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萬歷十五年》該書不僅打破了學術與通俗的分界,更重要的是它為現代中國史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參考價值。
經典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一
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由于是從英文原版轉譯回中文,而且其探照歷史的角度和傳統史書有點不一樣,所以讀起來和以前讀史感覺有點不太一樣。這和內容也有關,整本書讀下來,里面的幾個主要人物,包括萬歷皇帝,首輔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御史海瑞,薊州總兵戚繼光,名士李贄,沒有一個最后功德圓滿的,或身敗,或命名裂,或郁郁不得志,或死后遭清算。微友阿黎說,“全書從頭到腳沒一個自由的人,就連掌權人皇帝也不自由”,確實如此。
我讀之亦有感觸。比如其中有一段:“我們帝國的軍隊是一支全能性的軍隊,也是一支長久性的軍隊。它經常的任務是面對內部的叛逆而非外部的侵略,具體的說,就是鎮壓內地農民和邊區的少數民族。”讀到此心里一動,想到:為什么明朝后期明軍遇到努爾哈赤的八旗兵、清朝末年清軍碰到八國聯軍都會一敗再敗,一碰到外部軍隊就玩不轉,因為這跟這支帝國部隊的本身屬性有關,它主要是對內而不是對外;其實"攘外必先安內"也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并且有極強的延續性。從某種程度上,它決定了很多朝代、不少國家的政權統治的基本功能。這一點,古今中外,例子很多。明白這一點,對專制國家運作的獨特性便更能了然于胸。
其次,不僅明朝軍隊的武器、糧餉的供給方式極為落后,其實整個帝國的財政稅收制度與民間經濟的發展亦嚴重脫節,再加上文官集團的派系林立,政治運作上的務虛不務實,以“四書”主旨作為整個帝國運作的精神憑藉,以抽象的道德作為解決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的標準。意識形態與現實完全割離,腐敗就必然遍地盛行,這一切使得整個龐大的明朝帝國在萬歷之朝時便已臃腫虛弱不堪。在這個時候,其實無論內部之亂還是外部入侵,帝國中樞都沒法有力應對了。這是什么問題?體制問題。此時即使有首輔申時行,清官海瑞,英雄戚繼光,哲學家李贄,誰也無法改變大局,連萬歷皇帝也不想玩了,這個帝國只好就這樣爛下去,慢慢等待它的取代者。如果不合時的體制問題沒解決,那么結局古往今來必大同小異。
1619年,遼東戰役打響,努爾哈赤率兵攻打明朝,明軍節節敗退;1644年,李自成率兵圍城,紫禁城內,崇禎皇帝殺妻女后,于煤山自縊而亡。整個官僚體制的運轉機能,衰退至此。此時你無論如何“勤政”,無論出多少人才,這些都將被這個龐大腐朽的體制慢慢吞滅。這個老病的巨人,病入膏肓,藥石無效,隨你怎么折騰,只欠一倒。
經典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二
近日拜讀了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好的史書最大的特點便是歷久彌新,不似應景之作,一過了時宜便被棄之如敝履。
非常贊同黃仁宇先生所說的研究歷史要有大歷史觀,也就是要認識到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研究歷史不能局限于一時、一地、一人、一事。這有些類似“混屯學”,生活中表現為蝴蝶扇動翅膀導致大洋彼岸的風暴;歷史中便表現為騎士的馬掌導致帝國的滅亡。
寫到這里不免想起《黃金時代》里王二提到的治史的原則,一是科學的原則、一是黨性的原則;科學的原則就是是什么說什么,黨性的原則就是是什么不說什么。想必這就是好書與應景之作的區別。
此前讀《龍戰三千里》的時候,對萬歷年間中國軍隊的戰斗力還是很有信心的,發現火器不少、兵種、戰術也不少。但打倭寇為什么就是那么費盡呢?這便是局部的看待歷史?傆X得中國是天朝上國,火器的故鄉,打倭寇自是不在話下。其實從《萬歷十五年》中大可以看出些端倪。
在明帝國的體系中,文官的地位遠高于武官,每每督師都是文官擔任?纯疵鑼懨髂⿷馉幍摹队啦萘x》、《李自成》等書便能有一個大體的理解。文官講究詩書禮儀,科舉的制度以是否熟悉四書五經為選拔標準,這與諸葛亮式的羽扇綸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換句話說寫好詩不見得能打好仗。若這文官虛懷若谷,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倒也罷了,偏有些不懂裝懂的大員,反礙著武將的派兵布陣。再就是中國文官的權謀之術恐怕是世上最強。正所謂兵書不如圣賢書、帥才不及權謀術。用牛群的話說就是外行領導內行,不是偷得少就是跑不了。
再看武將,明朝的軍隊是世襲的,武將也是世襲的。世襲這東西最講不清楚,說家傳吧,想必會有些好處,但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還不免許多基因突變。想來世襲總不如任人唯賢的好。這點從明末對付流寇和對付滿人戰爭中,朱家人的表現可以看出來。
