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做人爱视频免费,97久久精品人人搡人妻人人玩,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999zyz玖玖资源站永久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

時間:2023-06-30 00:44:51 考試輔導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

  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盡快地掌握科學知識,迅速提高學習能力,接下來小編為你帶來《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踐事吳⑷。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篤周祜⑽,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書》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釋】

  ⑴湯事葛:湯,商湯,商朝的創建人。葛,葛伯,葛國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故城在今河南寧陵北十五里處。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昆夷,也寫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⑶太王事獯(xūn)鬻(yù):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獯鬻又稱獫狁,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⑷勾踐:春秋時越國國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吳:指春秋時吳國國君夫差。⑸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引自《詩經。周頌。我將》。⑹《詩云》:以下詩句引自《詩經。大雅。皇矣》。⑺赫斯:發怒的樣子。⑻爰:語首助詞,無義。⑼遏:止;徂(cú):往,到。莒:古國名,在今山東莒縣,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消滅。⑽篤:厚;祜:福。⑾《書》曰:書,《尚書》,以下引文見偽《古文尚書。周書。泰誓》。⑿厥:用法同“其”。⒀衡行:即“橫行”。

  【原文】

  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①。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

  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②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③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齊景公④問于晏子⑤曰:‘吾欲觀于轉附、朝舞⑥,遵海而南,放于瑯邪⑦。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觀也?’

  晏子對曰:‘善哉問也!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夏諺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⑧,吾何以助?一游一豫,為諸侯度。”今也不然:師行而糧食,饑者弗食,勞者弗息。睊睊胥讒⑨,民乃作慝⑩。方命⑾虐民,飲食若流。流連荒亡,為諸侯憂。從流下而忘反謂之流,從流上而忘反謂之連,從獸無厭謂之荒,樂酒無厭謂之亡。先王無流連之樂,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悅,大戒⑿于國,出舍于郊。于是始興發補不足。召大師⒀曰:‘為我作君臣相說之樂!’蓋《徴招》、《角招》⒁是也。其詩曰:‘畜君何尤⒂?’畜君者,好君也。”

  【注釋】

  ①雪宮:齊宣王的離宮(古代帝王在正宮以外臨時居住的宮室,相當于當今的別墅之類)。②非:動詞,認為......非,即非難,埋怨。③非:不對,錯誤。④齊景公:春秋時代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至前490年在位。⑤晏子:春秋時齊國賢相,名嬰,《晏子春秋》一書記載了他的事跡和學說。⑥轉附、朝舞:均為山名⑦瑯邪:山名,在今山東省諸城東南。⑧豫:義同“游”。⑨睊睊:因憤恨側目而視的樣子;⑩胥:皆,都;讒:毀謗,說壞話。慝:惡。⑾方命:違反命令。方,反,違反。⑿大戒:充分的準備。⒀大師:讀為“太師”,古代的樂官。⒁《徴招》、《角招》:與角是古代五音(宮、商、角、徴、羽)中的兩個,招同“韶”,樂曲名。⒂蓄(xù):愛好,喜愛。尤:錯誤,過失。

  【原文】

  齊宣王問曰:“人皆謂我毀明堂①。毀諸?已乎②?”

  孟子對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則勿毀之矣。”王曰:“王政可得聞與?”

  對曰:“昔者文王之治岐③也,耕者九一④,仕者世祿,關市譏而不征⑤,澤梁⑥無禁,罪人不孥⑦。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文王發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⑧。’”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則何為不行?”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貨。”

  對曰:“昔者公劉⑨好貨;《詩》云⑩:‘乃積乃倉,乃裹糇糧⑾,于橐于囊⑿。思戢用光⒀。弓矢斯張,干戈戚揚⒁,爰方啟行⒂。’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后可以爰方啟行。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對曰:“昔者大王好色,愛厥⒃妃。〈詩〉云⒄:‘古公亶父⒅,來朝走馬,率西水滸⒆,至于岐下。爰及姜女⒇,聿來胥宇(21)。’當是時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22)。王如好色,與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注釋】

