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論語讀書筆記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詳細論語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1
仲尼停息在兩千年前的風波里,他的思想卻成了長明燈。一燈既明,便是希望。萬人壘土,即成河山!}記
記錄過往的書第存留至今的有許多,而讓人如品嘗般的細細品嘗的佳作卻很少。我有幸在距春秋戰國數千年的今天,打開了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的教誨。穿越千年與孔圣人來了場跨世紀談話。
“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绷⑾赂哌h的志向,在這六藝訥以仁德之心去實現。初讀只知字面意,再品已是字中人?鬃拥牡浪剖翘斓浪剖侨说,不過后世的人們普遍認為那是人道,而天道因才疏學淺無法觸及。而這其中所蘊念的人道則是教會我們為處人處世之道;以仁德之心待人,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立足于世間要以君子的品行為準則,要以寬容之心待世人。孔子的寥寥數語蘊含了不可丈量的大學問。
“禮之用,和為貴!倍Y樂的運用最恰當的是和,這是孔子的想法。而《左傳》有云:“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敝袊怨疟惚怀蔀槎Y儀之邦,可見對于人們的重要性。而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這件事孔子認為季氏所做大逆不道有違禮樂,我同意。不過在我看來禮樂在現代社會更像是這個社會的規則,而這個規則就相當于法,觸犯了這條法律的紅線便超越了規則,這時你便會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禮樂就像是新時代的法律,是為了讓我們能更好地行使公民的權利,讓這個社會更和諧。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2
初讀《論語》,或是無法參透,或是略有所悟,或是心有靈犀,但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那種循循然善誘人的教學方法,那種謙謙君子之風,卻總能讓我心存快慰,欲罷不能。于是不止一遍地讀她,品她,悟她,盡管只是片言只語,但字字珠璣,如行云流水,簡約精煉:或睿智從容,如天之遼遠;或縱橫開闔,如飛瀑流瀉;或恬靜悠然,若和風習習……面對《論語》,我猶如面對一位巨人——從古至今,它的精深博大,言簡意賅,讓人有高山仰止之感。我邊讀邊記,邊記邊思,在品味與欣賞中,我像一株干渴已久的禾苗,忽然遇到了一場痛快淋漓的甘霖,舒枝展葉貪婪地汲取其中的養料。越走近孔子,愈發感覺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透過文字,我和智者正面晤對,聆聽他“任人唯賢”的人才觀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方法、“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義”的教育主張……
讀《論語》,令我感念至深的當屬孔子的“學而不厭”?鬃印皩W富五車”,卻一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用行動踐行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教育思想激勵了無數教師,也照亮了無數心靈?鬃拥木傺哉,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勤奮、自勵的治學態度嗎?再想想自己,雖然也很敬業,無日不在思索如何使學生的學業更加進步,但是卻很少從“學”上下功夫,以至事倍功半,職業倦怠感日增。其實,我們的教育生活本可以達到一種清風朗月、高山流水的境界。學”以教之始,只需我們把心思放到學習上,向前人學、向同事學、向學生學,我們就會發現那“潺潺小溪、綠草茵茵”的精神家園。正所謂“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了。
讀《論語》,讓我心靈震顫的當屬孔子的“誨人不倦”。他的“有教無類”令人感動,也讓人倍感溫暖。《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對其學生顏回的觀察:“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正是在觀察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對他們因材施教。的確如此,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有著各自的特點。作為教師,只有深入細致地了解、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方能“因材施教”。于是我想方設法、通過多種渠道,走進學生心靈,開展“周記對話”,健全“班級檔案”,開展“教師贈言”,開設“心語班刊”,給每一個孩子平等的呵護,在“春風化雨”般的教育中,享受“誨人不倦”的大樂!“有禮者敬人。敬人者,人恒敬之!笨鬃雍蛯W生的關系也是歷代師生關系的典范,他們既像父子,亦像兄弟,更多的則是像朋友。正是在這種亦師亦友的關系中,在因材施教的智慧熏染下,孔子10年弘道,誨人不倦,終得桃李遍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仁者愛人,愛眾親仁,應成為我們的立身之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更應成為我們的為師之道啊!
