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漢中旅游攻略
漢中市位于陜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國慶節漢中旅游攻略,供您參考和借鑒。
國慶節漢中旅游攻略
漢臺:
西漢三遺址,古漢臺、拜將壇、飲馬池。
古漢臺,位于漢臺區東大街26號,現為漢中博物館。由于這里是劉邦在漢中當漢王時的王府,故又稱古漢臺。古漢臺主要景點包括漢王宮廷遺址,望江樓,桂蔭堂,鏡吾池。博物館中有兩大陳列式,陳列著褒斜古棧道,石門十三品精品石刻。
拜將壇:相傳在公元前206年,劉邦為王,就國南鄭南。韓信便到南鄭投靠劉邦,雖經蕭何多次的引薦,但是劉邦并不韓信加以重用,韓信傷心就此逃走。蕭何聽到韓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來不及稟報劉邦的情況下,親自將韓信在青橋驛附近追回,并在劉邦面前反復陳述重用韓信的利害,因此說服劉邦,曰:“擇良日,設壇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
飲馬池,小編不想多說,晚上去吃個宵夜就行了。
漢王桔園,國慶有柑桔采摘文化活動,離市區不遠,漢王鎮往北,爬山、品桔、賞秋色。
褒河棧道,園區里比較適合外地朋友去,能更全面的了解漢中的歷史,景色也不錯。本地的朋友可以爬爬連城山、花果山,吃點農家菜,要不就去虹橋吃魚。
實在懶得跑的就近蓮花池、八里橋、周邊農家樂自己選擇吧。
勉縣:
云霧山風景區,位于陜西省勉縣城北55公里處,是一處文化景觀和自然景觀交相輝映的風景區。屬秦嶺山系,南北約20公里,東西約15公里,海拔1400—2464米,群峰疊障,萬壑竟秀,竹木繁茂,飛瀑競流,更是珍禽異獸的樂園。主要景點有云霧寺,皇姑墳,古寺神霧,峽谷飛瀑。
云霧寺: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名朝陽院,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17—649年)唐、宋之際是陜南最著名的三大皇帝“敕建”寺院之一。
皇姑墳: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傳為徐皇后(明徐彥召之女)之墓。
古寺神霧:云霧寺周的山頂、山腰、山溝常年云霧縈繞,千姿百態。
峽谷飛瀑:有河寬10米,三級瀑布高達百米飛流直下。(前往時請關注當地路況)
武侯墓位于勉縣城北4公里處,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伐魏時,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按其遺命,歸葬于定軍山下。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后追謚“忠武侯”。千百年來人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
武侯祠位于勉縣城西3公里處的108國道邊。始建于蜀漢景耀六年(263),是全國眾多武侯祠當中建祠最早且唯一由皇帝(蜀后主劉禪)下詔修建的祠廟,故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美稱。武侯祠占地80余畝,建筑呈南北布局,殿宇排列一伍,中軸線直穿七進,且大都三院并聯。現有山門、樂樓、牌樓、琴樓、戟門、拜殿、大殿、崇圣祠、觀江樓、東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間,規模宏偉,為陜南較大的古建筑群。
城固:
張騫紀念館,張騫紀念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為紀念西漢著名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而建,位于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饒家營村。
桔園景區,升仙大道:以唐公昉修道成仙為主題,展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一土生土長在桔園景區的成語典故。升仙大道全長517m,寬2.1m,臺階式(共1199個臺階),天然石材鋪砌而成,兩旁植物綠化。大道分上下二段,上段從會仙閣到升仙臺,下段從長廊附近的車行道到半山腰處的會仙閣,大道與西側的步行道交匯于會仙閣,形成“人”字型結構。
南沙湖風景區,城固縣南郊巴山北麓淺山谷口,距城固15公里,漢中16公里,1993年被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范圍以五郎關南沙河水庫為中心,東起鳥山,西臨聞天坡,南至天明寺,北界嵩山寺,景區面積105平方公里,湖水面積2.7平方公里,植被綠化達8000多畝,雄、奇、秀、逸的山峰54座,溝壑幽深,水域綿長曲折,鳥飛魚翔,四季花開斗艷。
南鄭:
南湖風景區,位于漢中西南17公里的南鄭縣漢山腳下。國家“AAA”級旅游區,陜西省十大自然生態旅游區,有“陜西第一湖”之稱。景區面積4.65平方公里,水面1109畝,湖水迂回于七山八溝之間。山頂建有攬月樓,登上攬月樓,可觀覽景區全景。樓臺榭閣點綴于綠蔭叢中,水榭長廊、瓊花閣、神怡宮、攬月樓、獅子亭、集賢殿等依山而建,與湖光山色渾然一體。