  ⑴明堂:為天子接見諸侯而設的建筑。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東巡時設,至漢代還有遺址。⑵已:止,不。⑶岐:地名,在今陜西岐山縣一帶。⑷耕者九一:指井田制。把耕地劃成井字形,每井九百畝,周圍八家各一百畝,屬私田,中間一百畝屬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種,收入歸公家,所以叫九一稅制。⑸關:道路上的關卡,近于現代“海關”的概念。市:集市。譏:稽查。征:征稅。⑹澤梁:在流水中攔魚的設備。⑺駑(nǔ):本指妻子兒女,這里用作動詞,不孥即指不牽連妻子兒女。⑻哿(ge)矣富人,哀此煢(qióng)獨:引自《詩經.小雅。正月》。哿,可以。煢:孤單。⑼公劉:人名,后稷的后代,周朝的創業始祖。⑽《詩》云:引自《詩經。大雅。公劉》。⑾堠(hòu)糧:干糧。⑿橐(tuó)囊:都是盛物的東西,囊大橐小。⒀思戢:語氣詞,無義。戢:同“輯”,和睦。用:因而。光:發揚光大。⒁干戈戚揚:四種兵器。⒂爰方啟行:爰,于是;方,開始;啟行:出發。⒃厥:代詞,他的,那個。⒄《詩》云:引自《詩經。大雅。綿》。⒅古公亶父:即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⒆率:循者。滸:水邊。⒇爰:語首詞,無義。姜女:太王的妃子。也稱太姜。 (21)聿(yù):語首詞,無義。胥:動詞,省視,視察。宇:屋宇。(22)怨女:未出嫁的老處女。曠夫:未娶妻的單身漢。古代女子居內,男子居外,所以以內外代指。

  擴展閱讀:孟子的故事

  話說孟老先生帶著研究生們來到魏國,充分地、毫不客氣地教育了梁惠王,希望他做個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其實,孟子也知道這些國君私心很重,魚肉百姓是一定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土地,也一定會濫用殺戮,要想教育他們那是給自個兒找難題,但是沒辦法,教育總比不教育好,萬一他們聽進去幾句話,對老百姓能好一點呢,這工作也就值了。

  但是,就在孟子在教育了梁惠王之后,他與魏國的緣分似乎就馬上要斷了。在這個魏國系列里,最后一篇文章是教育梁惠王的兒子——梁襄王的。

  那么,這里有一個謎團。故事為什么在這里斷了呢?這個故事到底是發生在梁惠王去世,梁襄王即位之后?還是發生在梁惠王活著的時候?

  一般認為,這是梁襄王即位后的事情。

  我覺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梁惠王還沒有去世,孟子見到梁惠王慧根也就至此了,自個兒的工作余地實在有限,所以開始思考是否離開這里,但是離開之前,孟子還要看看這個國家的未來繼承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萬一接下來這位特別有慧根,是可以教育成為一個賢明之王呢?萬一有這個可能呢?于是,孟子就見了未來的梁襄王,結果,大失所望,于是終于離開了魏國,浩浩蕩蕩帶著研究生,奔齊國去了。

  那么,孟子為什么如此失望呢?

  原來,梁襄王表現得實在不怎么樣。

  這篇一上來,第一句是“孟子見梁襄王”。表明了人物,然后,倆人談了什么,現場記錄一片空白,屬于秘密約見,估計壓根就沒讓孟子的學生進去,所以沒有記錄員,我們只知道,密談了,然后,孟子“出”,對弟子們說,這位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呵呵,孟子這是屬于背后議論別人了,而且評價還不高,但是沒辦法,為了把這事兒記錄下去,還是要評論的,評論的內容是:“這位梁襄王,實在很普通,遠遠看上去不像個國君的樣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威嚴。”

  大家看,這是赤裸裸的以貌取人啊,那么,為什么孟子會以貌取人呢?