“書香能致遠”,的確如此!讀《論語》,為人師,就讓我們在圣賢的光芒下且思且行,以淡定從容的心態把握人生,用思想的清泉充盈心靈,用經典的睿智之語指引前行的方向。為人師,讀《論語》,讓我更確信:做好教師這一職業工作,必須用愛播種,用心耕耘。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3
論語是孔子寫的`一本名著,分別有二十篇,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第二篇是為政第二、第三篇是八佾第三……
今天我讀了第一篇學而第一,心里有很多感受。其中有一段使我覺得很有道理,這句話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方來共學,不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才能,卻不抱怨,不也算得上君子嗎?”最讓我深刻感受的句子,就是第這一句。
我覺得這句話正好指明了我的缺點,我也要感謝這句話,讓我知道了如何改正。以前我總是學了的東西就扔在一邊不管了,而如今知道了學完的東西要時時去溫習才行。而且就是因為這個問題才讓我幾次考試沒得滿分。
記得有一次,我們班正在為一次期中考試做準備,我一個人卻在漫不經心的讀課外書,我心想:上課時我那么認真,這一次考試我一定大獲全勝,我越來越得意,慢慢就放松了對考試的警惕,一天一天的過去了,直到考試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向考場,我拿著試卷,就在這一刻,我目瞪口呆,只見那一道道難題擺在面前,我心里一急,連題目都沒看清楚,就毫不猶豫的寫起來,我寫一題錯一題,心里好像有一群兔子在跳躍,到了最后我還有幾道題沒寫,頭上像炸開了鍋。結果大家可想而知了。
我經過這次失敗加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我一定會改正缺點的。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4
君子自古就是被贊頌的對象,他們主忠信,性如菊,居于竹,周而不比,品格高潔。一本《論語》讀畢,我對君子的理解更加透徹了。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將食、住視為身外之物,即便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也堅持自己的處事原則,對待他人,以溫、良、恭、儉、讓為主,親和待人。服事君主,信實無欺,做事周而不比。貧而樂,富而好禮,獨善其身,兼濟天下,這大概是君子的心性品格、對國家的熱忱之心吧。古有陶潛范仲淹,今有魯迅李大釗,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對待敵人橫眉冷對,掀起復興的革命。對待民眾俯首成牛,挽起希望的狂瀾。若君子有所求,必然是為了大義。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對于自身的修養是十分看中的,不因利益而迷失,不為重金而屈服,訥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足恭,為君子所惡。匿怨而友其人,亦為君子所惡。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愛憎分明者,豈不為君子,人而為仁者,豈非君子耶?仁德為君子的必需品,也是君子的天性: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為仁的代名詞,德是君子的昵稱。與之交往,不必饕餮盛宴,只需粗茶淡飯。與之情誼,并不濃如烈酒,只似淡水清湯。君子如天上北辰,眾星愿共之。
儒家智慧詮釋君子之勇: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在當今社會,我們要做到言忠信,行篤敬,這樣才能成仁,成德,成君子。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5
今天,我讀了《論語》的第二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因為這句話,我便思索了起來:
君子兩字在過去是指身份地位高貴的人,小人在過去則是指身份地位低賤的人。而孔子卻將這君子與小人重新定義了,現在很多時候君子都是指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則是指品行低下的人。所以我們只要正大光明,就是君子,小人則相對陰暗一些,我們應該老老實實,大大方方去做人,而不應該鬼鬼祟祟去做人。
周而不比,是指合群而不偏私,比而不周指小人總是疏遠大家,幾個人混在一起,像個小圈子,就像我們班有些同學也是如此,組成小圈子是沒什么錯,可是如果整天在小圈子里陰暗地對別的同學說長道短,搬弄是非,這種行為就是小人了。
這些便是我的理解,很清楚,我是要做君子的,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能隨便講別人的是非。
【詳細論語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論語的讀書筆記04-06
論語的讀書筆記12-11
《論語》讀書筆記06-28
論語讀書筆記06-08
論語讀書筆記05-30
有關論語的讀書筆記01-29
論語讀書筆記范本02-13
《論語》優秀讀書筆記01-24
《論語》讀書筆記范本02-11
國學論語讀書筆記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