紅寺湖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陜西省十大自然生態游泳景區,位于漢中市西南25公里。景區面積540多萬平米,其中水域面積240多萬平米,林地面積300多萬平米。有鴛鴦、白鷺、錦雞、魚、蝦等20余種野生動物,松、杉、楓、楠竹、茶樹、油茶等近20余種植物。以其山水交融、植被豐茂、珍禽棲息、鄉情濃郁的自然風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類景觀。
洋縣:
蔡倫墓祠,蔡倫墓祠位于洋縣城東8公里的龍亭鎮龍亭村。祠內古柏參天、殿宇櫛比、碑石林立、風景秀麗而幽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的發明者蔡倫就長眠在這里。
朱鹮生態園簡介,國家AAA級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于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城北3公里,與108國道、西漢高速公路洋縣縣城出口相接。是集自然保護區與科研、朱鹮保護與觀賞、游覽、會務、水上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游區。
洋縣城北70公里,在中國的版圖上,有一條天然而美麗的分界線。它橫亙東西,兼容并蓄著北地的壯美和南方的柔美,雄偉又不失靈秀,廣袤又極盡雅致,原始的質樸中充滿神秘的氣息。它,就是秦嶺密境、國寶樂園——陜西長青華陽景區。
留壩:
張良廟,位于秦嶺南麓紫柏山下,316國道旁,始建于東漢末年,是漢高祖劉邦的開國謀臣“漢初三杰”之一張良功成身退隱居之地,是全國最大的祭祀張良的祠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三洞天”。
紫柏山森林公園,地處留壩縣西北部,總面積112平方公里,景區以紫柏山為主題,包括光華山、鐵龍山、玄女洞、古營盤和紫柏山五大景區。紫柏山山勢巍峨,狀如游龍,又名“龍如山”,有“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之美譽,是與華山、太白山齊名的陜西三大名山。
西鄉:
午子山風景區位于西鄉縣城東南12公里的堰口鎮210國道旁。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級旅游景區。山上保持著原始生態的珍稀樹種白皮松2500余畝,素有陜南“小華山”、“小武當”、“漢南勝景”之美譽。
駱家壩鎮是陜南最美十大古鎮之一,始建于明末清初,是自陜入川的重要集鎮,現有保存完好的古街道,非常具有陜南及巴山發居特色,老街蜿彎曲型的穿斗式的結構,戶與戶之間以風火墻相隔,門頭及窗雕刻精美,整體建筑科學合理,布局獨具,山水橋樹,相映成趣,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略陽:
靈巖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靈巖寺,位于陜西省略陽縣城南3.5公里,地處嘉陵江東岸的玉文山腰,它既是一處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的歷史文化遺跡,也是一個環境幽雅,風景秀麗的寺觀山水園林,更是一座擁有130余通摩崖石刻的文物寶庫,號稱“陜南小碑林”。相傳,女皇武則天與她的老師泛舟嘉陵江同游靈巖寺,在后洞留下了鮮為人知的“撐支天地”四個大字。
五龍洞森林公園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的略陽縣城北部48公里處,面積5849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4.3%,海拔1500米—2214米,地處亞熱帶與溫帶過渡地帶。溶洞有五龍洞、四佛洞、玄天洞等,洞內石柱、石筍、石蓮、石乳形態各異,洞外摩崖水簾,碧水龍潭,風景優美。
寧強:
青木川古鎮景區位于寧強縣西北角,地處陜甘川三省交界處,素有“雞鳴三省”之譽。距寧強縣城115公里,青木川古鎮歷史悠久,現保存大量古樸獨特、雕梁畫棟、風格典雅的古建筑房屋,是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遺產,2007年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連續榮獲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漢水源森林公園,地處嘉陵江上游、漢江源頭,距寧強縣城17公里。京昆高速公路依公園而過,108國道與森林公園大門相接,交通極為便利。森林公園總面積278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97%。豐富的水熱條件,形成了壯觀的含常綠樹種的落葉闊葉林帶和針闊混交林帶。
漢中旅游攻略
漢中市簡稱“漢”,美譽“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位于陜西省西南部,漢江上游,北倚秦嶺、南屏大巴山,地勢南北高,中間低,中部是漢中盆地。轄漢臺區和鎮巴、留壩、勉縣、西鄉、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總面積27246平方千米,人口380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范城。現任書記張會民、市長胡潤澤、市政協主席李懷生。漢中主產水稻、小麥,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鹮等珍稀動物,洋縣為國家稀有動物保護區。