  原來,以孟子的歷練,早就可以洞悉人性,從人的行為舉止,基本就可以判斷其內心修為,這是孟子很擅長的,孟子的一個觀點就是人的內外與世界其實都是一體的,我們從一個角度出發,都可以窺及全部。

  但是,單單憑一個外貌來判斷還是有點武斷,所以,談話也很重要,那么,他們談了什么內容呢?

  孟老先生一點都沒藏著掖著的,直接把密談的內容都給揭底了。

  這位梁襄王上來也沒客氣客氣,直接開口就問:“天下怎么才能安定下來?”(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

  孟子一聽,雖然人家不是很客氣,但是問的問題沒錯啊,于是認真回答:“統一了天下,就可以安定下來了。”(吾對曰:“定于一。”)

  “噢?”梁襄王的眼睛骨碌轉了兩圈,很有啟發性地問:“那您說說,誰能統一天下呢?”(孰能一之?)

  孟子一看這位感興趣,于是開始吊胃口,看了看梁襄王,仿佛說:“是不是您那可不一定,我這兒有個秘訣,按照這個秘訣做的人就能統一天下。”

  梁襄王的眼睛也亮了,仿佛在說:“秘訣?還不快快告訴我?”

  于是,孟子說:“不嗜好殺人的國君就能統一天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梁襄王一聽,我暈!這還算是秘訣,不殺人能統一天下?鬼才信呢。

  于是梁襄王又問:“誰能歸附他呢?”(孰能與之?)

  從這句話來看,梁襄王根本就沒接孟子“不嗜殺”那個話茬兒,轉問誰能歸附他,可見其基本不相信孟子的“不嗜殺”的理論。“孰能與之”的意思大概是:“如果不殺人,那誰能歸附他啊?”這里面是有個疑問的語氣的。

  孟子一看,這位和他爹是一個檔次的,估計還不如他爹呢,可是,自己也不能放棄啊,要繼續教育啊,萬一這位爺能聽懂點,將來對老百姓或許能好點呢?也算是自己沒有白努力啊。

  于是,孟子只好咽了咽唾沫,繼續苦口婆心地講:“天下沒有不歸附他的。”(天下莫不與也。)

  梁襄王一聽,皺起了眉頭,心想您別蒙我,不殺人,天下人還都降伏了,說夢話吧您吶。

  孟子一看他這表情,盡在意料之中,心想跟這位講理估計他八成兒聽不懂,得,打比方吧。于是就說:“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長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一發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烏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長得茂盛了。像這樣的話,誰能阻止它呢?”(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這里講的七八月之間,用的是周代的歷法,相當于現在的五六月份之間。

  孟子這番話講完,梁襄王聽得一頭霧水,心想這和我有關系嗎?

  于是,孟子接著講:“而現在天下這幫國君,您放眼看看,哪有一個不嗜好殺人的?”

  梁襄王眼神聽到這兒往別處飄忽了一下,看了眼邊上侍臣戴的手鏈,心想丫這手鏈怎么這么眼熟?

  孟子接著推心置腹:“我跟您說實話,如果,但凡,有那么一個不喜歡殺人的國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會伸長脖子來盼望他的到來。如果像這樣,老百姓就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您看看這洶涌澎湃的勢頭,誰又能夠阻擋得了呢?”(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說罷,孟子的手揮向遠方,做了個無限眺望的動作。

  梁襄王被這動作嚇了一跳,飄忽的眼神倏然收回,一時間不知道孟子講到了哪里。

  這篇文章,至此結束,戛然而止,沒了下文。

  《孟子》這部書,再往后翻,孟子已經來到齊國,已然是另一番世界了。

  那么,這位梁襄王到底接受了沒有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如果接受了,孟子也不用再走了,在此完成自己的政治抱負就可以了。從歷史上來看,這位梁襄王仍是毅然投入了與諸國的爭斗中,一會兒聯合秦國攻打其他國家,一會兒又和秦國打仗,土地不斷丟失,直斗得餓殍于野、尸橫遍地。最后的事兒大家都知道了,秦國斗贏了,把六國都給打趴下了,剛覺得自己是老大了,靠殘暴的統治沒堅持幾天,轟然倒塌,最后天下歸了笑瞇瞇的劉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西漢帝國,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

