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工作總結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值此全省農村水電暨“十五”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現將我市十五年來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工作,作簡要總結匯報。
保山市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從1986年開始先后分三批進行,到98年全市五縣(區)已全部通過驗收。地方水電事業的發展,對緩解保山電力供應的緊張局面,促進地方經濟的飛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間實施的“村村通電”工程使農村初級電氣化程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最近實施的第一批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的成果。實踐證明,水利系統負責實施的初級電氣化建設,村村通電工程和農網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村“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十五年農村水電事業建設成就輝煌
保山水電資源豐富,除瀾滄江、怒江兩大干流水能資源外,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2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90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17.52萬千瓦,占可開發利用的19.5%。回顧十五年的地方水電建設歷程,85年前我市水電建設程度還很低,全市僅有水電裝機5.96萬千瓦,發電量1.45億千瓦時,當時鄉鎮雖都通電,但標準較低,村通電率84.1%;戶通電率僅68.5%。據不完全統計:“一五”至“六五”期全市地方小水電建設經費累計僅5700多萬元,當時的縣鄉工業用電量4465萬千瓦時,僅占總用電量的48.4%,用電水平很低,“七五”至“九五”期間,把水電基礎產業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水利廳和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保山地縣兩級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加強領導,統一規劃,發動群眾,籌措資金,組織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九五”地方水電事業建設成績特別顯著。“九五”期間保山市地方電力堅持“自建、自管、自用”,“誰建設、誰投資、誰受益”的辦電方針,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開發水電資源,要繼續堅持實行國家和地方兩條腿走路,大中小并舉的方針,在加速建設在建骨干電站和積極爭取國家建設新的大型電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小水電”的要求,使地方電力建設自“七五”起走出了低谷。“九五”期間是我市地方電力建設資金投入最多,發展最快,成績最輝煌的時期,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58億元,比“八五”多投入4.73億元,比“七五”多投入6.12億元,占十五年來總投資的74%。“九五”期間在鞏固提高第一、二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水平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第三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建設,五年間全市共新增水電站13座、裝機容量7.06萬千瓦,建成萬千瓦級以上骨干電站3座、5.4萬千瓦。在加快電源建設的同時,配套電網的建設也同步實施,共新建110千伏變電站一座、2.5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157.7千米;低壓線路736千米;35千伏變電站12座、8.31萬千伏安;35千伏線Ig228千米;配電變壓器443臺、3.373萬千伏安。“九五”期,在抓電氣化建設的同時,把“村村通電”工程和農網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初級電氣化建設成果得到鞏固和完善。1997年開始實施行政村“村村通電”工程,共完成投資3352.3萬元;建成水電站1座裝機1000千瓦,建成35千伏變電站5座1.11萬千伏安;35千伏輸電線路3條83.25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335.34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141臺,解決、改善了47個行政村約5萬農戶,23萬人的用電困難,“村村通電”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貧困地區用電問題的解決,改善了山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01年我市又按省上的要求及時組織“兩改一同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副市長任組長,市計委、水利局、經貿委、財政局、物價局、監察、審計、農行、電力股份公司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兩改一同價”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水利局,具體負責開展農電“兩改一同價”工作,工程建設由電力股份公司具體實施。實施過程中,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安排工作,并與各縣(區)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各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目標責任,協調配合,解決好農網改造中的各種問題,管理好電力企業,嚴格按“五制”實行規范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嚴格資金管理,堅決杜絕“三邊”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出現。我市龍陵縣為農網建設與改造試點縣之一,各項工作已于去年11月底完成任務,12月中旬通過了省計委、省水利廳專家組的驗收,并獲得好的評價。隆陽區、施甸縣、昌寧縣、騰沖縣的第一批農網改造工作,將于3月份完成各項任務,迎接省級驗收,第一批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