首先可以去
古漢臺位于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筑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臺地構成,臺高7米。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后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清代的陳毓彩有詩云“赤帝龍興事已陳,層臺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然后可以去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臺區北15公里(褒谷口,在褒城鎮);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斜峪關,即斜峪關水庫),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筑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為“褒斜道”。
接著去諸葛亮墓,
武侯墓,即諸葛亮墓,在勉縣定軍山腳下。 外圍環境諸葛亮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臺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余畝,左右前后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再是去張良廟。
漢張留侯祠(張良廟)坐落于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南距漢中101公里,北鄰鳳州76公里,距漢中留壩縣城17公里處的廟臺子街上。川陜公路橫越門首,交通較為方便。2006年05月25日,張良廟作為明至清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最后去蘇景園,
蘇景園坐落在古城漢中市的西部,占地120畝,是由蘇州園林設計院精心設計建造的,供人們旅游、休閑、園林觀賞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園林。園內匯集了奇花異草,珍稀古樹和奇石根雕,具有明清風格的建設及家具陳設,合理布局結合精妙的創意,使環繞的池水、林立的樹木與小橋流水、亭臺樓閣巧妙地融為一體,無不體現小江南的魅力。
陜西省漢中市南湖旅游攻略
到達方式:
公交:漢中市汽車站有專門達南湖的中巴車,票價4元。
自駕:漢中市駕車前往漢中市南湖風景區的路線
1. 從民主街向東方向,前往天漢大道 260 米
2. 在鐘樓十字向右轉,進入天漢大道 1.8 公里
3. 稍向左轉,繼續沿天漢大道前行 750 米
4. 稍向右轉,繼續沿天漢大道前行 1.8 公里
5. 在南環路/211省道稍向右轉繼續沿211省道前行14.8公里經過1個環島目的地在右側
最佳游覽時間:
5、6月份和8、9、10月份。
景區介紹:
南湖風光旖旎,游人如織,素有西北明珠之稱,是漢中靈山秀水的集中體現者。青山碧水、松濤竹海、鳥語花香是南湖獨特的自然美景。景區內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暖秋爽、四季分明。坐落于漢中市西南17公里的南鄭縣漢山腳下,可謂山明水秀,綠樹成蔭。竹、松、桂、茶樹遍布山坡,與碧綠的湖水交相呼應,儼然一幅青山抱綠水,碧水繞青山的天然美卷。
南湖美麗幽靜,青山如屏,溝嶺幽深,水域曲折。神工造化的自然美景同巧奪天工的園林古建筑相結合,融碧水青山為一體,集天地靈秀于其內,自然生景,景中傳神。主要景點有:攬月樓、動物園、陸游紀念館、雄獅亭、大石園。南湖猶如一位水袖輕拂、長裙飄舞的凌波仙子踏浪而來,使人心醉,讓人神怡。
漢中旅游景點路線攻略
第一條:
西漢高速—南鄭協稅鎮張坪—團堆村—桂花村—紅寺湖—南湖—黎坪。
旅游達人點評:
這條線路是經過張坪村的一條新開辟的自駕游花海線路,沿途油菜花錯落有致,風光迷人。但張坪村一馬平川,集會是好地方,攝影就很一般了,為攝影的就別跑冤枉路了,時間很貴的。
第二條:
西漢高速—洋縣蔡倫墓—城郊朱鹮梨園景區(可賞幾萬畝梨花)—城固桔園(賞桔子花)—漢臺萬畝花卉基地—勉縣武侯墓—武侯祠—南鄭—石門—紫柏山。
旅游達人點評:
這條線路不但可以盡情領略漢中平原花海美景,還可以游覽漢中精品旅游景點,同時還可以品嘗到漢中地道風味小吃。
賞油菜花海攝影線路推薦
第一條:
南鄭—陽春橋—柳園村—鳳凰村—農豐村—立豐村—但家溝村—合同巖村—高臺鎮—漢中。
攝影達人點評:
該線路位于淺山、丘陵地區,油菜種植面積大,油菜花海景觀層次強,是花海觀光、攝影的理想場所。但在農豐村 立豐村 但家溝村之間為泥土路。
據驢友反映最震撼的兩個地方:
1、合同鄉山坡林場俯瞰;
2、陳家村水庫周邊,尤其是穿過陳家村后的浩瀚花海。
原因是這兩個地方都可以登高望遠。
第二條:
南鄭南湖—青樹鎮—漢山頂—歇馬鄉—大河坎。
攝影達人點評:
該線路以大漢山為核心。可以觀賞方圓近百公里的.油菜花海景觀,同時大漢山農家樂也非常有特色。
漢中民俗風情
陜南民歌
漢中秦嶺巴山地區,自古迄今有傳唱民歌、山歌之風,內容廣泛、豐富,形式多樣、活潑。或一人獨唱,或兩人對唱。有通山歌(又稱茅山歌、放牛歌、姐兒歌)、山歌、小調、勞動號子、儀式歌(迎親歌、哭嫁歌、拜壽歌、祝酒歌、拳歌、禮賓歌、孝歌、說春歌、勸善歌、拜香歌、佛句等)、盤歌、兒歌等。一般情趣詼諧,幽默含蓄,曲調委婉舒展,有高腔、平腔之分,感情柔和細膩,多有川楚之風,不似關中陜北民歌粗獷豪放。