  歷史的大事兒,我們就不聊了,我知道大家關心的是,孟子講的這些話,和我有什么關系,我們普通老百姓能用得上嗎?孟子在這里面到底講了哪些原理?

  原來,孟子又講了一遍人世間的一體性的道理。和前面給梁惠王講的“仁者無敵”的道理一樣。

  您該問了,這孟老爺子講話怎么總是重復啊,就這么一個道理,怎么來回地講啊?

  呵呵,就是這么來回地講,還是很多人都不懂,都不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孟子在說什么呢。

  那么,這是一個什么道理呢?

  孟子是通過一個模型來講述這個世界的道理的,這個道理就是,整個世界是一個互相反饋的系統,你要想自己得到幸福,就必須先給別人幸福,你獲得的是積極的還是消積的待遇,完全取決于你給外界發出的信息是積極的還是消積的。

  孟子主要影響

  思想綜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全書雖非全是孟子手筆,但為孟子弟子所記,皆為孟子言行無疑。從書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論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張性善論。以為人生來就具備仁、義、禮、智四種品德。人可以通過內省去保持和擴充它,否則將會喪失這些善的品質。因而他要求人們重視內省的作用。在社會政治觀點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論。仁政就是對人民“省刑罰,薄稅斂。”他從歷史經驗總結出“暴其民甚,則以身弒國亡,”又說三代得天下都因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強調發展農業,體恤民眾,關注民生,他在《寡人之于國也》中說:“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他又提出民貴君輕的主張,認為君主必須重視人民,“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過,臣下則諫之,如諫而不聽可以易其位。至于像桀、紂一樣的暴君,臣民可以起來誅滅之。他反對實行霸道,即用兼并戰爭去征服別的國家;而應該行仁政,爭取民心的歸附,以不戰而服,也即他所說的“仁者無敵”,實行王道就可以無敵于天下。在價值觀方面,他強調舍身取義,“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強調要以“禮義”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為優越的物質條件而放棄禮義,“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稱為“亞圣”。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孟子》一書,在漢代就被認為是輔翼“經書”的“傳”,和孔子的《論語》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將《易》《書》《詩》《禮》《周禮》《儀禮》《公羊傳》《谷梁傳》《左傳》《論語》《孟子》十一經書寫刻石。《大學》和《中庸》被認為是孔子弟子曾參和孔子之孫子思的著作,這樣,《孟子》一書便與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

  宋代孟子的地位迅速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在明清兩代,官方規定,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必須從《四書》中選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書便成了明清兩代士子們的必讀書之一。

  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并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次日錢唐上疏力爭勸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無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諭旨:“孟子辯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復了孟子在文廟中的待遇。

  仁政學說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于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復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的主張。在天下紛爭,干戈擾攘、諸侯改立的時代,民心的向背,已成為國家興亡的一條重要歷史經驗教訓了。孟子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為了得天下,必須得民、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于他們的愿望、需求能夠得到實現。孟子認為,只有實行仁政、摒除霸道,才能做到這一點。齊桓晉文興霸業,雖曾一匡天下,但為時不久也衰落下去。所以,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梁惠王上》)要保民,就要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定,生存不受到威脅,人民就會像流水一樣歸向“圣王”。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采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恒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于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仁的標準,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范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系。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于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污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征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后世確立限制土地兼并,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哲學思想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復雜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義的成分居多:《孟子》書中所反映出來的關于認識論的見解,包含著許多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許多知能必須經歷困難,經過挫折、失敗,不斷取得教訓,受到鍛煉,然后才能得之。客觀世界有其自己的規律,是人所不能違反的。