值此全省農村水電暨“十五”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工作會議召開之際,現將我市十五年來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工作,作簡要總結匯報。
保山市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從1986年開始先后分三批進行,到98年全市五縣(區)已全部通過驗收。地方水電事業的發展,對緩解保山電力供應的緊張局面,促進地方經濟的飛躍,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九五”期間實施的“村村通電”工程使農村初級電氣化程度提高了一個層次,最近實施的第一批農村電網建設與改造工程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了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的成果。實踐證明,水利系統負責實施的初級電氣化建設,村村通電工程和農網改造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農村“兩個文明”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十五年農村水電事業建設成就輝煌
保山水電資源豐富,除瀾滄江、怒江兩大干流水能資源外,全市水能理論蘊藏量為222萬千瓦,可開發利用90萬千瓦,現已開發利用17.52萬千瓦,占可開發利用的19.5%。回顧十五年的地方水電建設歷程,85年前我市水電建設程度還很低,全市僅有水電裝機5.96萬千瓦,發電量1.45億千瓦時,當時鄉鎮雖都通電,但標準較低,村通電率84.1%;戶通電率僅68.5%。據不完全統計:“一五”至“六五”期全市地方小水電建設經費累計僅5700多萬元,當時的縣鄉工業用電量4465萬千瓦時,僅占總用電量的48.4%,用電水平很低,“七五”至“九五”期間,把水電基礎產業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在省委、省政府的領導下,在省水利廳和省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幫助下,保山地縣兩級黨委、政府和水利部門,加強領導,統一規劃,發動群眾,籌措資金,組織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九五”地方水電事業建設成績特別顯著。“九五”期間保山市地方電力堅持“自建、自管、自用”,“誰建設、誰投資、誰受益”的辦電方針,貫徹執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開發水電資源,要繼續堅持實行國家和地方兩條腿走路,大中小并舉的方針,在加速建設在建骨干電站和積極爭取國家建設新的大型電站的同時,要大力發展小水電”的要求,使地方電力建設自“七五”起走出了低谷。“九五”期間是我市地方電力建設資金投入最多,發展最快,成績最輝煌的時期,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58億元,比“八五”多投入4.73億元,比“七五”多投入6.12億元,占十五年來總投資的74%。“九五”期間在鞏固提高第一、二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水平的基礎上,積極開展第三批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建設,五年間全市共新增水電站13座、裝機容量7.06萬千瓦,建成萬千瓦級以上骨干電站3座、5.4萬千瓦。在加快電源建設的同時,配套電網的建設也同步實施,共新建110千伏變電站一座、2.5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157.7千米;低壓線路736千米;35千伏變電站12座、8.31萬千伏安;35千伏線Ig228千米;配電變壓器443臺、3.373萬千伏安。“九五”期,在抓電氣化建設的同時,把“村村通電”工程和農網改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初級電氣化建設成果得到鞏固和完善。1997年開始實施行政村“村村通電”工程,共完成投資3352.3萬元;建成水電站1座裝機1000千瓦,建成35千伏變電站5座1.11萬千伏安;35千伏輸電線路3條83.25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335.34千米;安裝配電變壓器141臺,解決、改善了47個行政村約5萬農戶,23萬人的用電困難,“村村通電”工程的實施,促進了貧困地區用電問題的解決,改善了山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為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基礎,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2001年我市又按省上的要求及時組織“兩改一同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副市長任組長,市計委、水利局、經貿委、財政局、物價局、監察、審計、農行、電力股份公司主要領導為成員的“兩改一同價”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在市水利局,具體負責開展農電“兩改一同價”工作,工程建設由電力股份公司具體實施。實施過程中,市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安排工作,并與各縣(區)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統一思想、明確責任,各縣(區)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目標責任,協調配合,解決好農網改造中的各種問題,管理好電力企業,嚴格按“五制”實行規范管理,嚴把工程質量關,嚴格資金管理,堅決杜絕“三邊”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出現。我市龍陵縣為農網建設與改造試點縣之一,各項工作已于去年11月底完成任務,12月中旬通過了省計委、省水利廳專家組的驗收,并獲得好的評價。隆陽區、施甸縣、昌寧縣、騰沖縣的第一批農網改造工作,將于3月份完成各項任務,迎接省級驗收,第一批