鑼鼓草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后邊敲邊唱,以激勵干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社火
漢中市各縣流行。一般在春節時街鎮村巡回表演,形式多樣。有懸臺芯子、高蹺、地社火等,以各種臉譜服裝扮演戲劇人物、場面,溶音樂、舞蹈、美術、雜技于一體。陜南懸臺芯子社火尤為著名,多層鋼架上迭次飾立戲劇人物造型,有多至五六層者,驚險異常。還有舞獅、彩蓮船、竹馬、龍燈、板凳舞、貝殼舞等形式。
焰火
又稱“放花”。一般于春節或元宵節等喜慶節日放焰火。洋縣磨子橋焰火自清代以來為最著名者,曾奉調入京參加國慶焰火晚會。主要有竿子花、笸籃花、馬花、沖天炮、滿天星、流星趕月、鬧龍宮、火樹銀花、連珠炮等160多個品種,五光十色,絢麗多彩。
漢調二簧
陜南地方戲劇,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于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念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于表現悲愴、凄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本市漢臺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漢調桄桄
又稱漢中梆子戲,是陜西九大劇種之一,也是陜南最大的劇種,屬梆子腔戲。其唱、白吐字歸韻,均以漢水流域語音為基礎,用梆子樂器擊節發出響亮節拍。始于元代,既有秦腔高亢激越特點,又溶入川劇、漢調二簧柔和婉轉之長,形成鮮明地方色彩和風格。漢調桄桄音樂優美,語言幽默、風趣,通俗易懂,表演動作大方,樸實,唱腔喜怒哀樂界限分明,生、丑、凈、旦,行當齊全,唱、念、做、打,和諧完整,頗能代表漢水流域人民溫和典雅、純樸大方的性格特征。
端公戲
本為古代巴蜀巫師(端公)跳神的歌舞形式,后發展為民間歌舞劇,屬地方小劇種,一般為男女二人演唱,多表現男女愛情內容,故又稱“對對戲”。適宜排演小型劇目,其唱腔樸實柔和、表現形式活波灑脫。唱詞幽默風趣,藝術風格獨特,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山區農民集體換工在田間薅草時,為加快進度,一至三人在人群后,邊敲鑼鼓,邊唱督工歌,隨機隨情編唱,尤其多在進度慢或做活質量差者身后邊敲邊唱,以激勵干活加快進度,提高質量。該形式使生產場面熱鬧活躍,消除勞動者疲乏、勞累、寂寞之感。
傳統民居
陜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 ,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各種民居,傳統的住房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石頭房:多建于山區,鎮巴、西鄉山區很普遍。顧名思義,石頭房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墻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墻,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房經風耐雨,造價低廉。竹木房:四壁用圓木壘成,并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條結扎并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梁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房多建于林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吊腳樓:多建于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磚石為支撐,上面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開間不大,但樓—廠可防水,樓上很涼爽。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于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房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房2—3間。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房開間比正房小,兩端有圍墻相連,墻中間朝南刀:門。四合院由正房、廂房和過門組成,中間有——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磚房和城市樓房日益多起來。
漢中地方特產
漢中面皮
陜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制作工藝于2011年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菜豆腐
