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什么節日?
農歷三月三,是壯族很重要的一個節日。很多朋友對三月三并不了解。三月三到底是什么節日呢?三月三歌圩,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三月三的來歷是怎樣的呢?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我國古代的“上巳節(又稱‘修鍥節’)”。傳說,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時以農歷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后始定為農歷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曄在《后漢書·禮儀志》上載:“星月上巳,官民皆潔與東流水上,曰洗滌拔除、去宿垢痰,為大潔。”說的是古代人們在這天要在清水河邊洗滌,目的在于衛生與保健,后來便演變為在水邊飲宴,郊外春游的節日。宋代吳自牧在《猛梁錄·三月》中載:“賜宴曲江,傾都楔飲、踏青”。現在,我國漢族及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仍傳承著“三月三”這個傳統節日。只是原來“洗滌祛除”的內容與意義已經淡化。如今,三月三節日已變成了一個舉行盛大廟會、春游、休閑、游樂、開展集市貿易活動的綜合性節日。
江南地區的漢族,特別是洞庭湖區的人民還保留著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又稱芥菜、田兒菜等,是生長在田頭地角的一種野菜。雖說是野菜,卻鮮香可口、營養豐富。據說,吃了地菜煮的雞蛋有去風濕,強身健體之功效。難怪在七仙湖區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三月三,薺菜當靈丹。”、“吃了地菜煮雞蛋,鵝卵石頭踩得爛”的說法。他們除了用地菜煮雞蛋、煎水當茶飲外,還把地菜用開水燙過之后當菜肴呢。春天正是采食地菜的季節。春食地菜也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詩經》就有“其甘如薺”的吟詠;辛棄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的詩句。清朝葉調元的《漢口竹枝詞》曰:“三三令節重廚房,口味新調又一樁。地米菜和雞蛋煮,十分耐飽十分香。”詞中的地米菜即指薺菜。地菜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在中藥里,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薺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燴,還可用來做餡或做湯,均色澤誘人、味道鮮美,是一道藥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薺菜來煮雞蛋是最常見的一種吃法。每到三月三這天,薺菜便長莖開花,婦女都會采摘來插在發際。因薺菜的諧音是“聚財”,故此,老百姓又根據民間傳說,于三月初三這一天,在祭祖的時候,借助祖先的神靈和財氣,人們會將新鮮薺菜洗凈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雞蛋、紅棗、風球,再配兩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鍋,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發財運,又可防治頭痛頭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種民間特有的食療習俗。據說可以去風濕、清火,腰腿不痛,而且還可預防春瘟。
古時候,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人們還要到河邊去野餐。有的將酒杯投入緩水中,讓酒杯隨流而下,下游不遠處等候的人則將酒杯從水中拾起,然后一飲而盡,這叫“曲水流觴”;有的將煮熟的禽蛋,投入水中,像酒杯那樣在水中順流而下,等候在下游的人們則將禽蛋從水中取出,然后剝而食之,這叫“曲水浮素卵”;有的則將紅棗投入水池中,然后照禽蛋的方式那樣將紅棗拾食,這叫“曲水浮絳棗”。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關于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
一說,古代有一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說,在唐代,壯族出了一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這些傳說現已難于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于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后,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并出現了拋繡球的游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后,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云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一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伙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臺灣府志》)。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游行,后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侗族,多于節日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布依族,于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干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并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后云集于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節日起源
陽春三月,萬物復蘇。農歷三月初三,古稱“上巳(sì)節”。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收錄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后,上巳節的節期改為農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農歷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發”,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
三月三(上巳節)的歷史十分悠久,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古時以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后來,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襲下來。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在壯族傳說中,三月三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漢族為上巳節。三月初三在我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在我國北方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軒轅生”的說法。
發展演變
三月三(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祓禊一般指到水濱去洗濯,去除宿垢,帶走身上的災晦之氣,有祈福的寓意。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在流行。《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后漢書·禮儀志上》記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潔)于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en,病),為大絜”。
從習俗來看,古時的三月三(上巳節)是一個比較熱鬧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正值暮春,春天的特點就是“生發”,所以這時的民俗也都是提倡人們多活動,熱愛生命。古時以農歷三月第一個巳日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晉以后,上巳節的日期固定為三月初三,后代便沿襲下來。 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農歷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光著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晉朝,三月三(上巳節)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文人改為了“曲水流觴”。三月初三(上巳節)的習俗豐富多彩,主要有祓禊修潔,用佩蘭水點于身上以祛除災病,河邊沐浴,互贈香草,郊外游春等。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但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這個節日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12][18][25]
農歷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每到這一天,人們紛紛來到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被稱為祓禊,也叫春浴日。農歷三月初三,春秋時期就已有文字記載。《論語》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大約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上巳節”正處于季節交換,陰氣還沒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邊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災禍,并祈求福祉降臨。三月三上巳節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從宋元時代開始,漸漸不顯,筆記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表現了一種追古慕古的情懷。
民間習俗
壯族過三月三大多是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通常在三月三蒸五色糯米飯。另外,艾糍粑、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廣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壯族“三月三”習俗,很多人只知道對歌談情,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包五色糯米飯
