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框架下竹成本核算論文
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是為了獲得和保持企業持久競爭優勢而進行的成本分析和管理。它是將企業戰略思想與成本管理相結合的嶄新研究領域。而現行的成本管理理論與方法缺乏與企業戰略的相關性,不能很好地配合、支持戰略管理的要求。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基礎環節,在戰略成本管理的框架下改進和加強企業成本核算,仍是一個需要重視并著力解決的問題。
一、戰略成本管理理論框架及其特征
1.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戰略成本管理理論框架就是戰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它決定著戰略成本管理理論和方法體系展開的基本思路,其思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成本管理的重點內容是成本發生的源流,追求產品成本的持續降低;
(2)成本管理與企業戰略相匹配思想;
(3)成本管理方法措施融入到具體的業務過程和管理過程;
(4)培養職工的成本意識;
(5)成本效益思想,可以通俗的表述為“為了省錢而花錢”;
(6)廣義成本控制思想,即針對產品全生命周期業務過程實施成本控制。
2.戰略成本管理不同于傳統成本管理的基本特征:
(1)外向性。戰略成本管理要求企業拓寬成本管理的視野,既要從企業內部的資源條件出發,更要關注企業外部環境的變化,注重企業與供應商、企業與顧客、企業與競爭對手的關系等對企業的成本規模、成本結構和成本水平的影響。
(2)競爭性。戰略成本管理從企業競爭優勢的培育、維持和提髙這一角度出發,重點關注企業的成本行為對企業競爭地位和競爭優勢的'影響,幫助決策者選擇最佳的戰略方案,并輔之以對應的成本管理戰略,借以促進戰略管理目標的盡快實現。
(3)全面性。戰略成本管理是要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全面價值鏈分析,以明確哪些活動是增加企業價值的有待加強;哪些活動是不增加企業價值的必須消除;是否可以通過企業垂直一體化,以降低成本提髙產品質量,或者縮短產品生產周期;與競爭者相比,哪些環節具有競爭優勢等等。總之,貫徹成本管理的全面性原則就要弄清企業掌握的各種資源的價值,做到人盡其責、物盡其力、才盡其用。
(4)及時性。傳統的成本管理依據會計分期假設,人為地把管理過程分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個階段,這使成本管理系統提供的信息和控制程序與實際的生產過程相脫節。在內外環境相對穩定的工業時代,這種矛盾尚不突出。但是在經濟環境經常發生變化的現在,這往往成為制約企業提髙競爭優勝的瓶頸。加強成本管理對生產過程的適時控制是實現成本管理和戰略目標有機結合的保證。
(5)動態系統特征。戰略成本管理重視企業生命周期的階段變化,對于處于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其成本管理的重點和預期達到的目的都是有差異的,以適應企業特定的內外部環境。
二、傳統成本核算方法的局限性
1.成本核算重生產制造過程,輕產前、產后環節,對于企業外部的價值鏈更是視而不見。就單個企業講,產前、產中、產后構成其持續生產經營的鏈條。在戰略管理下,生產制造過程大大縮短,其重要性下降,產品成本構成中制造成本比重降低,研發設計成本、銷售成本、管理成本、技術服務成本等非制造成本比重提髙。戰略成本管理應該是一個對投資立項、研究開發、設計試驗、生產、銷售、售后服務等進行全方位監控的過程。然而我國一些企業的成本核算仍停留于傳統的工業生產方式,以生產制造過程的耗費為中心,成本核算已不能提供真實、準確的成本信息,不能滿足戰略成本管理的要求。
2.成本核算對象重物輕人,重有形資產輕無形資產。現行成本管理模式中涉及到的無形資產僅有專利權、商標、商譽、版權、土地使用權、特許經營權和專有技術,對于自創的無形資產很少單獨進行準確的計價和核算,且無形資產的價值都在不少于周年的期限內均衡地攤人管理費用。然而,知識經濟社會中無形資產的內容越來越多,范圍越來越廣。目前美國評價公司時涉及的無形資產已達20多種,除了以上所列內容外,還有公司名稱、企業品牌、服務品牌、業務伙伴、融資關系、長期顧客、職工的教育狀況、業務能力、工作能力以及企業文化。這些無形資產是構成企業資產的主體部分,也是戰略成本管理所重視的內容。現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將造成產品成本內容缺失。