又稱菜豆腐粥,制作歷史悠久,原為招待客人的佳肴,現為大眾化食品。將黃豆浸泡、磨漿,用細籮或紗布濾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漿水菜酸湯點清,待形成豆腐時,再濾出豆腐壓成塊。豆腐質地細嫩,色澤青白如玉。吃法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漿水加入大米煮粥,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粥食之酸香可口;用白水加大米煮快熟時加入所制豆腐,該粥食之醇香甘甜。食酸味豆腐時,配以油煎辣椒、蒜泥、芫荽等拌成的佐菜,清香意爽,余味無窮。菜豆腐營養價值高,經濟實惠。
漿水面
漢中各地均喜食漿水面,尤其城南關幺兒拐的漿水面,其味酸、辣、清香,別具一格。漿水菜的菜以芥菜(俗稱花辣菜)為佳,或用白菜、芹菜等制作,將菜在沸水中煮燙至半熟,放入瓦盆罐,加入漿水湯,一至二日菜色變成金黃色,再用食油、精鹽,加蒜苗炒熟,配以蔥花、姜末、花椒粉等調料及豆腐丁,燴入炒熟的漿水菜內作臊子。漿水面條人工搟作,頁寬、條長、片薄。熟面條調上漿水菜臊,澆上辣椒紅油。其色紅白黃相間,入口酸辣清香,是漢中有名的風味小吃。
天麻
漢中天麻歷史悠久,產量多,質量優,而與四川、貴州、云南、湖北利川和吉林天麻,并列為中國六大著名天麻。漢中天麻個頭大,表面皺紋緊密,皮細肉厚,質地堅實,斷面白色,半透明,無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藥壇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味甘,性微溫,無毒,益氣養肝。主治頭暈目眩、肢體麻木、息風定驚、肝風內動、驚痛抽搐、小兒驚厥、口眼歪斜、語言蹇澀、神經衰弱等癥。陜西漢中、云南昭通及四川巴山丘陵地區,為中國野生天麻三大產區。除銷于國內,還出口港澳等地。陜西省天麻的分布,以漢中為中心,主要產于寧強、勉縣、留壩,城固、南鄭、西鄉、鎮巴和商洛地區的丹鳳、山陽等縣。
紅豆腐
漢中市各縣均產,以城固縣上元觀鎮紅豆腐最 為著名。用優質黃豆制成豆腐塊,切一寸見方,恒溫發酵,以食鹽、花椒、大香、桂皮、良姜、砂仁等19種調味品浸拌淹漬后晾干,再用大曲酒、辣醬調制混合入壇密封,用自然氣溫調節壇內溫度,使二次發酵,存放三年而成。外觀棗紅色,內呈杏黃色。口感松軟、細膩、咸辣。1981年中國調味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同類產品第三名。
黃酒
洋縣、城固等縣生產,以洋縣謝村黃酒最為著名。謝村黃酒自清同治元年(1862)始釀,迄今仍享盛譽。黃酒以小麥作曲料,用烏藥、梔子、肉桂、黃柏、細辛、當歸、菊花等10多種中藥材制成酒曲,精釀而成,酒味香醇濃郁,色澤橙亮透明,深受消費者喜愛。
罐罐茶
略陽縣傳統茶點,有水泡茶、油炒茶、面罐茶等種類,后者最具特色。用小罐盛水,放入茶葉,置火上煮熬,邊煮邊放入面糊加清油,調以茴香、藿香、生姜、食鹽、核桃、肉丁、雞蛋花等調味品及佐料。清早或客來時,煮茶就以早點而飲食,提神暖胃,爽口宜人。此種茶食本為氐羌人生活習俗,流傳至今。
西鄉牛肉干
相傳有100多年歷史,采用優質“西鎮牛”肉為原料,烘烤而成,皮呈褐色或咖啡色,精肉呈桃紅色,切面帶光澤,香酥可口。
臘肉
臘肉,又叫煙熏肉。每逢冬臘月,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余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至十五天后,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制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于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于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秦巴山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熏好的臘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艷,黃里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陜南臘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點,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贊語。臘肉從鮮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久放不變質。
黑米與黑米酒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并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于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黑米酒,就是選用當地特產的優質黑香米為原料,采取特殊的制曲、發酵、糖化、蒸餾、陳釀、勾兌等工藝精釀而成。
【國慶節漢中旅游攻略】相關文章:
漢中春季旅游攻略12-01
漢中旅游攻略01-21
漢中自由行的旅游攻略01-02
漢中紅寺湖旅游攻略02-06
國慶節的旅游攻略04-15
漢中的自助游攻略03-25
騰沖國慶節旅游攻略01-07
國慶節黃山旅游攻略09-29
國慶節杭州旅游攻略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