節前家家戶戶準備五色糯米飯和彩蛋。人們采來紅蘭草、黃飯花或黃梔子、楓葉、紫蕃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紅、黃、黑、紫、白五色糯米飯。相傳,這種食品是深得仙女們的贊賞后流傳下來的;也有人說是祭祀歌仙劉三姐的。吃了這種飯,人丁興旺,身體健壯。
搶花炮
在農歷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廣西一些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會自發組織搶花炮運動。
參與搶花炮的每支隊有8人,隊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快沖等方式沖進對方炮臺,將花炮放入算得分。規則類似于西方的橄欖球運動,故被稱為“東方橄欖球”。傳統的“花炮”是一個鐵制圓環,直徑約5厘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比賽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
繡球傳情
歌圩的繡球是姑娘們在節前趕制的工藝品,制作工藝都很精巧,個個都是絲織工藝品:十二花瓣連結成一個圓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著一年中的某個月份,上面繡有當月的花卉。有些繡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繡球內裝豆粟或棉籽。球上連著一條綢帶,下墜絲穗和裝飾的珠子,象征著純潔的愛情。
打扁擔
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托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愿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
對歌談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進行交際的好時機。每逢歌圩,方圓數十里內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點。小伙子在歌師的指點下與中意的姑娘對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游覽歌”,觀察物色對手,遇到合適的對象,便唱起見面歌、邀請歌。女方若有意就答應。男青年再唱詢問歌,彼此有了情誼,唱愛慕歌、交情歌。歌詞皆即興發揮,脫口而出。若姑娘覺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滿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將懷中的繡球贈與意中人,“他”則報之以手帕、毛巾之類的物品,然后歌聲更加甜蜜,遂訂秦晉之好。
打銅鼓
廣西的一些少數民族素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中擊打銅鼓的習慣,這一風俗一直沿襲至今,東蘭、天峨等地壯族群眾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等地瑤族群眾過祝著節,南丹瑤族舉行葬禮祭祀,南丹中堡苗族過春節或遇上喜慶時都要以擊銅鼓的方式表示慶賀或悼念之情。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伙子碰。蛋碰裂后兩人共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漢族
農歷三月初三,在古代被稱為上巳節,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也叫春浴日。中國地域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的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料峭輕寒結晚陰,飛來院落怨春深”的偏寒冷的時節,光著身子到河里玩水,不是人人能受得了的。大概到了晉朝,到河邊潑水的風俗活動就被文人改變為“曲水流觴”。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討蔥節”、“花炮節”。侗家傳說,古時他們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并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了。侗族多于三月三這天舉行搶花炮、斗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故亦稱“花炮節”。
瑤族
瑤族的三月三為紀念民族英雄,人們把這天取名為三月三,又名“干巴節”。每年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狩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且烤成干巴帶回家,按戶分配,共享收獲的歡樂。婦女們上山采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后染成紅、黃、藍、紫4種顏色的糯米飯,用于敬獻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伙子們則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樹林里對歌、玩耍、談情說愛。
布依族
每年的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等地布依族的民族傳統節日。
在傳統的觀念中,為了使全寨人達到“禳災祈福、寨子安寧、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目的,祖祖輩輩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人民在農歷三月初三這一天都要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祭祀山神要在“掃寨驅邪”之后進行。
“三月三”節日的這天,寨里的每戶,除了一個男家長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外,其余老少聽到祭山神殺豬前鳴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去“躲蟲”,也就是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已經有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群體性的集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節日游藝活動。
畬族
畬族群眾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對歌盤歌,懷念始祖,并采擷烏稔樹葉,取其嫩葉汁浸糯米炊制烏飯,款待賓客,以驅邪祈福。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于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集會對歌。
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并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天舉辦婚禮。節日里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
黎族
黎族人稱三月三為談愛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農歷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年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和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三月初三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這天人們都要早早起床,婦女忙著舂山欄糯米,準備過節食品,姑娘們上山采擷染飯的樹葉,男人們則合伙上山放狗打獵,下水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備好酒,姑娘們穿上盛裝,披金戴銀,且歌且舞,歡慶一年一度的三月三節。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民每逢三月三節,人們以豬頭、米酒和飯團為祭品,前往三亞落筆洞、甘什嶺山洞等地祈求祖先賜平安。通什地區黎族于農歷三月的牛日,在畝頭家殺豬擺酒席,聚眾敲鑼打鼓,歡跳祭祖舞蹈,慶賀春天帶來的福氣,同時為未懷孕的婦女招福魂,祝愿來日生男育女。
20世紀80年代之后,其活動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傳統活動內容的三月三對歌,黎族傳統體育競賽如弓箭射擊、頂杠、打陀螺、爬桿、拉烏龜等,各種文藝匯演以及騎牛賽跑、蕩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現代歌舞、游園、書畫等文藝娛樂性內容和棋類、球類、田徑等體育節目,使三月三節慶活動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觀光文化活動。活動的規模越來越大,人數有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當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從四面八方云集而來。欲選佳婿的女子服飾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寬,滾有多道花邊,下著內長外短、衣分多層的百褶長裙,佯裝趕集,出售土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而欲選佳偶的未婚男子,則身背空簍,佯裝購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會上前“購物”,如女子中意“購物”男子,便會將土產低價售之,以示愿意以身相許,并隨之退出鬧市,擇靜處互通情愫。
土族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里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谷豐登,人畜兩旺。與會群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鄰近幾十個村寨的青年男女都會齊聚于此聯歡,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祭祖團圓和親朋好友敘舊延情的節日,更是村寨青年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
【農歷三月初三日是什么節日?】相關文章:
農歷正月初五是什么節日02-24
農歷正月十五是什么節日01-06
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1-29
廣西農歷三月三是什么節日04-18
農歷7月7日是什么節日03-04
農歷四月十五是什么節日05-29
正月初七是什么節日02-24
正月初九是什么節日02-24
關于農歷七月十四是什么節日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