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創業故事:公益也能創業
公益也能創業。“公益 創業 實踐”,一個最初簡單的想法,正在一步步被越來越多的熱血青年變為現實。提高適應社會、調動資源、解決問題的創業實踐素養及關注社會、深入社會、回報社會的責任意識,完成具有創新性、可持續性、可推廣性的公益項目――讓我們分享首屆全國大學生公益創業實踐賽上相關師生的感悟。
公益,不僅是一次經歷,也能成為一生的事業
清華大學“陽光計劃”團隊成員韓羽時:一次去青海一所小學考察,我們發現,當地小學生午飯只能吃冷饃饃和早上從家帶來的冷飯,因為學校離家路途遙遠,中午來不及回家吃飯。回到學校,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結合青海日照強烈的特點,我們設計了一套簡單但全新的太陽能加熱盒飯裝置,希望盡可能多的中小學生吃上熱乎、健康的午餐,給遙遠的青藏高原的孩子們帶去愛和溫暖。
公益可以是一種事業,需要對這項事業發展作出持續不斷的努力,對公益有極大信心的人,最終會把它當作畢生的事業,傾其所有,實現公益理想;公益可以是一種媒介,在企業、政府、學校之間扮演著一個媒介的角色,將公益本身進行傳播,把珍貴的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有效轉移和利用;公益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從身邊做起,少開兩天車,多種一棵樹,留給孩子多一些笑臉,實現了這些生活方式,也就實現了公益。
武漢大學“夢想花開”團隊成員陳冬玲:我們團隊提出創建“大山里的魔法教室”這個公益理念,通過為山區鄉村小學改建文體活動室,彌補城鄉素質教育鴻溝,使農村孩子在教育中獲得夢想、快樂,學會愛與感恩。目前我們通過各種方式整合融資約30萬元,在鄂西山區恩施改建了6間“魔法教室”,每間教室都有一流的多媒體設備、鋼琴、圖書墻、笑臉墻、藝術欄、夢想角。
公益,并不是簡單捐錢、捐物,而是要把志愿精神貫徹到公益理念中,同時在公益服務過程中,來謀求項目自我造血的強大生命力,使之能長久生存發展。
動力阻力同在,點滴改變未來
陳冬玲:“魔法教室”的經歷給了我一種全新的理念:我們不僅僅只是做公益,也不僅僅只是創業,而是在學會如何將自己的能力與身上所肩負的社會責任有機結合起來,并通過求真務實的精神貫穿到實踐中。我想把創業實踐路上溫暖、歡笑與坎坷的點滴故事帶回到自己的學校,并在更多的同學中推廣,讓公益創業的種子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韓羽時:既要兼顧服務社會、開展公益的主要內容,同時又要引進商業運作模式,讓項目能夠自己造血生存下去,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談何容易!目前公益創業發展的阻力主要有三個,一是參與人群的流動性較大,參與過公益事業的人很多,但是能將其持之以恒做下去的人很少,導致一些資源和目標的銜接與繼承出現問題,人力資源、物質資源都形成浪費;二是公益活動容易流于形式或另作他用,商業化的氛圍是公益活動得以宣傳的一個良好渠道,但是在這其中不可避免地摻雜了很多其他衍生出來的問題;三是有關公益組織在中國的合法性與正規性尚待確立,公益事業在中國剛剛起步,發展中國家的物質生活水平尚不能為公益這一意識層面的文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有些組織的建設管理不是特別完善,缺乏公眾監督與自身改進的機制。
“北極光”創投創始人鄧鋒:我的感覺是,許多項目公益性很好,但商業可操作性尚需改進。我們不僅僅想看到大學生的項目計劃,更想看到一段時間的實際運營和實踐之后能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成功的公益創業項目應該具備以下幾個要素:第一是公益性,比如清華大學“陽光計劃”為西部孩子加熱午飯,武漢大學“魔法教室”用新的理念和方法為貧困地區的孩子藝術支教,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第二是多人參與,比如北京大學“林歌計劃”讓每個宿舍都參與支持低碳生活,也有影響力(最近已經推廣到北大本科三個年級三分之二的宿舍);第三要與所學的知識相結合,比如北師大“綠凈公益環保創業”的污水凈化裝置即源自實驗室的核心技術;第四要關注實際問題尤其是那些被忽略的地方,比如浙江大學“恩佩克”項目的半封閉式校園防盜管理系統設計關注了校園丟車現象,武漢大學“救護之翼”填補了急救知識培訓的空白;第五要有可執行性,越簡單(標準化)越容易推廣做大,尤其是做服務類的項目,在發現問題、改進、反饋、提高上要做得更規范;第六要有可持續性,包括經費、人員的可持續性(很多學生過幾年就要畢業,人員如何接替?),項目不能設計得太復雜。
高認識,改變生活習慣。(《民生周刊》記者:鄭智維)
【創業故事:公益也能創業】相關文章:
小手藝也能撬起億萬財富創業故事09-04
17歲照樣能創業的故事09-02
投資收藏彩票也能創業賺錢 你信嗎?09-24
創業的故事11-03
IT創業故事09-12
經典的創業故事08-07
創業的故事08-23
創業的故事精選08-06
烤餅干也能成就大事業創業故事09-03
生意也需要做加減法創業故事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