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清明節是什么時候
2016年清明節是哪一天?2016年清明節是幾月幾號?2016年清明節是什么時候呢?請隨CNrencai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2016清明節時間】
2016年4月4日 農歷 二月廿七 清明節
【2016清明節放假】
4月3日至5日放假,4月2日(星期六)上班,4月4日放假,與周末連休。
【2016清明節高速免費】
清明節各地免費通行時間從從4月4日0時起,到4月6日24時結束。
【清明節簡介】
清明節來歷
晉文公率大臣們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見燒焦的柳樹復活了,賜名“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來臨不少人都要祭祖,一種說法,清明節是祭祖節。可是,春節都要祭祖,難道也是祭祖節?一個節日不會有兩個日期,那么,清明節為何祭祖?為何用“清明”二字?釋此疑問,首先需了解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己由國務院公布為法定假節日。
清明節的現實含意,一是民間傳統祭祀節日。二是氣侯變化的節氣,如“清明谷雨緊相聯,浸種春耕莫遲延”,“清明前后,種爪種豆”.三是踏青春游。作為祭祀節日,始于周朝春秋時的晉國,到唐朝已成為法定節日。
清明節是兩條人命換來。晉獻公的寵妃驪姬,為親生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太子之弟重耳逃亡國外,有一次餓暈倒了,隨從臣子介子推割自已腿肉火烤給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國登上國王寶座,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他大封功臣,卻忘了介子推,經別人提醒,立即派人去請幾次,介子推不來,親自去請,介子推已背起老母親躲進綿山,派人去找也未找到。于是,采納了一個餿主義:放火燒山逼出來。大火燒三天三夜,仍未見出來。原來介子推和母親抱著一棵大柳樹燒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為紀念介子堆,綿山改名為介山,把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此日全國禁煙火,吃冷食。二年春,晉文公率大臣們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見燒焦的柳樹復活了,賜名“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這就是傳統清明節又名冷食節、掃墓祭奠及清明枊的由來。可以說清明節是介子推母子兩條命換來的。
“清明”二字,即現的清政廉明之意,取于介子推遺詩中向晉文公的諫言“勤政清明復清明”.
清明節,是晉文公祭祀有功未封償的亡臣介子推而產生的,當時并無祭祖含意。后來人們引伸、演釋,選擇、利用清明節祭祀自已的祖先,形成了清明祭祖的傳統文化。“清明”,是現實清政廉明詞語淵源,紀念清明節,不忘其現實重大政治意義。
清明節故事(一)
一年一度的清明佳節,即將來臨,每逢此時此刻,不由人們不暢想我們的民族文化的悠久綿長光輝燦爛。還在二千五百年前的周代,我們的祖先們,就在春暖花開的清明季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清明已成為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氣。更有晉文公重耳與忠臣介子推的一段君臣故事,彰顯出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
那還是在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承王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太子申生被逼自殺身亡,他的的弟弟重耳為避禍害流亡在外,受盡屈辱,顛派流離十九年。
在漫漫的逃亡路上,跟在身邊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的舅父狐突的兒子狐偃和少數忠心耿耿的臣子趙衰、介子推等和他同甘共苦,與其始終不離不棄。
有一次,他們跑到衛國,衛文公沒有以禮相待。經過五鹿,當地的鄉民不給吃食,投以土塊,重耳餓得頭暈目眩難以支撐,介子推將腿上之肉忍痛割下烤灸熟了給重耳食用,救其奄奄一息的生命。他們到了曹國,國君曹共公慢待重耳。曹大夫僖負羈告誡說:“重耳‘雙瞳駢脅’,是天人。”即重耳的肋骨是連在一起的,是上天償賜給我們的,不可輕慢。曹共公勉強收留了重耳,卻領上他的妻妾侍女偷看重耳洗浴,使重耳受辱。去到鄭國,國君不理,重耳忍氣吞聲離去。
畢竟重耳是晉國的公子,還是有不少的國君接待了他。齊桓公將自己的女兒齊姜嫁給重耳為妻,又送給二十多輛馬車,給重耳出行提供了方便。宋襄公送好馬禮品,又親自送行,資助重耳解除困境。楚成王送車送馬,為其出謀劃策,送重耳到秦國。在秦穆公和公子縶、秦國大臣百里奚、公孫枝等人的護送下,回到了晉國,當上了國君。
重耳當上了國君就是晉文公。他感恩與他生死與共忠心耿耿的忠臣義士,對他們一一論功行賞,但卻忘記了為他割股獻肉的介子推。群臣們為介子推喊冤叫屈,上諫不已,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終于想起了在生死線上救自己于水深火熱之中的介子推。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于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燒起時,介子推是大孝子,見起了大火,一定會背上老母親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便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埋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他又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
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各種點心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古人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盡其身。”介子推給世人做出了榜樣;有功不居,不圖富貴,介子推率先垂范,流芳萬世,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重重地書寫了一筆。
在清明佳節到來之際,讓我們緬懷先人,發揚傳統的文明,為實現全民族的中國夢而奮發圖強,為建設美好的明天而共勉奮進吧!
清明節故事(二)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斷魂”這兩字點出了清明這個節日的特殊愁緒。小時候,每逢清明節,爸爸媽媽都要帶我去上墳燒香,若我不去,就會說:死去的'親人想我了,然后我肚子就會疼,因此每次都是不請不愿的去。現在,我長大了,工作了,離家也遠了,清明節也不一定能回家上墳,只能給父母打個電話,讓他們上墳的時候帶自己捎個話,以表自己的“思時之敬。”不是我這個做晚輩的不回家看他們,而是身不由己。當然,這不是迷信,我也不相信上了墳肚子就不疼,不上墳肚子就疼。我只是覺得晚輩孝敬長輩是天經地義的事,雖說這些長輩已離我而去,可是他們的精神還在家族流傳。我們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想念與尊敬。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一個“碧”字呈現出三月清明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清明節,除了祭拜先人,留下傷心悲酸的眼淚外,我們是不是也該對得起春暖花開的特殊恩賜,多做一些喜聞樂見的健康活動?農諺說:“植物造樹,莫過清明。”清明時節,春光明媚,氣溫升高,春雨飛灑,雨量增多,可謂是春耕春種的天賜良機。況且,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這對動員全國人民積極開展綠化城市,回歸自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清明前后,春回大地,春陽暖照,花紅柳綠,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古人推崇修身養性,現代市場競爭激烈,人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更應該講究健康,休閑。二三對踏青的人,手提相機,捕捉草木萬象,在瞳孔里尋找大地的感覺。或聽自然表白,或聽自然傾訴,讓風籟慰平心靈的皺褶,告訴生命與自然的玄妙。清明節,應該賦予人們更多的健康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