  孟子明確地看到,一切事物發展和變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進程。他在書中講了一個故事作為比喻: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公孫丑》上)

  認識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環在于掌握客觀規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據水勢就下、可導而不可遏的規律,來說明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都須如此。

  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于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梁啟超認為孟子的“性善論”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惡論”強調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個中心環節。他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孟子以“性善論”作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認為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倫理學意義,同時“性善論”認為通過學習人人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君子,又強調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義。在心性修養方面,孟子從“性善論”這一根本思想出發,認為實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動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發“仁心”。這種“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貴在一個“養”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誠之道”為依據,提出了“盡心”、“知性”、“知天”等觀點,從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觀唯心主義成分的思想體系。

  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們都把全民教育當作實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張“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滕文公》上)加強學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當政者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離婁》上)以榜樣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倫”,以建立一個“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滕文公》上)的和諧融洽的有人倫秩序的理想社會。

  孟子一貫以孔子的正統的繼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貢獻也是無與倫比的。他不僅授徒講學,培養出了樂正子、公孫丑、萬章等優秀的學生,還與弟子一起著書立說,著《孟子》七篇,留給后世。猶如綿綿春雨,普降于漫漫的歷史文化中。

  對教育方法的改進,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傳統教育方法。當他的得意門生公孫丑詢問有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育自己的兒子時,孟子回答道:“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離婁》上)父子之間由于感情深厚,父親對兒子的教育往往不嚴,對于兒子的一些錯誤和毛病也因為溺愛和驕慣而放任,從而使正確的教育難以為繼。所以,“父子之間不責善”,易子讓別人來教育,既能從嚴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不傷害感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進行教育時,必須采取因人而異的多種方法。而且,對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發展。認為教育學生必須要有一定的標準,使學生有一個明確的奮斗目標。孟子所倡導的學習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國古代教育學的結晶,對今天的學習和教育仍然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

  倫理道德

  孟子把道德規范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同時把人倫關系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系的基本的道德規范。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系,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范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

  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于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系,第二,在關于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孟子根據性善論思想,認為盡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于人而疑之?圣人與我同類者。”這里,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探討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這種探討適應于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志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文學成就

  《孟子》一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中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孟子以“言近而指遠”為“善言”(《盡心》下)。他的文章前襟如話,明白曉暢,而又寓意深遠,真正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說明了復雜的道理。其形式上雖然沒有脫離語錄體,但相比之于《論語》有了很大的發展。

  《孟子》一書對后世散文的發展影響深遠,如賈誼、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等散文家,他們說理的痛切、感情的激烈、氣勢的奔放、詞鋒的銳利,都受到《孟子》的影響。

【《孟子·梁惠王下》翻譯及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閱讀題答案及譯文09-21

王紱傳閱讀原文答案以及全文翻譯01-25

《論語·子路》閱讀答案及翻譯11-07

《推敲》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08-11

華歆與王朗的閱讀試題及答案08-04

王愷傳閱讀試題及答案08-04

王風黍離閱讀答案10-28

南唐書閱讀答案附翻譯08-05

《南轅北轍》閱讀答案和原文翻譯09-22

韓信拜將閱讀答案及翻譯10-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浦区| 泸溪县| 兴宁市| 南阳市| 宁蒗| 汝南县| 皋兰县| 荔浦县| 广西| 邹城市| 达日县| 乐东| 三明市| 聊城市| 西丰县| 淅川县| 无锡市| 休宁县| 铜鼓县| 三河市| 内丘县| 漯河市| 菏泽市| 历史| 洛浦县| 竹山县| 华宁县| 温泉县| 余庆县| 周至县| 横峰县| 桂林市| 屏东县| 会同县| 沁阳市| 桂平市| 泗阳县| 娄底市| 阿拉善盟| 邹城市| 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