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來歷和傳統食物
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春節的來歷和傳統食物,歡迎閱讀和收藏!
春節時間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于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算結束,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春節的時間(農歷正月初一)在公歷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間游動!白钤绲拇汗潯(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遲的春節”(如1985年的2月20 日)相差整一個月。根據歷法計算,如果農歷不進行人為調整的話,2319年2月21日將迎來“史上最晚春節”,此前春節最遲出現在公歷2月20日,為 1920年和1985年。
閏春節
閏春節,又稱閏正月,從公元1645年使用歷理置閏制開始,到公元2800年的1155年里,農歷閏正月只發生6次,非常罕見,其年份分別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閏春節的過法
如果一年有閏正月,原則上春節過第一個正月的,到了閏正月的時候則不過節。當然,也有少數地區過完第一個正月的春節以后,到了閏正月的時候也過閏正月的春節,因為閏正月也叫正月,所以也把閏正月的初一也看做春節來過。
古代的春節為立春之節,早在遠古時期,便傳承著以立春日前后為時間坐標,以春耕為主題的'農事節慶活動。立春是二十四節氣的首節,在傳統社會里立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春天對于中國先民來說是充滿生機與希望的時節,所以在這一天要舉行一系列的節慶活動。
漢唐時期是由立春節慶向現代春節大年節轉化的過渡時期,它表現為兩個演進過程:其一為節慶日期由以立春為中心,逐漸過渡到以正月初一為中心,此后歷代相沿。如《荊楚歲時記》云:“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奔礆q之元、時之元、月之元,所以古人將此稱為元旦。辛亥革命以后,使用公元紀年,但由于農歷合乎農時,便于民生,因此農歷與公歷并行,并將公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舊歷的正月初一稱為春節。其二為單一形態的立春農事節慶逐漸過渡到復合型的新年節慶。由此在中國產生了一系列以除疫、延壽、吉祥為目的的春節飲食習俗,主要表現就是飲椒柏酒、屠蘇酒、桃湯、吃五辛盤、膠牙餳等,五辛盤是后世春盤、春餅的雛形。
在中國春節流行的食俗中,最有代表性的節令食品要數年糕,“糕”諧音“高”,過年吃年糕恐怕主要是為了討個口彩,意取“年年高”。正如清末一首闡發年糕寓意的詩所說:“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意取年勝年,藉以祈歲稔!比欢笆锊煌L,百里不同俗”,各地食年糕習俗不盡相同,品種也多種多樣。北方年糕多以黃米年糕、黍米年糕為主,南方年糕以糯米年糕為主。南方年糕又分廣式和蘇式兩大風味。
中國春節飲食活動的高潮是吃“團圓飯”。羈旅他鄉的游子再忙也要趕回家吃頓年飯。因特殊原因不能回家吃年飯的,家人也要為他們留一席位,以示團圓。筵宴菜肴的內容在不同地區各不相同。如江漢平原地區,除夕年夜飯必有一道全魚,謂之“年魚”,意取“年年有余”。年魚一般是不吃的,雖然個別地方可以吃魚肉,但卻保留魚頭、魚尾,謂之“有頭有尾”,喻意來年做事有始有終。圓子菜在許多地方的年宴上是少不了的,因“圓子”正好合“團圓”之意,所以,魚圓、肉圓或藕圓等便成了宴席上的必備菜?傊,年宴上一般要有一至兩道包含吉祥寓意的菜肴。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餃子意味著新年與舊年相交,此時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亦象征生活富裕。
按上海、武漢等長江中下游地區舊時習俗,年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便要喝一杯“元寶茶”,茶中除了要放一些上等的茶葉以外,還要放上兩枚清香爽口、澀中帶甜的青橄欖。此日的早點,大多是兩只加有紅糖的“水鋪蛋”,以寓甜甜蜜蜜,團團圓圓。
據不完全統計,亞洲地區約有8個國家將農歷新年定為法定節假日。春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凝結著全球華人的倫理情感,雖然各地的環境與物產不同,味道不同,但其過年的形式是相同的。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食物】相關文章:
春節壓歲錢的來歷和故事02-28
元旦的由來及傳統食物01-21
過年的來歷和習俗06-20
元旦的由來和來歷01-06
元旦的由來及傳統的食物01-10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06-08
過年的來歷和習俗介紹03-06
元旦的習俗和來歷詳解01-11
白露節氣吃什么傳統食物06-09
彝族的傳統節日火把節來歷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