3.現行成本核算不能滿足成本信息的戰略性要求。戰略管理要求企業管理者做出正確的戰略性的長期決策,這就要求成本信息不僅能反映當前的經營活動,而且要為生產前和生產后的業務活動中的預期成本計算和分配提供依據。現行成本核算方法的著重點是放在事后核算,而不是事前、事中控制上。
三、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框架下的成本核算
企業為了能在激烈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必須進行成本管理的變更,變傳統的被動式成本核算為主動的戰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貫穿于生產經營的整個過程。企業不僅要關注產品的生產成本,而且要關注其產品能在市場上實現的效益,以適應瞬息萬變的環境,求得持續性的競爭優勢,是現代企業必須考慮的首要問題。
傳統的成本核算法對成本信息反映局限性被人們認識之后,會計理論界和實物界開始尋求新的準確的成本計算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作業成本法和全生命周期目標成本法,在此,筆者僅對作業成本法稍作初步探討。
作業成本法是一種區別于傳統成本核算,適應制造環境變化的新型成本計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相對于傳統成本法有以下優點:
1.根據因果關系分配間接費用,提供了較為客觀、真實的成本信息,及時提供了決策的相關性。向管理層提供及時相關、準確的成本信息,是成本會計信息系統的重要職能。傳統成本核算提供的產品成本信息失真,容易導致決策方向的錯誤。而作業成本法將制造費用按各種成本動因分配到產品,使產品成本信息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了。
2,拓寬了成本核算的范圍。作業成本法把作業、作業中心、顧客和市場納入了成本核算的范圍,形成了以作業為核心的成本核算對象體系。它以作業為核心進行成本核算,抓住了資源向成本對象流動的關鍵,便于合理計算成本,有利于全面分析企業在特定產品、勞務、顧客和市場及其組合以及各相應作業盈利性的差別。
通過對成本動因的分析,揭示了資源耗費、成本發生的前因后果。從前因看,成本是作業引起的,而形成一個作業的必要性,要追蹤到產品的設計環節,因為正是產品的設計環節決定了產品生產的作業組成和每一作業預期的資源消耗水平,以及預期產品最終可對顧客提供的價值的大小。從后果看,進行成本動因動態分析,可以提供有效信息,促進企業改進產品設計、提髙作業完成的效率和質量水平,在所有環節上減少浪費,并盡可能降低資源消耗,尋求最有利的產品和顧客及相應的最有利的投資方向,并將企業置于不斷改進的環境中,全面提髙企業生產經營整個價值鏈的價值。
我們在肯定作業成本法具有的優越性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它所存在的某些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一是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歷史的,從戰略成本管理的角度看,作用不大。二是在成本動因確定方面,需要人為的判斷,具有主觀性,可能出現誤差;某些成本在其識別至特定產品的分析中常被忽視。三作業成本法只適用于制造費用比重大,項目多的企業,對于非此類企業意義不大。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完善作業成本法,(1)作業成本法同其他現代管理技術相結合,如:目標成本規劃,價值鏈分析,生命周期成本法。(2)進一步研究市場營銷、廣告、研究開發、產品策劃、售后索賠這些附加成本的追溯,使其更好地為企業戰略管理服務。
作者:郝建軍 雙鴨山礦業集團七星煤礦
【淺析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框架下竹成本核算論文】相關文章:
電力企業管理中成本核算重要性分析論文08-11
成本核算的調研報告12-24
如何設置會計成本核算科目04-13
成本管理論文提綱07-25
企業成本管理論文開題報告范本08-05
關于作業成本管理論文開題報告08-04
淺談企業成本管理論文開題報告參考12-10
成本管理優秀開題報告03-08
關于項目成本管理論文的參考文獻大全07-26