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清明節習俗:蕩秋千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豐富有趣,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蕩秋千、游春踏青、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其中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重要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那么清明節蕩秋千習俗的由來是什么?清明節為什么要蕩秋千?小編為大家分享。
清明節蕩秋千習俗的由來
蕩秋千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伴隨蕩秋千的是踏青。每年仲春,春光明媚,桃紅柳綠。舊時富裕、悠閑者多于此日攜酒食到野外游玩賞春,稱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腳疾。此俗沿襲至今。
蕩秋千是清明時節時古老的游戲娛樂活動。
關于秋千的起源,一說是由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一項習武活動衍變而來。《古今藝術圖》說:“秋千,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趟者。齊桓公伐山戎,流傳中國。”“山戎”也叫“北戎”,春秋時代居住在河北東部,與齊、鄭、燕等國境界相接。另一說法源于漢武帝時代。漢武帝在后院祈禱千秋之壽,令宮女耍繩戲為樂,本為千秋,是祝壽之詞,后世倒語稱為“秋千”。與此說相關,明人陳臥子有詩句:“禁苑起山名萬歲,復宮新戲號千秋。”
古時候,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才逐漸發展為用兩根繩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荊楚歲時記》記載,每年的春天,人們把長繩拴于高大的樹叉上,女子穿著五彩繽紛的艷麗服裝坐在上面,前后擺動,在空中起飛蕩漾。唐宋時,蕩秋千被稱為“半仙之戲”,深受廣大婦女的喜愛,清明蕩秋千極為盛行。
隨著時間的發展,到宋、明直至清朝,清明蕩秋千已十分盛行。
山東膠東一帶除了有與其他地區相同的普通式秋千外,還有另外兩種。一種是“旋轉式秋千”:先在地上栽一木樁,樁上放一轉盤,繞轉盤系麻繩四對,擱置木板,戲者坐于木板上,用腳蹬地產生動力使之旋轉起來,停飛自動。另外一種是“紡車式秋千”:此種秋千因形似紡車而得名。秋千兩人戲蕩,兩端各坐一人,旁邊有人助動,旋轉如風車一般。
蕩秋千有三種形式
蕩秋千分為“單蕩、對蕩和帶人蕩”三種形式。
單蕩是一個人站在秋千板上,兩手緊握住吊繩,開始時先蹲著身子,由一個有力氣的人推著脊梁送上幾個回合,待有了慣性后便起身用力蕩。蕩的時候身子先向后弓一下,雙腳用力向前蹬,當蕩至一定高度時,再順勢蕩回來,如是多次,秋千的高度就慢慢向上推進,達到與垂直水平60度左右高度時,蕩的人體力也漸漸不支了,便隨著秋千的慣性開始減速,最后由下面的人攔一下,便結束了動作。
對蕩是兩個人面對面立在秋千踏板上的一種蕩法。一般兩人要個頭大小差不多,這樣便于協調用力。對蕩時兩人用力的方向要一致,這樣便呈現出一個人向前用力蹬,一個人向后用力拉的模式,因為用力要在一瞬間,所以兩人的配合十分重要。那時人們的思想意識還不開放,一般對蕩為同性,男女對蕩還抹不開臉,也不被鄉親們所接受。但也有大著膽子的年輕媳婦和自己的丈夫對蕩,由此招來不少議論。
帶人蕩一般是一個大人帶一個小孩子一塊兒蕩。孩子坐在秋千板上,大人的腳蹬在兩邊。這樣蕩既考驗大人的技能和力氣,又鍛煉了孩子的膽量。
蕩秋千要講究方法
兩手握繩手心相對,與胸同高。兩臂自然彎曲,蕩者可站在或坐在板上。由后上方向前擺時,屈膝下蹲,前擺過垂直部位時,兩腿蹬板,并逐漸伸直,向前送髖,挺腹;由前上方向后擺時,屈膝下蹲,后擺過垂直部位時,臀部向后上方提起,逐漸蹬直雙腿;雙手隨前后擺蕩而用力。坐蕩秋千,主要靠腰部、臀部的力量向前、向后擺蕩。
注意活動時手要握緊繩子,腳要蹬住板,兩眼平視前方;為了安全,可在離地面較低的位置,別蕩太高;有心臟病、高血壓的患者,千萬不要嘗試蕩秋千。
【清明節習俗:蕩秋千的由來】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習俗及由來03-13
清明節踏青習俗的由來04-02
清明節掃墓習俗的由來典故04-04
清明節習俗之蕩秋千04-04
立冬由來及習俗02-13
芒種的由來及習俗11-14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03-29
白露的由來和習俗09-09
元旦的由來與習俗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