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特點講解
端午節粽子最為熟悉不過,小時候每逢端午節手里都會捧上個熱氣騰騰的粽子,當剝開青綠色的粽葉,乳白色的糯米粽子散發出陣陣飄香,令人垂涎三尺。端午節粽子因為地方不同,包裹的葉子材質、形狀、內餡都不同。每年端午節南北粽子又開始了“大作戰”,爭論著到底是甜粽子好吃還是咸粽子誘人。說到這里,你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么?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是什么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據考,許多流傳至今的端午習俗也與屈原毫無關系。比如粽子,最早文字記載出自許慎的'《說文解字》,食粽子習俗早于屈原去世400多年。
最開始吃粽子是在寒食節這一天,是為了紀念介子推。之所以端午節要吃粽子只是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而定的一個說法而已。到了現在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清明節前一天和清明節當天吃粽子。
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是楚國三閭大夫、詩人,由于奸臣誹謗,昏庸的楚王不但不采納他聯齊抗秦的主張,反而放逐了他。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的國都。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為了寄托哀思,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有哪些
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
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形色。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特點講解】相關文章:
“楓糖節”的由來和習俗09-10
大寒節氣的由來和習俗02-03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作文01-27
關于元旦的由來和習俗01-25
法國“帝王節”的由來和習俗09-05
七夕的由來和習俗01-25
元旦的由來和習俗詳情解讀10-15
國慶節由來和習俗10-09
元旦節由來和習俗11-25
關于復活節的由來和習俗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