還有就是武器,偌大的帝國竟然沒有統一的后勤供應系統,火器乃至冷兵器都是型號不一、規格各異。戚繼光曾計劃在軍隊中推廣火器,但由于質量實在不穩定,導致士兵都不敢瞄準,從而使火器的效力大打折扣,便不得不放棄。所以當時的佛朗機大炮好像是最好的重火器,想來國內是無法大規模生產的,因為最好的工匠都集中在京師為皇帝及其神機營服務,而負責全國各地軍隊武器供應的則是次等的匠人。
因而時常在想,如果那時帝國能夠建立起高效的武器生產系統,發揮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帝國不乏這樣的人才,天啟皇帝就是巧奪天工的木匠),對付倭寇自不在話下。更承鄭和七下西洋的余威,恐怕這堅船利炮先出自我中華,不說滿世界開墾殖民地,至少可以以武力為后盾建立親中華的政權,想來現在世界通用語言也就不是“硬改歷史”,我輩可以少考些外語,多做些學問了,只怪老祖宗不爭氣。此為題外話。
數落了這許多的不是,并不是說萬歷年間的明帝國一無是處。
首先便是有個張居正,少時學歷史,此公的“一條鞭法”是要考的,但他對明帝國的影響十分深遠。全國的土地得以丈量、官員被要求廉潔(雖然此公身后被發現不甚廉潔)、還有就是信任戚繼光任用其剿滅倭患還備邊東北。在首輔張居正的帶領下,帝國還是有了一些中興的氣象,但和歷史上大多數改革者一樣,因為得罪的人太多,身后沒有好下場。這也是勇于任事者的無奈。
其次是戚繼光,此公的功績不止在驅除了倭寇,還在于編撰的《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著作,這些著作對于軍隊的標準化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可以認為其中的部分內容是中國最早的步兵操典。其軍事思想有局限性,但更有開拓性和創新性。我為有這樣一位民族英雄感到自豪。
最后是文官集團。在這部書中,文官集團似乎不是一個正面的角色,一切因循守舊又互相掣肘。但讀罷此書,對于帝國的文官集團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在萬歷立儲君的事情上。文官集團并不只對皇帝唯唯諾諾(是指整個集團而言,并不止某一個文官),而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予皇帝老子妥協,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正如黃仁宇先生在書中反復提到,萬歷朝時帝國已經不需要特立獨行的'皇帝,文官制度已經控制了整個帝國。對于萬歷皇帝這可能是不幸,但對于國家而言這又未嘗不是幸事。國家需要的是制度而不是一個英名的君主。任何人都難免糊涂但集眾人智慧為一體的制度應該是不會糊涂的。我想這是一個亮點吧,希望這種傳統也能夠影響今天的官僚系統,不唯上而唯信念。
萬歷朝還有兩個異數,便是海瑞和李贄。兒時曾去淳安縣見過海瑞的塑像,也曾聽過《海公大紅袍》等故事,還有就是與吳晗一同載入史冊的《海瑞罷官》。但讀罷《萬歷十五年》又有另一種感覺,俗話說“直如弦,死道邊”、“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查則無徒”,海瑞恐怕就是這樣的人。操守是非?删吹,但這樣的人能否做事呢?能否治國呢?恐怕就遠不如曾文正和李文忠了。典型是需要的,但怎么學典型則是每個人自己要思考的事,而做了典型也不要沾沾自喜,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不善者而改之”。
李贄更是一個矛盾的人,拿著別人供養的錢還要說別人的不是,更要作些為世俗所不容的事。我認為李贄之所以在牢里死掉,并不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是他的那些與當時社會公序良俗所不符合的行為,任何時期違反當時公序良俗的行為都是不容于世的如張志新、王申酉等,因此他的遭遇就不足為奇。也就是說,你可以悄悄地想,悄悄地寫,但是不要告訴別人,也不要貼在朋友圈上。如果明帝國有網絡,李贄地微博、朋友圈一定是會被封掉的。
經典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讀后感 篇三
“讀史可以知興衰”,這句話出自于《舊唐書魏征傳》的“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于是,我翻開了《萬歷十五年》。
《萬歷十五年》是黃仁宇先生“大歷史觀”的經典著作,最先出的英文版標題: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要緊的一年。1587年,明萬歷十五年的中國,談不上風雨飄搖,更不能說是病入膏肓,這一年,實在是平淡無奇。但作者從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等多個章節展開話題論述了萬歷年間的諸多方面,萬歷十五年雖看似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這一年之后好多小細節的變化卻掀起了巨大的時代波瀾。歷史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還在于事物肇起之初處于醞釀中的有機結合和變化。下面,我從章節中的前三個人物來談談我的閱讀感想:
首先,萬歷皇帝。他年幼即登上寶座、繼承大統,自小聰慧過人、學習刻苦,立志成為一代明君,開創一個繁榮昌盛的時代。在首輔張居正的調教下,經過多年的精心求學,取得很大的長進。一方面,張居正生前,萬歷皇帝對他充滿尊敬之情,對他精心敬業的奉獻精神大加贊揚,并且把一些名貴的珠寶和進貢上來的物產賞給他,以對這種大臣的扶持表示百般地感謝。另一方面,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對張居正的怨恨卻遠遠蓋過恩情,堅決地清算張居正各種過失,甚至恨不得鞭尸。這樣的反差不僅是來自于對張居正掌權過度的強烈反彈,更是心理崩潰的一種體現。萬歷皇帝的職業生涯讓我看清了身為九鼎至尊的皇帝也是有苦難言,更多的只是作為一個上層階級的代理人,而不是我們印象中唯我獨尊、號令天下誰敢不從的帝皇形象。例如,在立儲君這一問題上,大臣與皇帝之間爭執多年,最終以萬歷皇帝的沉默和消極抵抗結束,使整個朝廷失去了勵精圖治的機緣。
其次,世間已無張居正。從黃仁宇先生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張居正宏偉的政治理想抱負。他精心調教、嘔心瀝血輔佐萬歷皇帝,在施政方面大刀闊斧的改革,讓死氣沉沉的明王朝開始漸漸煥發生機。但是他的改革觸犯了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而在行為作風道德操守方面又嚴重違背了當時的道德規范,對別人的苛刻要求與對自己的奢侈鋪張形成鮮明對比,讓他在道德層面完全地站不住腳。上到官僚階級,下到黎民百姓,想要攻訐對立者,就要首先占領道德的高地;蛟S這就是集權體制下的游戲規則。雖然張有功有過,但從對當時國家的治理而言,我仍感慨可惜了張居正的改革,倘若他的改革能夠進行下去,明王朝必定迎來又一繁華盛世。
最后,首輔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并沒有繼續張的大刀闊斧式的改革,而是實行較為和緩地施政方針政策。他認為:“作為首輔,寧可被視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評為犧牲原則的政客,但他堅持他調劑折衷的原則。”他確實看透了國家為解決問題而設立文官,但國家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張居正的精明練達,竟忽視了這樣基本而簡單的事實。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申時行有成功之處,他的和緩政策為其營造了平和的政治環境。張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擺在他個人的嚴格監視之下,并且憑個人的標準加以升遷或貶黜,因此嚴重地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感。相比之下,申時行對參劾過自己的官員概不追究,甚至還建議其中的幾位官員晉級。因此,申時行得以善終,而且退隱歸鄉后,大壽時仍受到萬歷皇帝的恩賜。
以德治國,道德終會成為一些人爭權奪利、玩弄權術的工具。一個國家要有科學合理的政府機構,構建完善的法律體系,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才能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國家這部機器才能更有序高效地運轉、快速地發展,變得更加富強、民主。
【經典歷史著作《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相關文章: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3-06
萬歷十五年的讀后感03-02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作文01-07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3-01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5-07
萬歷十五年簡介02-22
王朔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02-13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600字03-07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500字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