻燈片,讓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來.屈原,相信每個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個高大而雄渾,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書以《橘頌》開始,極力地塑造屈原詩意的靈魂,表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從高的德行。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瀾的時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他被張儀他們陷害,致使被革職,又被他們稱為瘋子。在向風,雷,電的吶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樣,心潮澎湃,有一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那是反抗的吶喊,戰斗的召喚;那是對黑暗的猛烈攻擊,對光明的熱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獨白,是凜然氣節的贊頌。最后,屈原與衛士甲一起到漢北去抵御強暴,捍衛祖國。
“最毒婦人心”。也許我不該說這句話,因我是一個女孩。但是看到南后這一形象,我又覺得我說這句話沒有錯。她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陰謀家,在輕佻,妖艷的軀殼里,藏著放縱和x蕩,身居高貴,榮耀的皇后之位,卻陰險,冷酷,兇殘,為鞏固寵位,不惜殘害無辜,誣陷忠良,與亂臣狼狽為奸,愚弄國王,把楚國和百姓推向覆滅的'深淵。
相信大多數人和我一樣,都喜歡里面的嬋娟。嬋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個心地善良,剛強不阿的女孩。當屈原被蒙冤時,她卻發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在與南后見面時,她絲毫沒有表現出一點兒畏懼,南后要割她舌頭,她沒有臨陣脫逃,相反,她臨危不懼,視死如歸。被南后關進檻里后,宋玉和子蘭來救她出去,但是她沒有出去。最后,由于誤飲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敵人企圖謀害屈原的陰謀。一個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國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繼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郭沫若曾說嬋娟在斗爭中“化為永遠之光明,永遠之日光”。
屈原,嬋娟的形象是偉大的,給我們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陰險毒辣,亦是如此。
篇二:郭沫若《屈原》讀后感
郭沫若這部《屈原》讀了多次,總讓人感覺擺不脫“高、全、大”式的人物形象的感覺。屈原可真是堂堂正正、無一點瑕疵的英雄人物,反而像神,沒有一絲人間煙火氣了。而且中國傳統文學風格恰恰是好人好得不能再好、壞人壞得不能再壞了。這樣塑造人物的結果是,連孔明,也要被魯迅評為“孔明多智而近妖”了(見《中國小說史略》),因而郭沫若筆下的屈原便少了孤高梗介、偉岸自傲的性格,反而指天斥地,很有一種自大狂的滑稽。盡管郭沫若使出全身詩才來烘托恢宏的氣勢,反而沒見把屈原立起來給我們看的效果。這一點止可以說戲劇并不僅僅是戲劇性,而更重在人物內心的豐滿發展,以及悲劇的內在性。
我之所以對屈原無法產生一絲感動與同情,恰恰是屈原這個活生生的人,反而硬被作者變成傳達他不滿于當權政府情緒的傳聲筒。劇本似乎只有一個主題:賣國與愛國。屈原這位愛國志士似乎像困獸一樣在屋里咆哮,一點辦法都沒有,任人來下毒驅逐。而他內心精神世界只剩下對賣國者的仇恨與怒火,真難想像這樣一個人怎么能寫出像天堂一般高華美妙的詩篇。這種只此一點、不及其余的手法只是讓人物變成作者手中的木偶、一個空洞的概念了。而只有深人探求屈原豐富與廣闊內心世界的藝術方法,才能讓筆下的木偶被吹口仙氣而變成活人行走。
郭沫若的劇作恰恰無能為力的正是這一點,所以要被人譏為 “愛國的宣傳品”。郭沫若或許是想西洋化些,又學起席勒、雨果的浪漫派風格,也裝上下毒、死人等戲劇性情節,全然不顧屈原是中國人,而且還生活在戰國時代。除了說明賣國者卑鄙外,并沒對突顯愛國者的高尚有何幫助。
所以一部僅僅注重夸張、離奇情節戲劇性而沒有內在沖突的展現的劇作,注定了是一部失敗之作。
篇三:郭沫若《屈原》讀后感
歷史劇《屈原》是一部富有強烈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劇作。
這首先表現在作者依據自己的創作意圖,塑造了一批理想化的人物,虛擬了一些情節。郭沫若在創作歷史劇時從不機械被動地描寫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是能動地挖掘和創造歷史,并以一種整體的眼光來進行創造。在《屈原》中,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時,大膽地舍棄了史料中屈原愚忠、自沉汨羅江等內容,突出了人物反抗精神的一面,使人物更加完美、高大。另外,作者還根據劇情需要,虛構了嬋娟這一理想化的形象。在情節處理上,作者虛構了南后設計誣陷屈原等情節,進一步突出了暴露、鞭撻黑暗的主題。
其次,整部作品洋溢著詩意美。郭沫若創作歷史劇常常善于根據劇情發展的需要,自然地穿插一些抒情詩,使作品洋溢著濃烈的抒情色彩。在《屈原》中,作者讓主人公的一首《桔頌》貫串全劇,不僅突出了主人公高潔的品格,還使作品增強了抒情色彩。另外,郭沫若還十分善于在歷史劇中大量地運用富有韻味的長篇獨白,著名的《雷電頌》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它氣勢磅礴,雄渾悲壯,感人肺腑。作者將這篇獨白安排在戲劇高潮處,并讓它出自屈原之口,一方面強烈地抒發了主人公內心仇恨黑暗、熱愛祖國、堅持真理的激烈的情感,對刻畫人物起了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全劇抒情色彩濃厚,詩意異常濃郁,形成了全劇詩、劇合一的特有風格。
再次,《屈原》在結構上也很有特色。從全劇內容看,作者要表現的是屈原一生不幸的遭際,但作者在構思上卻很巧妙地將屈原多年的悲劇經歷集中到了一天之內表現,使作品情節生動感人,結構非常緊湊。
【郭沫若《屈原》讀后感】相關文章:
郭沫若《屈原》最新教學設計01-30
郭沫若經典名言01-11
《屈原列傳》讀后感03-02
屈原離騷讀后感06-07
屈原列傳的讀后感12-31
屈原離騷讀后感范文05-06
郭沫若愛情語錄01-27
《屈原》讀后感800字大全05-06
屈原《離騷》讀后感1000字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