農網建設改造共完成投資11.659萬元,改造一戶一表10.35萬戶。
截止2001年全市共擁有中小水電站101座、裝機17.39萬千瓦,年發電量8.34億千瓦時;建成110千伏變電站3座、容量10.4萬千伏安;110千伏線路247.7千米;35千伏變電站43座、20.25萬千伏安;35千伏輸電線路1051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7746千米;低壓線路9822千米;配電變壓器3455臺、28.77萬千伏安,形成了以保山電力股份公司為龍頭,以蘇帕河梯級電站為骨干,以辛街110千伏變電站為樞紐,連接省電網與五縣(區)實現聯網的自發、自供、自管的地方電力網絡。2001年全市行政村村通電率100%,戶通電率98.07%,人均年用電量346千瓦時,戶均生活用電321千瓦時,全年用電量8.03億千瓦時,電炊戶率達24.2%,全市基本實現了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電力的發展,推動了全市經濟、社會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推動了縣鄉工業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程.保山市1985年工業總產值僅2670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5.5%,通過開發水電和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縣鄉工業蓬勃發展,形成了水電、糖業、礦產冶煉、建材、水泥、烤煙、茶葉等支柱產業,2000年全市工業總產值達24.51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6%,是1985年的9倍多。同時隨著電力的發展有力地推進了鄉鎮建設和城市化進程,2000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達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18.5%。
(二)水能資源的開發,帶動了相關資源的.開發利用。通過實施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利用豐富的季節性電能,發展保山硅產業,總容量達5.8萬千瓦,走礦電結合的路子,使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三)地方水電產業成為市(縣)的重要財源。2001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5.48億元,是1985年的7.8倍,水電行業銷售收入1.66億元,比1985年增長21倍多,年創利稅總額3289萬元,上交稅金2427萬元,水電企業成為財政收入的重要財源。
(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縣建設和“村村通電”工程的實施,基本解決了貧困山區的用電問題,社會面貌發生了變化,隨著農村通電面的不斷擴大,家電、文化教育、電視電話得到發展,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改善,人們的思想觀念,人生價值觀也隨之發生了深刻變化,市場觀念,競爭意識有了增強,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有了保障,落后的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隨著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的發展,昔日貧窮落后的山里人,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85年318元增加到2001年的1450元,增長4.56倍,正步入現代文明生活的行列。
(五)生態環境得到保護。過去山區居民生活所需燃料主要是砍伐新炭林和自然林,每年消耗大量的木材,使水土流失加劇、森林覆蓋面積減小,嚴重破壞了生態平衡,在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中,大力發展“電炊戶”實行以電代柴,“以電節煤”減少林木砍伐量,山區生態環境得到了改善。到2001年全市以電代柴率達到24.4%,“以電代柴”的推廣,改變了農村單一的能源結構,既節省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又保護了森林資源,防止水土流失加劇,防洪減災效益顯著,全市森林覆蓋率由85年的28.4%增加到2001年的46%。
二、初級電氣化建設的經驗和做法
(一)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市、縣各級政府都把初級電氣化建設作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工作的重點,成立了市、縣政府領導任組長,水電局和計委任副組長的電氣化建設領導小組,電氣化辦公室設在水電局,把電氣化建設作為地方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電氣化建設,建立了嚴格的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按期檢查驗收完成任務情況。
(二)因地制宜,真抓實干。科學合理規劃是農村電氣化建設的關鍵,在實施中,結合各縣(區)實際情況,堅持“全面規劃、擇優開發、確保重點、量力而行、加強管理、講求實效”的原則,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建設中做到建設與效益并重、電源建設與電網建設同步,開發電源與發展負荷并舉,電源建設上,堅持兩條腳走路的方針,調動市、縣兩個積極性,以龍陵蘇帕河流域梯級開發、騰沖龍江二級電站、施甸縣姚關河梯級開發、龍陵勐梅河電站、昌寧縣橄欖河電站為重點以及開發具有一定調節能力的小電站。根據不同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優先建設條件成熟、發揮效益快、資金落實的工程。在省政府領導關心、支持和省經貿委協調下,于1997年元月同省網實現了110千伏聯網,有
【保山市水電農村初級電氣化建設工作總結】相關文章:
5.新農村建設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